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展开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课标目标】
1.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各层特点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大气受热过程图示、原理,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3.热力环流图示、形成过程,城市热岛、海陆风、山谷风等形成原理。
4.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区分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5.等压面、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1)干洁空气
①氮:含量最多,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氧:含量次多,是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③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效应气体。
④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固体杂质可促进云雨的形成。
2.大气圈的分层
(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
(2)分层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
的关系
对流层
厚度不均
平均12千米
低纬度
17~18千米,
中纬度
10~12千米,
高纬度
8~9千米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米,下降0.6 ℃)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大气上冷下热,不稳定结构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距地面大约50千米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航空飞行
以平流运动为主
大气上热下冷,稳定结构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大气平稳
高层大气
从平流层顶到3 000千米
大气密度非常小
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技能:逆温及危害
(1)逆温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的现象,称为“逆温”。
(2)危害
①出现多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给出行带来不便,导致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空气垂直对流受阻,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危害人体健康。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知识点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口诀: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具体图解如下:
思考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请问“高处不胜寒”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越往高处接收到的地面辐射就越少。
2.大气的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2)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早晨(夜晚):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散失多,气温低,水汽易凝华而出现霜冻。
(3)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4)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杂质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5)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技能: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分析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等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削弱作用和夜晚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小于陆地。
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 ℃;月球上的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 ℃。月食时,地球的阴影投射在月球上,这时月球的温度可以在瞬间下降300 ℃。月球阳面的温度比沸水高2 ℃,其阴面温度低到-243 ℃。
探究
1.与地球相比,月球上的气温变化为什么会如此剧烈呢?
提示:地球上有大气层,白天,大气层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温度上升缓慢;夜晚,大气层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下降缓慢。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不能对昼夜温度进行调节。
2.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反射(大气对太阳)、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来说明能量在地表附近的传递过程。
提示:
小结:
知识点三、 大气的运动
一、 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如图)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巧记热力环流规律
(1)近地面气压:热低冷高。
(2)等压面:高凸低凹。
(3)垂直运动:冷沉热升。
(4)水平运动:高压→低压。
思考 古诗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试解释巴山多夜雨的原因。
提示:巴山地区谷地众多,夜间风从山坡吹向谷地,而山谷中气流则垂直上升,将水汽带上高空,受冷成云致雨。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冷却降温到0℃以下,水汽在地面或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民间有“雪落高山,霜打洼地”之说。下图示意山谷风的形成原理。据此完成。
1.造成“霜打洼地”的是图示气流( )
答案: ④箭头
提示:左图盛行谷风在白天,不会出现“霜打洼地”,①②错。右图吹山风,表示夜间,夜间山坡冷空气下沉至洼地聚集,对应④。④正确。
2.该地“夜雨”较多,其直接原因是该地区( C )
A.夜晚①下沉气流 B.夜晚②谷风影响 C.夜晚③上升气流 D.夜晚④山风影响
答案: C
提示:①②气流在白天不是夜晚,A、B错。夜晚,谷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③,上升中水汽凝结成雨,C正确。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的慨念: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向指风的来向。
2.形成原因
3.影响风的三种力
作用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
大小随纬度增大而增加,赤道为零
不影响风速大小
北半球使风向右偏,南半球使风向左偏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斜穿等压线
4.力的作用效果
(1)在高空,风向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风向可偏至平行于等压线。
(2)在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总是与等压线斜交。
1.图中正确指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答案:D箭头
提示:近地面空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从图示来看( C )
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速 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
C.高空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 D.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答案:C
提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摩擦力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高空大气运动可忽略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C正确。
方法技巧一 风向、风力的判读
1.风向的确定
(1)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过该点作等压线的垂线(画虚线),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注意: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
(2)画出风向: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2.风力大小的判定
(1)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2)相邻两条等压线间的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风力越小。
(3)同等图幅的两幅等压线图上,比例尺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风力越小。
方法技巧二 等压线图的判读
1.判断气压场
(1)高气压中心:中心气压高,周围气压低。(如A处)
(2)低气压中心:中心气压低,周围气压高。(如B处)
(3)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如L1处)
(4)低压槽:等压线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如L2处)
2.判断各种气压场的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4)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多晴朗天气。
3.判断风向
(1)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地转偏向力方向。
(2)确定南北半球,按北右南左,画出偏转方向,偏转角度为30°~45°。
4.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2)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如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5.判断南北半球
(1)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
(2)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6.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
方法技巧三
等压线图的判读技巧
1.大大小小规律:两条等压线之间的闭合等压线圈,若闭合曲线数值等于其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反之,小于较小值。
2.高低低高规律:等压线向低值方向凸出,则此处的气压较两侧地区高,反之偏低。
3.气压差计算:计算两地的气压差值,可用下面的公式(n-1)d≤Δp<(n+1)d,n为所求地之间等压线的条数,d为等压差。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读图完成。
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答案:C
提示:①点右侧的气压值高于左侧,故①处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左侧;根据海陆轮廓,该地位于北极点附近,①处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①处吹西北风。
小结:
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
【课标目标】
1. 水循环的含义、过程、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海水性质、运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波浪、潮汐、洋流的主要成因及其影响。
5. 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水圈的组成
1.水圈慨念:地球上各种水体组成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体类型
按存在空间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海洋水占96.538%,陆地淡水仅占2.526%,绝大多数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思考 为什么要节约水资源?
提示:一是目前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河流水、浅层地下水和淡水湖泊水);二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三是水资源利用不当。
知识点二、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海水温度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同一海区,夏季高,冬季低
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较小
海水热容量大
空间变化
水平分布
不同纬
度海区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
两极递减
同纬度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偏低
洋流
垂直分布
海面至水
下1 000米
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海水导热
率低,太
阳辐射集
中在表层
1 000米
以下
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低温状态
特殊地区
水温随深度增加而缓升(逆温现象)
地热作用
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使海洋上空及沿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减小
海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
注意:海洋表层水温的热量来源:太阳辐射; 热量支出:蒸发。
探究
在垂直方向上,海水温度一般随浓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一定深度以下,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下面三幅图是不同纬度地区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
1.将三个观测站纬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
提示:(3)(2)(1)。
2.随深度的增加,海水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提示:降低。
3.1 000米左右时温度变化率有什么差异?为什么?
提示:1 000米以上: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 000米以下:水温随深度增加变化不大,低温。原因:太阳辐射集中在表层。
4. 观测站(3)的冷中间层怎样形成?
提示:中高纬度海区,冬季表层海水冷却密度大下沉而形成。
2.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原因
是地球的热量储存库
海洋面积辽阔,水量多,热容量大,存储大部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
对气温具有调节作用
海水热容量大于土壤、岩石和空气。因此,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小于陆地,变化过程滞后于陆地,更远远滞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
引起海平面变化
海水温度变化,会导致海水体积的变化,影响海平面的升降
水温变化导致气候异常
局部区域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造成气候异常
1.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纬度范围是( )
南北纬10°~40°
2.设全球降水量、热带蒸发量、温带径流量最大值所在纬度范围分别为①②③,则海洋表层盐度( )
②>①>③
提示:第1题,从图可知,降水量折线位于蒸发量折线之下,即南北纬10°~40°。
第2题,南纬10°~20°海域,蒸发量最高,盐度较高;热带雨林区降水量最大,对盐度有稀释作用,多雨天气削弱了太阳辐射,蒸发量减弱,盐度也减小;温带径流量最大的是南纬50°~60°海域,大量径流汇入对海水有稀释作用,成为三个海域中盐度最低的海域。
(二)海水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质量。
世界大洋平均盐度约为35‰;最高红海约42‰;最低波罗的海约为10‰。
(2)影响因素:降水量、蒸发量对比关系,陆地径流、结冰和融冰、洋流等。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海区,盐度较高,反之较低。
暖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高,寒流流经盐度较低。
结冰盐度较高,融冰盐度较低。
(3)分布规律: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
(4)影响:①制取食用盐和工业盐。 ②造成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海水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称为海水密度。
(2)影响因素:主要与海水的盐度、温度、压力及其变化有关。一般来说,盐度越大,压力越大,密度越大。在冰点温度以上,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
(3)分布规律: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增。
(4)影响:①海水密度不同,船的吃水深度不同。
②产生密度流。例如,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则相反。
技能:
比较海洋中不同地点海水盐度的方法
第一步,不同纬度,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递减。
第二步,相同纬度,内海或大河入海口,受径流汇入稀释盐度低;外海暖流经过处盐度高,寒流经过处盐度低。
如图,一、根据纬度,C、D靠近副热带海区,盐度高于A、B;二、A与B相比,B处有径流注入,盐度较低。结合洋流性质,C处为寒流,D处为暖流,D处盐度较高。综合比较,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D、C、A、B。
知识点三、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1.波浪
(1)定义:风浪指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运动。风速越大,风浪也越大。
(2)影响:①波浪对港口建筑、航运、船只停泊等有一定影响。
②对污染物的扩散和水质净化产生影响。
③可用来发电。
2.潮汐
(1)定义:是由天体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白天涨落叫潮,夜间涨落叫汐。
(2)形成:主要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
(3)涨落规律如图
(4)影响:①对河流和海上航运产生重要影响。
②用来发电。
探究:
钱塘潮是发生于我国浙江省钱塘江的潮汐现象。钱塘江位于我国浙江省,最终注入东海,在它入海口的海潮即为钱塘潮,天下闻名,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民间向来有农历八月十五观赏钱塘潮的习俗。
(1)分析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天时:农历八月十五,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②地利:跟钱塘江口似喇叭形状有关。③风势:沿海一带盛行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2)如何充分利用潮汐现象为人类服务?
提示:利用潮间带采集、养殖;潮汐发电;发展旅游等。
3.洋流
(1)定义: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成因分类: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①风海流:盛行风吹拂表层海水,推动海水随风漂流而成。
②密度流:因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差异,引起海水的流动。
③补偿流:由风力或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海区海平面降低,相邻海区的海水流过来进行补充而形成。
(3)性质分类:按性质分为暖流与寒流。
[思考] 暖流水温一定高于寒流吗?
提示:不一定。寒流与暖流主要反映洋流的性质,只与同一海区比较。
下图是海洋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1.图中表示暖流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关于洋流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顺洋流③航行的海轮可以节省燃料 B.与沿岸渔场的形成有关
C.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减缓净化速度 D.对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答案:1.A 2.C
提示:第1题,由水温高的流向水温低的海域是暖流,①②为暖流。③④为寒流。故选A。第2题,气温从北向南递增为北半球,如①④,递增为南半球,如②③;暖流是从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寒流相反,③是南半球寒流,顺洋流可以节省燃料,A正确;根据海水温度,该洋流位于中低纬大陆西岸海域,为上升补偿流,与沿岸渔场形成有关,B正确;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C错误;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D正确。
(4)影响:
①影响海上航行。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区形成海雾,对航运不利。
洋流从北极携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②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有一定影响。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
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秘鲁渔场、索马里渔场、本格拉渔场等: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
[思考] 秘鲁渔场与北海道渔场成因相同吗?为什么?
提示:不相同。秘鲁渔场是因沿岸上升流补偿而形成的,北海道渔场则是寒暖流交汇而形成的。
③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对荒漠形成的影响。
促进高低纬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④对近海的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5)分布规律
①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③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世界洋流分布示意(北半球冬季)
[思考] 北印度洋海区冬季洋流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提示:北印度洋海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在此影响下,洋流自东向西流。
下图为三个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1.图示洋流中
A.①为暖流 B.②为寒流 C.③位于北半球 D.④位于南半球
2.图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①洋流北部有大渔场 B.②洋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C.③洋流加大同纬度不同海区温差 D.④洋流加大沿岸地区降水量
答案:1.C 2.C
知识点四、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
字母
类型
主要环节
A
海陆间循环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下渗,f地下径流
B
海上内循环
a蒸发,g降水
C
陆上内循环
c降水,h蒸发和植物蒸腾
水循环类型及特点
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
陆上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特点
最重要的类型,又称海陆间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但在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典例
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
未登陆的台风
3.意义
(1)使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更新。
(2)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
(3)促进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能量交换,对地表温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4)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5)进行着势能和动能的转换,产生了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
[思考] 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水循环角度看,诗人的说法对吗?
提示:前一句对,后一句不对。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中下游流经东部季风区,注入渤海。因此黄河水主要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黄河水奔流入海后,还可以通过海陆间循环返回陆地。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
河流流量和水位变化
含沙量变化
直接影响环节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地表径流、下渗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路面
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下渗
铺渗水砖
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变化平缓
减少
下渗
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变化平稳
库下游减少
地表径流
围湖造田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地表径流
5. 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影响因素
(1)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最主要因素,与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流域面积(支流)
与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状况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
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地表径流量小
蒸发量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较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小
(2)影响下渗的因素
(3)影响蒸发的因素
6. 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环节
主要影响因素
蒸发
气温、风速、下垫面状况
水汽输送
迎岸风、信风、西风、夏季风
降水
水汽、凝结核、空气上升运动、地形
地表径流
降水量、流域面积、地表状况、人类活动
下渗
降水时间和强度、坡度、植被、土质状况
1.图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 B.暖流 C.寒流 D.径流
2.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距海岸最近的时段是( )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
提示:第1题,该海域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判断出海水盐度比周围低,是长江的稀释作用造成的。第2题,长江夏季为丰水季节,丰水期时河口盐度较小,等值线向外海凸出。枯水期时河口盐度升高,等值线向海岸靠拢。
答案:1.D 2.A
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课标目标】
1. 植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2.植被的分布、类型及生长特点。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认识生物圈
1.定义:(1)狭义 指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
(2)广义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生存环境。
2.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3.作用:(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2)对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
识别植被类型
探究 不同区域环境特点不同,植被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1. 读图1,请指出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地区、生长特征及典型树种。
提示:主要分布地区: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特征:树冠浑圆,树叶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
典型树种:樟树、椰子树等。
2. 读图4,说出温带草原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生长特征。
提示:主要分布地区: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生长特征:群落结构简单,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植物具有耐旱的特征,且“一岁一枯荣”。
1.列表比较三种典型的森林植被
种类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主要
分布
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寒温带、亚寒带地区
气候
特征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集中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生长
特征
森林常绿,树冠浑圆,多革质叶片,质地较硬,表面光滑,无绒毛。花期大多集中在春末夏初
乔木叶片宽阔,夏季葱绿,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典型
树种
樟树、椰
子树等
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
松树、
杉树
[思考] 简述我国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地区。
提示: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季风气候区,即分布于大兴安岭—长城—横断山区一线以东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
2.列表比较热带草原与温带草原
种类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主要
分布
南北纬10°~20°的热带大陆
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气候
特征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生长
特征
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植物具有很强的耐旱性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矮于热带草原,偶有矮小灌木分布,群落结构简单,仅有草本层,有耐旱特征。
典型地区
如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等
如亚欧大陆、北美洲等内陆
3.荒漠植被
概念
植物覆盖稀疏、种类单一的地面景观
典型分布
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的干旱气候区,非洲撒哈拉地区、中国西北地区等
典型特征
(目的)
有的植物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刺状或无叶(减少水分蒸腾)
有的具有肉质茎或叶(贮存水分)
有的茎叶覆盖茸毛(抵抗灼热)
大多数植物根系发达(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生产量很低,生物质积累缓慢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环境影响植物的种类与分布
影响因素
表现
举例
气候
不同的热量、降水及组合状况,决定了不同的植物种类和植被特点
热量条件满足下,降水丰富区往往形成森林植被,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区形成草原植被,降水稀少的干旱区形成荒漠植被
土壤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被种类不同,土壤也影响生物的分布
同在亚热带气候区,碱性土壤利于紫薇等植物生长,酸性土壤则利于马尾松、茶树、等生长
地形
阴、阳坡的植物分布不同,
海拔不同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不同
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山区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植物分布与赤道向两极分异类似
水文
不同水分条件下,生存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生物的出现也改变着水文状况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环境
(2)植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植物的生长状况及分布反映环境特征,指示环境)
举例
指示环境
苔藓植物的分布
反映阴湿环境
铁芒萁的分布
指示酸性土壤环境
碱蓬的分布
指示碱性土壤环境
探究
猴面包树又叫波巴布树,属于大型落叶乔木,分布于非洲的国家,叶集生于枝顶,小叶长5厘米,长圆状倒卵形,急尖,上面暗绿色发亮,无毛或背面被稀疏的星状柔毛,长9~16厘米,宽4~6厘米;叶柄长10~201厘米。在湿季,猴面包树在枝条上长出3~7片小叶组成的掌状复叶。下图为不同季节该树的生长状况。
1.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提示:干湿季分明,干季干旱,蒸发旺盛,湿季降水较多,终年高温。
2.猴面包树生长在热带,但其属于落叶乔木,分析其原因。
提示:这是植被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干季时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和蒸腾作用,故落叶。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森林植被为例)
影响
表现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涵养水源,
保育土壤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积累营养物质,保护
生物多样性
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
防风固沙,
减轻灾害
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植被覆盖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和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读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
1.植被和土壤分属不同圈层,植被属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2.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对植物生长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地球上所有动植物
C.绿色植物可以直接把太阳能转变为热能
D.生物的出现,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①是水圈,②是大气圈,③是生物圈,④是岩石圈。植被属于生物圈,C正确。第2题,环境对植物生长有影响,植物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不能直接转化成热能。生物的出现,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答案:1.C 2.D
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教学目标】
1.查找相关资料,说一说庐山在综合自然地理考察中的优势。
2.在学校附近选择一处山地或者岗地,开展野外考察活动。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一. 野外考察的目的
1.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2.训练地理综合思维。
3.培养协作精神。
二.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要素及具体内容
考察要素
具体内容
气候
类型、降水、气温、光照、风向、风速、云雾等
地貌
类型、地质构造、山坡、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水文
水量大小及变化、流速快慢、有无结冰期、瀑布或深潭、水质清澈或浑浊等
植被
类型、特征等
土壤
母质、厚薄、颜色、分层、有机质含量等
其他
滑坡、塌方、人类活动影响等
三. 野外考察一般步骤
1.选定考察地点。
2.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3.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
4.确定考察时间。
5.准备考察装备。
6.野外实地考察。
7.总结分析考察成果。
[思考] 简述地理考察报告的组成部分。
提示:①引言、②方法、③数据和结果、④结论和建议、⑤参考文献。
四. 野外考察方案设计
步骤
原则
选定考察地点
选点要典型;交通需便利;环境要安全
搜集相关资料
网络资源;地方志;当地人的言传
规划考察路线
沿线交通便捷;途经最多考察点;避免重复路线
确定考察时间
安全第一,易于考察;关注天气状况
准备考察装备
保证齐全,但力求轻便;智能手机可替代多种装备
野外实地考察
认真观察,详细记录;留下影像资料,以备总结;重点考察点采样保留
总结考察成果
探讨交流,完善成果,撰写报告
五. 案例:某丘陵山地综合自然地理考察
考查结果记录:
1.气候:位于亚热带北部,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主峰海拔173米。
3.水文:河流上游水量较小,流速较快,下游水量较大,流速较慢。
4.植被: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
5.土壤: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山麓土壤母质为黄土,土层较厚;山顶土壤母质为石灰岩风化物,土层较薄。
探究
济南因“家家泉水,户户垂柳”著称于天下,素有“泉城”的美誉,也被称为“泉都”。
如果对济南泉水分布进行调查,你知道按调查内容属于哪类调查,宜采用什么方法吗?
提示:此调查主要是针对泉水分布这一主题进行的,因此属于自然地理专题调查,宜采用野外实地考察的调查方法。
习题 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
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下面是某中学地理奥赛小组的研究案例。
研究课题: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
研究思路:
研究结论:
阶段Ⅱ成果: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三山夹两盆,风力作用大;河流稀少,冰雪孕育;山地牧场,繁花似锦,黄沙漫漫,驼铃叮当。
阶段Ⅲ成果:……
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的研究。
不同尺度中国区域示意图
(1)依据研究阶段Ⅱ成果判断该区域所在省份。
(2)请你推断奥赛地理学习小组得出阶段Ⅱ成果所必须使用的有关地图名称。
(3)依据研究思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帮助该小组完成研究阶段Ⅲ成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的分析步骤、分析方法,最终依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确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注重图文信息,结合教材知识和各题所问即可回答。
答案:(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新疆位置图(中国行政区图)、新疆地形分布图、新疆气候分布图、新疆河流分布图。
(3)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足:水资源匮乏、沙漠化严重。
发展方向:长绒棉、瓜果等农作物,发展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基地;发展过程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治土地沙漠化。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20页。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36页。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