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精选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2.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2.怎样放得更大教案,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生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的前提下,在经历组合凸透镜观察微小物体的过程中了解显微镜的来龙去脉,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至此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教材共分4个部分。聚焦:“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能引发学生深思的问题,可以指向我们是否可以制作出一个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也可以指向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是不是可以把图像放得更大,还可以指向能不能使用另外的放大工具来代替放大镜等。探索:引导学生经历显微镜的发明过程,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自制显微镜),然后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最后认识光学显微镜。研讨:共3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这个问题要从两个角度来思考,其一是凸透镜“组合的方式”是怎样的,上下还是左右?平行、垂直或是倾斜?通过前面的探索活动,学生不难发现组合的方式应该是镜片平行;其二是凸透镜“组合的距离”为多少?学生在活动中会发现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所以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这个位置能观察到清晰而放大的图像。第2个问题“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和第3个问题“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组合凸透镜和实验室显微镜的异同,来认识实验室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了解观察工具的逐步演变过程。 聚焦:简单介绍了显微镜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明白显微镜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进而理解技术的革新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除此,告诉学生我们制作的简易显微镜是用透镜制成的,它是利用透镜对光的折射而产生物像的,像这样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
本课可分“做个简易显微镜”和“显微镜的发展”两部分。
【学情分析】
学生们都用过放大镜,会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怎样放得更大?用两个凸透镜组合在一起观察物体,这是学生能想到的办法,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将指导学生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制作组合凸透镜(简易显微镜),旨在让学生体验显微镜发明的历程,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感受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
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难点: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
【材料准备】
学生:两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印有小字的纸张、铁架台、双顶丝、食盐、苔藓、剪刀、裁纸刀、直尺、马克笔、硬纸筒或矿泉水瓶或PVC管、胶带、实验记录单(每组一份)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1套、课件
【教学流程图】
教学活动内容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流程图
核心探究活动
目标实现手段
导入
拓展活动
真实问题情境
是否可以利用手中的放大镜呢?
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
环节1:经历自制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提炼
通过实验、质疑、讨论证实最优方案:如何用两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组合成一个放大倍数更大的观察工具。
环节2:利用两个凸透镜自制显微镜
环节3: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身边其他物体
由设计走向制作
培养以及训练学生的工程思维,完成制作一个自制显微镜。
研讨1
研讨2、3
了解显微镜发展史
感受
感性的
理性的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提问:使用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一些物体,可我们还想看到更微小的事物(提供很小的文字),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用一个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指向是否可以制作出一个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也可以指向能不能使用另外的放大工具来代替放大镜,还可以指向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是不是可以把图像放得更大等。)
教师提问:认真思考,是否可以用手中的放大镜把物体的像放得更大呢?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可能提出把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看看是否能把物体图像放得更大或由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去探索更多起放大作用的新工具。)
二、探索
1. 经历自制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为学生提供两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分组实验,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组合放大镜,看看能否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活动目的: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能增加放大倍数,要看到清晰且放大的图像,关键是调好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组织交流,总结发现:学生发现两个放大镜比一个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图像会更大;组合时两个放大镜要上下、平行摆放;组合时要调整位置,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的更大。
提出质疑:两个放大镜位置摆放有两种方式(放大倍数大的放上边或放下边),到底哪一种放大效果会更好?一个人组合两个放大镜不稳定,如何解决?
思考并讨论问题,得出方案:同时观察较小文字,哪一个把文字放得最大,哪一个效果就最好。
展开实验并总结:上边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小于下边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放大效果好。
思考并讨论问题,得出方案:利用铁架台、双顶丝固定。
补充注意事项:先固定好一个放大镜,第二个放大镜从下边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量两个放大镜在什么位置的时候放大效果最好?”实验后发现两个放大镜因为倍数不同,它们之间的距离也不同。
梳理整个过程:用放大倍数小的放大镜找到一个清晰且较大的图像;下方移入第二个放大倍数大的放大镜并上下移动;找到清晰且更大的图像,并反复移进移出第二个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比较;测量好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并固定。
2. 利用两个凸透镜自制显微镜
参考课本第5页制作显微镜
可选材料1:小牛顿实验材料
可选材料2:剪刀、裁纸刀、放大镜、直尺、硬纸筒或矿泉水瓶(制作方法:选择与放大镜一样大小的纸筒或矿泉水瓶,根据放大镜放大物体效果最好时与物体的距离确定纸筒或矿泉水瓶的高度,做标记,剪裁,还需根据放大镜的手柄裁剪一条纵缝,组装第一个放大镜,调整位置使得能看到清晰而放大的像,在第一个放大镜下组装第二个放大镜并调整其位置,得到清晰放大的像。难点:测量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一个学生拿住两个放大镜不动,另一个学生用直尺测量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测量时,要注意镜框有一定的厚度,既可以测量两个镜框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测量两个镜框上边缘与上边缘或下边缘与下边缘之间的距离。)
3. 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身边其他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食盐、面粉、头发、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活动目的:利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周围物体的图像是不是被放得更大了,以及是不是又会发现一些用肉眼和用单个放大镜不能看到的细节,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凸显组合放大镜的放大优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显微镜的发明过程,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即自制显微镜,然后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最后认识光学显微镜。)
三、研讨
研讨1: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通过自制显微镜活动,再次巩固知识。两个放大镜需要平行放置,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和放大倍数,要观察到较大且清晰的图像需要找到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
研讨2、3: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
认识显微镜结构:目镜(位于显微镜顶部,是人眼直接观察的透镜)、物镜(位于镜筒下方,靠近被观察的物体)、镜筒、调节旋钮(调节镜筒上下位置)、载物台(承载被观察物体的操作台)、转换器、压片夹、遮光器、反光镜(反射光线到镜筒中的镜子)、通光孔、镜座。
对比两个放大镜组合和光学显微镜:位于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则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物镜。二者都有两个镜片和一个镜筒,而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等是为了人们观察和使用方便而为光学显微镜增加的一些结构。
(设计意图:研讨1用于回顾自制显微镜及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身边其他物体两个活动,旨在再次巩固知识;研讨2、3是为后续学习使用显微镜做好铺垫。)
四、拓展
观察方式的发展:人眼、一个放大镜、两个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后续介绍有代表性的不同时期的显微镜)。学生需要明白我们制作的简易显微镜是用透镜制成的,它是利用透镜对光折射而产生物像的,像这样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进而让学生理解技术的革新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板书设计(生成)】
2.怎样放得更大
光学显微镜
先固定,放大倍数小
下方移入,放大倍数大
自制显微镜
相互平行
【班级记录表设计】
“用两个凸透镜自制显微镜”设计方案班级记录表
日期: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6组
7组
8组
9组
10组
11组
12组
设计方案
(图文结合)
2.怎样放得更大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但是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怎样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的问题。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操作显微镜,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调节合适的距离并固定,让学生在其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图像放得更大;二是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比较和肉眼观察的不同之处,并记录新的发现;三是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本课中不涉及实验室显微镜的使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比较自制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异同,来了解光学显微镜每个结构的功能。拓展部分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其在观察对象上的变更,在比较中体会到技术的改进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
【学生分析】
在第1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本课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 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
1. 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2. 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凸透镜片2#,凸透镜片3#,印有小字的纸片、A4白纸、剪刀、透明胶带、餐巾纸、供观察的物体(如头发、花蕊、纸纤维、昆虫标本等)、学习表。
教师准备:两个放大镜、一架光学显微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每位同学发一张印有小字的纸片,观察上面写了什么内容。
提问:
(1)用肉眼观察,能看清纸片上的信息吗?
(2)用放大镜观察,能看清吗?和肉眼观察有什么区别?
2.谈话:用肉眼观察,我们只能勉强辨认纸上写的内容;用放大镜观察,我们发现字放大了一些。可看起来还是比较累,有什么办法能放得更大吗?
(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二、探索和研讨
(一)自制显微镜
提问:提供两个放大镜,把它们组合使用,能不能使物体图像放得更大?
1.第一次活动。(初步尝试)
(1)学生两人一组,使用两个放大镜的组合,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
(2)研讨:通过尝试,两个放大镜组合能否让图像放得更大?在观察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调节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2.第二次活动。(找准方法)
(1)谈话:我们发现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距离会改变放大倍数和清晰度,这两者哪个要优先保证?(板书:清晰度)我们要在保证清晰度的前提下,尽量让图像放更大倍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合适的距离,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PPT出示)。
①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在清晰的前提下,观察到最大的图像。
②保持第一个放大镜不动,在下面平行增加第二个放大镜。
③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找到最大的清晰图像。
④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放大镜,比较所观察到的图像。
(2)学生用上述方法边观察边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并比较两个放大镜组合观察所得的放大倍数和一个放大镜观察的放大倍数之间的差异。
(3)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不变,另一名同学用尺子测量出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并记录。
(4)研讨:怎样组合放大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3.固定放大镜的组合。
(1)谈话:我们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放大倍数比一个放大镜更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解脱不了双手,一旦手动了,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导致图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数发生变化。怎样固定两个放大镜?
(2)提供材料:A4纸、剪刀和胶带(或者直径和放大镜相当的塑料管、透明亚克力管等),做一个纸筒将两个放大镜固定好,这样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提示:提供的A4纸尺寸要事先裁好,长度大于刚才测量的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宽度和放大镜周长相同。如果是塑料管和透明亚克力管等硬质材料,应课前进行处理,割出一条纵缝,保证放大镜镜柄放得下去。
(二)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1.明确活动要求: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来观察餐巾纸和自己选择的其他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的区别,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学习表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所得。
3.研讨:用肉眼和自制显微镜观察在放大倍数上有什么不同?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认识实验室显微镜的结构
1.谈话:早在16世纪,来自荷兰的詹森父子就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根据这个发现,他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出示PPT图片),它和我们做的显微镜有什么相似之处?
2.出示光学显微镜,用课件介绍光学显微镜主要有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和调节旋钮等结构。
3.学生观察比较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几个主要结构的功能。
三、拓展
1.了解电子显微镜:呈现电子显微镜图片,介绍它的放大倍数和所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
2.研讨: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以及所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的了解,认识到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使观察内容变得越来越清晰,体会技术的进步给科学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利用放大镜能使我们发现更多微小物体的特征,这也是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利用光学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发现更多微小事物的特征。
【板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
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放大倍数
清晰度(优先保证)
优先保证
清晰度
放大倍数
两个放大镜组合:放得更大
显微镜
2.怎样放得更大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但是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的问题。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操作显微镜,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调节合适的距离并固定,让学生在其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图像放得更大;二是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比较和肉眼观察的不同之处,并记录新的发现;三是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本课中不涉及实验室显微镜的使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比较自制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异同,来了解光学显微镜每个结构的功能。拓展部分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其在观察对象上的变更,在比较中体会到技术的改进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
【学生分析】
在第1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本课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 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
1. 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2. 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两个放大镜、印有小字的纸片、A4白纸、剪刀、透明胶带、餐巾纸、供观察的物体(如头发、花蕊、纸纤维、昆虫标本等)、学习表。
教师准备:两个放大镜、一架光学显微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每位同学发一张印有小字的纸片,观察上面写了什么内容。
提问:
(1)用肉眼观察,能看清纸片上的信息吗?
(2)用放大镜观察,能看清吗?和肉眼观察有什么区别?
2.谈话:用肉眼观察,我们只能勉强辨认纸上写的内容;用放大镜观察,我们发现字放大了一些。可看起来还是比较累,有什么办法能放得更大吗?
(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纸片上微小的字,让学生体会到仅仅用肉眼和放大镜来观察微小的物体是不够的,需要有能让图像放得更大的方法或仪器,从而引出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二、探索和研讨
(一)自制显微镜。
提问:提供两个放大镜,把它们组合使用,能不能使物体图像放得更大?
1.第一次活动。(初步尝试)
(1)学生两人一组,使用两个放大镜的组合,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
(2)研讨:通过尝试,两个放大镜组合能否让图像放得更大?在观察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调节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观察,发现两个放大镜平行组合下,能让物体图像放得更大一些。并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之间需要调节合适的距离,才能使观察的图像大而清晰。引导学生认识到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放大倍数和清晰度,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2.第二次活动。(找准方法)
(1)谈话:我们发现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距离会改变放大倍数和清晰度,这两者哪个要优先保证?(板书:清晰度)我们要在保证清晰度的前提下,尽量让图像放更大倍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合适的距离,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PPT出示)。
①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在清晰的前提下,观察到最大的图像。
②保持第一个放大镜不动,在下面平行增加第二个放大镜。
③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找到最大的清晰图像。
④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放大镜,比较所观察到的图像。
(2)学生用上述方法边观察边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并比较两个放大镜组合观察所得的放大倍数和一个放大镜观察的放大倍数之间的差异。
(3)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不变,另一名同学用尺子测量出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并记录。
(4)研讨:怎样组合放大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方法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调节放大镜之间距离并不是随意的,边观察边调节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既是一种对方法的应用,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发现两个放大镜恰当地组合能使图像的放大倍数得到有效的提升。
3.固定放大镜的组合。
(1)谈话:我们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放大倍数比一个放大镜更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解脱不了双手,一旦手动了,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导致图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数发生变化。怎样固定两个放大镜?
(2)提供材料:A4纸、剪刀和胶带(或者直径和放大镜相当的塑料管、透明亚克力管等),做一个纸筒将两个放大镜固定好,这样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提示:提供的A4纸尺寸要事先裁好,长度大于刚才测量的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宽度和放大镜周长相同。如果是塑料管和透明亚克力管等硬质材料,应课前进行处理,割出一条纵缝,保证放大镜镜柄放得下去。
设计意图:动手制作简易显微镜,不仅要固定好两个放大镜,还要让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大而清晰的测量值。制作时需要两个同学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1.明确活动要求: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来观察餐巾纸和自己选择的其他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的区别,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学习表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所得。
3.研讨:用肉眼和自制显微镜观察在放大倍数上有什么不同?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多个对象进行观察及观察方式的对比,进一步发现自制的显微镜能有效提升放大的倍数,同时也认识到放大倍数的提高能够让我们发现事物更多的细节。
(三)认识实验室显微镜的结构。
1.谈话:早在16世纪,来自荷兰的詹森父子就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根据这个发现,他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出示PPT图片),它和我们做的显微镜有什么相似之处?
2.出示光学显微镜,用课件介绍光学显微镜主要有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和调节旋钮等结构。
3.学生观察比较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几个主要结构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原理一样,也是利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进行观察。让学生认识光学显微镜的优点在于其具有稳定的结构以及观察和操作上的便利。
三、拓展
1.了解电子显微镜:呈现电子显微镜图片,介绍它的放大倍数和所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
2.研讨: 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以及所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的了解,认识到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使观察内容变得越来越清晰,体会技术的进步给科学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利用放大镜能使我们发现更多微小物体的特征,这也是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利用光学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发现更多微小事物的特征。
【板书设计】
2.怎样放得更大
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放大倍数
清晰度(优先保证)
优先保证
清晰度
放大倍数
两个放大镜组合:放得更大
显微镜
第2课 怎样放得更大
(教材P4~5)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怎样放得更大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了解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2.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制作并使用简易显微镜,认识光学显微镜。
难点:利用两个凸透镜自制一个简易显微镜。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凸透镜、纸筒、头发、细沙、剪刀、透明胶、尺子。
教师准备:凸透镜、纸筒、光学显微镜、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导入:(教学提示:图片展示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凸度越大,凸透镜的放大倍数越大。但是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活动:引导学生两人一组,讨论并尝试使用桌上的凸透镜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预设:将两个凸透镜叠起来、相隔一定的距离,观察物体。)
3.小结:同学们基本都赞成将两个凸透镜叠加起来观察,可以把图像放得更大,并且都是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和验证得到的结论,有理有据,很棒!
4.揭题:但是同学们对于实验步骤的叙述太简单了,究竟先移动哪个凸透镜?叠加时两个凸透镜的位置是怎样的?怎样摆放放大倍数最大?这些问题我们都还没有仔细地考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怎样操作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板书:怎样放得更大)
聚焦
【设计意图】课前利用旧知导入,使学生获得熟悉感,在开展较为复杂的探究活动时更易打开思路。由于学生语言表达不够成熟,往往只能提取最重要的思路,在交流过程中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步骤不够具体、完善,还有待认真、积极地探索。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简易显微镜的制作与使用
1.提问:要使图像放得更大,两个凸透镜叠加时应该怎样放置?(预设:相互平行。)两个凸透镜间的距离对图像有影响吗?(预设:有影响,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步骤,并分组完成实验,填写实验帮助卡。
3.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是如何组合凸透镜,使图像放得更大的?
小组1:我们先用一个凸透镜观察物体,当图像放到最大且清晰时,将第二个凸透镜平行放置在第一个凸透镜下方,上下调整第二个凸透镜的位置直至图像最大且清晰。
探索
与研讨
主持人:在使用简易显微镜的过程中,你们是否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小组1:利用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时不方便。为了方便观察,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参考上面实验中测得的数据。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疑问或者补充吗?
其他小组:没有。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探索二:认识光学显微镜
1.过渡:通过刚才的尝试,相信同学们已经发现,由于器材的限制,我们很难做好这个实验,物体的图像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放得更大的效果。我们需要用更好的器材来观察,来体验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学校实验室使用的光学显微镜!
2.出示:出示光学显微镜(实物)。
3.播放:播放并引导学生观看介绍光学显微镜的视频,初步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功能。
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研讨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完成活动帮助卡。
5.提问:光学显微镜是更加精密的放大仪器,与我们自己做的简易显微镜有哪些相近之处?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预设:都有两个镜片和一个镜筒,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目镜和物镜。)
6.小结:我们的组合凸透镜和光学显微镜都有两个镜片和一个镜筒,而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等是为了人们使用方便而为光学显微镜增加的一些结构。
拓展
与小结
1.拓展:展示书上拓展部分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拓展”资料,并请学生代表发言简要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2.小结:显微技术的发展历史: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板书
设计
1.2 怎样放得更大
放大镜 → 简易显微镜 → 光学显微镜 → 电子显微镜
教学
反思
本课主要包含“制作简易显微镜”和“认识光学显微镜”两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在制作简易显微镜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密切配合。距离测量的误差、制作纸筒的误差、仪器的限制等造成观察效果不佳,可以结合视频讲解。在认识光学显微镜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讨,把观察、辨识学校实验室用的光学显微镜的各部分与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对应起来,推测各部分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简易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都有两个镜片和一个镜筒,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5第四题。
四、成成尝试自制简易显微镜(如图),并与实验室的显微镜进行对比。
1.请帮助成成完善制作过程:
制作材料:两个____________、一个纸筒、胶带。
制作步骤: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②取一个凸透镜放在第一个凸透镜下方
③上下移动下方的凸透镜
④将一个凸透镜放在上方
⑤使两个凸透镜相互平行
⑥观察到清晰放大的图像,测量凸透镜间的距离
3.如右图,由上到下填写显微镜各个结构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载物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反光镜的作用是__________;调节旋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四、1.凸透镜(放大镜) ④②⑤③⑥①
3.目镜 调节旋钮 物镜 载物台 反光镜 放置被观察物体
调节光线 调节物镜和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
六上《微小世界》单元教学设计
2.怎样放得更大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富燕飞
【教材简析】
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但是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本课通过提问“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聚焦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在一起观察,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将指导学生制作组合凸透镜(简易显微镜),旨在让学生体验显微镜的发明历程,接着让学生尝试用自制显微镜进行观察,比较和肉眼观察的不同之处。然后,通过比较自制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异同,了解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最后通过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感受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但是学生对于用两个放大镜同时观察物体是缺乏经验和方法的,往往会盲目追求放大倍数而忽略清晰度。生活中,也很少有学生能接触到显微镜,对显微镜是缺乏认识的。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的活动,知道两个凸透镜上下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且两个放大镜的距离不同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科学思维:通过类比分析,理解光学显微镜中目镜和物镜的构造以及作用。
探究实践: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能制作出一个能清晰呈现物体放大图像的简易显微镜。
态度责任:在自制简易显微镜的过程中,对微小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它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作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使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难点:能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作成一个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教师:两个放大镜、一架光学显微镜、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放大镜、印有小字(建议宋体,大小为数值2,内容不限,字数2~4字即可)的纸片、A4白纸、剪刀、胶带、餐巾纸、刻度尺、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印有小字的纸片、放大镜
1.分发印有小字的纸片,观察上面写了什么内容。
提问:用肉眼观察,能看清上面的信息吗?用一个放大镜观察,能看清吗?和肉眼观察有什么区别?
2.讲述:用肉眼观察,我们只能勉强辨认纸上写的内容,用一个放大镜观察,我们发现字放大了一些,可看起来还是比较累,有什么办法能把字放得更大?
揭示课题:怎样放得更大(板书)。
3.讨论:两个凸透镜怎么组合?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纸片上微小的字,让学生体会到仅仅用肉眼和放大镜来观察微小的物体是不够的,需要有能让图像放得更大的方法或仪器。】
二、 制作组合凸透镜、认识显微镜:(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放大镜、A4白纸、剪刀、胶带、餐巾纸、作业本
(一)组合凸透镜
1.初步尝试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
(1)学生两人一组,尝试将两个凸透镜进行组合,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
(2)教师介绍方法(PPT演示),再次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
(3)交流研讨:两个放大镜组合能否让图像放得更大?在观察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调节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提问:我们在保证图像清晰度的前提下,尽量让图像的放大倍数更大,此时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呢?
2.固定两个放大镜的组合
(1)提问:有没有办法固定两个凸透镜,再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呢?
(2)制作一个纸筒来固定两个放大镜。
(3)再次观察,并测量出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测量时要注意:由于镜框有厚度,可以测量镜框上边缘和上边缘的距离或者下边缘和下边缘的距离)。
(4)研讨:怎样组合放大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观察时,组合凸透镜的摆放位置不同会对观察到的图像产生什么影响?
(预设:两个放大镜上下平行,且以一定的距离进行组合,才能将图像放得很大。)
3.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1)明确活动要求:用自制的显微镜来观察餐巾纸和一样自己选择的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的区别,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作业本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观察所得。
(3)研讨:用肉眼和自制显微镜观察同一个物体的特征有什么不同?
(二)认识实验室显微镜的结构
1.课件出示世界第一架显微镜。
提问:和我们做的简易显微镜进行比较,有什么相似之处?
2.出示光学显微镜,结合PPT介绍光学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和作用。
3.学生观察比较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几个主要结构及其功能。(预设:相同之处包括组成镜片数量都是两个,且都是凸透镜,组合方式也相同;不同之处包括光学显微镜增加了许多其他结构。)
4.研讨: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的哪个部分?(预设:组合凸透镜主要由两个凸透镜组成,其中位于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光学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则相当于光学显微镜中的物镜。)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显微镜,感受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有助于对光学显微镜结构的认识和功能的理解。】
三、 拓展(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资料阅读:
了解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所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
2.研讨: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3.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使我们发现更多微小物体的特征。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利用光学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发现更多微小物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对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以及所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的了解,认识到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使观察内容变得越来越清晰,体会技术的进步给科学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
四、板书设计
2.怎样放得更大
二、两个放大镜组合:平行、合适的距离
清晰度(优先保证)
一、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放大倍数
显微镜
2.怎样放得更大
【疑难解答】
1.用纸筒固定有难度,怎么办?
①使用有厚度的硬卡纸,并且纸筒的直径要和放大镜的直径相当,否则很难固定。可以使用双面胶从内部粘连纸筒和放大镜。②可以将纸筒换成直径相当的透明矿泉水瓶,或者pvc管子,但是必须在课前切割出和镜柄粗细相当的纵缝。
2.测量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有难度,怎么更加方便?
可以用纸筒先套在凸透镜外(不固定),将两个凸透镜调节至清晰图像后,量取它们之间的距离,这样就会比较容易。由于凸透镜的边框有厚度,测量距离的时候应注意标准相同,可以是上边缘到上边缘的距离,也可以是下边缘到下边缘的距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1.各种形式的能量教案及反思,共2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材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及反思,共2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案设计,共3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流程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