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一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F1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B. F2出现性状分离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F1测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D. 两亲本杂交过程中,去雄时花蕊的成熟程度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基因重组发生的时期: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或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详解】A、雌雄个体各自产生的配子类型比例相同。假设该个体的配子有A和a,即雌配子中,A:a=1:1,雄配子也是,并非雌雄配子数量相等,A错误;
    B、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F2出现性状分离是基因分离和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结果,B错误;
    C、F1杂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而非测交后代,C错误;
    D、两亲本杂交过程中,要在雄蕊成熟前,彻底全部去除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以防影响实验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2. 豌豆的花顶生与花腋生为一对相对性状。花腋生豌豆与花顶生豌豆杂交得到F1,F1自然种植得F2,统计F2的表型,其中花腋生为448株,花顶生为152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花腋生相对于花顶生为显性
    B. F2花腋生豌豆中纯合体占1/3
    C. 若F2中花腋生与花顶生豌豆杂交,子代中花腋生个体占1/3
    D 若F2中花腋生豌豆自然繁殖一代,子代中花顶生个体占1/6
    【答案】C
    【解析】
    【分析】豌豆的花是两性花,在自然状态下的交配方式是自交。F2的表型,其中花腋生为448株,花顶生为152株,腋生:顶生≈3:1,所以花腋生相对于花顶生为显性。假设A、a控制这对性状。那么亲本腋生豌豆的基因型为AA,顶生豌豆的基因型为aa,F1的基因型为Aa,F1自交,F2中腋生豌豆的基因型为AA或Aa,顶生豌豆的基因型为aa。
    【详解】A、F2表型,其中花腋生为448株,花顶生为152株,腋生:顶生≈3:1,所以花腋生相对于花顶生为显性,A正确;
    B、亲本腋生豌豆的基因型为AA,顶生豌豆的基因型为aa,F1的基因型为Aa,F1自交,F2中腋生豌豆的基因型为AA或Aa,腋生豌豆中纯合体占1/3,B正确;
    C、F2中腋生豌豆的基因型为1/3AA或2/3Aa,与花顶生豌豆(aa)杂交,子代中花顶生aa的概率=2/3×1/2=1/3,所以子代中花腋生个体的概率=1-1/3=2/3,C错误;
    D、F2中花腋生豌豆(1/3AA或2/3Aa)自然繁殖一代,即自交,子代花顶生的概率=2/3×1/4=1/6,D正确。
    故选C。
    3. 果蝇的直刚毛、焦刚毛为一对相对性状,由核基因B、b控制。直刚毛(♀)和焦刚毛(♂)果蝇杂交(正交),F1只有直刚毛;直刚毛(♂)和焦刚毛(♀)果蝇杂交(反交),F1雌果蝇全为直刚毛,雄果蝇全为焦刚毛。不考虑X、Y的同源区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仅通过正交实验即可确定直刚毛为显性性状
    B. 仅通过反交实验即可确定B、b位于X染色体上
    C. 正交实验F1中B基因的频率是2/3
    D. 反交实验中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焦刚毛个体占1/4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详解】A、由题意“直刚毛(♀)和焦刚毛(♂)果蝇杂交(正交),F1只有直刚毛”可知,直刚毛为显性性状,A正确;
    B、由于直刚毛为显性性状,且反交实验中,子一代雌果蝇全为直刚毛,雄果蝇全为焦刚毛,说明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若该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那么亲本直刚毛(♂)果蝇基因型为:XYB,其子代雄果蝇也全是直刚毛,与题意不符合,所以仅通过反交实验即可确定B、b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正交试验中,亲本直刚毛(♀)基因型为:XBXB,焦刚毛(♂)果蝇基因型为:XbY,子代基因型为:XBXb、XBY,因此F1中B基因的频率是2/3,C正确;
    D、反交实验中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XBXb、XbY,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Xb:XBY:XbY=1:1:1:1,所以F2中焦刚毛个体占1/2,D错误。
    故选D。
    4. 现有果蝇的四种细胞:精原细胞(甲)、次级精母细胞(乙)、卵原细胞(丙)、次级卵母细胞(丁)。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对以上四种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与乙中核DNA的数量可能不同
    B. 丙与丁中染色体的数量可能相同
    C. 乙与丁中X染色体的数量可能相同
    D. 乙中Y染色体的数量为1条或2条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时,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详解】A、精原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DNA可以复制,变成体细胞的两倍,次级精母细胞内的核DNA与体细胞相同,A正确;
    B、次级卵母细胞与体细胞相同,卵原细胞即为特殊的体细胞,B正确;
    C、次级精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若同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同一时期,则染色体数目相同,若处于不同时期,则染色体数目不同,C正确;
    D、乙中Y染色体的数量为1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或2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0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含X的次级卵母细胞),D错误。
    故选D。
    5.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菌和病毒个体微小,均能在培养基上快速增殖
    B. 艾弗里的实验运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C. 若搅拌不充分,32P标记的实验组中沉淀物的放射性升高
    D. 格里菲思发现S型肺炎链球菌的DNA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从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标记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所以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而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原因有二:一是如果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二是保温时间如果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升高。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则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放射性偏高。格里菲思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促成R型活菌转化成S型活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才能生存,不能在培养基上增殖。细菌可以用培养基培养。A错误;
    B、艾弗里的实验:第一组:将细胞提取物加入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第二至第五组:对细胞提取物分别用蛋白酶、RNA酶、酯酶或DNA酶处理,使第二至第五组分别缺少蛋白质、RNA、脂质和DNA。第二至第五组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运用了“减法原理”。B正确;
    C、32P标记的实验组中,32P标记DNA,若搅拌不充分,少量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对沉淀物的放射性没有影响。C错误;
    D、格里菲思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促成R型活菌转化成S型活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D错误。
    故选B。
    6. DNA单链上的G和G配对,可形成G-四链体;C与C配对,则形成i-motif,二者结构如下图。研究发现,某蛋白质与bcl-2基因的启动子(基因中启动转录的部位)结合会抑制该基因的表达,若bcl-2基因的启动子中形成了G-四链体或i-motif,则该蛋白质不能与启动子结合。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G-四链体和i-motif的形成都没有改变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
    B. 在形成G-四链体的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
    C. DNA的一条链形成G-四链体时,另一条链可能同时形成i-motif
    D. 若bcl-2基因的启动子中形成G-四链体,bcl-2基因的转录会受到抑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若bcl-2基因的启动子中形成了G-四链体或i-motif,则该蛋白质不能与启动子结合,则转录可以正常进行。
    【详解】A、G-四链体和i-motif的形成都没有改变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氢键连接,A正确;
    B、由图可知,在形成G-四链体的DNA分子中,G和G配对是在其中一条链,对应的另一条链上对应的是相应的C,只是此时C没有其他碱基与之配对,故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B正确;
    C、DNA的一条链形成G-四链体时,G-四链体G的位置对应另一条链的C,可能同时形成i-motif,C正确;
    D、根据题意,若bcl-2基因的启动子中形成了G-四链体或i-motif,则该蛋白质不能与启动子结合,则转录可以正常进行,D错误。
    故选D。
    7. DNA分子复制时,解旋后的DNA单链极不稳定,可重新形成双链DNA,但在细胞内存在大量的DNA单链结合蛋白(SSB),能很快与DNA单链结合,从而阻止DNA的重新螺旋。当新DNA链合成到某一位置时,SSB会自动脱落。下图表示细胞核中DNA分子复制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酶①为解旋酶,酶②为DNA聚合酶
    B. SSB与DNA单链结合后会阻碍DNA复制
    C. 图中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都是从5'端到3'端
    D. 复制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随着丝粒的分裂而分开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
    【详解】A、酶①能解开DNA双链,为解旋酶,酶②将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连接成为脱氧核苷酸链,为DNA聚合酶,A正确;
    B、分析题干可知,细胞内存在大量的DNA单链结合蛋白(SSB),能很快与DNA单链结合,从而阻止DNA的重新螺旋,从而有利于DNA复制,B错误;
    C、DNA聚合酶只能与3'端结合,因此DNA复制时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3 ,C正确;
    D、复制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在分裂后期随着丝粒的分裂而分开,D正确。
    故选B。
    8. 大肠杆菌色氨酸操纵子能控制色氨酸的合成,由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构成。图1、2分别表示培养基中无色氨酸和有色氨酸时大肠杆菌色氨酸操纵子的表达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调节机制体现了微生物在利用环境资源和适应生存环境方面的灵活性
    B. 色氨酸阻止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从而导致色氨酸合成酶基因无法转录
    C. 色氨酸合成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 该调节机制反映了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1:当培养液中没有色氨酸时,阻遏蛋白不能阻止RNA聚合酶与启动子区域结合,色氨酸合成酶能被合成;图2:当培养液中有色氨酸时,阻遏蛋白与色氨酸结合,该复合物与基因中的某一区域结合,从而导致色氨酸合成酶不能合成。
    【详解】A、图1:当培养液中没有色氨酸时,阻遏蛋白不能阻止RNA聚合酶与启动子区域结合,色氨酸合成酶能被合成;图2:当培养液中有色氨酸时,阻遏蛋白与色氨酸结合,该复合物与基因中的某一区域结合,从而导致色氨酸合成酶不能合成。该调节机制体现了微生物在利用环境资源和适应生存环境方面的灵活性,A正确;
    B、当培养液中有色氨酸时,阻遏蛋白与色氨酸结合,该复合物与基因中的某一区域结合,从而导致色氨酸合成酶不能合成,B错误;
    C、色氨酸的合成需要色氨酸合成酶的催化,所以色氨酸的合成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正确;
    D、阻遏蛋白基因的表达产物阻遏蛋白可以与与色氨酸结合,该复合物与基因中的某一区域结合,从而导致色氨酸合成酶不能合成,该调节机制反映了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D正确。
    故选B。
    9. 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一种单链RNA——(+)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如下图所示,(一)RNA表示与(+)RNA互补的单链RNA,RNA复制酶用于RNA复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④过程所需的嘧啶碱基数量相同
    B. ①③过程需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参与
    C. ①~④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配对方式相同
    D. 新冠病毒侵入细胞后,需要先完成①过程才能进行②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题图信息,图中②、④表示RNA复制,需要RNA复制酶等参与,新型冠状病毒的蛋白质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①和③为翻译过程,分别得到RNA复制酶和病毒蛋白。
    【详解】A、(+)RNA复制产生子代(+)RNA的过程包括②和④,分别得到(-)RNA和(+)RNA,二者能够碱基互补配对,相当于产生了双链RNA分子,与双链DNA分子类似,该过程中消耗的嘌呤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因此所需的嘧啶碱基数量不一定相同,A错误;
    B、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中,需要宿主细胞核糖体参与,B正确;
    C、R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都是A-U和G-C两种碱基配对方式,C正确;
    D、图中②表示RNA复制,需要RNA复制酶参与,因此新冠病毒侵入细胞后,需要先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和场所完成①过程才能进行②过程,D正确。
    故选A。
    10. 研究发现,雌鼠的Stella基因被敲除后,其卵母细胞会出现过度的DNA甲基化,这种异常的甲基化主要发生在卵母细胞中不活跃的基因区域,导致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受精后不能正常发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的甲基化不会改变相关基因中的碱基序列
    B. 卵母细胞中不活跃的基因对卵细胞的形成无明显作用
    C. 卵母细胞中不活跃的基因对受精卵的发育有重要作用
    D. Stella基因的作用是使甲基化区域的基因维持甲基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的甲基化是DNA某些位点的脱氧核糖核苷酸上出现了甲基,造成这些位点所在基因难以正常表达,并没有改变DNA的碱基序列。
    【详解】A、DNA的甲基化没有改变相关基因中的碱基序列,A正确;
    B、异常的甲基化主要发生在卵母细胞中不活跃的基因区域,导致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受精后不能正常发育,说明不活跃的基因区域是否甲基化并不影响卵细胞的形成和受精过程,B正确;
    C、异常的甲基化主要发生在卵母细胞中不活跃的基因区域,导致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受精后不能正常发育,说明不活跃的基因区域甲基化影响受精卵的发育,C正确;
    D、雌鼠的Stella基因被敲除,也就是该基因不能表达,会使卵母细胞会出现过度的DNA甲基化,意味着Stella基因的存在是使基因难以甲基化,D错误。
    故选D。
    11. H-ras基因是一种原癌基因,该基因编码p21蛋白。研究发现,膀胱癌细胞中H-ras基因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细胞并无明显提高,但H-ras基因的碱基及p2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如下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正常细胞的H-ras基因碱基序列(片段)…GCC GCC GGT…
    正常细胞的p21蛋白氨基酸序列(部分)…丙氨酸 丙氨酸 甘氨酸…
    膀胱癌细胞的H-ras基因碱基序列(片段)…GCC GTC GGT…
    膀胱癌细胞的p21蛋白氨基酸序列(部分)…丙氨酸 缬氨酸 甘氨酸…
    注:丙氨酸的密码子为GCU、GCC、GCG、GCA
    A. 膀胱癌细胞中p21蛋白的活性高于正常细胞
    B. 据图可知,密码子CAG对应的氨基酸为缬氨酸
    C. 与正常细胞相比,膀胱癌细胞中的H-ras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D. 膀胱癌细胞能无限增殖,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相反,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详解】A、膀胱癌细胞中H-ras基因发生突变,p21蛋白的活性高于正常细胞,引起细胞癌变,A正确;
    B、图中膀胱癌细胞的丙氨酸对应的密码子为GCC,由此可知,转录所利用的模板为图中展示的DNA单链的互补链,所以缬氨酸的密码子为GUC,B错误;
    C、与正常细胞相比,膀胱癌细胞中的H-ras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C正确;
    D、膀胱癌细胞能无限增殖,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下降,D正确。
    故选B。
    12. 下图为利用甲、乙植株培育新品种的过程,aaBB、AAbb、AABB表示基因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D植株和F植株均为纯合子
    B. 过程⑤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C. 利用过程①④⑤培育新品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 图中两种培育新品种的过程都发生了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③为杂交育种,并对筛选植株连续自交;①④⑤是单倍体育种,选取花药进行离体培养。
    【详解】A、③过程是为了筛选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子,需要不断杂交和筛选,D植物还不满足全是纯合子植株的要求,F植株为选取花药进行离体培养的纯合子,A错误;
    B、E是单倍体,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幼苗,其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B正确;
    C、①④⑤是单倍体育种,其优点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正确;
    D、两种育种方法均涉及F1减数分裂形成配子,都发生了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A。
    13. 进化树可用来表示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科学家根据各类生物间亲缘关系的远近,把各类生物安置在有分枝的树状图上,图中每个“叶子”代表一个物种,“叶子”之间距离的大小表示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化石可为构建进化树提供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 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可作为构建进化树的依据
    C. 两“叶子”间距离越远则表示两物种同一器官结构的相似程度越大
    D. 与顶端“叶子”相比,进化树底部“叶子”的化石出现在更深的地层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2、细胞色素c是真核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在生物氧化中起传递电子的作用。脊椎动物的细胞色素c由104个氨基酸组成。已测定了包括动物、植物、真菌在内的几百种生物种属的细胞色素c的一级结构,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进化上亲缘关系越近,其顺序同源性越大,已在分类学上应用。
    【详解】A、化石可为构建进化树提供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正确;
    B、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可作为构建进化树的依据,在进化上亲缘关系越近,其顺序同源性越大,B正确;
    C、两“叶子”间距离越远则表示两物种同一器官结构的相似程度越小,C错误;
    D、与顶端“叶子”相比,进化树底部“叶子”更早出现,它们的化石出现在更深的地层中,D正确。
    故选C。
    14. 鸟类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如水上寻食的鸟类喙长,而以种子为食的鸟类喙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喙型鸟类的形成与环境的定向选择有关
    B. 不同喙型是鸟类不同个体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 “喙长”“喙短”是鸟类为适应不同环境产生的变异
    D. “喙长”“喙短”两种鸟类种群的基因库完全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鸟类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如水上寻食的鸟类喙长,而以种子为食的鸟类喙短。这是鸟类对环境的适应。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的选择作用是定向的。
    【详解】A、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不同喙型鸟类的形成与环境的定向选择有关,A正确;
    B、不同喙型是适应环境的特征,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但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不是鸟类不同个体,B错误;
    C、“喙长”“喙短”等不同的变异类型在环境选择前就已出现,自然选择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C错误;
    D、“喙长”“喙短”两种鸟类的基因库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不是完全不同,D错误。
    故选A。
    15. 关于“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这两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实验中的变异类型分别是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
    B. 低温和抗生素分别是两个实验中引起生物变异的外界因素
    C. 根尖细胞固定形态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进行冲洗
    D. 培养基上抑菌圈直径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细菌是原核生物只能发生基因突变。在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抗生素起到了定向选择作用,且培养基上抑菌圈直径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强。
    【详解】A、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细菌是原核生物只能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变异是自发的、不定向的,抗生素起到了定向选择作用,没有引起生物变异,B错误;
    C、根尖细胞用卡诺氏液固定形态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进行冲洗,C正确;
    D、培养基上抑菌圈直径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强,D正确。
    故选B。
    二、选择题:
    16. 某种昆虫的性别由X染色体的数量决定,雌性个体的体细胞中有12条染色体,性染色体为两条X染色体;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有11条染色体,性染色体为一条X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复制后的X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在自然状态下,该种昆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1。不考虑变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昆虫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形成5个四分体
    B. 若仅考虑染色体组成,该昆虫的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种类少于25种
    C. 该昆虫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减数分裂Ⅱ后期时移向两极的染色体数量不相等
    D. 该种昆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1的原因之一是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不含X染色体的精子比例相等
    【答案】A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该类昆虫的雌性个体为XX,雄性个体为X,雌性个体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时细胞中有2条X染色体;而雄性个体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细胞中也有2条X染色体。
    【详解】A、四分体是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后形成的,分析题意,该类昆虫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有11条染色体,5对同源染色体+1条X染色体,故减数分裂Ⅰ前期形成5个四分体,A正确;
    B、该昆虫的雄性个体有11条染色体,若仅考虑5对同源染色体,则该昆虫的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种类有25=32种,且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复制后的X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故该昆虫的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种类大于32种,B错误;
    C、若不考虑染色体变异,该昆虫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由于着丝点的分裂,减数分裂Ⅱ后期时移向两极的染色体数量相等,C错误;
    D、由于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复制后的X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故该种昆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1的原因之一是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不含X染色体的精子比例相等,D正确。
    故选AD。
    17. 某雌雄同株植物的叶形和叶色分别由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控制。让宽叶紫色植株和窄叶绿色植株杂交,F1均为宽叶紫色植株,F1自交,F2中宽叶紫色:宽叶绿色:窄叶紫色:窄叶绿色=15:5:3:1。已知含某种基因的花粉有一定的致死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F1产生的含基因a花粉的致死率约为50%
    B. F2宽叶紫色植株中能够稳定遗传的占1/24
    C. F2中紫色植株自由交配,后代中绿叶植株占1/9
    D. 以F2中宽叶植株做母本进行测交,后代中窄叶植株占3/10
    【答案】B
    【解析】
    【分析】让宽叶紫色植株和窄叶绿色植株杂交,F1均为宽叶紫色植株,说明宽叶和紫色均为显性性状。
    【详解】A、F2中宽叶紫色:宽叶绿色:窄叶紫色:窄叶绿色=15:5:3:1=(5:1)(3:1),由含基因a花粉的致死率约为50%引起,A正确;
    B、F1产生的4种雌配子AB∶Ab∶aB∶ab=1∶1∶1∶1,,雄配子中AB∶Ab∶aB∶ab=2∶2∶1∶1,F2的宽叶紫色植株中能够稳定遗传的占=,B错误;
    C、F2中紫色植株自由交配,产生B配子概率为2/3,b配子概率为1/3,后代中绿叶植株,1/3×1/3=1/9,C正确;
    D、以F2中宽叶植株(2/5AA、3/5Aa)做母本进行测交,A配子概率为7/10,a配子概率为3/10,后代中窄叶植株占3/10,D正确。
    故选B。
    18. 枯草杆菌的glmS基因编码一种合成6-磷酸葡糖胺(GlcN6P)的酶,在glmS mRNA的非编码序列中有一段核酶结构。没有GlcN6P结合该核酶时,glmS mRNA可以正常翻译出蛋白质,而当翻译得到的酶催化GlcN6P合成,提高了细胞中GlcN6P的浓度时,GlcN6P就会与核酶结合,激活核酶的活性,使glmS mRNA被切割,表达产物减少,其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具有专一性
    B. glmS mRNA中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
    C. GlcN6P的浓度影响翻译过程,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D. 切割破坏了glmS mRNA的起始密码子序列,使翻译无法进行
    【答案】A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glmS mRNA的非编码序列中有一段核酶结构,由此可知,核酶的本质是RNA。
    【详解】A、分析题干可知,glmS mRNA的非编码序列中有一段核酶结构,由此可知,核酶的本质是RNA,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glmS mRNA中有氢键,故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B正确;
    C、提高细胞中GlcN6P的浓度时,GlcN6P就会与核酶结合,激活核酶的活性,使glmS mRNA被切割,表达产物减少,由此可知,GlcN6P的浓度影响翻译过程,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glmS mRNA被切割,但翻译依然可以进行,D错误。
    故选AD。
    19. 睾丸女性化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性别发育障碍疾病,该病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外貌为女性特征,但不具有生育能力。研究发现该病致病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下图为某患者家系的系谱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Ⅱ-2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和Ⅰ-2
    B. 人群中患病个体的基因型有两种
    C. Ⅲ-3婚配后生育正常孩子的概率为7/8
    D. 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不宜选取此病
    【答案】AB
    【解析】
    【分析】该病的致病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为伴性遗传病,该病的患者表现为女性特征,但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Y,由于I-1和I-2都没有病却生了一个有病的孩子,说明该病为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详解】A、II-2的染色体组成为XY,且X染色体上带有致病基因,该致病基因来自于I-1,A错误。
    B、由于该患者具有女性外貌特征,但不具有生育能力,故该病患者的基因型只有一种为XaY(假设致病基因为a),B错误。
    C、II-3的基因型可能为1/2XAXA,1/2XAXa,II-4的基因型为XAY,故III-3的基因型为3/4XAXA,1/4XAXa,她与正常男性XAY婚配后,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为3/8XAXA(正常女性),1/8XAXa(正常女性)3/8XAY(正常男性),1/8XaY(患者),正常孩子的概率为7/8,C正确。
    D、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最好选择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而本病是一种罕见的性别发育障碍疾病,D正确。
    故选AB。
    20. 大白菜为两性花,可异花传粉,杂种优势十分显著。由于其花器官小、单花结籽少,人工授粉困难,培育雄性不育系是实现杂交育种的可靠手段。我国科学家在大白菜某品种中发现了控制雄性不育的两对核基因:Sp与sp、Ms与ms,其中Sp为不育基因,Ms会抑制Sp基因的表达,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雄性不育株的基因型有2种,雄性可育株的基因型有6种
    B. 基因型为SpspMsms的个体自交,子代中雄性不育株:可育株=3:13
    C. 欲使子代均为雄性不育株,应选SpSpmsms个体与spspmsms个体进行杂交
    D. 将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间行种植,雄性不育株上收获的种子均为杂交子代
    【答案】BCD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Ms和Sp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Sp为不育基因,Ms会抑制Sp基因的表达,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故Sp—msms为雄性不育基因型,共2×1=2种,Sp—Ms—、spsp— —为雄性可育基因型共2×2+1×3=7种,A错误;
    B、基因型为SpspMsms的个体自交,子代中雄性不育株Sp—msms:可育株(Sp—Ms—、spsp——)=3:[9+(3+1)]=3:13,B正确;
    C、欲使子代均为雄性不育株Sp—msms,应选SpSpmsms个体与spspmsms个体进行杂交,即可得到Spspmsms,C正确;
    D、将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间行种植,由于雄性不育株不能产生正常的花粉,只能靠可育株花粉授粉,雄性不育株上收获的种子均为杂交子代,D正确。
    故选BCD。
    三、非选择题:
    21. 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中特定物质或结构的数量及行为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甲图中曲线表示果蝇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乙图中曲线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丙图为该果蝇体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M、m和N、n为该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

    (1)甲图中曲线的变化发生在____________(填“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M、m和N、n在甲图过程中____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不考虑变异,EF与IJ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量__________(填“相同”“不相同”或“不一定相同”)。
    (3)乙图中发生“J→K”变化的原因是______,甲图中出现相同变化的阶段是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答案】(1) ①. 减数分裂 ②. 可能 ③.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在减数分裂Ⅰ时期发生互换
    (2)不一定相同 (3) ①.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②. DE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甲图表示果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AB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CD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F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乙:乙图中曲线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HI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复制,IJ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JK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KL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小问1详解】
    甲图中曲线的变化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M、m和N、n为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在减数分裂Ⅰ时期发生互换,对应图甲的AB段,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小问2详解】
    甲图EF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乙IJ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因此染色体数量不一定相同。
    【小问3详解】
    图乙JK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对应的是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乙图“J→K”对应甲图DE阶段变化过程。
    22.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羽毛的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和Z染色体上的基因(B、b)共同决定,基因型和表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基因型
    A、B同时存在
    A存在、B不存在
    A不存在
    表型
    芦花羽
    非芦花羽
    白色羽

    (1)某只芦花羽公鸡与一只白色羽母鸡交配,F1中芦花羽:非芦花羽=1:1,则该芦花羽公鸡的基因型为______。F1自由交配,F2中芦花羽母鸡占______。
    (2)让芦花羽母鸡和非芦花羽公鸡交配,子代中非芦花羽个体的性别为______,白色羽个体的性别为______。
    (3)“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一种性反转现象,即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的鸣叫,体型与正常公鸡非常相似。为研究某只公鸡(具有正常的繁殖能力)是否发生过性反转,请设计合理的杂交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已知无Z染色体的受精卵无法发育)。
    【答案】(1) ①. AAZBZb ②. 3/32
    (2) ①. 雌性(母鸡) ②. 雄性(公鸡)或雌性(母鸡)
    (3)用该公鸡与多只正常母鸡交配,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性别及比例
    若后代公鸡:母鸡=1:1,则该公鸡没发生过性反转
    若后代公鸡:母鸡=1:2,则该公鸡发生过性反转
    【解析】
    【分析】已知羽毛的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和Z染色体上的基因(B、b)共同决定,推测表型芦花羽的基因型为A_ZB_,非芦花羽的基因型为A_Zb_,白色羽的基因型为aaZB_或aaZb_。
    【小问1详解】
    某只芦花羽公鸡(基因型A_ZBZ-)与一只白色羽母鸡(aaZBW或aaZbW)交配,已知F1芦花羽(A_ZB_):非芦花羽(A_ZbW)=1:1,可确定白色羽母鸡基因型为aaZbW,则芦花羽公鸡的基因型为AAZBZb,其后代F1芦花羽(AaZBZb或AaZBW):非芦花羽(AaZbZb或AaZbW)=1:1。F1自由交配,1/2AaZBZb、1/2AaZBW、1/2AaZbW、1/2AaZbZb,F2中芦花羽母鸡(A_ZBW)占3/4×1/4×1/2=3/32。
    【小问2详解】
    让芦花羽母鸡(A_ZBW)和非芦花羽公鸡(A_ZbZb)交配,子代非芦花羽则只为雌性(A_ZbW),白色羽(aaZBZb、aaZbW)个体的性别雄性(公鸡)或雌性(母鸡)。
    【小问3详解】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性反转其实变的只是外观,其染色体组成是不变的。设计实验及结论如下:
    用该公鸡与多只正常母鸡交配,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性别及比例。
    若后代公鸡:母鸡=1:1,则该公鸡没发生过性反转若后代公鸡:
    母鸡=1:2,则该公鸡发生过性反转。
    23. 滑移错配是指在DNA复制时,模板链上的碱基滑动脱出配对位置,使合成的子链与模板链发生过渡性的错排,最后导致子链碱基的错误掺入。其过程如图所示。

    (1)真核细胞中,图示过程可发生在____________(填场所),该过程需要的基本条件有____________。
    (2)图示过程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填“增添”“缺失”或“替换”),该变化_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会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理由是____________。
    (3)若图示DNA的碱基序列属于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图中模板链也是转录的模板链,且该链上的碱基均可对应相应的mRNA序列,发生滑移错配后,该碱基序列对应的氨基酸序列未发生变化。
    ①由该碱基序列到氨基酸序列的过程称为______。
    ②试分析氨基酸序列未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部分氨基酸的密码子:ACG—苏氨酸,CCG—脯氨酸,AAC—天冬酰胺,ACC—苏氨酸,AAA—赖氨酸,UAA—终止密码子)
    【答案】(1) ①. 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②. 模板、原料、能量和酶
    (2) ①. 替换 ②. 不一定 ③. 该变化可能发生在非基因序列
    (3) ①. 基因的表达 ②. 滑移错配发生在终止密码子之后对应的基因序列(或“滑移错配发生在起始密码子之前对应的基因序列”)
    【解析】
    【分析】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1)模板:解旋后的两条DNA单链;(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小问1详解】
    真核细胞中,DNA复制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该过程需要的基本条件有模板、原料、能量和酶。
    【小问2详解】
    通过图示可知,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该变化不一定会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理由是该变化可能发生在非基因序列。
    【小问3详解】
    ①DNA上碱基序列,转化为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该过程称为基因的表达。
    ②氨基酸序列未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滑移错配发生在终止密码子之后对应的基因序列(或“滑移错配发生在起始密码子之前对应的基因序列”)。
    24. 某XY型性别决定的动物(2N=38)体内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异(图中A、B表示染色体片段)。若该动物体细胞中含一条变异染色体,则为变异杂合体;若该动物体细胞中含两条变异染色体,但不含正常13号、17号染色体,则为变异纯合体。某变异纯合雄性个体与多只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雌性个体交配产生的后代均为变异杂合体。

    (1)图示发生的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有______,该变异类型与基因重组均可发生在______(填“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
    (2)变异纯合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______条,最多可含有______种不同形态的染色体。
    (3)变异杂合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变异染色体、13号染色体和17号染色体中任意两条具有同源区段的染色体可联会并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变异杂合体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组成正常的概率为______。若变异杂合体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中变异纯合体所占比例为______(染色体异常个体均能存活)。
    【答案】(1) ①.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②. 减数分裂
    (2) ①. 36 ②. 19
    (3) ①. 1/4 ②. 1/16
    【解析】
    【分析】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I 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减I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变异后染色体残片丢失,因此,发生变异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均发生改变。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 I 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减 I 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图示变异类型与基因重组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小问2详解】
    由题意知,该动物体细胞中无正常13、17号染色体,因此可推断13、17号两对染色体均发生变异,故变异纯合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4+2=36。由于13、17号两对染色体均发生变异,其最多可含有36/2+1=19种不同形态的染色体。
    【小问3详解】
    变异杂合子中有两个染色体组,其中来自母本的染色体组正常,来自父本的染色体组不正常,故变异杂合子在产生配子的时候,染色体组成正常的概率为1/2×1/2=1/4,若变异杂合体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中变异纯合体所占比例为1/4×1/4=1/16。
    25. 由于环境变迁,生活在山谷中的一个小鼠种群(甲),被分隔成两个种群乙和丙,且两种群彼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b为决定小鼠毛色的一对等位基因,下图为甲种群及分隔多年后乙和丙种群中基因型频率的调查结果。

    (1)与甲种群相比,丙种群_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进化,理由是______。
    (2)不同的小鼠种群都具有能适应环境的特征,适应性形成的必要条件有______,其中决定进化方向的是______。
    (3)某同学根据图中调查结果认为乙和丙两种群属于不同的物种,请你对该同学的观点做出评价并说出评价依据:______。
    【答案】(1) ①. 未发生 ②. 种群的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2) ①. 种群中出现可遗传的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 ②. 环境的定向选择(自然选择)
    (3)该同学的观点不正确,乙、丙两种群是否为不同物种取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小问1详解】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基因频率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丙种群未发生进化。
    【小问2详解】
    不同的小鼠种群都具有能适应环境的特征,适应性形成的必要条件有种群中出现可遗传的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小问3详解】
    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图中乙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乙种群进化了,但乙、丙两种群是否为不同物种取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相关试卷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6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0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