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教科版6上第2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 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教科版6上第2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第1页
    教科版6上第2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第2页
    教科版6上第2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2.昼夜交替现象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2.昼夜交替现象教案设计,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课 昼夜交替现象
    (教材P24~25)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昼夜交替现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2.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
    2.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
    科学态度目标
    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利用模拟实验验证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
    难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假设的验证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手电筒、地球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一半被照亮的地球的图片。)这是我们的地球家园,现在我们正处于白天还是黑夜?另一半呢?(预设:正在上课的我们正处于白天,根据手中的地球仪,可知相对的另一半正处于黑夜。)
    2.追问:这种现象会发生变化吗?(预设:会。当太阳光照到另一边的时候,我们会从白天变成黑夜。另一半则会变成白天。)
    3.揭题: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来,白昼又来临了……昼和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这种现象称为“昼夜交替”。(板书:昼夜交替现象)
    【设计意图】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因此选择开门见山的方式导入。然而学生对于常见的生活现象不一定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由此就引出了接下来的探索活动。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
    1.提问: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预设: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自转。)


    探索
    与研讨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自己的假设,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完成活动帮助卡。
    3.交流:科学家们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对假设进行论证,最终发现规律。今天我们也是小小科学家,大家四人一组,交流自己关于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大家有哪些假设?
    学生1:我认为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2:我认为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3:我认为地球自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4:我认为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4.提问:通过组内交流,大家有什么发现?(预设: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可以有很多种。)
    5.过渡: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同学们刚才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发现了多个假设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怎样才能验证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预设:做实验。)是的,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二:模拟实验,检验假设
    1. 展示:出示实验器材,展示实验帮助卡
    2. 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小组交流研讨,根据集体汇报帮助卡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通过模拟实验,能够证明我们的假设吗?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的?
    小组1:能证明“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的假设,依据是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观察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小组2:不能证明“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假设,依据是观察到地球模型只有固定的一半被手电筒照亮,没有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探索
    与研讨
    小组3:不能证明“地球自转”的假设,依据是地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没有光源,无法出现昼夜。
    小组4:能证明“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的假设,依据是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看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主持人:能解释昼夜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组5:假设①和假设④。它们的不同之处是地球与太阳运动关系的不同。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拓展
    与小结
    1.小结: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
    2.过渡:如果根据模拟实验我们还是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我们又该如何进一步来确认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呢?(预设:上网查阅资料、翻阅相关书籍等。)
    3.拓展:同学们提供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地球运动的新证据,再对这些解释进行排除和修正,直到形成最终的解释。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本课分为“提出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和“模拟实验检验假设”两部分,整体按照“假设—验证—解释”的设计进行。在提出假设环节,要注意在问题抛出之后,不立即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保证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组内交流,在观点碰撞中产生更多思考。在模拟实验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在分工合作方面耗时过久的问题,可以在实验前将分工合作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使他们明白科学分工可以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有些小组记录时仅仅简单地打“√”或“×”,没有体现出合作讨论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组员,既能在小组内纠正浅显错误,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结束时,学生能明白科学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实验探究验证,每一个真理的诞生都不简单,从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2.昼夜交替现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与“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自转”三个因素有关。“太阳光照射”和“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这两个因素会被学生作为一种常识快速地接受并理解。而学生对于“地球自转”这个关键因素常常表现出不理解或不确定。正是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多样性与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本课希望让学生能自主展示各种解释方案,暴露自己的原有认知,然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发现问题、修正解释,最终推动学生的认知向前发展。
    本课从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随即用一个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聚焦到探究主题上来。然后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把自己的假设用图画形式表达出来;交流假设;模拟实验验证假设;交流实验结果;集体研讨各种假设的不同与相同;思考如何进一步探究。最后总结得出我们需要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才能确定哪一种假设与事实相符。
    【学生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每天都在循环往复,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但是学生熟悉的是现象的特征,对现象的成因却比较模糊,有过探究经历的学生就更少了。在前概念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地球自转”这个关键因素常常表现出不理解或不确定。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会提及地球自转因素,但并不等于他们能合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如果同时考虑地球的公转,他们有的甚至会改变原有的解释或给出更多的假设。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学生会把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作为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2. 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
    2. 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
    科学态度目标
    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并了解他人的假设。
    难点:在认真聆听其他小组汇报后,思考并归纳出各种假设的本质区别是地球运动状态不同。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手电筒、海陆分布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班级大记录表、彩色笔(记录学生假设)、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引入。
    观察一棵树的白天与黑夜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哪一部分表达的是白昼和哪一部分表达的是黑夜。
    观察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片,让学生说出这种现象是昼夜交替现象。
    2.过渡。
    谈话: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白昼和黑夜的特征,出示动态图是为了让学生直观观察昼夜交替现象。这两幅图片都是为了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铺垫基础知识。
    二、探索
    活动一:学生表达自己的解释
    1. 谈话: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这些都是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它还跟什么因素有关?请把你的观点用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2. 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把自己的假设用图画表达出来。暂时没有想法的学生,提示其阅读教科书上的常见假设。
    3. 交流我们的想法。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认真聆听他人的观点,并就他人的观点开展研讨,在思考他人的观点后,修改和补充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问题抛出后,不让学生直接在全班说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这是为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交流观点的环节能让学生在与他人观点碰撞中,产生新认知。有了新的认知,才能让学生产生亲自做模拟实验去验证哪种假设才是真正的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因素以及哪种假设才是与事实相符的动力。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我们的假设
    1. 明确实验要求。
    (1)实验目标是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昼夜交替现象出现的判断标准。
    (3)了解实验材料,思考实验操作步骤。
    2. 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3. 交流我们实验的结果。
    4. 提问并总结。
    提问:你的假设成立吗?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小组内统计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各种假设,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最后分析它们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每位学生不仅要独立完成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模拟实验,还要认真观察他人的实验,聆听他人的观点,让学生对每一个观点都有充分的认识,最后在研讨环节分析出它们的本质不同是因为地球的运动状态不同。
    活动三:集体研讨
    1. 小组代表展示我们的假设。
    按假设类别,分别请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教师统计每一个假设是否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2. 全班分析班级大记录表,找出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的不同之处。
    学生观察班级大记录表,小组讨论,汇报不同之处。
    教师小结:每种假设本质的不同就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
    3. 谈话:我们该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
    研究确定地球的运动状态,才能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展示与交流充分了解每种假设的特点,在对比中发现每种假设的本质不同,进而才能找到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本质原因。学生也会在这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认识,昼夜交替成因的解释逐渐明朗起来。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循环往复,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经过探究,我们发现有多种假设都能解释它的形成原因。经过研讨,我们发现必须先研究、确定地球的运动状态,才能确定哪一种假设与事实相符。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记录表
    运动方式
    是否产生昼夜交替(是“√”否“×”)
    1.

    2.

    3.

    4.

    5.

    我的发现:有( )种情况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我最认可的假设是( )号。
    能模拟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从生活中常见的“昼夜交替现象”出发,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的科学探究过程,感受科学家是如何寻找未知宇宙领域问题的答案。
    故本课教材在探索部分设置了四个环节。一,形成假设环节,学生独立思考,画图表达自己对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二,研讨、交流我们的解释,让学生对于每一种假说有较清晰的了解;三,用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四,交流实验结果,修正解释或提出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前两个环节,学生需要先画图、再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假设,学生能感受到“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此时教师需要对不同观点进行提炼、分类,并将其展示。继而,在这么多“近乎合理”的假说前,模拟实验的必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实验材料的选择可以让学生先讨论,而不局限于教材上的材料。
    研讨部分包括3个问题。问题1,根据实验现象,学生汇报假说是否能解释昼夜交替的成因,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到四种假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继而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明确解释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问题3,四种假说只有一种是正确的,需要我们去寻找更多的证据,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学情分析】
    从前概念调查可知,大多同学都知道地球被太阳照到的一面是白天,没有没照到的一面是黑夜。而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学生认为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运动。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运动。
    ③地球自转,太阳不动。
    ④太阳不动,地球自转,且围绕太阳运动。
    ⑤与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有关系。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直线,地球转动时被太阳照到的一面是白天,被月球照到的一面是黑夜。
    这与教材上的4种假说基本一致,为教师设计实验记录单和准备实验材料指明了方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l 昼夜交替是地球上常见的天文现象
    l 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l 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
    l 能依据假设,制定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
    科学态度目标:
    l 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l 认识到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依据现有知识对昼夜现象成因提出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
    难点:根据观测结果说明地球模型是否产生昼夜交替,并不断地修正解释。
    【材料准备】
    上节课的地球海陆分布模型(直径10cm),红色球形LED发光球(直径18cm),银色反光小圆片贴纸(直径2cm)。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展示同一地区处于白天和黑夜的照片。






    教师讲述昼夜交替现象:在同一个地区,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
    教师提问:昼夜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教师活动:引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引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
    2.作出假设
    学生活动:画图说明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学生活动:上台介绍自己的假说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画图;将学生的的观点进行提炼、分类、总结,并将其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学生一边看投影出来的图,一边聆听分享者的假说,这有助于聆听者理解他人的假说;上来分享的同学有可能持有一致的观点,因此教师需要将观点进行提炼、分类展示,避免重复。
    3.模拟实验
    (1)选择实验材料
    教师提问引导:刚刚同学们的假说似乎都能解释昼夜更替现象,如果想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你会选择哪些材料?
    学生思考:用球体模拟地球(乒乓球、上节课制作的地球模型、地球仪等),用能发光的物品代表太阳(手电筒,灯等)。
    教师活动:出示实验材料,明确模拟对象。地球海陆分布模型模拟地球,球形的灯模拟太阳,银色小圆片可以贴在地球模型上作为观测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实验材料的选择不是唯一的,可以根据具体假说具体分析;贴银色小圆片作为观测点,小圆片经历光照与黑暗就是“观测点经历昼夜交替”,有助于学生更容易观察、判断该地点是否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2)明确实验步骤
    教师提问引导:针对这四个假说,我们分别应如何进行实验呢?
    学生思考:在四种假说下,太阳和地球的运动形式分别是怎样的?假说一:地球模型不动,圆形的灯围绕着地球模型转动;假说二:灯不动,地球围绕着灯转动;假说三:灯不动,地球在它的一侧自转;假说四:地球模型自转,且围绕着灯转动。
    教师提醒实验时的注意事项:调节球形灯跟地球模型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小球;实验时,灯和地球模型应始终保持一个平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基于假设制定可行的探究方案;确保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四个模拟实验,且保证实验现象的准确性。
    (3) 进行模拟实验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初步判断该假说是否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形成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学生分享交流的模板。
    学生活动:小组上台分享实验结果,组员一边实验一边解释实验过程。
    教师提问引导:刚刚这些小组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的?
    学生思考:通过对观测点的观察发现,地球上同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被太阳照亮,处于白天;一段时间内没被太阳照亮,处于黑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再一次演示实验,帮助学生从模拟实验的现象中收集证据,解释现象。
    教师提问引导:能解释昼夜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思考:四种假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但事实只能是一种情况。通过对比分析,这四种假说的不同在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不同,最后归纳总结出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关键在于确定太阳和地球的运动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对四组模拟实验现象的总结,发现它们都能解释昼夜更替现象,因此提出了新的问题“这四种假说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活动:讲述科学家们对于一个问题的探讨,往往是循环往复的过程,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收集证据,多次进行模拟实验,最终完善或修正解释。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到,解释自然现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辩证的漫长过程,需要足够多的证据作为支撑,初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板书设计(生成)】


    【板书说明】
    学生提出成因的假说,老师用简笔画板书
    【学生记录单设计】

    【班级记录表设计】

    【其他说明】
    《昼夜交替现象》实验记录单
    班级: 姓名:

    提出问题
    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做出假设





    假说一:地球不动,
    太阳围着地球转



    假说二:太阳不动,
    地球围着太阳转






    假说三:地球自转(太阳不动)

    假说四: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实验方法
    模拟实验法
    实验材料

    银色小圆片

    实验结果
    能否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假说一
    ¨能 ¨否
    假说二
    ¨能 ¨否
    假说三
    ¨能 ¨否
    假说四
    ¨能 ¨否
    实验结论
    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 种。
    它们的不同是


    六上《地球的运动》单元教学设计
    2.昼夜交替现象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徐自力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2课。本课从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随即用一个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聚焦到探究主题上来,旨在充分展露学生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入手,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多样性与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本课希望让学生能自主展示各种解释方案,暴露自己的原有认知,然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发现问题、修正解释,最终推动学生的认知向前发展。教材主要安排四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独立地思考并形成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二是像科学家一样研讨、交流我们的解释;三是做模拟实验,初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四是交流实验结果,修正解释或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
    【学情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每天都在上演,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但是,学生熟悉的只是现象的特征,对现象成因的理解却比较模糊。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昼夜交替模拟实验,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可以有多种。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假设中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
    探究实践:能根据已有知识,用口述、画图等方式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
    态度责任: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感兴趣,愿意和同学合作,能与同学分享观点,保持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真正成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并用模拟实验验证。
    难点:思考并归纳出各种假设的本质区别是地球和太阳运动状态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大表、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学生:手电筒、地球海陆分布模型、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同一地点的昼夜照片、昼夜交替动图
    1.观察同一地方的白天与黑夜的图片,引出昼夜概念。
    2.观察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和一个太空视角的地球昼夜交替的动态图,让学生认识这种现象是昼夜交替现象。
    3.谈话: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白昼、黑夜的特征,直观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为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做铺垫。
    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5分钟)
    材料准备:手电筒、自转模型、学习单
    (一)提出假设(预设8分钟)
    1.引导思考: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太阳和地球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
    2.思考并猜测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请学生把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用简单的示意图记录下来。可以用小圆代表地球,大圆代表太阳,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视频演示假设示意图画法)
    3.请学生上台展示介绍, 老师将学生的观点画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补充。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
    ……
    4.交流学生提出的假设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设计意图】画想法旨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交流观点的环节能让学生在与他人观点碰撞中,产生新认知,并产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的动力。
    (二)模拟实验,检验假设(预设12分钟)
    猜测也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到底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验证。
    1.确定模拟实验的材料,使学生明白寻找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来代替地球和太阳,以能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用地球模型模拟地球,用去掉反光罩的手电筒模拟太阳)
    2.出示实验材料,先让学生思考实验操作步骤,然后播放视频简单演示。
    3.明确模拟实验要求。
    (1)严格按照标准判断昼夜交替现象。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4.学生分组模拟实验,及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基于假设制定可行的探究方案,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初步判断该假说是否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三)交流研讨,总结发现(预设15分钟)
    1.交流:通过模拟实验,哪些可能性是成立的?哪些是不成立的?明确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判断出现了昼夜交替。
    (一个小组先汇报,用记录单展示,并解说,其他小组再补充与质疑,质疑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现场演示,来解决问题。)
    2.思考: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
    (预设:每种假设不同点就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
    3.谈话:对于“为什么地球上的昼和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与事实相符的只有一种,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展示与交流充分了解每种假设的特点,在对比中发现每种假设的本质不同,进而找到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本质原因。
    三、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循环往复,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为了探索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我们今天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模拟验证——新的认识。 科学的进步没有捷径可走,人类认识地球和宇宙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很多科学家为之付出了努力甚至牺牲,但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并不会因此而停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进行回顾与梳理,同时明确科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四、板书设计
    2.昼夜交替现象
    假设 示意图 是否产生昼夜交替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
    3.地球自转 √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















    【疑难解答】
    1.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实际上与事实相符的只有一种,我们应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
    通过对模拟实验现象的总结,发现四种假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但事实只能是一种情况。因此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首先要对比分析成立的假说有什么不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对比分析,各种假说的不同在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不同,因此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关键在于确定太阳和地球的运动关系,这是后续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建议学生利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现象和经验来辅助判断。

    相关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2.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2.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教案设计,共3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材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2.斜面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2.斜面教案,共2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材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影长的四季变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影长的四季变化教学设计,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材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