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知识点梳理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20059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知识点梳理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20059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知识点梳理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20059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知识点梳理
展开《爱莲说》讲练结合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学常识】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周敦颐人品高洁,胸襟坦荡,是宋代理学的开创者之一。晚年隐居在庐山,以家乡之水“濂溪”命名门前小溪,并在那里建了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后人编有《周濂溪先生全集》。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
【注释】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晋陶渊明独爱菊:只。
③自李唐来: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独,特别。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
⑤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⑥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⑦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作动词。
⑧香远益清:香气远闻更加清芬。益,更加。
⑨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⑩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焉,语气词。
⑪花之隐逸者也: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⑫噫:叹词,表示感慨。
⑬陶后鲜有闻:少。
⑭同予者何人:同,像。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⑮宜乎众矣:应当人很多了。宜,应当。众,很多。
补充:
❶世人甚爱牡丹:很,十分,非常。 ❷予谓菊:人称代词,“我”
❸予谓菊:认为。 ❹陶后鲜有闻:听说,听到。
一词多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花之隐逸者也:结构助词,“的”。
④花之富贵者也:结构助词,“的”。
⑤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⑥菊之爱:结构助词,“的”。
⑦莲之爱:结构助词,“的”。
⑧牡丹之爱:结构助词,“的”。
①香远益清。远,远播。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从远处。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2.判断句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③莲,花之君子者也。
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3.倒装句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何人同予者)——宾语前置。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隐逸之花,富贵之花,君子之花)——定语后置。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柄)中间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当然是很多的人了!
《爱莲说》名句欣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描写的方面 | 描写莲花的语句 | 莲花的形象 | 莲花品质即君子品质(象征义) |
成长环境 | 出淤泥而不染 | 高洁 | 洁身自好、清正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
濯清涟而不妖 | 质朴 | 不媚世俗、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堂堂正正 | |
体态香气 | 中通外直 | 正直 | 内心通达、行为方正、正直不苟、 |
不蔓不枝 | 独立 | 不攀附他人、特立独行、刚正不阿 |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芳香 美好端庄 | 美名远扬、卓然傲世、正人君子,真切美好 | |
风度气质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清高 |
人格令人敬仰,不容亵渎、纯正无邪 |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赞美高贵的“莲”:
莲花啊,你出于淤泥,却是冰肌玉骨,洁白无瑕;你被清水洗濯,天真自然,并不妖冶艳媚。你中通外直,敞开豁达正直的胸怀;不蔓不枝,又表现出决不攀附的性格。你花蕊清香,愈远愈是芬芳;你亭亭玉立,又是那样清劲纯洁。绿叶的扶持,为你增添神采;湖光的映照,显现出你的英姿。你的形象,只可远远瞻仰而不容亵渎呀。
千百年来,《爱莲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风度和清正廉洁的思想风貌,给无数后来人以深刻地影响,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喜爱。
【重点问题】
1.说说这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骈散结合。《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2.《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①“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②“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不攀附他人;
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名远扬以及美好端庄的姿态。
3.文章结尾以作者的感叹作结,结合文章谈你对“叹”的理解。
①一叹爱菊花的人少,实则感叹真正的隐士太少。
②叹爱莲者太少,实则感叹与自己一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太少。
③三叹爱牡丹的人多,实则表达了对世间争名夺利、趋炎附势、追求富贵者的厌恶。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托物言志。作者借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5.作者在写“莲”的同时又写了“菊花”和“牡丹”,用意何在?
作者分别用“菊”和“牡丹”来做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6.作者对三种“爱”的评价,表明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名逐利,自己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操守和正直豁达的品德。
7.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①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8. “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①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②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③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洁的贤能之士。
9.简要分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在文中的作用。
①运用排比句式,借花喻人,②点明三种花各自象征的对象,即“菊”代表隐居避世者,“莲”代表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 “牡丹”代表追求功名利禄者。③以此突出莲的“君子”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难点突破:手法难点
话题: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我爱君子,我爱品德高尚的人”?
1.“叙议结合”手法
课文第一段重在描述,第二段重在抒情、议论。
叙议结合,叙是为了议论的有力,议论则深化、表达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记叙和描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或做铺垫或为蓄势;议论和抒情是主旨的深化和升华。)
2.“托物言志”手法
托物言志,文章整体的构思手法,通过赋予“物”以某种人格化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志趣、意愿、理想或情志。
3.“衬托”的手法:
“衬托”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用来衬托的两种事物通常有主次之分(类比则没有)。
它是突出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为了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用另外的形象来映衬它,其作用在于“衬”。
【中考衔接】
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C )
A.自李唐来 君不自胜 自食其力 孤芳自赏
B.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四通八达 触类旁通
C.香远益清 相得益彰 多多益善 精益求精
D.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权宜之计 事不宜迟
答案解析:A项“可”的意思分别是“从,由”“自己”“自己”“自己”;B项“通”的意思分别是“贯通”“通向”“畅通,来往无阻”“通晓,懂得”;C项“益”的意思都是“更加”;D项“宜”的 意思分别是“应当”“适宜”“适宜”“应当”。
2.选文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自己对“莲之爱”,为何还要写陶渊明对“菊之爱”和世人对“牡丹之爱”?
【答案】运用衬托手法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独自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表达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对追名逐利世态的厌恶。
3.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
【链接材料】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节选自范晔《张衡传》)
【答案】 ①都表达了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②都表达了要在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③都表达了要永远坚守清白的操守和正直、不慕名利的志趣。
课标文与课外文比较阅读:
一.(甲)《爱莲说》全文。
(乙)李是吾家果,花亦吾家花,当以私爱嬖①之,然不敢也。自有此花以来,未闻稍易其色,始终一操,涅②而不淄③,是诚吾家物也。
至有稍变其色,冒为一宗,而此类不收,仍加一字以示别者,则郁李是也。李树较桃为耐久,逾三十年始老,枝虽枯而子仍不细,以得于天者独厚,又能甘淡守素,未尝以色媚人也。我欲绳武④而不能,以著述永年而已矣。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释】①嬖(bì):宠爱。②涅:以黑染料染物。③淄: 同“缁”,黑色。④绳武:继承。
1. 解释下面加点词。(2分)
(1)晋陶渊明独爱菊 只
(2)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
2.周敦颐称莲为“花之君子”,李渔笔下的李也堪为君子,从“莲”和“李”身上你
能概括出君子怎样的特性?
【答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正直不阿。
3.结合两个语段,说说两文作者分别借“莲”和“李”表明了怎样的志趣。
【答案】①语段(甲)借莲喻人,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风节,表现出作者对追名逐利世态的鄙弃,以及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②语段(乙)借李树“始终一操、耐久、甘淡守素”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坚定不移、坚守节操、不媚世俗、砥砺品行的志向
二、
【甲】见《爱莲说》原文。
【乙】吴中梅花,玄墓、光复二山为最胜。入春则游人杂沓①,舆②马相望。洞庭梅花不减二山,而僻远在太湖之中,游屐③罕至,故余年来多舍玄墓、光复,而至洞庭。园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气在襟袖。临池数株,绿萼④玉叠,红白梅相间,古干繁花,交映清波。其一株横偃⑤池中。余酒酣,卧其上,顾水中花影人影,狂叫浮白⑥。口占⑦二绝句,大醉而归寓。
(节选自归庄《洞庭山看梅花记》,有删改)
【注释】①杂沓:众多纷乱的样子。②舆:车。③游屐:指游人。④萼:环列花朵外部的叶状薄片,一般呈绿色。⑤偃:倒下。⑥浮白:用满杯酒罚人喝酒。⑦占:口述(文辞)。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 出淤泥而不染 卷石底以出
B. 中通外直 政通人和
C. 香远益清 亲贤臣,远小人
D. 陶后鲜有闻 闻寡人之耳者
A项,“出”的意思都为露出。B项,“通”的意思分别为贯通;顺利。C项,“远”的意思分别为遥远,指空间距离大;不接近,疏远。D项,“闻”的意思分别为听说;使……听到。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3. 根据语段【甲】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君子”应具有的美好品质?
①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②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4. 语段【甲】和语段【乙】都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语段【甲】用陶渊明“独爱菊”、唐朝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作者“独爱莲”,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意思对即可。2分)语段【乙】用玄墓、光复二山“游人杂沓”的场景衬托作者多年以来远赴“游屐罕至”的洞庭山观梅的习惯,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孤高品质。
三、 【甲】见《爱莲说》原文。
【乙】郁离子曰:“小人其犹膏①乎?观其皎而泽,莹而媚,若可亲也。忽然染之,则腻不可濯矣。故小人之未得志也,尾尾焉②;一朝而得志也,岸岸焉③。尾尾以求之,岸岸以居之。见乎声,形于色,欲人之知也如弗及。是故君子疾④夫尾尾者。”
(节选自刘基《郁离子》,有删改)
【注释】①膏:脂肪,油脂。②尾尾焉:尾随卑下的样子。③岸岸焉:高傲的样子。 ④疾:憎恶,怨恨。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D )
A.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 香远益清 以其境过清
C. 陶后鲜有闻 无鲜肥滋味之享
D. 宜乎众矣 不宜妄自菲薄
A项,“自”的意思分别为自从;自己。B项,“清”的意思分别为清芬;凄清。C项,“鲜”的意思分别为少;新鲜。D项,“宜”的意思都为“应当”。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3.能否将【甲】文末尾“菊、莲、牡丹”的顺序调整为“菊、牡丹、莲” ?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能。因为改后顺序与前文中的描写一致,使得文章前后相互照应,富有逻辑性。
示例二:不能。“菊、莲、牡丹”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风的讽刺和批判,更能深化文章主旨。
4.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甲】文将莲和牡丹作对比,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小人得志前后对别人的态度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这类人的憎恶之情。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