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精选
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及反思,共2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 地球的运动
由于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于地球运动的认识存在着许多干扰,就像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描述的那样。要想客观地认识地球的运动,我们必须站在宇宙中,从宏观的角度去观察。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排除那些干扰,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建立在探究的基础之上。
本单元共7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的概念。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是单元的起始课。为了奠定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教师将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相关知识,并在分析整理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找到研究方向。
第2~4课“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与“谁先迎来黎明”,都围绕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的主题展开。第2课,学生提出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第3课,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历史上关于地球运动的经典学说,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进行着公转,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进行模拟实验,并形成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最终解释;第4课,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感知相对运动的原理,推理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第5~6课“影长的四季变化”和“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都围绕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的主题进行。前一课是后一课的基础,学生通过前一课了解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角度变化,才能理解太阳直射角度变化引起温度变化,从而产生四季变化。
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然后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获取、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知道了许多关于地球、太阳、月亮的知识,甚至可以讲出黑洞、超新星爆炸、类星体等科学词汇来。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知识表面,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单元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对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与地球运动有关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1.传授建立模型以获取具象化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系统而深入地采用建构模型、模拟实验、查阅资料、实际观测等主要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建构和修正自己的解释模型,以获取具体形象化的感知,有助于学生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
2.提供有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学习工具。在学习单元新知之前,引导学生用概念图对已知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在单元学习结束之后,引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地球运动的认知模型。
第1课 我们的地球模型
(教材P21~23)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我们的地球模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2.知道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
2.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
3.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
2.愿意与小组成员分享和交流,有综合考虑他人意见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利用气泡图整理已知的地球知识,制作简单的地球模型表达已知的地球知识。
难点:制作简单的地球模型。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橡皮泥、地球仪、泡沫球(或塑料球)、彩笔、橙子、勺子、吸管、小刀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单元首页的地球图片。)对于地球,我们十分熟悉,现在我们将视角投向外太空,从外部观察我们生活的地球。
2.提问: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预设:球形。)地球是怎样运动的?(预设:地球自转;地球围绕太阳转。)
3.追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关于地球你又有哪些疑问?(预设:地球超过40亿岁。昼夜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夏季白天的时间比冬季长呢?)
4.揭题:我们能做一个地球模型来表达所知道的地球知识吗?(板书:我们的地球模型)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写下“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
1.过渡:在此之前,你对地球的知识了解多少?这是我们的课前调查,仔细阅读并提出你的问题。
2.展示:展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课前调查表并汇总大家的观点。
探索
与研讨
3.交流:指导学生小组研讨、交流。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1:我认为地球是球体;地球会自转,也会绕着太阳转。
主持人: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关于地球你又有哪些疑问?
学生2:我知道地球超过40亿岁了。
学生3:我想知道昼夜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4:我想知道为什么夏季白天的时间比冬季长。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4.小结:大家对于地球的知识的了解很多也很杂,接下来我们一起利用气泡图对相关知识进行初步的整理。
【设计意图】整理和分析已知的知识让其结构化,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为模型制作提供正面的引导。
探索二: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
1.过渡: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今天,我们就是小小科学家,请大家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探索
与研讨
2.指导:展示活动帮助卡和实验器材,指导学生小组制作简单的地球模型。(教学提示:此处要求学生细化步骤,一定要有具体的操作,不能只有大概的思路。)
3.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根据集体汇报帮助卡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我们是如何制作地球模型的?我们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
小组1:我们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用不同颜色在塑料球体上绘制地球上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利用橙子和吸管等,制作地球自转模型。我们的模型有的切开后能直观地反映地球的圈层结构;有的能反映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有的能让我们更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现象,探究相关问题。
探索
与研讨
主持人:对比不同的模型,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小组2: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表达的研究方向不同,制作方法也不同;相同的是它们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球体,都能用于科学研究。
主持人:我们的地球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
小组3:我们可以在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严格按照比例制作,更精确地表达地球知识;可以把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制作得更美观;可以在制作地球自转模型时,用轮轴代替吸管,使“地球”转动得更方便。
主持人:大家还有什么补充吗?请小组代表回答。
其他小组:没有。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4.小结:制作模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以及检验我们对于地球的认知是否正确。往后,我们要积极尝试制作其他的模型,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用模型准确表达所学知识的能力。
拓展
与小结
1.小结:地球是一个围绕着太阳转的超过40亿岁的球体。
2.布置任务: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常用的地球仪。
3.提问:说说我们可以从这个地球模型上获得哪些知识?(预设:陆地和海洋名称、国家名称及其分布、南北半球、经纬线等。)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学生通过之前不断地学习、积累,对地球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但还是杂乱的。因此,先做课前调查,再课上讨论、整理,最后完成已知地球知识的气泡图,能帮助学生整理和分析已知的知识并让其结构化。而动手制作各种类型的地球模型并展示、分享自己的模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难度较低,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老师注意及时引导和鼓励。
由于学生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且有关宇宙的知识比较深奥,学生难以理解,在讨论时可能会出现错误观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学生的错误认知应做适当引导。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1.我们的地球模型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1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自然变化规律。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是从介绍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开始的。学生先整理关于地球的已有认知,再通过对比、讨论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展开后续的研究学习。这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开篇设计,也是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开篇设计。
由于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我们常常通过制作模型与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而科学家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也会把已有认知表达在模型上,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再通过实践观察验证新知。本课也是通过模型制作帮助学生整理已掌握的知识,并希望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应用在后续的各个主题的研究中,从而获得新知。
【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感尚未完全建立,空间感知能力、想象力非常有限。受此影响,学生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动手制作各种类型的地球模型,并展示分享自己的模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难度较低,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单元的学习积蓄强大的学习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2. 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
2. 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
3. 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地球与宇宙空间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
2. 愿意与小组成员分享和交流,有综合考虑他人意见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能表达各类地球知识的地球模型。
难点:提出感兴趣的关于地球的问题;能较准确地表达出地球结构、地球海陆分布以及地球自转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泡沫球
自备材料:橡皮泥地球结构模型、抹油的小刀(防沾刀)、笔头较宽的彩色笔、橙子、勺子、吸管、地球仪、抹布、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一份。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引入。
展示地球图片,让学生辨认地球,并追问:“你之前学过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你在科普书上又看过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你又有哪些萦绕心中的未解之谜呢?”
2.过渡。
谈话:相信每位同学都了解过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也会有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能不能把它们都写在活动手册上?
设计意图:在问题抛出后,并没有让学生立即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所知与所想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给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是在培养学生精细加工信息的习惯。
二、探索
活动一:写“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提出想知道的关于地球的疑问”
1.明确活动要求。
(1)可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自行添加气泡。
(2)按类别填写气泡图。
(3)提出的问题下面留出空白,方便记录答案。
2. 小组内交流“我们的认知”。
学习新的知识,核对自己的分类是否科学,并修改自己的气泡图。
3. 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在班级记录表上板书学生提到的地球知识以及科学问题。只记录问题,不做解答。
设计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把已知的知识记录在气泡图中不是难事,而把已知的知识分门别类地填写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重点提醒学生构思好了再写。在展示感兴趣的问题时,只展示问题,不做解答,让学生的求知欲处于“愤而待启,悱而欲发”的状态,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索问题答案的动力。
活动二: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
1. 谈话:科学家探索此类问题时,会根据已知的知识,制作出初步的模型,进行各种探究实验,寻找新知,并根据新的知识不断修正模型。而且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那么,我们能依据已知的地球知识做一个地球模型吗?
2. 讨论:我们能做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表达地球的什么特征?
3. 出示并介绍制作三种模型的材料;基于这些材料,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地球的特征。
4. 动手制作模型。
提醒学生一边制作一边对照阅读教科书中的“地球的结构”示意图的数据信息。
5. 组内展示“我的地球模型”。
学生小组内介绍“我是如何制作模型的?我的模型表达了什么知识?”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比观察模型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制作,让学生把已知的地球知识表达在模型中,并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强化与内化知识。
活动三:集体研讨
1. 小组代表展示“我们的模型”。
表达清楚“我们的模型”可能解释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
2. 对比不同的模型,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不同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材料也不同,适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模型的相同之处是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都能用于科学研究。
3. “我们的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
使模型更精确地表达地球知识;让模型更美观;从材料方面改进制作方法;增加表达的知识内容以增强模型功能。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并介绍模型,这样既可以横向对比不同的模型得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之处,也能作为纵向对比引出相同的模型也有不同,激发学生思考“我们的模型”可以如何改进,这样也能给更多的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成果。
三、拓展
1.提问:地球仪是我们最常用的地球模型,它与我们制作的模型有什么不同?它又表达了哪些知识?
2. 小组观察地球仪。
3. 学生发表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是一次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拓展,也是活动的总结。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复习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组成的;地球的表面分布着陆地与海洋;地球仪是最常见的地球模型,地球仪能转动。另外,我们知道了模型是研究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常用工具。今天我们制作的地球模型将会在我们后续学习的探究实验中继续使用。
【板书设计】
我的地球知识
时间: 班级: 姓名:
我知道的地球知识
我想知道的地球知识
地球
《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制作地球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的地球知识。由于宇宙神秘而又遥远,在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研究时,科学家常制作模型来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再通过实践观察验证新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孩子在探索与宇宙相关的疑惑时,能运用这一有效的学习方法。
本课教材围绕“学会表达已学的地球相关知识”设计了2个活动。一是用思维导图整理已有的知识;二是用制作模型表达已有的知识,制作完成后,能与其他小组制作的模型以及地球仪进行对比,修正、完善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
教材提供了三种地球模型的制作方法:地球结构模型,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用到的材料各不相同但容易获得,如:软陶,超轻黏土,乒乓球子。制作模型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注意应让学生“做中学”,要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模型表达了哪些地球的知识,并提出改进方法。改进即让制作的模型更加真实、全面地贴合真实地球的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过地球的海陆分布情况、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五年级上册学习过地球的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地壳,制作过地球结构模型,了解地壳运动挤压,使岩层变形。在课上,学生已知的地球相关信息较多,所以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用气泡图分类、整理信息。
学生乐于动手制作模型,但考虑到这课一节课中有3个模拟实验,用于制作的时间较长,可以引导孩子分工,应尽量选择学生容易操作的材料,增加制作成功率,并缩减时间。
学生不擅于评价自己制作的模型,需要教师前置“评价标准”,并引导学生去对比小组之间的模型,去与相对较为完善的地球模型——地球仪进行对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l 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l 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科学探究目标:
l 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
l 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
l 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l 对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
愿意与小组成员分享和交流,有综合考虑他人意见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l 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制作模型来表达、概括地球的相关知识。
难点:通过模型来多角度表达、概括地球的相关知识。
【材料准备】
地球结构模型材料包:红色、橙色、蓝色的超轻黏土,小刀
地球海陆分布模型材料包:直径10cm的泡沫塑料球,蓝色和绿色的超轻黏土
地球自转模型材料包:乒乓球、打孔器、竹签
其他:地球仪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导入
观察地球的图片。
教师提问: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
学生思考已知的地球知识,并交流。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于地球相关知识的前概念,引导学生尽量从不同方面尽可能多地进行描述,为分类整理信息作铺垫。
2. 原型分析
教师提问:地球的相关信息这么多,你能用气泡图进行分类整理吗?你还想了解地球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活动:整理、分析已知的地球知识,完成实验记录单,与小组成员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地球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将已有知识结构化
3.建构模型
(1)明确“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教师讲述:“建立模型”是宇宙领域常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科学家们在探究宇宙领域上的问题时,常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流程寻找答案的,希望学生们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2)制作模型
教师明确学生要制作的三种模型是:地球结构模型,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
教师明确制作方法:出示材料包,提问学生如何制作三种地球模型。
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相关材料制作模型,如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可以先将蓝色超轻黏土全部覆盖于泡沫球表面,覆盖绿色超轻黏土代表陆地区域,其他蓝色区域代表海洋区域。
师播放实验指导视频“地球结构模型制作”,指导学生如何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学生选择制作一种模型,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相关材料制作地球模型,有助于明确实验步骤,节省实验时间。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由于学生需利用软陶团成球,再一层包一层,可能会出现封口时合不上的情况,故录制了实验指导视频。
4.模型的检验与完善
教师提问:你制作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你觉得你们的地球模型可以如何改进?
小组上台展示交流自己制作的模型,并进行自评。
教师提问:对比小组间的模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觉得你们的地球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
学生通过与其他小组对比,修正完善自己的模型。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常用的地球仪能告诉我们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制作的模型只能展示地球1-2个特点,而真正的地球是涵盖了以上所有的特征,因此模型是需要不断完善的。
设计意图:通过与制作相同模型小组的地球模型进行对比,建立一个相对的评价标准,找到改进完善的地方。通过将制作模型与地球仪对比,意识到自己建立的模型只能体现地球的部分特征,一个完整模型的建立是需要不断完善的。
【板书设计(生成)】
......
【板书说明】
左边板书是学生提出的地球相关知识,教师板书后便于学生后续进行分类整理。
【学生记录单设计】
【班级记录表设计】
无
【其他说明】
《我们的地球模型》实验记录单
班级: 姓名:
活动1:整理、分析我知道的地球知识
活动2: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
模型1:
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剖面
模型2:
地球海陆分布模型
模型3:
地球自转模型
原型
实验
材料
软陶
我制作的是 模型 ,解释了
的地球知识。
我认为可以该模型还可以改进的地方是:
六上《地球的运动》单元教学设计
1.我们的地球模型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高敏杰
【教材简析】
“地球的运动”单元学习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作为起始课引入了在这一领域常用的学习工具——模型,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教材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梳理已知的地球知识,为模型制作做准备;模块二,制作三种地球模型;模块三,展示、对比、评价三种地球模型。
由于宇宙空间观察的条件限制,我们常常通过模型与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而科学家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也会把已知表达在模型上,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再通过实践观察验证新知。本课也是通过制作模型帮助学生整理已掌握的知识,并希望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应用在后续的各个主题的研究中,从而获得新知。
本课的重点是动手制作各种类型的地球模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动力,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对地球的形状、结构、运动等有了自己的认识,但还不够全面。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整理知识、制作模型、观察和比较模型,可以更加方便地交流地球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用模型表达已有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读懂模型的能力。模型建构的学习方法是贯穿整个单元的,所以我们的模型制作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学会制作、改进、利用模型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制作和观察各种地球模型,识别和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结构、海陆分布、运动),应用模型建构到地球知识的学习当中。
科学思维: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已知的地球相关知识并使其结构化;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将一类或多类知识表达在模型上。
探究实践: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能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已有认知并进行合理分类;在交流讨论中,能完善思维导图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能利用不同材料把抽象的地球知识准确地表达到实物中。
态度责任:在模型展示、比较、评价之后,感知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模型并应用到后续地球主题的研究中,对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能表达各类地球知识的地球模型。
难点:能用模型准确表达自己所了解的地球知识。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菜刀一把、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红、黄、蓝)、抹油的小刀(防沾刀)、直径12cm的白色泡沫球若干个、地球仪。
学生:1.每组自备水彩笔、橙子、筷子、抹布;2.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书中“橡皮泥地球模型”图片)
1.出示教科书“橡皮泥地球模型”图片
提问:大家觉得这是什么?
追问:怎样判断出来的?(预设: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 )
这是一个地球模型,通过它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多少及分布情况。揭示课题:我们的地球模型(板书)。
2.我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关于地球你又有哪些疑问?把它们写在记录单内。
【设计意图】聚焦于教科书“海陆分布模型”,引起学生对于已有地球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记录单
1.明确活动要求
(1)绘制思维导图,注意分类合理。
(2)提出可探究的关于地球的问题。
2.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1)选1-2组汇报,全班交流,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观点。
(2)整理地球知识,完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讨论,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巩固已经知道的地球知识,为制作模型做好铺垫。
三、 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预设22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地球内部结构图、地球海陆分布图、东西半球分界图)、菜刀、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红、黄、蓝)、抹油的小刀、泡沫球、水彩笔、橙子、勺子、筷子、抹布
1.导语: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我们是否也可以根据自己想表达的地球知识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呢?
2.观察地球结构模型
我们曾经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剖开并观察地球结构模型的剖面。(微课视频出示,唤起学生对模型的认知,感受其作用,调动积极性。)
3.制作我们的地球模型
(1)谈话:我们能做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表达地球的什么知识?(学生各抒己见,符合实际情况,言之有理即可。)
(2)微课展示“海陆模型”、“自转模型”制作方法(播放微课,解决制作当中可能存在的难点,方法仅供学生参考:“海陆模型”先用铅笔勾勒海陆边界轮廓,再涂色。“自转模型”制作时,橙子可切可不切。)
(3)谈话:看完微课之后,大家有什么新的想法?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而不是按照微课视频做出千篇一律的模型,鼓励为主。)
(4)动手制作模型
提供材料,学生自行领取。组内先做一个模型,时间允许可向老师申请做其他模型。
(5)小组模型展示
①小组上台展示,说明模型类别。
②从这个模型中能得到什么信息?
4.研讨:模型的比较与改进
(1)对比不同的模型,他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不同: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材料也不同,适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
相同: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都能用于科学研究。(明白模型的意义)
(2)“我们的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
思考:怎样可以使模型更加精确地表达地球知识?怎样使模型更美观?怎样可以方便实验?
【设计意图】五年级时,已经用橡皮泥做过“地球结构模型”,所以制作的难点是“海陆分布模型”和“自转模型”,通过微课简洁明了出示制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拓展(预设:4分钟)
材料准备:地球仪
1.观察地球仪。
2.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观察专业的地球仪,学生获得非常多的信息,同时会与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进行比较,体会模型改进的意义,了解改进方向。
五、课堂小结(预设1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把已知的知识用模型表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和科学家一样用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实验探究,在不断地改进中研究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
【设计意图】建模的思想贯穿整个单元,第一节课中的模型制作是已有知识内化后的外现,在本单元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到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研究,必要时进行改进,感受模型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
1.我们的地球模型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核-地幔-地壳 ——>地球结构模型
海洋多,陆地少 ——>海利分布模型
地球在运动 ——>自转模型
【疑难解答】
1.课堂内制作地球模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没有时间对模型进行研讨和改进,该怎么办?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个课时内很难将所有目标落实。本课一共涉及了三种模型,其中“结构模型”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制作过了,所以“橡皮泥地球结构模型”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完成。
“海陆分布模型”是最花时间的,对海陆分界线的“精度”不应要求过高;将平面的海陆分布图绘制到球面上,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进行一定指导。
“地球自转模型”制作时,橙子内部的果肉可以先不掏出(掏出果肉是为了长久保存,可回家掏)。
模型改进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应贯穿于本单元每一堂课和课后时间,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材料和更多的工具”在模型的制作中能起到极大帮助,鼓励学生课后利用家中材料和工具制作更加“精良”的地球模型。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2.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教案设计,共3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材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2.斜面教案,共2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材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影长的四季变化教学设计,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材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