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汉衰亡的原因,西汉建立,“文景之治”,黄老无为,“汉承秦制”,西汉的强盛,推恩令,察举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汉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1)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________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1)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2)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
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很快即被平定。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汉武帝任用________、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________四郡。(2)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________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
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3)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________”。(4)公元前 60 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______________,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三、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
(1)建立: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
(2)灭亡:23 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
(1)社会危机。①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②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抨击时政,遭到严
厉镇压,史称“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
184 年,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___________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知识拓展】汉朝政治的独特之处
(1)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
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结果。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专权,东汉更是出现了外戚干政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士受到重用,几乎垄断汉代官
(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的王国问题、西汉末年及东汉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
【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制表明史】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
主题 秦汉治国思想的演变【史料实证】
在“百家争鸣”的基本景观中,“儒法之
争”尤其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
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摘编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两汉 400 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
(2)阅读史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答案:(1)分歧:“治国”问题上儒家强调德治(礼治),法家强调法治。时代变化: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农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
(2)理解: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倡导以民为本,虽成为显学,但因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故未被统治者重视;秦朝因儒生主张复古,结果招致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受重创;汉初因经济凋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休养生息”,但儒学逐渐得以复兴;汉武帝“尊崇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终于“取得了胜利”。改造: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历史解释】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
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唯物史观】董仲舒新儒学中的可取之处与应批判之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尊崇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思想范畴,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对点提升】1.(2021 年山东济南期末)针对商鞅变法之效,荀子游历秦国时感慨“入境,观其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古之民也”;汉初儒生贾谊认为“商君遗礼
义,弃仁恩……秦俗日败”。这反映出(A.儒家学说因时而变B.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评价C.汉代统治者重儒轻法D.时局变化影响主流意识
解析:选 D。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兼并战争频繁,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主张礼法并施的荀子对商鞅变法持肯定态度;经过秦朝末年以来的长期战乱,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儒生贾谊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因而对强调严刑酷法的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这反映出时局变化影响主流意识,故 D 项正确。
2.(2022 届黑龙江哈九中期中)自汉武帝以来,在“通经致仕”制度下,大批儒士逐渐走上政治舞台,实现与皇权的紧密结合,并日益发展成一支庞大的政治力量。这一
A.反映出人伦对朝政的影响扩大B.体现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C.有利于汉初社会经济休养生息D.表明儒士已经掌握了朝政
解析:选 A。根据材料“大批儒士逐渐走上政治舞台,实现与皇权的紧密结合,并日益发展成一支庞大的政治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后,受“通经致仕”制度的影响,使大批儒士受到重用,日益发展成一支庞大的政治力量,扩大了儒家伦理对政治的影响,故 A 项正确。
1.(2021 年全国甲卷)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
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B.监察体系的改进D.察举制度的实施
解析:选 B。汉代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在地方设置刺史负责监督郡国长官,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在自行辟召属官时分别受到了御史大夫与刺史的监督,保障了辟召制度的有效运作,从而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 B 项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是指科举制,开始出现在隋朝,故 A 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中人才的选拔没有必然联系,故 C 项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度不能保障辟召制度的有效运作,故 D 项错误。
2.(2021 年全国乙卷)下面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
据表可知,在此期间(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解析:选 A。由材料数据可知,西汉末到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大幅度增长,而长江以北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在此期间长江以南的经济发展加速,故 A 项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逐渐增强,故 B 项错误;此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地区,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故 C 项错误;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大幅度增长,说明个体农耕经济得到发展,而非衰退,故 D 项错误。
3.(2021 年湖南卷)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解析:选 B。汉初“诸吕”属于外戚,汉高祖去世后,吕后逐渐掌握了朝政,形成了外戚干政、“诸吕之乱”的局面,朝中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迎立刘恒为帝的重要依据是“太后家薄氏谨良”,说明这一做法吸取了外戚干政的教训,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 B 项正确;吕后是刘邦的正妻,刘恒是薄氏之子,不属于嫡子,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能断定仁孝成为以后选帝的主要标准,故 C 项错误;材料表明外戚干政对皇权构成威胁,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故 D 项错误。
4.(2021 年山东卷)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
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解析:选 C。汉景帝至汉成帝时期,中央政府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秩与待遇,这是削弱诸侯国势力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故 C 项正确;汉代地方机构还包括郡县,材料中的措施针对的是诸侯国,故 A 项错误;汉代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支出,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是削弱诸侯国,而非废除,故 D 项错误。
5.(2020 年山东卷)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解析:选 B。西汉初年对盐铁业采取自由经营政策,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从而使山东东部地区的商业由活跃发展到开始步入低谷,故 B 项正确;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与材料中的现象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故 A 项错误;开通了丝路贸易能够促进商业的发展,这与材料中的现象相反,故 C 项错误;儒家义利观重义轻利,材料中的现象是由政府重“利”导致的,故 D 项错误。
6.(2020 年全国Ⅲ卷)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
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C.审美观念的不同
B.商品交易的需要D.国家统一的推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备课课件ppt,共1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王国42郡,中央15郡,文景之治,推恩令,中内朝,《轮台罪几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社会稳定,黄老无为,汉初政治制度,七国叛乱,西汉的强盛,推恩令,察举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董仲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社会稳定,黄老无为,汉初政治制度,七国叛乱,西汉的强盛,推恩令,察举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董仲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