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乡土中国》测试题
展开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任务一 基础积累
1.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作者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文字下乡》中,作者认为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传递信息的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家族》中,作者认为中国家庭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
D.《血缘和地缘》中,认为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人进行不讲人情的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
2.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中国》中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乡村严格的封建依附关系。
B.《乡土中国》说,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C.《乡土中国》中表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D.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四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中国是血缘社会……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
——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差序格局”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通过打比方,阐明了“差序格局”的内涵。
B.“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己”就是指自我。
C.在“差序格局”中,圈子里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D.在差序格局中,社会道德因私人关系而区别对待。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或《乡土中国》的其他内容,解释“回家过年”这一社会现象。
答: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殚精竭虑之作。诚然,当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 ① 的变化,但重温此书,人们不仅仍可感受到理性的光辉和人文的忧思,更会为生活在进步如此神速、变革如此伟大的时代而庆幸。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论述了14个问题,涉及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其首创的“差序格局”等观点,至今仍是了解社会的一把钥匙。其中提到的一些概念让人印象深刻,比如“熟人社会”。“生熟社会” ② 。曾经,熟人社会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坎儿,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小的城市,人员难以随意流动,社会的发展动力几近枯竭。而在乡村,大家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狭小空间里,家长里短、恩怨纷争 ③ ,每个人都生活在透明的社群里,几无隐私可言。当今的城乡社会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熟人社会的影响尽管还存在,但已经越来越微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或改造着熟人社会存在的环境,大家不再是“透明人”。熟人社会的结构正在瓦解,“陌生人社会”悄然来临。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
B.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C.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这是不可能的”中的“这”指什么?这句话能删去吗?为什么?
答:
任务二 原著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法理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礼俗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产生的,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普遍的认识,所以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在乡土社会,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从手段到目的间的普遍原则。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发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
答:
4.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举出具体行为回答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在《美国人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不但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阃内阃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我在乡间调查时特别注意过这问题,后来我又因疏散下乡,和农家住在一所房子里很久,更使我认识了这事实。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地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得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这些观察使我觉得西洋的家和我们乡下的家,在感情生活上实在不能并论。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决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材料三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和希伯来文明。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与中国文明放在一起看,他们有着明显的共同点:受地理条件所限,没能发展出成熟的农耕文明,受狩猎、游牧、航海、商业等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希腊为例,希腊半岛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高,主要产物是葡萄和橄榄,为了获取粮食就必须与近东地区进行贸易。与之相接的爱琴海又极为适合航海,海面上岛屿星罗棋布,目力所及总能看见一两个,因此,即使那时航海技术水平很低,但古希腊人仍然热衷于探索大海。
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要不断与陌生人打交道,没有发展出熟人文化。非熟人社会中的伦理和人际关系和前述的差序格局不同,费孝通称之为“团体格局”:
“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
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区别不仅在于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层面,更在于二者各自衍生的道德系统。在团体格局中,群己界限分明、团体边界清晰,共享一套公认的伦理道德,对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要求和对待,讲究平等与公正。由此产生的秩序是以契约为基础,注重权利—责任相对应划分的法理秩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西洋“家”的概念界限分明不一样,乡土社会“家”的概念是可伸缩的,甚至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
B.与西方社会家庭团体中以夫妇为主轴,两性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不同,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主轴不在夫妻之间,而在纵的方向上,即父子之间、婆媳之间。
C.在乡土社会中,事业的需要是家庭存在的唯一原因,因而家庭讲究纪律与效率,家有家法,排斥私情,所以男女有别,夫妻之间相敬如宾。
D.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如果事业大,则家的范围可以覆盖更广。
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西洋社会是像一捆一捆柴一样的,被称为团体格局。
B.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就像石头丢在水面上产生的一圈圈波纹。
C.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与乡土社会以父子、婆媳这种纵轴为主轴不无关系。
D.无论是西洋社会还是乡土社会,家都是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不仅要完成生育功能,还得实现经济、政治等功能。
7.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希伯来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希腊文明的发展。
B.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另一个重要源头,起源于意大利中部台伯河入海处。
C.西方是移民社会,陌生人社会需要契约,乡土社会靠长期积累的诚信体系。
D.在以合作为主旋律的社会背景下,重塑人的乡情乡谊非常重要。
8.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
9.社会学者进行社会观察与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对比和比较研究是很重要的一点,试分析作者为何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乡土中国。
答:
任务三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传统的差序格局包含着富有等级的、纵向的、刚性的序,它强调人们必须服从权威、服从礼制统治。而网络社会的发展,正淡化着等级意识。因为网络社会是一个匿名的社会,它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
网络社会下的人际关系具有超时空的特点。超时空扩大了人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但人们的交往范围始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交往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在网络时代下,人们的交往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
(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用“捆柴”譬喻,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常常由若干人组成,同一团体中,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都相同。
B.家庭作为团体,在西洋界限分明,而在中国比较模糊,故汉语“阖第光临”的“第”没有人说清楚包括何人。
C.中国人因为对世态炎凉深有感触,所以自己的势力发生变化了,周围的社会圈子也会随之变大或变小。
D.网络时代下,人们的交往已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交往的对象更加宽泛,不再局限于有血缘或地缘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差序格局的特性,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各有偏重。
B.费孝通认为,西方的“自我主义”与中国的“个人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
C.《礼记》所讲的“十伦”,指的是差等,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D.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在现代社会依然没有失去生命力,它能让人际关系相对牢靠。
3.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选项,最不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的是( )
A.应天知府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薛两大家族,明知英莲是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仍然放任薛蟠强行将英莲抢走。
B.探春处于主人地位,其生母赵姨娘只是奴才,赵姨娘希望多给弟弟赵国基安葬费,探春主奴分明,毅然拒绝。
C.元春在正室与众人相见,她一手搀贾母,一人搀王夫人,邢夫人、李纨、王熙凤等在旁围绕,外眷薛姨妈、宝钗、黛玉未敢擅入。
D.晚上吃饭时,桌子两边四张空椅,王熙凤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推让,贾母解释道,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
4.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
5.“五服”,是死者亲属在居丧期间穿的五种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是最重的丧服,由儿子穿着,服丧三年;缌麻最轻,由较远的亲属穿着,服丧三月。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五服”制度是怎样体现“差序格局”的?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玉 佛
苗宇勤
老王与汲水湾法庭的田雨法官是小学同学,俩人同桌好几年,他们的关系在班上最铁,那时老王常抄田雨的作业,田雨要是受了别人的欺负,老王第一个出来当保镖。
老王其实并不老,今年才36岁,他的面相长得有点着急,十八九岁时就胡子拉碴,个头不高,上学时同学们都喊他胖墩儿、老王。老王是个直性子,心里没啥弯,实诚得很。后来田雨大学毕业考进了法院,老王高中没念完就在一家工厂当了修理工,再后来工厂倒闭了,自己开了个修车铺,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车啥车都会修,还娶妻生子,小日子过得挺滋润。虽然田雨法官和老王在一个县城里生活,但平时各忙各的很少来往。
有一天上午,田雨法官和同事去银行查封一个账户,回来的路上电动自行车轮胎突然慢撒气,他紧赶慢赶,赶到了老王的修车铺。
俗话说一日同学三辈亲,老王见田雨来了高兴得直咧嘴笑,立马把轮胎扒下来打足气,按到盛满水的盆里,只见盆里的水咕咕嘟嘟直冒泡,老王眼快,一下就找到了轮胎上的漏气眼,用一根火柴棒扎在气眼上,作了标记,举起轮胎让田雨看,嘴里嘟囔着:“瞧,钉子扎的窟窿。唉,这些人,往街上扔钉子也不看地方!”说罢开始慢条斯理的补胎。
田雨央求道:“你得快点补呀老同学,单位还有好多事等着我去办呢。”
“慌啥,见一次法官大人容易?修好车,吃罢饭再走,我今天得和老同学好好聊聊。”老王把手里的活放得更慢了。
田雨一听,笑了:“你这铺开的中啊,管修车还管吃饭,有啥事儿?说呗。”
“我想打官司。”
“咋啦,谁敢招惹你呀?”
“没……没有……”,老王看上去有心事,不好意思一下子说出来。
“哎呀,老同学,你以前在班上说话和机关枪一样,今天怎么了?吞吞吐吐的。”
“我也不瞒你,家里边有个这样的事,你在法院天天断案,经的事儿多,你听听,给我参谋参谋吧!”一边说一边补车胎。
原来,老王弟兄两个,他是老大,下边还有一个弟弟,他妈在生第三胎的时候,不幸去世,老三也没有活下来。他爸受到很大打击,常借酒排遣,每次不喝醉不算拉倒,最后身体也坏在了酒上,卧床多年后也撒手而去。
把老爸下葬以后,他弟兄俩抱在一起,哭得天昏地暗,旁人在一边看的都心里发酸。
老王心里一直过不了这个坎儿,连看电视节目的心情都没有。大概在他老爸去世一年多的时候,他才拧开电视看。
有一天吃罢晚饭,他偶然看到一档鉴宝节目里的一尊玉佛很眼熟,看上去这玉佛好像和他老爸留下的那尊一模一样,只是个头小了点,专家说玉佛值三四百万。老王猛地从沙发上坐了起来,好像玉佛变成了一堆钱,感到接下来这家里要发生一件大事了,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回忆:这尊玉佛是祖上传下来的,一直由老爸存着,他和弟弟小时候还常把玉佛当玩具玩,他弟兄俩分家时也没把玉佛当回事儿,一直在弟弟家放着。上次他老爸去世一周年祭奠时,在弟弟家老王好像还看见玉佛和老爸遗像一起在几案上供着。
老王决定再去他弟弟家一趟,看个究竟。这次真的看清了,玉佛还在老爸的遗像边上放着。他顺手把玉佛拿在手里,好像鉴宝专家似的仔细端详着玉佛。
弟弟说:“咱爸在的时候除了爱喝酒,就是喜欢这玉佛,现在还让这玉佛天天陪着老爸吧。”
老王又顺手把玉佛重新放回了老爸的遗像边上。
这尊玉佛要是不值钱也就算了,要是真的像鉴宝专家说的值三四百万,由他弟弟自己独吞,这个事实老王说啥也不能接受。
为这事,老王这几天吃不好,睡不好,也没心思干活。
于是,老王找到了西街东头的老侯,老侯这个人伶牙俐齿,前几年打过一场官司,虽说官司没打赢,却摸透了不少法律上的曲曲弯弯,常给别人代写诉状爬堂出庭,也没少挣钱。街坊邻居有啥事都去找他出主意。
老王问老侯这事咋办哩?
老侯说:“可不敢过去找你弟弟把这事挑明,如果你弟弟认了,这个还好说,如果你弟弟把玉佛藏起来不承认家里有这个老物件,这事就麻烦啦!”
“这……这该咋办哩?”
老侯不动声色,嘴唇轻轻一动,只说了仨字:“打官司!”
“我和俺弟弟打官司?”
“对!这场官司你赢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到那时你就不是开修车铺的老王了,那可是咱县的富翁啊!”老侯把唾沫星都喷出来了。
说到这,老王问田雨:“像这事,我要和俺弟弟打官司能不能打赢?”
“不好说,打官司讲证据,就看你证据足不足。官司不打完,输赢谁也说不准。”田雨停顿了一下又说:“不过,有一点能说准……”
“你快说!”老王迫不及待想听个究竟。
“只要你这个官司一开场,不管最后你弟兄俩谁输谁赢,对你来说……”
“对我咋了?快说呗,急人!”
“从今往后,你,可没有这个弟弟了呀!”
田雨此话一出,老王“嗡”地感到头大了,自言自语道:“是……是呀!”
“你掂量掂量吧,看看哪头轻哪头重,到底是玉佛值钱,还是你兄弟值钱?”
田雨说着,从身上摸出十块钱的修车费塞到老王手里,骑着电动车走了。
老王看着田雨法官远去的背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呆呆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后来,没有听说老王去法院和他弟弟打官司。
(摘自《乡土小小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老王和田雨同桌好几年,关系最铁,为下文田雨能在老王遇到人生抉择时帮他指点迷津做铺垫。
B.小说刻画了田雨、老王、老侯等多个人物形象,展示了不同人物面对“玉佛”时的不同态度及品性,客观真实。
C.小说对次要人物老侯着墨不多,主要写他热情帮助老王出谋划策,但也能生动表现出他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
D.为了玉佛的事,老王几天吃不好,睡不好,也没心思干活,找老侯和田雨咨询,可以看出老王身上普通人的世俗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多为口语,既有效展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又赋予文章浓郁的生活气息。
B.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多角度地表现了普通人老王的性格特点。
C.小说浓墨重彩地交代了与玉佛相关的一系列情况,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采用旁观者的视角叙事,有利于对老王进行全方位的描摹刻画,可以深入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8.小说中田雨法官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
答:
9.小说的结局是老王没有与弟弟打官司,原因何在?请结合文本及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相关理论简要分析。
答:
任务一 基础积累
1.答案:B
解析:B项内容表述有误,《文字下乡》中认为乡人不识字与教授不能捕虫是一样的,环境不同,文字对于乡人没有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经济的内容。A项,中国古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导致中国人不需要太多的对外交流,从“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不太有变动”,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并没有反映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B项,应该是“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君权神授”始于汉武帝时期,源于董仲舒的理论,历史时间不符。C项,“礼”和“法”都是依靠某种力量维持的。“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说明“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是依靠传统来维持的,而传统不是权力机构。
3. (1)答案:C
解析:“圈子里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错,材料一中,我们的格局“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可见圈子中的关系并不平等。越靠近圈子中心的关系越亲密,越靠外的关系越淡薄。
(2)答案: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所以每到春节,无论离家多远,无论年龄大小,远在他乡的游子都会回到那个世代定居的老家,与父母亲一起过年。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乡土就是中国人的根。有了家便有了根,寻到根的人才觉得安稳和踏实,这就有了回家过年这一社会现象。这是家人的召唤,更是一个人的乡土情结。
“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的血缘关系。在差序格局中,与我们自己关系最近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及血缘家亲。每逢过年,即使外面有再多的朋友,但是最重要的节日一定要和最亲近的人一起过,也就是与自己的父母家亲一起过,因为这是最亲的关系,这是血缘关系决定的。
4. (1)答案:(示例)翻天覆地 此消彼长 一清二楚
解析:①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句中强调变化之大,可填“翻天覆地”。②此消彼长:这里消失了,那里长了出来;这里少了,那里增加了。句中说的是“生熟社会”的衰退和发展,可填“此消彼长”。③一清二楚:形容清楚、明白。句中说的是“共同的狭小空间”“透明的社群”,可填“一清二楚”。
(2)答案:构成: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由本体“观点”、比喻词“是”、喻体“钥匙”构成。表达效果:把费孝通先生首创的“差序格局”等观点比作“了解社会的一把钥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其观点在了解中国社会方面的指导意义和重要性,表达出作者对费孝通先生的推崇和赞扬之情。
(3) 答案: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当今的城乡社会中,熟人社会的影响尽管还存在,但已经越来越微弱。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前一句的主语是“城乡社会”,未表述完“城乡社会”怎么样,下一句主语就变为了“熟人社会的影响”;二是搭配不当,“影响”不能与“微茫”相搭配。
5.(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项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均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反语。
(2)答案:“这”指“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句话不能删去,起强调作用,强调随着人口增加,流动迁移是必然会发生的。
任务二 原著阅读
1.答案:D
解析:A项,“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法理社会”错。从文章第四段“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可知,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法理社会。B项,“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错。从文章倒数第二段“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这笼罩万有的真理”可看出,选项中“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没有在文章中有体现,属于无中生有。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从文章倒数第二段“我读《论语》时……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可看出,选项中“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并非因为“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普遍的认识”,因果关系不成立。
2.答案:C
解析:A.隔膜,是乡土社会的特征。如果是同一村落,是没有隔膜的;但若不是同一村落,则是有隔膜的。因此,选项表述有误。B.乡土社会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真理”“普遍原则”。D.原文并没有将两种社会的“信用”进行比较,原文只是指出,乡土社会的信用不同于法理社会。
3.答案: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4.答案:在乡土社会里,人们的认识是个别的,只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联系,不追求抽象的普遍原则。孔子对“孝”的解释,并没有进行抽象意义的说明,而是因人而异,告诉每个学生具体的做法。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C项,“事业的需要是家庭存在的唯一原因”错误,由材料二最后一段“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可见,乡土社会中家庭存在的原因除事业外还有生育等。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二第三段中“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和第二段中“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可知,西洋社会并非如此。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和论据关系的能力。材料三的主要内容是西洋社会是契约社会、团体格局,而乡土社会则不然。C项是唯一能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
8.答案:①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通过对西洋社会家庭团体的特点的介绍,在分析乡土社会时作为对比,使分析更透彻更深入。②运用了举例论证,举出自己在乡间调查和农家居住的观察实例,增加说理的可信度。③运用了比喻论证,如运用“生活堡垒”一词来表示西洋社会的家庭特点,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对深奥难懂的事物加以说明,使说理更透彻明白,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9.答案:以西方社会为镜可以更好地觉察到乡土中国的特点。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他是无法认识自己的,他不知道自己是高是矮、是美是丑,只有当他遇到了另一个人,在观察和比较中才能认识自己。我们中华文明就是遭遇了迥异的西方文明后,才认识到自身的独特。费孝通也是在西方接受了社会学训练后,以西方社会为参照系,才写出了《乡土中国》。如果脱离了中西社会的比较,我们就难以真正理解乡土中国,也难以解答困扰我们的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明白对比和比较研究的优点。对比和比较,就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两种事物一经对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间的差异。然后结合文章分析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研究乡土中国的优点即可。
任务三 比较阅读
1.答案:D
解析:A项“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都相同”错误。结合“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那也是事先规定的”分析,原文中每个人的身份是不同的,并且如果有等级的分别,也是有规定的;B项“没有人说清楚包括何人”错误。结合“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分析,不是“没有人”而是“很少人”;C项“中国人因为对世态炎凉深……周围的社会圈子也会随之变大或变小”错误。结合“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分析,选项内容因果颠倒。
2.答案:B
解析:“西方的‘自我主义’与中国的‘个人主义’”错误。结合“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分析,我国是“自我主义”,西方是“个人主义”。
3.答案: D
解析:根据原文,差序格局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A项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薛两大家族,这就是官场内部勾结的体现,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B项探春根据赵姨娘的身份拒绝多给赵国基安葬费,这也是家族中尊卑关系的体现,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C项元春在正室会见的时候,人物也是按照长幼尊卑,家族内外来出场的,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D项体现的是待客之礼。不符合题干要求。选D项。
4.答案:①等级意识淡化。原因: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开放性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模式。②“弱关系”得到发展。原因:网络社会下人际关系超时空的特点扩大了交际范围。
解析:本题的答题范围是材料二,根据第一段可以概括出表现是网络社会的发展淡化着等级意识,原因是网络社会具有很强的虚拟性,且交流方式开放,这些都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根据第二段可以概括出表现是“弱关系”得到发展,原因是网络社会下人们的交往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扩大了人的交际范围。
5.答案:①“五服”制度通过不同的丧服和服丧时间体现血缘上的亲疏远近关系。②这种关系发生在亲属关系中,以死者为中心,类似向外推的水波纹结构。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结合材料一理解一下“差序格局”的含义,结合“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等分析可知“差序格局”可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向周围划圈子,关系越推越疏远,呈现出水波纹结构,然后在用这个观点来分析“五服”制度,不同的身份穿的丧服是不同的,服丧时间也不同,这是按照与逝者关系远近来判定的,这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判定的。所以“五服”制度体现血缘上的亲疏远近关系,体现的是亲属之间的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以死者为中心,向周围划圈子,关系越推越疏远,呈现出水波纹结构。
6.答案:C
解析:“生动表现出他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理解错误,老侯帮助老王出谋划策并不是乐于助人,而是作为一个朋友给出建议。
7.答案:C
解析:“浓墨重彩”“跌宕起伏”错。由原文“这尊玉佛是祖上传下来的……在几案上供着”可知,并没有“浓墨重彩地交代了与玉佛相关的一系列情况”,情节也不“跌宕起伏”,而是按照自然顺序展开。
8.答案:①敬业。央求老王快些修车,着急回单位处理公务。②重情重义。没有因为自己和老王身份差距大就看不起人;提醒老王考虑清楚金钱和亲情孰轻孰重。③公正客观,讲究原则。主动支付修车费用,告诉老王打官司讲证据,不因老王是自己的同学就徇私情。
解析:回答本题可以以田雨法官为中心人物来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然后再根据这些事件来概括田雨法官的具体性格特点。
9.答案:差序格局是中国传统社会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它以人伦次序作为理论基础,看重血缘关系,强调血浓于水,强调亲疏远近的区别。这种格局反映并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长期以来也影响着中国人的选择。老王希望得到玉佛,有对金钱的渴望,田雨的提醒唤醒了老王内心深处对亲情的重视,他深知血浓于水,兄弟情就像一根丝带,一头系着兄弟,一头系着自己,玉佛即使价值连城,也不如这份手足亲情更值得珍惜。老王最终选择了亲情,这份源于血缘的手足之情使老王最终战胜了私心与物欲,从中可见这种格局对老王的影响。
解析:本题的答题要求是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相关理论分析老王没有与弟弟打官司的原因,这需要先找出老王没有与弟弟打官司的原因,原因是血缘的手足之情的亲情,而《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相关内容是看重血缘关系,答题时先找出《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相关内容,然后在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老王没有与弟弟打官司的原因。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乡土中国》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乡土中国》习题,共11页。
语文必修 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复习练习题,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语言表达,名著阅读,填空题,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乡土中国》习题,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