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第三和第四营养级,A错误;,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利用生态学原理可防治茶叶虫害,具体做法是在茶园里放置诱虫板,诱虫板中央的诱芯释放气味引诱害虫自投罗网。传统的生产模式下,常喷洒农药灭虫,施药后害虫的生存空间受到制约。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学原理防治害虫利用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B.茶园生态系统中物种少,营养结构简单,易爆发病虫害
C.山区雾重,减少了蓝紫光,茶叶品质提高,可见环境与生物之间能进行信息传递
D.若茶园疏于管理,废弃茶园最终定能演替成一片森林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详解】A、诱虫板中央的诱芯释放气味引诱害虫自投罗网,是一种化学信息,因此生态学原理防治害虫利用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A正确;
B、茶园生态系统中物种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弱,易爆发病虫害,B正确;
C、太阳光质与茶叶品质的有着密切的关系,山区雾重,减少了蓝紫光,茶叶品质提高,可见环境与生物之间能进行信息传递,C正确;
D、茶园为灌木群落类型,若茶园疏于管理,废弃茶园里可能会长出乔木,但不一定能演替成一片森林,各种不同的群落所能演替的顶极群落是受当地环境条件所制约的,例如温度和降水等,D错误。
故选D。
2.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解者所需的能量仅来自粪便量
B.能量流动方向既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
C.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和传递的过程
D.流经生物圈的总能量是太阳输送到地球的总能量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能之比,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详解】A、分解者所需的能量除可来自粪便量外,也可来自动植物的遗体残骸,A错误;
B、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既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C错误;
D、流经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错误。
故选B。
3.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B.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C.用作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D.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
【答案】B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
【详解】A、此类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更多的土壤,故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
B、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C、草本植物含有蛋白质和纤维素,可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C正确;
D、草本植物可栽培食用菌,而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故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D正确。
故选B。
4.立体高效栽培是目前日光温室发展的一个方向,这种栽培方式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采用草莓、甜瓜套作栽培,打破了传统日光温室中单一栽培草莓的形式。在早春季节草莓收获将要结束时,垄间定植甜瓜,将再一次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潜叶蝇是甜瓜的害虫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立体栽培充分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阳光的利用率
B.草莓和甜瓜都是自养生物,自养生物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C.该草莓、甜瓜套作栽培模式中草莓与甜瓜之间竞争程度较弱
D.若利用黑光灯可以诱捕潜叶蝇,则说明潜叶蝇是一种趋光性昆虫
【答案】B
【分析】1、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2、生物新陈代谢的类型从同化作用方面看,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
【详解】A、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立体高效栽培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有效地利用了阳光等环境资源,A正确;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但硝化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的,B错误;
C、该草莓、甜瓜套作栽培模式中,由于草莓与甜瓜的种植存在时间差,因此两者之间竞争程度较弱,C正确;
D、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利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故若利用黑光灯可以诱捕潜叶蝇,则说明潜叶蝇是一种趋光性昆虫,D正确。
故选B。
【点睛】
5.图1为某森林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杂食性鸟位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B.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为大型真菌
C.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在d中
D.a+c表示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答案】D
【分析】图1中:草本植物、乔木等为生产者,蝗虫、蜘蛛、杂食性鸟等为消费者。
图2中:甲表示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e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呼吸散失的能量,a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b表示第三营养级用于呼吸散失的能量。
【详解】A、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二、第三和第四营养级,A错误;
B、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有大型真菌、跳虫等,B错误;
C、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属于甲同化量的一部分,应该属于c中,C错误;
D、a+c表示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再加上e中能量表示甲的同化量,D正确。
故选D。
【点睛】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6.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培养液的锥形瓶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当酵母菌总数为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关于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及种群数量变化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可取少量菌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估算酵母菌数量
B.该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
C.若将酵母菌的接种量增加一倍,培养条件不变,则K值为2a
D.若将培养液的量改为5mL,接种量与培养条件相同,则K值小于a
【答案】C
【解析】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包括S型和J型,其中J型曲线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没有最大值,而题干中酵母菌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详解】A、估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即取少量菌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估算酵母菌数量,A正确;
B、由题意可知,酵母菌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B正确;
C、K值与环境条件有关,酵母菌的K值与酵母菌的接种量没关系,因此培养条件不变,K值也不变,仍为a,C错误;
D、若将培养液的量改为5mL,酵母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减少,接种量与培养条件相同,则K值小于a,D正确。
故选C。
7.假若某草原生态系统仅有一条捕食食物链: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能帮助a传粉、传播种子
B.d是分解者,生态系统有了d才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C.若b的数量增加,短时间内a的数量减少,c的数量增加
D.一只c捕食了一只b,则它们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答案】C
【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4)能量传递效率:10%-20%。
【详解】A、b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能帮助a传粉、传播种子,A错误;
B、捕食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B错误;
C、若b的数量增加,被捕食者a的数量短时间内减少,捕食者c的数量增加,C正确;
D、能量传递效率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是10%-20%,不是个体之间,D错误。
故选C。
8.如图表示某内陆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的生物和所有微生物共同构成群落
B.该生态系统食物网内的生物,其种间只有捕食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植物都是生产者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不都是双向的
【答案】D
【分析】1.分析题图:图示是某内陆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该图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详解】A、图中所有的生物只有捕食关系的部分动植物,所有微生物并不都属于分解者,但蚯蚓是动物也是分解者,不在图中也不属于微生物,也构成群落,A错误;
B、该生态系统食物网内的生物,其种间有捕食、竞争关系,B错误;
C、该生态系统中所有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蚯蚓、蜣螂等,C错误;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息传递不都是双向的,D正确。
故选D。
9.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B.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C.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 D.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①物质:水分、无机盐、空气;②能量:热能、光能;
2、生产者:①范围:主要是绿色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的菌类,比如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②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③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3、消费者:①范围:主要是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生物等、病毒也是;②作用: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4、分解者:①范围:主要是细菌和真菌;②作用:将动植物遗传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详解】A、细菌可以是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可以是消费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A错误;
B、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B正确;
C、植物不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蚯蚓等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C错误;
D、异养型生物不都是消费者,也可以是分解者,D错误。
故选B。
1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图A为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所含能量,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注: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净初级生产量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消耗的部分),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图B中Q2的b2+c2+d2+e2表示次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B.该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等于b1+c1+d1+e1
C.c和e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若P和Q1同化作用固定能量分别为480J/(cm2·a)和72J/(cm2·a);生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分别为200J/(cm2·a)和24J/(cm2·a),则从P传递到Q1的效率为15%
【答案】D
【分析】同化量= 摄入上一营养级的能量-粪便中的 能量 = 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个营养级的能量+流 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呼吸消耗的能量+生长发育繁殖所需的能量。
由图可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包括四项:1.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题中已知为e、e1、e2);2.被下一营养级利用(c,c1等);3.被分解者分解(b和d之一);4.未利用(b和d之一)。
【详解】A、图B中Q2的b2+c2+d2+e2表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A错误;
B、净初级生产量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消耗的部分,该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等于b+c+d,B错误;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C错误;
D、若P和Q1同化作用固定能量分别为480J/(cm2·a)和72J/(cm2·a);则从P传递到Q的效率为72÷480=15%,D正确。
故选D。
11.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图解,数字表示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y)]。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肉食性动物同化的总能量为7.5×10 3kJ/(m2 ·y)
B.植食性动物与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 6%
C.图中“输出”的能量是指各营养级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D.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答案】C
【分析】1、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2、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3、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利用+下一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
【详解】A、肉食性动物从植物同化的能量为(0.05+0.25+2.1+5.1-5)×103 kJ/(m2·y),=2.5×103 kJ/(m2·y),人工输入了5×103 kJ/(m2·y),共计7.5×103 kJ/(m2·y),A正确;
B、肉食性动物从植物同化的能量为(0.05+0.25+2.1+5.1-5)×103 kJ/(m2·y),=2.5×103 kJ/(m2·y),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0.05+0.25+2.1+5.1-5+4+9+0.5)×103 kJ/(m2·y),=16×103 kJ/(m2·y),所以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16×100%=15.6%,B正确;
C、图中“输出”的能量是指各营养级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C错误;
D、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还包括人工输入的,D正确。
故选C。
12.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1/5来自兔,2/5来自鼠,2/5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10g体重,最多需要消耗植物( )
A.600g B.4600g C.650g D.5600g
【答案】B
【分析】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详解】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需最多能量应按按照传递效率为10%来计算。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1/5来自兔,2/5来自鼠,2/5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10g体重,根据食物链:植物→兔→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1/5×10÷10%÷10%=200g;根据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5×10÷10%÷10%=400g;根据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5×10÷10%÷10%÷10%=4000g。综合以上可知至少需要消耗植物200+400+4000=4600g,B正确。
故选B。
二、多选题
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
D.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答案】B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种群之间、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甚至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有信息传递。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A正确;
B、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能量不是没有输入和散失,而是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B错误;
C、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C错误;
D、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D正确。
故选BC。
14.下图所示为某大麦田中存在的食物网。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大麦和狗尾草属于生产者
B.图中蝗虫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一营养级
C.狗尾草的存在可以减少蝗虫对大麦的取食,大麦和狗尾草存在竞争关系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A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析题图:图中大麦、狗尾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均属于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A、食物链是以生产者为起点,以最高营养级为终点,题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大麦和狗尾草属于生产者,A正确;
B、图中蝗虫以生产者为食,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
C、狗尾草和大麦之间在营养、空间资源等方面存在竞争关系,C正确;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不能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AC。
15.下图是某天然池塘中某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流入该营养级的总能量为a-h=b=d+f
B.h+f为该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上一营养级流向该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b/a×100%
D.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动途径与上一营养级的有所不同
【答案】ABC
【分析】1、分析图可知,a表示从上一营养级摄入的量,b表示除了h粪便量以外的同化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d表示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量,f表示该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量。
2、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一部分,要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出来。
【详解】A、流入该营养级的总能量是指该营养级同化量,为a-h=b=d+c,A错误;
B、图中h表示粪便量,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f为该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公式: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其中a表示从上一营养级摄入的量,b表示同化量,所以上一营养级流向该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等于b/a×100%,C错误;
D、分析图可知,该营养级没有被下一营养级捕食,但上一营养级能被该营养级捕食,所以上一营养级中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量,该营养级没有,所以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动途径与上一营养级的有所不同,D正确。
故选ABC。
16.某同学画出三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所以三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
B.图甲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图乙中A、B、D、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CO2
D.若使图甲、图乙、图丙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
【答案】AC
【分析】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分析图可知:图甲中A为生产者,B为无机环境,D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图乙中A为生产者,C为无机环境,E为分解者,C、E为消费者;图丙中E为生产者,A为无机环境,C为分解者,FDB为消费者。
【详解】A、在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而其他生物只能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图甲~图乙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A、E,A错误;
B、图甲中C为消费者,其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
C、图乙中A为生产者,B和D为消费者,E是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C错误;
D、上述三图中均没有涉及化石燃料燃烧过程,D正确。
故选AC。
三、综合题
17.荒漠化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之一,通过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治沙最多的国家,并为世界治理沙漠提供了宝贵经验。某沙地植被发生自然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①流动沙地→②半流动沙地白沙蒿群落→③半固定沙地油蒿十白沙蒿群落→④固定沙地油蒿群落→⑤固定沙地油蒿十本氏针茅+苔藓群落→⑥地带性的本氏针茅草原→⑦迅速沙化。回答下列问题:
(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某兴趣小组对该地区的小动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法。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基本不变”)。
(2)从群落角度分析,荒漠化过程实质上是__________的过程,通过治理,沙漠变为绿洲,说明人类活动可以__________。
(3)油蒿根系发达、抗风沙,本氏针茅根系浅、不抗风沙。据此判断,最好在沙地植被自然演替的第__________阶段适度干预治理。
(4)荒漠化土地适合甘草等抗旱植物生长,这些植物能通过固氮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具有良好的治沙改土效果,这体现了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物种组成(或物种丰富度) 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 偏小
(2) 群落(次生)演替 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⑤
(4)一定区域内无机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哪些生物能够在这一区域定居和繁衍;生物群落的存在又改变着无机环境
【分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衡量物种组成多少可以用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是指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统计物种丰富度的常用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土壤小动物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装置上的热光源,可以诱导小动物进入采集瓶。
荒漠化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的过程;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详解】(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或物种丰富度。统计物种丰富度的常用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诱捕的小动物会偏少,导致统计结果偏小,因为土壤小动物怕热趋暗。
(2)荒漠化过程实质上是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例如:通过治理,沙漠变为绿洲。
(3)油蒿根系发达、抗风沙,本氏针茅根系浅、不抗风沙,据此判断,需要在⑤固定沙地油蒿十本氏针茅十苔藓群落阶段进行人工干预,以利于油蒿的生存。
(4)甘草等抗旱植物具有耐干旱的作用,能够在荒漠化土地生长,这些植物能通过固氮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具有良好的治沙改土效果,这体现了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一定区域内无机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哪些生物能够在这一区域定居和繁衍;生物群落的存在又改变着无机环境。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群落的演替类型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难点是理解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8.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左下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据图回答:
①该模型属于_____________(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_____调节。
②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_____和_____。
(2)在右下图中,不存在的能量流动方向为_________。次级消费者为图中的______,其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图中_____(填字母),研究发现该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均有垂直结构,一般认为动物的分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植物的垂直结构与__________有关。
【答案】(1) 数学 负反馈 N2 P2
(2) ② C B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光照
【分析】1、据左图分析,该模型是用曲线构建的数学模型,曲线在高时会调节其值降低,在低时会调节其值升高,反映了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猎物K值为N2,捕食者K值为P2。
2、据右图分析,A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则A属于生产者,B属于初级消费者,C属于次级消费者,D属于分解者。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
【详解】(1)①该模型用坐标轴表述的是种群数量关系,所以为数学模型;根据曲线变化趋势可知,种群数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所以为负反馈调节。
②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猎物K值为N2,捕食者K值为P2。
(2)分析右图,A能利用太阳光,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分解者中的能量不可能流向生产者,即不存在②。次级消费者C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初级消费者B的同化量流向分解者的部分。在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中,一般认为动物的分层与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有关。
19.图1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图2为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了某昆虫种群的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各种植物由于生态位相似导致其种间关系是_________;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
(2)图1中b~f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用__________(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________(填“多”或“少”)。
(3)图2中,该昆虫种群数量在前5年呈_________ 型曲线增长,在第_________年时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 在第_________年时种群的数量降至最低。
【答案】(1) 竞争 水平
(2) 次生演替 取样器取样 标志重捕法 多
(3) J 10 20
【分析】1、分析曲线图1:图示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示意图,首先先出现草本植物,其次是灌木,最后是乔木。
2、据图2分析,0-5年,λ值基本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现J型曲线;5-10年,λ值减少但仍然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值先减少后增加,但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20年后,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
【详解】(1)图1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都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它们会竞争阳光、水和无机盐等,因此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图1b~f段,从各种植物出现的先后时间可推断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属于次生演替。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所以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多。
(3)图2据分析可知,0-5年,λ值基本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现J型曲线增长;5-10年,λ值减少但仍然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第10年时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10-20年,λ值先减少后增加,但小于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20年后,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所以在第20年时种群的数量降至最低。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群落的特征,重点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演替,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某科学研究小组调查了某森林群落中6种鸟在森林群落不同层次中的相对密度,结果如下表。进一步研究发现,林鸽以栎树等高大乔木的果核和种子为食;长尾山雀不停地在树枝间、叶间跳跃或来回飞翔,觅食鞘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沼泽山雀体型明显比大山雀小,主要觅食各种昆虫及其幼虫、卵和蛹,仅吃少量植物种子;大山雀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主要觅食昆虫;乌鸫是杂食性鸟类,既觅食昆虫和蚯蚓,也吃植物种子和浆果;鹪鹩取食毒蛾、螟蛾、天牛和椿象等昆虫。请分析回答:
种名
树冠层
下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地表层
林鸽
333
3
3
—
—
长尾山雀
122
183
136
18
9
沼泽山雀
15
111
155
81
7
大山雀
25
74
197
103
2
乌鸫
2
7
25
89
47
鹪鹩
—
—
20
140
20
(1)这种群落中不同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称_______。从生活空间上比较,_______这两种鸟的该功能关系最相近。
(2)没有两种鸟的生活层次和食物是完全重叠的,这有利于群落中的鸟类_______和_______。
(3)在相互竞争的生物之间并不总是发生竞争排斥现象,它们共存的原因是_______
A.空间的分离 B.形态的特化 C.行为的特化 D.食物的特化(4)如果要调查森林群落中土壤动物的丰富度,第一步,应使用_______(工具)取样。第二步,对土壤动物的分离。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图装置分离,利用土壤动物趋湿、_______、避高温的习性。该装置需要完善的地方是_______,收集瓶中装着_______。第三步,鉴定。
(5)请分析群落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至少2点)_______。
【答案】(1) 生态位 沼泽山雀和大山雀
(2) 捕食空间有分离 食物来源有分离
(3)ABCD
(4) 取样器 避光(趋暗) 漏斗上方添加一个热光源(灯泡) 70%酒精
(5)土壤的水分、空气(含氧量)、PH、温度等
【分析】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1)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 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由表可知沼泽山雀和大山雀活动范围基本一致。
(2)没有两种鸟的生活层次和食物是完全重叠的,这有利于群落中的各种鸟类都有捕食空间,食物来源不同。
(3)竞争排斥在生态学里指的是两个物种不能同时或者是不能长时间地在同一个生态位生存。不同生物所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的差异性,以及食物来源不同使它们可以在同一环境生活,不总发生竞争排斥。
(4)调查森林群落中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应先使用取样器取样,然后对土壤动物的分离,利用土壤动物趋湿、趋暗、避高温的习性。上方用一个热光源使土壤动物进入收集瓶,瓶中装有70%酒精杀死土壤动物和起到固定和防腐的作用。
(5)群落中土壤的水分、空气、PH、温度等会影响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水分少、空气不足等都会使土壤动物的丰富度降低。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成分以及群落结构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以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不同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二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