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练案(38份)
-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练案20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1讲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试卷 0 次下载
-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练案21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讲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 试卷 0 次下载
-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练案23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八单元稳态与调节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试卷 0 次下载
-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练案24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八单元稳态与调节第2讲神经调节的基础方式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试卷 0 次下载
-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练案25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八单元稳态与调节第3讲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 试卷 0 次下载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练案22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3讲生物的进化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练案22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3讲生物的进化,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练案[22]必修2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第3讲 生物的进化
A组
一、选择题
1.如图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长颈鹿个体之间存在许多性状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从而引起生存斗争
C.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从而得以生存并繁殖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即变异→自然选择→遗传(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其中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长颈鹿发展的方向应是适应环境,而不是符合人类需要,故A、B、C正确,D错误。
2.(2023·河北石家庄调研)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B.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C.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D.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在不断进化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是指在一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与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也为1;适应环境的个体得到保留,它可能是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可能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所以无法判断是A还是a的基因频率高;由于男性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而基因频率是相同的,所以A正确,B、C、D不正确。
3.(2023·广东汕头质检)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实例的是( D )
A.雄萤火虫给雌虫发出各自特有的闪光求偶信号,雌虫对异种雄虫发出的信号无反应
B.牛蛙的卵细胞和豹蛙的精子能融合成受精卵,发育一段时间后死亡
C.玉米的花柱很长,有些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头上能萌发,但不能到达子房
D.特纳氏综合征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
解析:生殖隔离是两种生物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A、B、C中的无反应、死亡、不能到达子房均符合生殖隔离的本质,D项中的患者不能生育是由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造成的,与生殖隔离无关,故A、B、C正确,D错误。
4.(2022·南京三模,7)某岛屿生活着田鼠和狐狸,田鼠的皮毛颜色有黑色、灰色、黄色等多种变异,其中黄色田鼠易被狐狸捕食,长此以往,该岛屿上的田鼠几乎全为黑色和灰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控制田鼠皮毛颜色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B.该岛屿上的田鼠种群因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而发生了进化
C.狐狸在田鼠皮毛颜色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D.田鼠皮毛颜色的变异是定向的,且一般可以遗传给后代
解析:种群的基因库指的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A错误;该岛屿上的田鼠种群因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发生了进化,B错误;狐狸是田鼠的天敌,在田鼠皮毛颜色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选择的作用,C正确;田鼠皮毛颜色的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5.(2023·湖南长沙一中月考九,8)某种兰花细长的花距底部分泌花蜜,主要由采蜜蛾类为其传粉。多年后发现,在某地其传粉者从采蜜蛾类逐渐转变为采油蜂类。进一步研究发现,花距中花蜜大量减少,而二乙酸甘油酯(一种油脂类化合物)有所增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C )
A.该种兰花是通过基因指导有关酶的合成,进而控制花距中分泌物的合成
B.该兰花种群中花距分泌物有关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与传粉动物变换有关
C.兰花花距中不同种类分泌物含量的变化,是不同种兰花形成的必要条件
D.该种兰花与采油蜂之间在相互影响下不断进化和发展,体现了协同进化
解析:由题可知,二乙酸甘油酯是一种油脂类化合物,说明该种兰花是通过基因指导有关酶的合成,通过所合成的酶来合成其他物质(脂质、多糖等)进而控制花距中分泌物的合成,A正确;传粉动物变换会对该兰花种群中花距分泌物进行选择,从而影响该兰花种群中与花距分泌物有关的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不同种兰花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而不是兰花花距中不同种类分泌物含量的变化,C错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下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该种兰花与采油蜂之间在相互影响下不断进化和发展,体现了协同进化,D正确。
6.(2023·武汉市调研)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基因型为Rr的圆粒豌豆逐代自交,纯合圆粒基因型频率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C.一片林中的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由一个物种进化成的两个种群
D.害虫因为变异而存在抗药性差异,经农药的选择作用导致抗药性强的基因频率增加
解析:基因型为Rr的圆粒豌豆逐代自交,纯合圆粒基因型频率增加,但基因频率不变,所以豌豆种群没有发生进化,A错误;细菌群体中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经存在抗药性的突变个体,使用青霉素只是起了选择作用,没有诱导变异产生的作用,B错误;一片林中的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之间没有地理隔离,所以仍然是一个种群,C错误;害虫因为变异而存在抗药性差异,经农药的选择作用导致抗药性强的基因频率增加,D正确。
二、非选择题
7.(2023·秦州区校级月考)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②导致①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图中③指自然选择学说,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
(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类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型(填“基因型”或“表型”)。
(3)④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4)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解析:(1)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导致①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图中③指自然选择学说,③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2)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型。(3)④指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4)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B组
一、选择题
1.(2023·华中师大附中调研)某昆虫成虫体色深色对浅色为显性,该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某地新迁入的种群中共2 000个个体,其中AA个体占25%,Aa个体占70%,种群中个体随机交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若没有突变、迁入和迁出等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该种群中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60%
B.子一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和亲代相同
C.子一代中Aa的个体数量约为960个
D.子一代中浅色成虫所占比例为16%
解析:AA占25%,Aa占70%,可求得aa占5%,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25%+70%×1/2=60%,A正确;在没有突变、迁入和迁出,各种基因型个体存活率相等等条件下,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B正确;种群个体随机交配,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60%,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40%,Aa基因型频率=2×60%×40%=48%,但下一代数量不一定还是2 000,故数量无法计算,C错误;子一代中的浅色成虫基因型为aa,概率为40%×40%=16%,D正确。
2.(2023·珠海质检,12)月亮鱼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全身恒温”鱼类。研究发现月亮鱼基因组中多个与肌肉发育、收缩以及逆流热交换血管系统形成相关的基因发生特异性扩张,与氧化磷酸化、糖代谢等过程相关的多个基因也发生适应性变化。这些适应性变化可能共同驱动了月亮鱼恒温性状的发生与维持。月亮鱼是研究恒温早期起源和不同恒温物种趋同进化的理想对象(趋同进化是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演化出相似形态特征或构造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趋同进化过程中月亮鱼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全身恒温”是月亮鱼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C.基因的适应性变化是相似生活方式引发的基因突变
D.漫长的趋同进化后不同生物的基因库依然存在差异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A正确;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故“全身恒温”是月亮鱼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基因的适应性变化是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通过自然选择,筛选出具有相似形态特征或构造的生物,并不是相似生活方式引发的基因突变,C错误;趋同进化可表现在形态结构上,不会造成基因库的趋同,也不会造成物种合并,所以漫长的趋同进化后不同生物的基因库依然存在差异,D正确。
3.(2022·广东二模,10)我国驯化养猪的历史虽已有几千年,但我国本地猪的市场占有率已经由20世纪的90%以上降至目前的2%左右。2020年我国进口猪种约3万头,与此同时,我国特有的90个地方猪种中有虹桥猪、横泾猪、岔路黑猪、碧湖猪等37个猪种处于濒危或灭绝等状态。我省特有的地方猪种有小耳花猪、大花白猪、粤东黑猪和蓝塘猪4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野猪驯化成不同猪种的过程主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外国猪种与我国地方猪种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C.小耳花猪等优良猪种培育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保护我国濒临灭绝的特有地方猪种的最有效措施是将其迁入动物园
解析:野猪驯化成不同猪种的过程主要是人工选择的结果,A错误;外国猪种与我国地方猪种存在地理隔离,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小耳花猪等优良猪种培育过程中,由于选择的作用,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保护我国濒临灭绝的特有地方猪种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D错误。
4.结膜炎可分为细菌性和病毒性两类,其临床症状相似,但流行性和危害性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下列有关引起该病的细菌和病毒叙述错误的是( B )
A.结膜炎细菌可在普通培养基上培养,而结膜炎病毒不能
B.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C.组成两者的化合物中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
D.两者都不含有染色体,但都能发生遗传、变异和进化
解析: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只能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因此结膜炎病毒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培养,A正确;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或RNA,B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细菌和病毒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C正确;真核生物才有染色体(质),病毒和细菌都不含有染色体,但和其他生物一样都能发生遗传、变异和进化,D正确。
5.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长颈鹿进化中,长脖子的出现是由于环境使其产生定向变异
B.食蚁兽的长舌是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的结果
C.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差、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
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在冬季稳定生长、繁殖,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解析:长颈鹿长脖子的出现不是环境引起的,种群内本来就存在长脖子的变异,环境仅仅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错误;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遗传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B错误;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视力差的猫头鹰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由于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C正确;春小麦冬种存活下来的并开花结果的是适应环境的变异,不是环境影响的结果,D错误。
6.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D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的性状受到环境的影响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环境相关
D.现将两种植物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
解析:题中的两种棕榈科植物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生殖隔离,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土壤酸碱度会改变棕榈科植物的性状,因此生物的性状受到环境的影响,B正确;酸碱度不同导致花期不同,两种棕榈科植物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环境相关,C正确;两种植物存在生殖隔离,即使把它们种在相同环境中,也不会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23·山东烟台期末)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上升的原因:螺旋蛆蝇中存在抗药性基因突变,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抗药性个体增多。
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即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
(2)螺旋蛆蝇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则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AA=36%、Aa=48%、aa=16%。若要使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本小题题干给出的特点外还应具备哪些条件?
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A、a不产生突变等(答出两点即可)。
(3)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螺旋蛆蝇,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请分析白翅基因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答案:(3)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白翅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白翅基因频率会减小。
解析:(1)螺旋蛆蝇中存在抗药性基因突变,杀虫剂处理后,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抗药性个体增多,因此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上升。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所以采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所需时间较长。(2)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则A的基因频率=30%+1/2×60%=60%,a的基因频率为40%,若它们随机交配,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AA=(60%)2=36%、Aa=2×60%×40%=48%、aa=(40%)2=16%。若要使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种群足够大,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A、a不产生突变,随机交配(题干中给出的特点)。(3)如果突变的白翅性状适应环境,在自然选择中拥有该性状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则白翅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白翅基因频率会减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练案21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讲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练案20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1讲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2讲生物的育种能力提升B卷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