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原文+译文+考点)(爱莲说+陋室铭)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33178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原文+译文+考点)(爱莲说+陋室铭)
展开七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文考点详解
一、爱莲说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考点】
〔之〕结构助词,译为“的”。
〔可〕动词,译为“值得”。下文的“可远观”的“可”也是动词,意思是“可以,能够”。
〔者〕代词,指代前面说的“草木”,可以译为“的草木”,也可以采用的字结构,把“可爱者”译为“值得喜爱的”。
〔甚〕表示程度的副词,叫做程度副词,意思是“很,非常”。
〔蕃〕读作fán,意思是“多”,与“繁”是同义词,可以组词“繁多”。有人把“蕃”理解为“同‘繁’”,这是把“蕃”看作是通假字了。笔者认为:“蕃”与“繁”读音相同,都可解作“多”,还是应该看作同义词。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译文】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考点】
〔陶渊明〕字元亮,后改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喜爱菊花,在宅边种植菊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表达了与世无争、悠然自得心志。后来,菊花就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诗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中“陶家”的“陶”就是指陶渊明。
〔独〕副词,意思是“唯独,只”。
【原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考点】
〔自〕介词,意思是“从,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来〕动词,表示趋向,即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可以译为:……(以)来,到现在。这里译为“以来”。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茎。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靠近赏玩。
【考点】
〔予〕读作yú,人称代词,译为“我”。“予”还有一个常用义是“给”的意思,可以组成“给予”的词。注意:“给”单用时,读作gěi,而“给予”(也作“给与”)就要读作jǐ yǔ,《现代汉语词典》对“给予”的解释是“给(gěi)”。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淤泥而不染〕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理解为“出于淤泥而不染”,这里的“于”译为“从”;也是一个被动句,“染”的意思是“沾染(污秽),被污染”;也是一个倒装句,属于状语后置句,“(于)淤泥”是“出”的状语。所以译为“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而”是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却,但”。
〔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理解为“濯于清涟而不妖”,这里的“于”理解为“在,经过”;也是一个倒装句,属于状语后置句,“(于)清涟”是“濯”的状语。所以译为“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而”是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却,但”。妖:形容词,艳丽。
〔不蔓不枝〕课本注释为“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茎”,这里用“藤蔓”来解释“蔓”,要注意“蔓”的读音。“蔓”单用时读作 màn,意思是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所以“不蔓不枝”中的“蔓”读作 màn;而组成合成词时,就要读作wàn,课本把“蔓”解作“藤蔓”,就要读作téng wàn。再如“瓜蔓”“蔓儿”“顺蔓摸瓜”的“蔓”都读作wàn。“不蔓不枝”中的“蔓”与“枝”都是词类活用,是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生蔓”“生枝”。
〔香远益清〕香气传播更加清香。远: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传播远、远播、远闻。益:副词,意思是“更加”,与“精益求精”的“益”意思一样。
〔亭亭净植〕亭亭:形容词,耸立的样子。净:形容词,意思是“洁净”。植:动词,意思是“竖立”。意译为“洁净地挺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读作xiè,形容词,意思是“亲近而不庄重”,“亵”还可以作动词,意思是“亵渎(xiè dú)”即“轻慢,不尊敬”。焉: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可不译。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考点】
〔谓〕动词,意思是“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这是判断句,语气词“也”表示判断,译为“是花中的隐士”。“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后面的“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同样是判断句,也是语气词“也”表示判断。
【原文】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唉!喜爱菊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喜爱牡丹,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考点】
〔菊之爱〕倒装句,属于宾语前置句,助词“之”表示宾语提前,译为“喜爱菊花”。下文的“莲之爱”“牡丹之爱”同样是宾语前置句,分别译为“喜爱莲花”“喜爱牡丹”。
〔陶〕指陶渊明。
〔鲜〕读作xiǎn,形容词,意思是“少”。
〔宜乎〕宜:动词,应该,应当;乎:词缀。
二、陋室铭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有了灵气。
【考点】在:动词,在于,在乎;仙:仙人,古达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有仙人的山就是名山;则:副词,就;名: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出名,有名”;灵:神异,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显得神异、显得有灵气”。
【原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考点】斯是陋室:这是判断句,“是”是判断词,与“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是”用法一样。斯:指示代词,此,这。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馨( xīn):本是指能够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是指德行美好,“德馨”译为“品德好”。“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意思是:这虽然是个简陋的房子,但由于是我这样品德好的人居住,所以也就不觉得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青苔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考点】上:动词,爬上,蔓延上;“绿”与“青”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绿”“使……青”。
【原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到这里谈笑风生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功名的人。
【考点】鸿儒:大儒,指博学的人。鸿:大;儒:读书有学问的人。白丁:本是指平民,这里是指没有功名的人。唐朝的服色以柘黄(黄赤色)为最高贵,红紫为上,蓝绿较次,黑褐最低,白色无地位。
【原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考点】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读作tiáo,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佛经是用泥金书写,所以称为“金经”。
【原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静,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考点】丝竹:这里指代乐曲、音乐。丝:指弦乐器,如二胡;竹:管乐器,如笛子、箫。这里采用借代修辞,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助和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丝竹”是乐器的主要材料,所以用“丝竹”指代音乐,联系具体语境看,这里是指世俗音乐。乱耳:扰乱双耳,这里指扰乱心境。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指代官府文书。这里也是借代修辞。“案”是办公桌,“牍”是公文,所以用“案牍”来指代官场文书。之:语气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劳形:使身体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屋舍。
【考点】诸葛庐:指诸葛亮的草庐。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庐,简陋的小屋子。西蜀:今四川。扬子云:指扬雄。扬雄,字子云,西汉文学家。他读书的地方建有子云亭,成为读书写作生活的象征。李白有诗云:“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原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考点】“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理解为“有何陋”。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引文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想到九夷(指东部少数民族地区)去居住,有人说:“那里简陋,怎么能去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哪有什么简陋?”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不陋”,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