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分)
1. 《闲情偶寄》:“菜有色相最奇,则西秦所产生之头发菜是也。浸以滚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丝、鹿角菜。”因发菜和“发财”谐音,人们争相食之,过度采挖破坏了生态,发菜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生物。下列有关发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菜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其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吸收并转化光能
C. 发菜通过有丝分裂大量繁殖 D. 人和发菜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2. 正常情况下,最可能存在等位基因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上 B. 姐妹染色单体上
C. DNA分子的两条链上 D. 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3. 已知一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周围虽生长有其他基因型的玉米植株,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其子代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 )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4. 假定四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杂交组合AABBCcDD×aaBbCcDd产生的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三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
A. 18 B. 116 C. 132 D. 14
5. 玉米是二倍体,体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下列有关玉米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 )
A. 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不发生联会现象
B. 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则细胞内含有2个中心粒
C. 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则可观察到10个四分体
D. 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完全来自父方或母方的配子占14
6. 如图1所示为动物细胞中两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过程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四个精子,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7. 下列有关DNA双螺旋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B. DNA单链上相邻的碱基C与G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C. 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的结合保证了DNA分子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
D. DNA分子的多样性取决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8. 枫糖尿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氨基酸代谢异常,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如图是某患者家系中部分成员的该基因带谱,以下推断错误的是( )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2号为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C. 3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0 D. 1号和2号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8
9. 已知一个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且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病致病基因频率相等,假设男性群体中红绿色盲患者比例为7%,则该男性群体中红绿色盲致病基因频率和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分别为( )
A. 0.07 6.51% B. 0.14 13.02% C. 0.14 6.51% D. 0.07 13.02%
10. 闭花授粉植物甲,其花的位置分为叶腋生和茎顶生两种,分别受T和t基因控制(完全显性);雌雄同体异花植物乙,其籽粒的颜色黄色与白色分别由Y和y基因控制(完全显性)。两者的遗传均遵循孟德尔定律。自然状态下,间行种植基因型为TT、Tt的植物甲(两者数量之比是2:1)和间行种植基因型为YY、Yy的植物乙(两者数量之比是1:2)。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甲的F1中纯合花叶腋生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4
B. 植物乙的F1中隐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均19
C. 若植物甲含有隐性基因的雄配子的存活率为12,则F1中花茎顶生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2
D. 正常情况下植物乙的F1中籽粒黄色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49
11. 中国科学家利用雄性四倍体鲫鱼与雌性二倍体红色双尾金鱼交配,获得了一种新型三倍体鲫鱼,该三倍体鲫鱼保留了生长速度快、不育等优点,同时新添了体高体长的值更高、肉质更甜的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雄性四倍体鲫鱼与雌性二倍体金鱼能交配产生三倍体鲫鱼,说明它们能进行基因交流
B. 该新型三倍体鱼性状不同于亲本,因此它是一个新物种
C. 在该三倍体鲫鱼形成过程中发生了进化
D. 该三倍体鲫鱼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增加体细胞数目的
12.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和坏死均受基因的控制
B. 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 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在植物中种子的全能性最高
D. 科学家诱导体细胞获得胚胎干细胞类似细胞——iPS细胞,再由iPS细胞培育出多种人类需要的体细胞,此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13. 下列关于实验或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合作用产生的O2的来源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B. 用新配制的NaOH和CuSO4的混合液,可检测待测样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C. 将酶和底物在室温下混合,再在不同温度下作保温处理,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D.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14. 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杂志上发表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一文,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可以分为三系法、二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朝着程序上由繁到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科学家在自然界发现了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其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含有决定雄蕊是否可育的基因(如图)。其中细胞核中的不育基因用r表示,可育基因用R表示,且R对r显性;细胞质中的不育基因用S表示,可育基因用N表示。上述四种基因的关系中,R能够抑制S的表达即:基因型为S(RR)的水稻表现为雄性可育;当细胞质基因为N时,无论细胞核中含有可育基因还是不育基因,植株都表现为雄性可育,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质与细胞核可组成6种基因型的细胞
B. 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只能为S(rr)
C. 基因S、N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D. S(rr)与某品种水稻杂交后代全为雄性不育,该品种基因型为N(rr)或S(rr)
15. 将两个双链均被3H标记的M基因导入某动物(2n=40)精原细胞的染色体中,然后置于不含3H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测定子细胞的染色体被标记情况。不考虑染色体片段的交换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4个子细胞中只有2个含有3H,则一定进行了有丝分裂
B. 可能出现3个子细胞中含3H、1个子细胞中不含3H的情况
C. 每个子细胞中含有的基因M的数量是0个或2个
D. 4个子细胞中3H标记的染色体总数最多为4条,最少为2条
16. 鹌鹑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羽色由两对基因控制。控制栗羽的基因A,黄羽的基因a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黑羽的基因b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中基因B对基因b为不完全显性。羽色表现型及基因型对应关系如下。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表现型
基因型
栗羽
BBZA_
不完全黑羽
BbZA_
黑羽
bbZA_
黄羽
B_ZaZa、B_ZaW
灰羽
bbZaZa、bbZaW
A. 纯合栗羽和纯合黄羽鹌鹑交配,子代均为栗羽鹌鹑
B. 不完全黑羽雌雄鹌鹑相互交配,子代的羽色最多有5种
C. 纯合栗羽和纯合黑羽鹌鹑交配,只能得到不完全黑羽子代
D. 灰羽雄鹌鹑与纯合栗羽雌鹌鹑交配,子代中会出现与亲本相同的羽色
二、非选择题(68分)
17. 图甲表示玉米体内的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图乙是科研人员在适宜的温度、CO2浓度条件下、测得的玉米叶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CO2吸收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甲中①②生理过程在细胞内进行的具体场所分别是 ______ ;过程 ______ (填序号)能够为叶肉细胞吸收镁离子提供动力。
(2)C点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为 ______ mg•dm-2叶•h-1(用CO2吸收量表示)。该点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继续上升的内在因素主要是 ______ (答出两点)。
(3)乙图中B点表示 ______ ,若升高温度,B点将 ______ (填“左移”、“右移”)。
18. 图甲表示某动物(2n=8)体内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和染色单体数,图乙为该动物某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图丙表示该动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②③中表示染色单体的是 ______ ,该图 ______ 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2)图乙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对应图甲中 ______ 阶段和对应图丙中 ______ 阶段(用数字表示)。
(3)若图乙在下一个时期的细胞质发生均等分裂,依然不能确定该生物的性别,原因是 ______ 。
19. 当某些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难与模板链分离时,会形成RNA-DNA杂交体,这时非模板链、RNA-DNA杂交体共同构成R环结构。研究表明R环结构会影响DNA复制、转录和基因的稳定性等。甲图是原核细胞DNA复制及基因表达相关过程的示意图,乙图是真核生物细胞内基因表达相关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酶A是 ______ ,其作用是 ______ 。
(2)R环结构的形成往往与DNA分子中某种碱基对的数量有关,推测该片段可能含有较多的 ______ 碱基对,使mRNA不易脱离模板链。如非模板链上胞嘧啶转化为尿嘧啶,经 ______ 次DNA复制后开始出现碱基对C-G替换为T-A的突变基因。
(3)图乙中翻译时一条mRNA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判断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方向的依据是 ______ 。
(4)甲、乙两图中都包含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 ______ (用文字加箭头表示)。
20. 小鼠品系众多,是遗传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材料,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下面是关于小鼠某些性状的遗传实验,请分析回答:
(1)已知小鼠毛色的黄与灰由等位基因B、b控制,尾形的弯曲与正常由等位基因T、t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在毛色遗传中,具有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从鼠群中选择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雌鼠与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雄鼠杂交,所得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则:
黄毛弯曲尾
黄毛正常尾
灰毛弯曲尾
灰毛正常尾
♂
212
212
112
112
♀
412
0
212
0
①控制尾形的基因T、t位于 ______ 染色体上,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 。
②父本的基因型是 ______ 。让F1中表现型为黄毛弯曲尾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则子代成熟个体中黄色正常尾的概率是 ______ 。
③若F1中出现了一只正常尾雌鼠,欲通过杂交实验探究这只雌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还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请写出能达到这一目的杂交亲本的性状组合: ______ 。
(2)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改变,而基因的表达发生可遗传的改变。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小鼠的A基因编码胰岛素生长因子-2(IGF-2),a基因无此功能(A、a位于常染色体上)。IGF-2是小鼠正常发育必须的一种蛋白质,缺乏时小鼠个体矮小。在小鼠胚胎中,来自父本的A及a表达,来自母本的则不能表达。检测发现,这对基因的启动子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的,在卵细胞中则是甲基化的。纯合矮小雄鼠与纯合正常雌鼠杂交,则F1的表现型为 ______ 。F1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后代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应为 ______ 。
21. 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实验室材料模拟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如图是实验的部分步骤以及实验结果,请分析:
(1)根据图示,实验的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 ______ ;第二步把35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让噬菌体侵染细菌。离心后沉淀物具有很低的放射性的原因是 ______ 。
(2)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 ______
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其噬菌体的氨基酸
(3)上述实验主要研究方法为同位素标记法,该方法在DNA的复制机理研究中也有重要应用。让细菌在15N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DNA的含氮碱基皆含有15N,然后再移入到14N培养基中培养,抽取其第一次分裂产生的子代的DNA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已知DNA含氮碱基全为15N,则为重带,离心时位于试管下部;DNA含氮碱基一半为15N,一半为14N,则为中带,离心时位于试管中部;DNA含氮碱基全为14N,则为轻带,离心时位于试管上部。)
问题探讨: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还是全保留复制。
实验验证结果及结论:
若试管中DNA的分布为 ______ ,为全保留复制;
若试管中DNA的分布为 ______ ,为半保留复制。
若为半保留复制,子五代的DNA在试管中的分布为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发菜属于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发菜为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B错误;
C、发菜为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丝分裂,C错误;
D、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D正确。
故选:D。
发菜为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除支原体外都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
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明确发菜属于原核生物,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答案】A
【解析】解:A、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因此同源染色体上最可能存在等位基因,A正确;
B、正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上应该含有相同基因,不含等位基因,B错误;
C、等位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包含两条链,故DNA分子的双链上不可能含有等位基因,C错误;
D、正常情况下,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不含有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A。
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但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不一定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
本题考查等位基因的相关知识,比较基础,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等位基因的含义,并能据此准确判断各选项。
3.【答案】C
【解析】解:由于AAbb个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即Ab,所以后代的基因型中肯定会出现A和b的基因,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的个体都可能在子代中出现,而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中不含有A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不可能在子代中出现。
故选:C。
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自然条件下可自交,也可杂交。若玉米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不管自交还是杂交,在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均只产生Ab一种配子。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亲本之一的基因型推断后代可能的基因型,再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
4.【答案】A
【解析】解:AABBCcDD×aaBbCcDd产生的子代一对基因杂合、三对基因纯合的基因型有:AaBBCCDD,AaBBccDD。AaBBccDD的比例是1×12×14×12=116,AaBBCCDD的比例是1×12×14×12=116,因此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三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116+116=18。
故选:A。
AABBCcDD×aaBbCcDd产生的子代一对基因杂合、三对基因纯合的基因型有:AaBBCCDD,AaBBccDD。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5.【答案】C
【解析】解:A、玉米是二倍体,体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但不会发生联会现象,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错误;
B、玉米为高等植物,细胞中不含中心粒,B错误;
C、1个四分体是由1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体细胞中有10对同源染色体。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则可观察到10个四分体,C正确;
D、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20条染色体,其中10条来自父亲,10条来自母亲,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配子中某一条染色体来自父方或母方的概率都是12,该生物的体细胞含有10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染色体全部来自父方或母方的配子占的比例是(12)10,D错误。
故选:C。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2)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重点考查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6.【答案】B
【解析】解: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若发生交叉互换,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大体相同,只有很小部分颜色有区别。所以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②与④,①与③。
故选:B。
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精子的形成过程,重点考查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明确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细胞含有相同的染色体组成(不考虑交叉互换),再结合题图选出正确的答案。
7.【答案】B
【解析】解:A、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A正确;
B、DNA单链上相邻的碱基C与G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B错误;
C、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通过氢键结合保证了DNA分子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C正确;
D、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碱基对排列顺序千变万化,D正确。
故选:B。
1、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
本题考查DNA的结构层次及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层次的主要特点,掌握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含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8.【答案】D
【解析】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假设相关基因为A和a表示,4号是隐性纯合子,其基因型为aa,故2号基因型为Aa,为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B正确;
C、根据基因带谱可知,3号(只有1条基因带谱)是显性纯合子,其基因型为AA,为杂合子的概率是0,C正确;
D、4号基因型为aa,故1号和2号的基因型都为Aa,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4,D错误。
故选:D。
分析题图:Ⅰ1和Ⅰ2无病,但Ⅱ4有病,根据“无中生有”,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基因带谱可知,Ⅱ4是隐性纯合体,Ⅱ3是显性纯合体,Ⅰ1和Ⅱ5是杂合体。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本题结合电泳结果图,考查人类遗传病、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利用口诀准确判断图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并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致病基因的位置,再准确判断各选项。
9.【答案】D
【解析】解:假设男性群体中红绿色盲患者比例为7%,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男性中致病基因的频率也为7%;由于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所以女性中致病基因的频率为7%,正常基因的频率为93%,则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为2×7%×93%=13.02%,D正确。
故选:D。
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1)交叉遗传(红绿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3)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0.【答案】C
【解析】解:A、植物甲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为自交,间行种植基因型为TT、Tt的植物甲(两者数量之比是2:1),即有23TT、13Tt,F1中纯合花叶腋生(TT)的个体所占比例=23+13×14=34,A正确;
B、间行种植基因型为YY、Yy的植物乙(两者数量之比是1:2),即有13YY、23Yy,能自由交配,其产生的y配子的概率=23×12=13,故F1中隐性纯合子(yy)=13×13=19,B正确;
C、间行种植基因型为TT、Tt的植物甲(两者数量之比是2:1)即有23TT、13Tt,若植物甲含有隐性基因的雄配子(t)的存活率为12,则Tt产生雄配子T:t=2:1,雌配子产生的类型及比例为T:t=1:1,则 F1 中花茎顶生个体(tt)所占的比例为=13×13×12=118,C错误;
D、植株乙自由交配,即有13YY、23Yy,种群中产生Y雌、雄配子的概率均为13+23×12=23,种群中产生y雌雄配子的概率均为13,正常情况下植物乙的F1中籽粒黄色纯合子(YY)所占的比例=23×23=49,D正确。
故选:C。
植物甲闭花授粉,间行种植基因型为TT、Tt的植物甲(两者数量之比是2:1),自然状态下进行自交。
植物乙为雌雄同株异花,间行种植基因型为YY、Yy的植物乙(两者数量之比是1:2),植株乙能自由交配。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掌握配子法和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能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1.【答案】D
【解析】解:A、三倍体鲫鱼由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故三倍体鲫鱼不可育,因此雄性四倍体鲫鱼与雌性二倍体金鱼属于2个物种,两者存在生殖隔离,所以雄性四倍体鲫鱼与雌性二倍体金鱼不能进行基因交流,A错误;
B、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新型三倍体鲫鱼不可育,不能看做新物种,B错误;
C、三倍体鲫鱼不算一个物种,也不能形成种群,所以不能发生进化,C错误;
D、有丝分裂能增加细胞的数目,故该三倍体鲫鱼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增加体细胞数目的,D正确。
故选:D。
物种是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组、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答案】D
【解析】解:A、细胞坏死不受基因控制,A错误;
B、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错误;
C、受精卵全能性最高,种子萌发形成个体过程不体现全能性,C错误;
D、科学家诱导体细胞获得胚胎干细胞类似细胞——iPS细胞,再由iPS细胞培育出多种人类需要的体细胞,此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故选:D。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生命历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3.【答案】AD
【解析】解:A、光合作用产生的O2的来源实验(用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A正确;
B、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需要先加NaOH溶液创造碱性环境,再加CuSO4溶液,B错误;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需先将酶与底物分别做不同保温实验,然后再将同种温度的酶和底物混合,C错误;
D、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D正确。
故选:AD。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本题考查相关实验或研究方法,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实验的原理以及步骤,难度不大。
14.【答案】D
【解析】解:AB、细胞质与细胞核可组成6种基因型,分别为:N(rr)可育、S(rr)不育、N(RR)可育、N(Rr)可育、S(RR)可育、S(Rr)可育,所以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只能为S(rr),AB正确;
C、细胞质中的不育基因用S表示,可育基因用N表示,细胞质中的基因不遵循分离定律,分离定律只适应于真核生物染色体上的基因,C正确;
D、S(rr)与某品种水稻杂交后代全为雄性不育,该品种基因型为N(rr),S(rr)不育,不能产生花粉,D错误。
故选:D。
1、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水稻的基因型有N (rr)可育、S (rr)不育、N(RR)可育、N(Rr)可育、S(RR)可育、S (Rr)可育等六种。
2、细胞质基因的遗传表现为母系遗传,细胞核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内容以及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5.【答案】AC
【解析】解:AD、若两个M基因插入到两条染色体中,则共有4条DNA单链被标记,则该精原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含3H的染色体共有4条,则4个子细胞中被标记染色体的总条数为4条;若2个M基因插入到同一条染色体上,则4个子细胞中被标记染色体的总条数为2条,因此若4个子细胞中只有2个含有3H,则可能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无论是减数分裂还是有丝分裂,4个子细胞中3H标记的染色体总数最多为4条,最少为2条,A错误,D正确;
B、DNA复制遵循半保留复制原则,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平均移向两极,所以可能出现3个子细胞中含3H、1个子细胞中不含3H的情况,B正确;
C、若2个M基因插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并进行减数分裂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每个子细胞中有0个或1个或2个M基因,C错误。
故选:AC。
1、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链的变化,对基本知识的正确理解及识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AD
【解析】解:A、纯合栗羽和纯合黄羽鹌鹑交配,即BBZAZA×BBZaW、BBZAW×BBZaZa,则子代表型有栗羽(BBZA_)、黄羽(BBZaW),A错误;
B、不完全黑羽雌雄鹌鹑相互交配,即BbZAZA×BbZAW、BbZAZa×BbZAW,子代表型为BBZA_栗羽、BbZA_不完全黑羽、bbZA_黑羽、B_ZaW黄羽、bbZaW灰羽共5种羽色,B正确;
C、纯合栗羽和纯合黑羽鹌鹑交配,即BBZAZA×bbZAW、BBZAW×bbZAZA,子代基因型为BbZAZA、BbZAW,羽色表现为不完全黑羽,C正确;
D、灰羽雄鹌鹑bbZaZa与纯合栗羽雌鹌鹑BBZAW交配,子代基因型为BbZaW、BbZAZa,羽色表现为黄羽和不完全黑羽,与亲本表型完全不同,D错误。
故选:AD。
分析题文和表格:栗羽的基因型有BBZAZA、BBZAZa、BBZAW,不完全黑羽的基因型有BbZAZA、BbZAZa、BbZAW,黑羽的基因型为bbZAZA、bbZAZa、bbZAW,黄羽的基因型为BBZaZa、BbZaZa、BbZaW、BBZaW,灰羽的基因型为bbZaZa、bbZaW。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自由组合定律,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7.【答案】类囊体薄膜、线粒体内膜 ②④ 20 酶的数量、色素含量 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右移
【解析】解:(1)图甲中①表示光反应,发生在叶肉细胞类囊体薄膜上,②生理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叶肉细胞吸收镁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图中②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图中④表示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释放少量能量,故为该过程提供动力的是有氧呼吸②④。
(2)图乙纵坐标为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表示的是叶片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其中OA段表示细胞呼吸速率,故C点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为15+5=20mg•dm-2叶•h-1。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C点之后的限制因素包括二氧化碳等外因,以及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数量、光合色素的含量等内因。
(3)乙图中B点表示光补偿点,该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或净光合速率为0),图乙为适宜温度下的净光合速率,若升高温度,光合速率速率下降,此时光补偿点需右移,即增大光照强度才可使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故答案为:
(1)类囊体薄膜、线粒体内膜 ②④
(2)20 酶的数量、色素含量
(3)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光补偿点或净光合速率为0)右移
分析图甲:①表示光反应,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③表示暗反应,④表示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
分析图乙:随光照强度增加,玉米叶片光合速率逐渐增加至一定值后保持相对稳定,图示为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② Ⅲ、IV Ⅲ ②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雄性的次级精母细胞和雌性的第一极体的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的,所以无法区分
【解析】解:(1)由分析可知,Ⅰ表示体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Ⅲ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染色单体在着丝粒分裂后数目为0,故代表染色单体的是②;该图Ⅲ、IV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2)图乙没有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对应图甲的Ⅲ,对应图丙中②阶段。
(3)若图乙在下一个时期的细胞质发生均等分裂,依然不能确定该生物的性别,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雄性的次级精母细胞和雌性的第一极体的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的,而图乙在下一个时期的细胞质发生均等分裂,所以不能确定该生物的性别。
故答案为:
(1)②;Ⅲ、IV
(2)Ⅲ;②
(3)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雄性的次级精母细胞和雌性的第一极体的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的,所以无法区分
据图分析,图甲中①代表染色体,②代表染色单体,③代表核DNA。I可代表体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Ⅲ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图乙没有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9.【答案】DNA聚合酶 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聚合成DNA子链,形成子代DNA分子 G-C(或C-G) 2 多肽的长短,肽链长的翻译在前 DNA→转录mRNA→翻译蛋白质
【解析】解:(1)甲图左侧为DNA复制,酶A是DNA聚合酶,其作用是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聚合成DNA子链,形成子代DNA分子。
(2)R环结构中RNA与DNA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A-U配对(含2个氢键),G-C配对(含3个氢键),G-C越多,结构越稳定,故mRNA不易脱离模板链,可推测该片段可能含有较多的G-C(或C-G)碱基对。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如非模板链上胞嘧啶转化为尿嘧啶,则该位置正常的碱基对为C-G,突变后该位置的碱基对为U-G,复制1次为U-A和C-G,复制2次为U-A、T-A、C-G、G-C,因此需要经过2次DNA复制后开始出现碱基对C-G替换为T-A的突变基因。
(3)图乙中a→b方向,核糖体上的多肽链变长,肽链长的翻译在前,翻译方向是从a→b,因此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方向从a→b,其依据是多肽的长短,肽链长的翻译在前。
(4)甲图进行的是DNA复制、转录和翻译,乙图进行的是转录和翻译,甲和乙都进行了转录和翻译,故甲、乙两图中都包含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DNA→转录mRNA→翻译蛋白质。
故答案为:
(1)DNA聚合酶 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聚合成DNA子链,形成子代DNA分子
(2)G-C(或C-G) 2
(3)多肽的长短,肽链长的翻译在前
(4)DNA→转录mRNA→翻译蛋白质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左侧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完成DNA复制,酶A表示DNA聚合酶,酶B表解旋酶;右侧表示转录,酶C表示RNA聚合酶。
本题考查了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0.【答案】X 后代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雌性)弯曲尾和正常尾都有,而雄性只表现弯曲尾 BbXTY 112 正常尾雌鼠×弯曲尾雄鼠(或正常尾雌鼠×正常尾雄鼠) 矮小 正常:矮小=1:1
【解析】解:(1)①通过后代性状表现与性别分析可知,雄性中弯曲尾和正常尾都有,而雌性只表现弯曲尾,故控制尾形的基因T、t位于X染色体上。
②通过后代性状表现与性别分析可知,雌雄中黄毛和灰毛都有且比例为2:1,故控制尾形的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具有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故黄毛为杂合子,灰毛为隐性纯合子,因此BB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在毛色遗传中,后代有Bb:bb=2:1,因此亲本基因型为Bb×Bb,尾形的遗传中,后代雄性中有弯曲尾和正常尾,因此雌性基因型为XTXt,又由于后代雌性全表现为尾弯曲,因此亲本雄性基因型只能为XTY,故父亲的基因型为:BbXTY,母亲基因型为BbXTXt。F1中表现型为黄毛弯曲尾雌的基因型为BbXTXT或BbXTXt,黄毛弯曲尾雄的基因型为BbXTY,应用拆分法,Bb×Bb,后代黄色:灰色=2:1,12XTXt×XTY,后代正常尾=18,故杂交后代成熟个体中黄色正常尾的概率是23×18=112。
③如果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则该正常尾雌鼠的基因型为XtXt,则选择弯曲尾雄鼠(XTY)与之交配,后代雌鼠全为弯曲尾,雄鼠全为正常尾;如果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则该正常尾雌鼠的基因型为XTXT或XTXt,则选择正常尾雄鼠(XtY)与之交配,则后代雄鼠出现弯曲尾。
(2)由于在小鼠胚胎中,来自父本的A及其等位基因能够表达,所以纯合矮小雄鼠与纯合正常雌鼠杂交,则F1的表现型应为全部矮小。卵细胞中的A及其等位基因,由于启动子甲基化而不表达,精子中的A及其等位基因由于启动子非甲基化而表达,并且含A的精子:含a的精子=1:1,所以F1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则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应为正常:矮小=1:1。
故答案为:
(1)X 后代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雌性)弯曲尾和正常尾都有,而雄性只表现弯曲尾 BbXTY 112 正常尾雌鼠×弯曲尾雄鼠(或正常尾雌鼠×正常尾雄鼠)
(2)矮小 正常:矮小=1:1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采用逐对分析法,而常染色体上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分析表格在F1雌性和雄性中黄:灰=2:1,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黄对灰为显性;F1雌性中只有弯曲尾,F1雄性中弯曲尾:正常=1:1,说明正常尾是隐性性状,而且位于X染色体上。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率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1.【答案】蛋白质外壳 搅拌不充分,还有少量的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仍吸附于大肠杆菌上 C 一半重带,一半轻带 全部中带 1516轻带116中带
【解析】解:(1)离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说明实验的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若搅拌不充分,还有少量的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仍吸附于大肠杆菌上,故离心后沉淀物具有很低的放射性。
(2)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在亲代噬菌体DNA的指导下,以细菌中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C正确。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采用的是同位素标记(同位素示踪)法。根据题干中的实验设计,若试管中DNA的分布为一半重带,一半轻带,说明试管中一半的DNA两条链都被15N标记,即保留了亲代的两条链,一半的DNA两条链都被14N标记,这说明DNA复制为全保留复制。若试管中DNA的分布为全部中带,即两条链一条被15N标记,一条链被14N标记,说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为半保留复制,复制5次共含有25=32个DNA分子,有两个DNA中一条链为14N,另一条链为15N,其他30个DNA分子中全部含有14N,因此子五代的DNA在试管中的分布为1516轻带116中带。
故答案为:
(1)蛋白质外壳 搅拌不充分,还有少量的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仍吸附于大肠杆菌上
(2)C
(3)一半重带,一半轻带 全部中带 1516轻带116中带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则留在细菌细胞外。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图示信息显示:离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说明实验是将用35S标记的噬菌体和未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噬菌体的结构及其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方法、过程。在此基础上,以图示信息“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为切入点,推知图示的实验操作步骤中使用的是被35S标记蛋白质外壳的噬菌体,进而对各种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2022-2023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重庆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等5地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等5地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多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