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3部分 第2章 课时66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含详解)
展开课时66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生态脆弱区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1)风蚀荒漠化: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化。
(2)水蚀荒漠化: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如我国东南丘陵红色荒漠化、喀斯特地貌区石质荒漠化。
(3)盐渍(碱)化:分布于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 不合理灌溉地区,如黄淮海平原。
(4)冻融荒漠化:分布于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土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措施
具体表现
优化土地 利用结构
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构筑防护体系
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
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
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①控制牲畜数量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
②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主要表现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以增加收入
铲掉草皮,破坏植被;翻动土层,严重破坏草场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超载放牧破坏牧草生长和土壤结构,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漠边缘
农业生产
土壤肥力降低后被弃耕,进而演变为沙地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区
工矿区在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2.“图解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措施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
知识拓展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
(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2)压缩耕作用地,保障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3)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质量。
(4)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5)利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020·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面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8分)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6分)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生态脆弱区大多是各种环境要素的过渡区,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要素过渡形成的;本题毛乌素沙地的变化就是风力作用与流水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以此为情境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风力作用、流水作用等外力作用;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需要从图中提取不同阶段风沙沉积与湖沼面积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而明确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从图像、文字材料中,获取风力作用与流水作用之间相互关系的相关信息,通过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读出毛乌素沙地变化的原因,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第(1)题 直接读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阶段Ⅰ湖沼面积在波动增加,风沙沉积曲线波动下降;阶段Ⅱ湖沼面积达到最高值,风沙沉积一度最小,之后迅速增大;阶段Ⅲ风沙沉积呈现剧烈波动,整体增大,湖沼面积则逐渐减小;表现出二者关系一直是相反的升降关系,即此消彼长。
第(2)题 从图2可知,气温变化不明显,蒸发稳定,而降水波动增加,水分条件改善,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第(3)题 该地1995~2013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但湖沼面积却减小,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不符,应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主要是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造成湖沼面积减小。
第(4)题 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自由选择,但必须明确赞同或反对的态度,然后按选择的结果组织相应的原因。
答案 (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
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拉沃葡萄梯田位于阿尔卑斯山南坡,日内瓦湖北岸。在12世纪中叶,教士将山坡上的石头有序地垒成一道道石墙,整治成梯田种植葡萄,并修筑了纵贯山坡的导水渠道,将梯田上方各处流下来的水引导到水渠中汇集起来,送到山下的湖里去。下图为拉沃梯田景观(图1)和“梯田类型示意图”(图2)。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拉沃梯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石墙裸露,不利于保持水土
B.当地建石质梯田原料匮乏
C.位于阴坡,光照不足
D.导水渠道可减轻日内瓦湖湖水的污染
2.与水平梯田相比,坡式梯田对种植农作物的积极作用是( )
A.有效拦截雨水,缓解旱情
B.扩大耕地面积,降低人口密度
C.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
D.单位土地面积获得更多光照
3.在黄土高原缓坡上更适宜修筑哪种梯田( )
A.水平梯田 B.反坡梯田
C.隔坡梯田 D.坡式梯田
答案 1.D 2.D 3.B
解析 第1题,拉沃梯田垒出石墙,能减缓水的流速,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持水土;“将山坡上的石头有序地垒成一道道石墙”,表明当地石材丰富;“拉沃葡萄梯田位于阿尔卑斯山南坡”,表明拉沃梯田位于阳坡,光照充足;“将梯田上方各处流下来的水引导到水渠中汇集起来,送到山下的湖里去”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轻水土流失,避免水流直接冲刷土壤,减轻日内瓦湖湖水的污染,D正确。第2题,水平梯田地面平坦,水流速度更慢,更能有效拦截雨水,缓解旱情; 梯田属于对地形的改造,把坡地改造为梯田,可以扩大耕地面积,但是对人口密度影响不大;与水平梯田相比,坡式梯田坡度更大,土壤养分的流失更多;与水平梯田相比,坡式梯田的坡度相对较大,可以增加单位土地面积内的太阳辐射,从而获得更多光照,D正确。第3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四种梯田中,反坡梯田的保水保土效果最好,所以黄土高原缓坡上更适宜修筑反坡梯田,B正确。
作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沙漠(图1)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齐沙漠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已分别由2002年的0.8%、16.2%大幅提升到2016年的15.7%、53%,成为名副其实的绿洲。库布齐沙漠的治沙模式(图2)已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河北等地成功复制,而且已向沙特阿拉伯、蒙古等“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推广,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据此完成4~5题。
4.库布齐沙漠治理的关键是( )
A.治沙技术的创新 B.合理利用水资源
C.种植耐旱耐碱作物 D.政府政策性支持
5.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库布齐沙漠( )
A.已被森林广泛覆盖 B.土地盐碱化得到解决
C.地下水位显著提升 D.盐湖的盐度下降
答案 4.A 5.C
解析 第4题,从图2中得知,库布齐沙漠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是治沙技术的创新。故A项正确。第5题,虽然该地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0.8%大幅提升到2016年的15.7%,但没有被森林广泛覆盖;土壤盐碱化是干旱地区因灌溉不当导致的生态问题,荒漠化的治理能缓解土地盐碱化问题,但不能解决;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增加,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地下水位显著提升;虽然该地区生态环境改善,降水增多,但干旱地区的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盐湖盐度不会下降。故C项正确。
答题指导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时,往往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着手,其中成因与防治措施是分析的重点。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可根据区域特征总结如下:①在湿润的山地丘陵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易引发水土流失;②在干旱的灌溉农业区,不合理灌溉易导致土地盐碱化;③在草原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①自然原因:区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一个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因此,分析自然原因时,往往考虑气候、地形、植被类型及覆盖率、地表沉积物等。
②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水平、政策导向等。
(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
①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②建: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走廊、草方格沙障、森林公园、淤地坝工程等。
③改:改善经济结构,改坡(田)为梯(田)。
④法:健全环保法律和法规;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等。
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规范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水土
流失
自然原因
处于过渡区域,生态脆弱;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流水的冲刷力强;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地表破碎
人为原因
人口激增对耕地和资源的需求增大;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造成表土和植被的破坏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河湖水域面积减少,河(湖)床裸露;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人口激增对耕地和资源的需求增大;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等不注重环保
土壤盐碱化
自然原因
降水量小,晴天多,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利于水、盐汇集;沿海地区,海水倒灌;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耕作技术不当;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统等
湿地
萎缩
自然原因
全球变暖,气候干旱,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自然充满湖沼
人为原因
人口激增;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
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火灾
人为原因
人口激增;滥伐森林;毁林开荒;伐木烧薪等
生物多样性
减少
自然原因
自然演化的过程;自然灾害
人为原因
破坏生物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减少、环境污染加重等);过度采集、捕猎
3.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规范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工程措施
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生态环境问题而采取具体的工程措施,如:①针对水土流失在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针对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建设草方格工程固沙;③针对土壤盐碱化的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修建排水设施,及时排水;农田覆盖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改良品种,种植耐盐碱作物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发展小水电、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生态移民;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环保措施
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黄土高原河流的径流和泥沙主要来源于几次大的暴雨过程。延河流域分别在1977年7月和2013年7月发生了两次极端降水事件,而洪水过程及水沙特征表现差异较大。读图和表,回答1~2题。
1977年7月
2013年7月
最大6小时降雨量
最大12小时降雨量
最大24小时降雨量
最大6小时降雨量
最大12小时降雨量
最大24小时降雨量
48.8 mm
66.1 mm
83.7 mm
69.8 mm
85.2 mm
97.2 mm
1.下列关于延河流域泥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1977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大,泥沙颗粒越大数量越多
B.2013年小粒径泥沙比重明显增加,泥沙颗粒明显变细
C.2013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小,0.01 mm以下粒径泥沙最多
D.2013年较1977年,各粒径泥沙数量均有明显增加
2.延河流域泥沙粒径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
A.降雨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侵蚀作用减弱
B.流域地形平坦,流速缓慢,沉积作用强
C.大量修筑淤地坝起到显著的拦沙效果
D.修建梯田,破坏坡面,水土流失加剧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图示小于0.1 mm粒径的各级别中,小于基粒径的沙量比重都是1977年小于2013年,说明2013年泥沙粒径变小了,则B正确。第2题,上游大量修筑淤地坝,拦沙效果显著,使粒径较大的颗粒在上游沉积,从而导致下游颗粒明显变细,则C正确。
(2022·广东珠海市模拟)历史上,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库布齐曾经森林茂盛、牛羊遍地,到了明清,逐渐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大片沙漠。如今当地在开发太阳能资源的同时,创造了“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治沙改土等生态光伏模式。”读图,完成3~4题。
3.历史上库布齐从水草丰美演变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B.地表多沙质沉积物
C.大风日数多
D.过度放牧、砍伐和垦殖
4.该模式对防治荒漠化的好处有( )
①太阳能电池板可削减风力,阻挡风沙 ②太阳能电池板遮挡阳光,减少蒸发,有利于植物生长 ③为当地提供新能源,可减少薪柴砍伐 ④增加该地区的年降水量,改变气候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人口激增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根本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即过度放牧、砍伐和垦殖导致沙漠化,故选D。第4题,结合材料,太阳能电池板可削减风力,阻挡风沙;光伏板遮挡阳光,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土地,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中的水分条件,利于植物生长;光伏发电为当地提供新能源可减少薪柴砍伐。①②③正确,故选A。
据《清稗类钞》记载:“甘省(甘肃)各处,以得雨为利,惟宁夏不惟不望雨,且惧雨,缘地多鹻气,雨过日蒸,则鹻气上升……然宁夏稻田最多,专恃黄河水灌注……田水稍清则放之,又引浊水。”据此完成5~7题。
5.宁夏“惧雨”的根本原因是其耕作区( )
A.降水较多 B.地势低平
C.临近黄河 D.气温较低
6.“田水稍清则放之,又引浊水”的好处是( )
①避免土壤污染 ②排泄土壤盐分 ③增加土壤肥力 ④提高地下水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7.与古代“又引浊水”相反,现在引黄河水滴灌要先过滤净化,主要是浊水易( )
A.淤高农田 B.产生土壤污染
C.损坏灌溉设备 D.加剧土壤盐碱化
答案 5.B 6.B 7.C
解析 第5题,宁夏平原地势低平,西部有贺兰山阻挡夏季风,东坡多地形雨,降水(暴雨)会淹没耕作区,也可能引发泥石流掩埋耕作区,B正确。第6题,材料中提到“缘地多鹻气,雨过日蒸,则鹻气上升”说明盐碱化严重,盐分易在水田中沉积,所以将水田清水排放,引入浊水,这样可以利于浊水中的有机物沉淀,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又可随同清水排出盐分,②③正确,选B。第7题,引黄河水滴灌要先过滤净化,因为浊水中含有大量泥沙等颗粒物,现在主要依靠机械自动灌溉,浊水易损坏灌溉设备,C正确。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温哥华岛西部是世界温带雨林典型分布地区之一,雨林中植被茂密但树种单一,冷杉、云杉等高大的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在开阔地带偶有阔叶树分布,林下地衣、苔藓随处可见。地质历史时期,北美大陆受冰期影响严重。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与砍伐,现今的雨林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下图示意温哥华岛的位置。
(1)分析温哥华岛西部成为温带雨林分布区的主要原因。(6分)
(2)与热带雨林相比,简述温哥华岛物种较少的自然原因。(6分)
(3)简述保护温带雨林的措施。(6分)
答案 (1)西部处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北部山脉阻挡北方冷空气入侵,气温较高;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
(2)部分物种在冰期灭绝;纬度高,气温低;温哥华岛面积较小。
(3)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雨林的砍伐要与人工造林相结合;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课时精练
(2022·广东深圳市模拟)为研究鱼鳞坑工程对治理坡面水土流失的作用,某研究小组模拟实验,对比黄土高原三种坡面在相同坡度(25°)、相同降雨强度(70 mm/h)、持续60分钟降水条件下的输沙速率。下面图1为“三种坡面示意图”,图2为“三种坡面输沙速率对比图”。据此完成1~3题。
1.前15分钟平整坡面输沙速率变大的原因是( )
①坡面径流大 ②坡面径流快 ③雨水下渗多 ④降水强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与大鱼鳞坑坡面相比,小鱼鳞坑坡面输沙速率峰值低、出现时间早,主要是因为小鱼鳞坑( )
A.损毁更早、坡面径流量更小
B.损毁更早、坡面径流量更大
C.损毁更晚、坡面径流量更小
D.损毁更晚、坡面径流量更大
3.推测模拟实验中将降水强度增大到100 mm/h的影响可能是( )
A.三种坡面输沙速率峰值减小
B.小鱼鳞坑坡面输沙速率变化减小
C.大、小鱼鳞坑损毁时间提前
D.大鱼鳞坑坡面的径流量变化减小
答案 1.A 2.A 3.C
解析 第1题,前15分钟,平整坡面的输沙速率增加较快,是由于无任何治理措施,对雨水的截留作用弱,坡面径流大;同时由于坡面平整无阻碍,坡面径流快,①②对,故选A。第2题,单个小鱼鳞坑容纳的径流量小,更易损毁;但小鱼鳞坑数量多,早期截流、下渗效果更好,且小鱼鳞坑体积小,蓄水量比大鱼鳞坑要少,故损毁后的坡面径流也更小,挟带的泥沙物质也就偏少,选A。第3题,由于降水强度增大,故大、小鱼鳞坑对雨水截留的压力增大,损毁的时间会提前,故C正确;由于降水强度增大,三种坡面输沙速率峰值会增大,A错;小鱼鳞坑坡面输沙速率变化增大,大鱼鳞坑坡面径流量变化增大,B、D错误。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4~6题。
4.“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5.“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6.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针对其进行治理的措施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答案 4.C 5.A 6.B
解析 第4题,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于我国东南丘陵,其“红色荒漠”的形成是水土流失的结果,从外力作用看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选C。第5题,“红色荒漠”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该区域人口密度较大,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土层变薄,土壤极易被侵蚀,从而基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选A。第6题,低山丘陵地区既要保持水土又要发展经济,需要结合当地多山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故B项正确。
新疆和田市吉亚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为了比较不同防护林种的防风效果,该乡气象站研究人员在本乡流沙区和不同防护林带内布设了4个气象观测站,获取了距地面不同高度的风速数据(下图)。另有研究表明,防护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据此完成7~8题。
7.防风效果最好的植物是( )
A.骆驼刺 B.杨树
C.沙拐枣 D.红柳
8.为增强防护林的防风效果,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加林带间距 B.栽种高大杨树
C.乔灌草相结合 D.种植草本植物
答案 7.C 8.C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沙拐枣在各个高度风速均最小,防风效果最好,故选C。第8题,根据材料“防护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可知乔灌草相结合的组合方式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植被透光程度,发挥不同高度植被的防风优势,增强防风效果,故选C。
(2022·广东中山纪念中学月考)土壤盐渍化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在表层土壤累积的过程。干燥度是指某地一定时段内的可能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下图为“某地气候-地下水埋深年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该地土壤表层含盐量最高的月份可能是( )
A.1月 B.3月 C.5月 D.9月
10.该地最可能位于哪个省区( )
A.新疆 B.黑龙江
C.四川 D.河北
11.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
A.土壤肥力下降 B.农业产量下降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不合理灌溉
答案 9.C 10.D 11.A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该地3~5月干燥度最强,蒸发旺盛,地表盐分不断累积,因此5月土壤表层含盐量最高,C正确。第10题,读图分析,该地最可能位于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此时雨季还没有到来,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土壤的盐分容易向地表聚集,土壤盐渍化严重;夏季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土壤含盐量低;河北位于华北地区,符合题意,D正确。第11题,土壤盐渍化使土体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土壤板结变硬,肥力明显降低,选A。
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据此完成12~13题。
12.黄河口湿地的直接成因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
C.海水的堆积作用 D.河流的堆积作用
13.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是( )
①河流搬运能力增强 ②渤海海区下沉增快 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 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 ⑤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12.D 13.B
解析 第12题,河口湿地的形成最直接的原因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沉积,所以河流堆积作用是黄河口湿地形成的直接原因,选D。第13题,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最主要原因是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减少。河流的搬运能力增强会带来更多泥沙在河口沉积,会加快湿地形成,但近年来黄河入海流量有减少的趋势,河流搬运能力应下降,故①项错误;近年来我国渤海地区并无明显下沉的现象,故②项错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是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而小浪底枢纽工程位于中游和下游的交界处,它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会使中游泥沙在库区沉积,库区下游河流含沙量会减少,故③项正确;近年来黄河下游地区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导致下游地区引用黄河的水量增加,相应的入海水量会减少,④项正确;随着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程和植树造林工程的开展,中游水土流失情况改善,导致黄河含沙量减少,所以下游入海泥沙量随之减少,故⑤项正确,选B。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毛乌素沙地(位置见图1)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明长城中段西北的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约为250~440毫米,是世界各大沙漠中降水最多的区域。地形为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曾经河水清澈,水草肥美。近千年来,由于气候变迁、不合理开垦和战乱等,该地地面植被丧失殆尽,逐渐扩展成我国第四大沙漠。1959年以来,这里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控沙,引洪淤地,如今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已达80%。
2011年,某种业公司在榆林市流转土地22 000亩,陆续建成四个大型农场。利用当地丰富的红黏土和沙土按比例进行混合复配,大幅度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能,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倍。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和优质牧草等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作物秸秆冬季往往不收割,次年播种前再收割。2018年9月卫星遥感图像显示(图2),沙漠中喷灌圈的土地已成为大片良田。
(1)分析毛乌素沙地能够成功恢复植被的自然原因。(4分)
(2)简述毛乌素沙地变成森林后地表径流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3)分析改良毛乌素沙地、发展种植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意义。(8分)
答案 (1)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降水相对较多,植被易成活;附近河流、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引水灌溉方便。
(2)变化:地表径流减少,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变小。
原因:植被覆盖率高,截留降水增多、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减缓,下渗增多;地下根系发达,涵养水源能力强。
(3)空气湿度增大,改善气候条件;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增多,增加土壤黏度、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恢复地表植被,抑制风沙活动,减少沙尘天气(或止沙生绿);涵养水源,河流径流量更稳定;秸秆冬季不收割,有利于削减风力、减轻风沙侵蚀;喷灌可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任答4点)
解析 第(1)题,根据毛乌素沙地所处的位置及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成功恢复植被的关键条件是水,即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第(2)题,运用“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原理由因索果进行推导:植被恢复→涵养水源→雨季增加下渗→地表径流减弱;旱季植被涵养的水源缓慢释放→径流季节变化减小。植被调节使不同年份因降水不同导致的径流变化减小。第(3)题,根据整体性原理,从植被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影响的角度展开分析。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十五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十五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36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36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含详解),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十五)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十五)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