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过关检测卷B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过关检测卷B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共9页。
第三章过关检测卷(B)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据此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有关图示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高空飞行 ③上部冷下部热,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 ④有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的紫外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的纵坐标、该大气层的高度位置可判断,该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结合温度范围判断,①曲线符合。第2题,该大气层为平流层,而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故①错误;由于平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故不利于对流运动,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②正确;该层大气上部热下部冷,③错误;平流层的气温升高,主要由于该层大气有臭氧层,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平流层温度升高,④正确。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
B.②示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C.③代表大气逆辐射过程
D.④示意地面辐射
4.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使(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减弱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图中①代表太阳辐射;②代表大气的反射作用,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一种形式;③代表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④代表大气逆辐射。第4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可以减弱大气逆辐射,从而降低大气的保温效应。
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读图,完成5~6题。
5.火山喷发时会释放出大量灰黑色火山灰,漂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④减弱 D.⑤增强
6.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5.A 6.A
解析:第5题,漂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①增强,即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A项正确。第6题,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①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数值大小有关,A项正确。
下图为温室效应模拟实验图。读图,完成7~8题。
7.甲、乙两端管内的气体可能分别为( )
A.空气、空气
B.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空气
D.空气、二氧化碳
8.实验效果( )
A.阴天比晴天好
B.石蜡上铺砂石比不铺砂石好
C.早晚比中午好
D.管内二氧化碳浓度低比高好
答案:7.C 8.B
解析:第7题,读图,阳光照射后,甲管气体吸热快,体积膨胀快,品红溶液向乙管方向移动。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比空气吸热快,体积膨胀快,甲、乙两端管内的气体可能分别为二氧化碳和空气,C项正确。第8题,实验效果阴天比晴天差,晴天时太阳光照充足。石蜡上铺砂石比不铺砂石好,砂石吸热快,管内升温快。早晚光照较弱,不如中午光照好。管内二氧化碳浓度高比低好,浓度越高,吸热、保温效果越强。
“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风寒效应”是指因风引起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水寒效应”“风寒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寒效应”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体温并不一定降低
B.“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一样,都是关注大气温度
C.“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一定降低
D.“风寒效应”与“水寒效应”一样,都会使人体温下降
10.下列对各种不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风寒效应”在起作用
B.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水寒效应”
C.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
D.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1816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有“风寒效应”
答案:9.C 10.C
解析:第9题,根据材料,“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不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A项错。“水寒效应”关注体感温度,B项错。“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一定降低,C项正确。“风寒效应”影响下人的体温不一定降低,D项错。第10题,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水寒效应”在起作用,A项错。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风寒效应”,B项错。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C项正确。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1816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大气中火山灰削弱了太阳辐射,D项错。
与煤、天然气和核发电等传统电能制造技术相比,太阳能热流式发电系统(太阳能塔)不燃烧任何燃料,不需用水,只是应用了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利用太阳光的热能来制造强大的上升气流,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它将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生产方式。读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系统(太阳能塔)原理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顶盖透明的太阳能集热棚所利用的原理为( )
A.热岛效应 B.绿岛效应
C.温室效应 D.狭管效应
12.下列地区最适宜安装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是( )
A.北美五大湖地区
B.澳大利亚中部地区
C.菲律宾群岛地区
D.亚马孙平原地区
答案:11.C 12.B
解析:第11题,顶盖透明的太阳能集热棚能够充分吸收太阳辐射,而减少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使集热棚内的气温升高,类似于温室大棚,所以利用的原理是温室效应。第12题,澳大利亚中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太阳能资源丰富。
枸杞、蔬菜、羊是格尔木的三大主导产业。下图是格尔木各月日均最高气温和日均最低气温分布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格尔木日较差最大的月份及原因是( )
A.1月份 太阳高度较小,白昼时间短
B.3月份 气温回升快,大气逆辐射弱
C.7月份 白天气温高,夜晚降温幅度大
D.10月份 太阳高度变小,冷空气势力加强
14.导致格尔木日均温差大的根本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地形
C.天气 D.植被
15.下列关于气温对格尔木三大主导产业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高温多雨,利于蔬菜生长
B.年均气温高,利于牧草生长
C.气温日较差小,枸杞品质优良
D.冬季气温低,羊毛品质优良
答案:13.B 14.A 15.D
解析:第13题,从格尔木各月日均最高气温和日均最低气温分布图可知,3月份气温日较差最大,超过15℃;3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格尔木太阳高度逐渐变大,白昼逐渐变长,气温回升快;同时格尔木春季干旱少雨,大气逆辐射弱。故选B项。第14题,格尔木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气候大陆性强,因此气温日较差大。故选A项。第15题,格尔木夏季高温少雨;地势较高,年均温较低,适宜高寒牧草生长,有利于高寒牧业的发展;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积累,作物品质优良;冬季气温低,羊毛品质优良。故选D项。
读甲、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下面四幅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与上图所示气压分布状态相符的是( )
17.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
B.乙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C.①处气压比②处高
D.甲地可能形成台风
答案:16.B 17.B
解析:由甲、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可知,甲地近地面是高压,高空是低压;乙地近地面是低压,高空是高压。近地面空气由甲地流向乙地,高空的空气由②地流向①地。甲地近地面是高压,天气晴朗,乙地近地面是低压,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
18.下图为某滨海地区某日某时等压面垂直剖面图(相邻两个等压面气压差相等)。下列关于图中气温和气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比②气温高
B.②比③气温高
C.③比④气压低
D.④与①气压相同
答案:B
解析:②海拔低于①,②比①气温高;根据等压面弯曲方向可知,近地面同高度③处气压高于②处,说明③处气流下沉,②处气流上升,②处气温高于③处;③处海拔低于④处,故气压高于④处;据等压面分布可知,④处气压高于①处。
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周围多荒漠。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下图为博斯腾湖区域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据材料和图推测,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可能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影响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主导因素是( )
A.植被 B.气温
C.盐度 D.地形
答案:19.D 20.B
解析:第19题,湖陆风强弱取决于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冬季湖泊水位低,水体面积小,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最小,故湖陆风最弱。第20题,当湖泊温度高于陆地时,湖泊气压低于陆地,则此时吹陆风;相反,当湖泊温度低于陆地时,吹湖风。夏季湖泊水体面积大,升温慢,而陆地升温快,故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早于冬季。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完成下列各题。
(1)A层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2)B层 部冷 部热,气流以 运动为主。
(3)在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层;飞机多在 层飞行,因为该层 ; 层中有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层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答案:(1)地面
(2)下 上 水平
(3)A B 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 B C
解析:首先根据高度位置判断所属大气层,然后依据大气层确定其温度结构、大气运动方向、天气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2.(8分)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土地生产优势,我国许多地区发展了冬暖式温室大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冬季城乡居民的蔬菜供应。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建温室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 条件,实现这一目的的原理是 。
(2)依照菜农的经验,他们每天下午都要在棚内洒水,以保证蔬菜安全过夜。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理。
(3)A、B两处位置的蔬菜,长势较好的是 ,原因是 ;口感较好的是 ,原因是 。
答案:(1)热量 大气保温效应
(2)棚内洒水可以吸收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储存更多的热量。
(3)B处 B处保温效果好,热量充足,蔬菜生长状况好 A处 A处在门口位置,温差较大,蔬菜储存糖分多,口感好
解析:第(1)题,温室大棚根据大气保温效应原理制作而成,能够改善冬季农作物热量不足的问题。第(2)题,水汽可以吸收地面与大气长波辐射,储存更多热量。第(3)题,A、B两地位置不同,导致热量、温差都存在差异。B处热量较充沛,蔬菜长势较好。A处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产生的糖分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消耗的糖分较少,集聚在蔬菜内的糖分多,口感好。
23.(10分)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
(2)A、B两地受热的是 地,空气 ;冷却的是 地,空气 。
(3)用“→”画出图中的大气热力环流。
(4)若该大气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 ,说明判断依据。
(5)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大气热力环流出现在 (填“白天”或“夜间”)。
答案:(1)④ ⑤
(2)B 膨胀上升 A 冷却下降
(3)图略(其大气热力环流的画法应是近地面由A→B,高空由B→A,垂直方向A地下沉,B地上升)。
(4)B B地受热,空气上升,为城区。
(5)白天
解析:解决该题的关键是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逐步突破,具体分析如下。
24.(12分)读华北地区某城市2021年11月13日20时的气温实况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了城市的 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市中心区与郊区之间风向是 。
(2)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区生产和消费活动释放大量热量
B.城市中心区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C.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不断增多
D.城市中心区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3)城市中心区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是 。
(4)在下图中画出城市中心区与郊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示意图。
答案:(1)热岛 由郊区吹向城市中心区
(2)A
(3)城市中心区空气做对流上升运动;城市中心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4)见下图。
解析:第(1)题,城市中心区气温高,而郊区气温低,反映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第(2)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中释放大量的热量。第(3)题,城市中心区多云和雾与城市中心区空气的对流上升运动及烟尘多有关。第(4)题,从近地面来说,城市中心区等压面向近地面弯曲,郊区则相反。从高空来说,城市中心区等压面向高空凸出,郊区等压面向近地面弯曲。
第三章过关检测卷(B)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据此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有关图示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高空飞行 ③上部冷下部热,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 ④有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的紫外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的纵坐标、该大气层的高度位置可判断,该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结合温度范围判断,①曲线符合。第2题,该大气层为平流层,而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故①错误;由于平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故不利于对流运动,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②正确;该层大气上部热下部冷,③错误;平流层的气温升高,主要由于该层大气有臭氧层,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平流层温度升高,④正确。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
B.②示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C.③代表大气逆辐射过程
D.④示意地面辐射
4.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使(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减弱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图中①代表太阳辐射;②代表大气的反射作用,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一种形式;③代表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④代表大气逆辐射。第4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可以减弱大气逆辐射,从而降低大气的保温效应。
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读图,完成5~6题。
5.火山喷发时会释放出大量灰黑色火山灰,漂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④减弱 D.⑤增强
6.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5.A 6.A
解析:第5题,漂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①增强,即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A项正确。第6题,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①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数值大小有关,A项正确。
下图为温室效应模拟实验图。读图,完成7~8题。
7.甲、乙两端管内的气体可能分别为( )
A.空气、空气
B.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空气
D.空气、二氧化碳
8.实验效果( )
A.阴天比晴天好
B.石蜡上铺砂石比不铺砂石好
C.早晚比中午好
D.管内二氧化碳浓度低比高好
答案:7.C 8.B
解析:第7题,读图,阳光照射后,甲管气体吸热快,体积膨胀快,品红溶液向乙管方向移动。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比空气吸热快,体积膨胀快,甲、乙两端管内的气体可能分别为二氧化碳和空气,C项正确。第8题,实验效果阴天比晴天差,晴天时太阳光照充足。石蜡上铺砂石比不铺砂石好,砂石吸热快,管内升温快。早晚光照较弱,不如中午光照好。管内二氧化碳浓度高比低好,浓度越高,吸热、保温效果越强。
“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风寒效应”是指因风引起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水寒效应”“风寒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寒效应”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体温并不一定降低
B.“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一样,都是关注大气温度
C.“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一定降低
D.“风寒效应”与“水寒效应”一样,都会使人体温下降
10.下列对各种不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风寒效应”在起作用
B.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水寒效应”
C.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
D.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1816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有“风寒效应”
答案:9.C 10.C
解析:第9题,根据材料,“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不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A项错。“水寒效应”关注体感温度,B项错。“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一定降低,C项正确。“风寒效应”影响下人的体温不一定降低,D项错。第10题,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水寒效应”在起作用,A项错。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风寒效应”,B项错。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C项正确。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1816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大气中火山灰削弱了太阳辐射,D项错。
与煤、天然气和核发电等传统电能制造技术相比,太阳能热流式发电系统(太阳能塔)不燃烧任何燃料,不需用水,只是应用了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利用太阳光的热能来制造强大的上升气流,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它将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生产方式。读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系统(太阳能塔)原理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顶盖透明的太阳能集热棚所利用的原理为( )
A.热岛效应 B.绿岛效应
C.温室效应 D.狭管效应
12.下列地区最适宜安装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是( )
A.北美五大湖地区
B.澳大利亚中部地区
C.菲律宾群岛地区
D.亚马孙平原地区
答案:11.C 12.B
解析:第11题,顶盖透明的太阳能集热棚能够充分吸收太阳辐射,而减少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使集热棚内的气温升高,类似于温室大棚,所以利用的原理是温室效应。第12题,澳大利亚中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太阳能资源丰富。
枸杞、蔬菜、羊是格尔木的三大主导产业。下图是格尔木各月日均最高气温和日均最低气温分布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格尔木日较差最大的月份及原因是( )
A.1月份 太阳高度较小,白昼时间短
B.3月份 气温回升快,大气逆辐射弱
C.7月份 白天气温高,夜晚降温幅度大
D.10月份 太阳高度变小,冷空气势力加强
14.导致格尔木日均温差大的根本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地形
C.天气 D.植被
15.下列关于气温对格尔木三大主导产业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高温多雨,利于蔬菜生长
B.年均气温高,利于牧草生长
C.气温日较差小,枸杞品质优良
D.冬季气温低,羊毛品质优良
答案:13.B 14.A 15.D
解析:第13题,从格尔木各月日均最高气温和日均最低气温分布图可知,3月份气温日较差最大,超过15℃;3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格尔木太阳高度逐渐变大,白昼逐渐变长,气温回升快;同时格尔木春季干旱少雨,大气逆辐射弱。故选B项。第14题,格尔木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气候大陆性强,因此气温日较差大。故选A项。第15题,格尔木夏季高温少雨;地势较高,年均温较低,适宜高寒牧草生长,有利于高寒牧业的发展;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积累,作物品质优良;冬季气温低,羊毛品质优良。故选D项。
读甲、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下面四幅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与上图所示气压分布状态相符的是( )
17.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
B.乙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C.①处气压比②处高
D.甲地可能形成台风
答案:16.B 17.B
解析:由甲、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可知,甲地近地面是高压,高空是低压;乙地近地面是低压,高空是高压。近地面空气由甲地流向乙地,高空的空气由②地流向①地。甲地近地面是高压,天气晴朗,乙地近地面是低压,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
18.下图为某滨海地区某日某时等压面垂直剖面图(相邻两个等压面气压差相等)。下列关于图中气温和气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比②气温高
B.②比③气温高
C.③比④气压低
D.④与①气压相同
答案:B
解析:②海拔低于①,②比①气温高;根据等压面弯曲方向可知,近地面同高度③处气压高于②处,说明③处气流下沉,②处气流上升,②处气温高于③处;③处海拔低于④处,故气压高于④处;据等压面分布可知,④处气压高于①处。
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周围多荒漠。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下图为博斯腾湖区域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据材料和图推测,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可能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影响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主导因素是( )
A.植被 B.气温
C.盐度 D.地形
答案:19.D 20.B
解析:第19题,湖陆风强弱取决于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冬季湖泊水位低,水体面积小,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最小,故湖陆风最弱。第20题,当湖泊温度高于陆地时,湖泊气压低于陆地,则此时吹陆风;相反,当湖泊温度低于陆地时,吹湖风。夏季湖泊水体面积大,升温慢,而陆地升温快,故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早于冬季。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完成下列各题。
(1)A层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2)B层 部冷 部热,气流以 运动为主。
(3)在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层;飞机多在 层飞行,因为该层 ; 层中有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层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答案:(1)地面
(2)下 上 水平
(3)A B 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 B C
解析:首先根据高度位置判断所属大气层,然后依据大气层确定其温度结构、大气运动方向、天气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2.(8分)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土地生产优势,我国许多地区发展了冬暖式温室大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冬季城乡居民的蔬菜供应。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建温室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 条件,实现这一目的的原理是 。
(2)依照菜农的经验,他们每天下午都要在棚内洒水,以保证蔬菜安全过夜。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理。
(3)A、B两处位置的蔬菜,长势较好的是 ,原因是 ;口感较好的是 ,原因是 。
答案:(1)热量 大气保温效应
(2)棚内洒水可以吸收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储存更多的热量。
(3)B处 B处保温效果好,热量充足,蔬菜生长状况好 A处 A处在门口位置,温差较大,蔬菜储存糖分多,口感好
解析:第(1)题,温室大棚根据大气保温效应原理制作而成,能够改善冬季农作物热量不足的问题。第(2)题,水汽可以吸收地面与大气长波辐射,储存更多热量。第(3)题,A、B两地位置不同,导致热量、温差都存在差异。B处热量较充沛,蔬菜长势较好。A处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产生的糖分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消耗的糖分较少,集聚在蔬菜内的糖分多,口感好。
23.(10分)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
(2)A、B两地受热的是 地,空气 ;冷却的是 地,空气 。
(3)用“→”画出图中的大气热力环流。
(4)若该大气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 ,说明判断依据。
(5)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大气热力环流出现在 (填“白天”或“夜间”)。
答案:(1)④ ⑤
(2)B 膨胀上升 A 冷却下降
(3)图略(其大气热力环流的画法应是近地面由A→B,高空由B→A,垂直方向A地下沉,B地上升)。
(4)B B地受热,空气上升,为城区。
(5)白天
解析:解决该题的关键是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逐步突破,具体分析如下。
24.(12分)读华北地区某城市2021年11月13日20时的气温实况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了城市的 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市中心区与郊区之间风向是 。
(2)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区生产和消费活动释放大量热量
B.城市中心区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C.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不断增多
D.城市中心区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3)城市中心区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是 。
(4)在下图中画出城市中心区与郊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示意图。
答案:(1)热岛 由郊区吹向城市中心区
(2)A
(3)城市中心区空气做对流上升运动;城市中心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4)见下图。
解析:第(1)题,城市中心区气温高,而郊区气温低,反映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第(2)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中释放大量的热量。第(3)题,城市中心区多云和雾与城市中心区空气的对流上升运动及烟尘多有关。第(4)题,从近地面来说,城市中心区等压面向近地面弯曲,郊区则相反。从高空来说,城市中心区等压面向高空凸出,郊区等压面向近地面弯曲。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