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粤版化学九上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科粤版化学九上3.2 制取氧气(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科粤版化学九上3.4 物质组成的表示式(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科粤版化学九上4.2 水的组成(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科粤版化学九上4.3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优质教案设计
展开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3.知道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
灭火的方法。
播放一段录像:(1)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升空;(2)放几幅火的画面。
【提问】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1.物质燃烧的条件
(1)物质的燃烧
概念: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事例 | 观察到的现象 |
硫在空气中的燃烧 | 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热,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 |
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 发出、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
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 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
镁条在空气中的燃烧 |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物质 |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通常情况下: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
(2)燃烧的条件
①燃烧的条件
三个条件
②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问题: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
猜想_____、_____、______。
方案:根据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在对比实验中,观察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对燃烧有什么影响。
实验:
对比实验 | 观察 | 分析与推断 | |
火柴可燃吗? | 小石块呢? | 火柴可燃;小石块不可燃 | 火柴是可燃物; 小石块不是可燃物 |
室温下存放的蜡烛会燃烧吗? | 点燃后呢? | 室温下存放不燃烧;点燃后持续燃烧 | 达到可燃物燃烧的起码温度→着火点 |
在空气中,已点燃的蜡烛能维持燃烧吗? | 用烧杯倒罩住呢? | 在空气中持续燃烧;用烧杯倒罩住火焰慢慢熄灭 | 需要空气或氧气 |
结论:物质燃烧的条件(如下图所示):
③燃烧中的火焰
可燃物燃烧有的有火焰,如石蜡、硫粉、液化气、酒精等,有的没有火焰,如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等。前者之所以有火焰,是因为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易汽化产生可燃性气体或本身就是可燃性气体,气体燃烧产生火焰,而碳、铁等物质在燃烧过程中难汽化,无可燃性气体生成,故无火焰。
2.缓慢氧化、自燃
(1)缓慢氧化:进行速度比较缓慢的氧化反应。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败等。
物质缓慢氧化时也会放出热量!
(2)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做自燃。如果物质在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开,造成热量积累,就会越积越多,最终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便会发生自发燃烧。
过去,人们常说的“鬼火”“天火”就是自燃现象。当时,由于人们不懂自燃的科学原理,对自燃现象产生错误认识,产生迷信。
3.灭火依据什么原理
生活中的灭火实例:
实例 | 方法 | 原理 |
液化气燃烧 | 关闭阀门 | 隔离可燃物 |
草原大火 | 在大火蔓延前方开辟隔离带 | |
实验台上酒精失火 | 湿抹布盖灭 | 隔绝空气 |
炒菜时锅中油着火锅盖盖灭 | ||
山林火灾 | 灭火枪疾风吹灭 | 降低温度 |
油罐大火 | 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
着火点与可燃物的种类、状态,以及大气压强等因素有关。下表列出某些可燃物在通常状况下的着火点(或着火点的温度范围):
可燃物 | 白磷 | 红磷 | 硫 | 木材 | 木炭 | 无烟煤 |
着火点/℃ | 40 | 240 | 260 | 250~330 | 320~370 | 700~750 |
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属性,在无特殊情况说明时,我们一般认为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变,即灭火时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4.防火与火灾中自救
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人们也会因为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灾难。因此,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利用火为人们造福的同时,也要学习一些必要的防火、灭火及失火自救等的知识和方法,防止发生火灾,以避免火灾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1)一些常见的防火安全标识(如下图所示):
(2)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如下图所示):
(3)使用家用电器、燃气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违章操作。
(4)面对大火,必须坚持“三要”“三救”“三不”的原则,才能够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①“三要”——要熟悉自己住所的环境、要遇事保持沉着冷静、要警惕烟毒的侵害;
②“三救”——选择逃生通道自救、结绳下滑自救、向外界求救;
③“三不”——不乘普通电梯、不轻易跳楼、不贪恋财物。
④火警119。(如下图)
5.爆炸与防爆安全
(1)爆炸的概念:(化学)爆炸是指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和热,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所发生的现象。
(2)面粉爆炸实验
①实验装置图(如下图所示):
②实验操作
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
③实验现象
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
④分析、交流
细小的面粉与空气接触很充分,当面粉被引燃时,会急速燃烧,从而在短暂的时间里聚集大量的热,在封闭的罐内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形成爆炸。
(1)爆炸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①有限空间;②急速燃烧;③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和热。
(2)任何可燃性气体(如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等)或可燃性粉尘(如面粉、煤粉、棉絮等)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在加热、点燃或火花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3)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安全常识
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燃烧或发生爆炸。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确保安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内,都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防止爆炸的措施是严禁烟火和通风等。
(4)爆炸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但在受控制的条件下,也可以为人类服务。如定向爆破拆除楼房,开山采矿。
(5)几种危险品安全标识(如下图所示):
6.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关系
| 燃烧 | 爆炸 | 缓慢氧化 | 自燃 |
反应条件 | 有可燃物,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 在有限空间里急速燃烧热量不及散失 | 跟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 跟氧气接触,热量不易散失,温度逐渐达到着火点 |
反应程度 | 剧烈 | 异常剧烈 | 缓慢 | 缓慢转化成剧烈 |
反应现象 | 发热发光 | 爆炸 | 不明显 | 不明显到发热发光 |
联系 | 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有热量放出,只是反应剧烈程度不同 |
7.燃烧的条件与促进燃烧
(1)只有在可燃物、氧气和温度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互相作用并且达到一定程度时,燃烧才能发生。
(2)促进有利燃烧的措施:
①改善可燃物的品质,增大可燃物的纯度。如:用更易燃烧的燃料;用纯度较高的燃料等。
②增加氧气的浓度。如:使用纯净氧气;使用富氧空气;通风、鼓风等。
③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④提高可燃物的温度。温度越高,燃烧越快。
8.灭火的原理及灭火的方法
灭火与燃烧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过程,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因此,考虑灭火的原理就必须从与燃烧的三个条件相对应的角度进行。
灭火原理 |
| 燃烧条件 |
从燃烧区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 必须具有可燃物 | |
把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 |
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根据灭火的原理,可以结合火灾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灭火方法。
(1)物质的燃烧需要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而灭火只需破坏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即可。
(2)人们在生活中所采用的防火、灭火方法有时不只是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而有可能同时破坏几个条件。
9.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当研究的问题与多个因素之间有联系时,需要研究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先选取其中的一个因素,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问题与选定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其特点:每步只定性或定量研究一个因素,其他因素控制不变。
物质的燃烧,受物质本身的性质、氧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逐一选择物质本身的性质、氧气、温度中的一个条件,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研究每个条件对物质燃烧的影响,然后对比分析,得出物质本身的性质、氧气、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研究可燃物的性质、氧气、温度对燃烧的影响,要依据控制变量法,在同样条件下,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
常见的燃烧现象是火焰、发光、发热甚至爆炸。不同的可燃物燃烧的现象也有所不同。燃烧现象除了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以外,还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的浓度有关。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值得注意的是,可燃物的燃烧现象还与燃烧空间有关,如果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原理
“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像三角形的三条边,缺少任一条边,火就无法形成!
例1小明同学用一块棉手帕,放在盛有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的烧杯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棉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如下图所示)。当火焰熄灭后,棉手帕完好无损。结合所需所学知识,分析实验中“火焰熄灭,棉手帕无损”的原因酒精溶液中的水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棉手帕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棉手帕不会燃烧。
答案:酒精溶液中的水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棉手帕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棉手帕不会燃烧。
解析:
例2燃烧、(化学)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之间的相同点是(D)
A.都剧烈发光放热 B.都需要点燃
C.都属于化合反应 D.都属于氧化反应
1.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木柴燃烧得更旺,这是因为(A)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B.木柴是可燃物
C.温度易达到着火点 D.散热快
2.夜间发现煤气泄露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C)
A.打开排气扇,把煤气抽走
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处
C.关闭气源阀门,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立即打电话,请人来维修
3.一般情况下,使可燃物质着火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燃烧应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是:⑴可燃物,⑵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可以使煤燃烧充分,放热量高并且不污染环境 。
5.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杆不易继续燃烧,如果点燃的火柴向下,则会容易燃烧。其原因是 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产生的热量不能使火柴杆的温度升高,所以火柴杆达不到着火点,因此容易熄灭 。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4.2 水的组成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4.2 水的组成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上册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常见灭火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上册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