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北京市部分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论语》(《红楼梦》)阅读专题(含答案)
展开2023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二)(共6分)
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
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③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1)对第①则中的“已”有两种解释,一是句末语气词,无义;二是停止之意。你认可哪一种解释?请解释第①则的意思。
(2)第②④则中,孔子认为对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并从②——④则中任选一则,联系现实谈谈孔子的这种态度给我们的启示。
20. 《红楼梦》在艺术创作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如: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善于运用“冷与热”,在情节的取舍上善于运用“藏和露”,在艺术氛围的创造上善于运用“悲与喜”。请从上述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举例谈谈你的理解。
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1)下面这则语录中“愤”“悱”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本则语录所蕴含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分别是什么?(4 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2)上述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是如何体现的?从下列语录中任选一条加以阐述。
①子夏【1】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注释:【1】子夏:名商。
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16.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1)有学者认为:贾宝玉是一个身陷重围的孤独者,一个热闹环境中的寂寞人,一个痛苦灵魂的流浪者。请从中任选一种评价,并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解。(6分)
(2)背面敷粉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常用技法。周汝昌先生认为,该方法“是一种从反面来烘染人物的奇招”,《红楼梦》中“拿宝玉作例最是醒目”。请从评价贾宝玉的《西江月》中任选一处画线句,题写批语,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加以解说。(4分)
①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②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③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2023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下学期综合练习(二)语文试题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红楼梦》第五回借助判词、曲词等暗示了主要人物的特点和命运。
(1)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理”提到薛宝钗的“德”与林黛玉的“才”,请分别举出原著中的具体情节加以印证。(4分)
(2)[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对
于“怀金悼玉”,有人认为体现的是钗、黛二人的悲剧,也有人认为体现的是青年女性群体的悲剧。你认同哪种说法?请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2023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练语文试题
3.(10分)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
②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泰伯》)
③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阳货》)
④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1】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2】以为知者,恶不孙【3】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阳货》)
注释:【1】窒,固执。【2】徼,抄袭。【3】孙,同“逊”。
(1)解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2)结合上述语段,概括孔子、子贡对“勇”的认识。
(3)《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回目是《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你对晴雯病补雀金裘之“勇”的理解。
《论语》(《红楼梦》)阅读专题
2023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二)(共6分)
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
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③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1)对第①则中的“已”有两种解释,一是句末语气词,无义;二是停止之意。你认可哪一种解释?请解释第①则的意思。
(2)第②④则中,孔子认为对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并从②——④则中任选一则,联系现实谈谈孔子的这种态度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示例一:更认可“已”为停止之意。
已:止,停止。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过或不及),祸害就消灭了。”
或者:已:止,停止。攻:研究。孔子说:“研究异端,祸害就消灭了。”
事例二:更认可“已”为句末语气词,无义。
已:语气词。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那就是祸害啊!”
或者:已:语气词。攻:研究,学习。孔子说:“学习歪理邪说,那就是祸害啊!”
或者:已:语气词。攻:从事,做。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祸害啊!”
(2)第②则孔子认为对不同思想的人应持尊重与包容的态度。
第③则孔子认为对待与已思想不同的人,应互不干扰,各走各道。
第④则孔子认为应以宽容、平等、客观、理性、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
如第④则给我们的启示:所有关于事物的判断,都要有所依据。这样,就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是负责任的态度;事情总是在变,而且是时时刻刻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像预期的那样会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好的设想或计划,但并非没有像你想的那样取得成功,很可能在人生的途中会遇到挫折、打击;一个人固然应该有自信,但是过于自信,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也不好,这样,就会听不到别人的意见;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只是为了私利而考虑。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更认可“已”为句末语气词,无义。也可更认可“已”为停止之意。只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句意: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本篇孔子强调学习研究当走正道,而不要走异端。异端:不符合正统思想,指中庸的两端,指“过”和“不及”。孔子讲究中庸,主张执两端而用其中,亦即不要偏执一端。孔子认为对于异端不要闭目塞听,也不要盲目听信。可以去研究它,了解它的弊端在哪儿,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与辨识能力,但不能当成正统。
第①则的意思可有如下解释:
①已:语气词。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那就是祸害啊!”
或已:语气词。攻:研究,学习。孔子说:“学习歪理邪说,那就是祸害啊!”
已:语气词。攻:从事,做。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②已:止,停止。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过或不及),祸害就消灭了。”
或已:止,停止。攻:研究。孔子说:“研究异端,祸害就消灭了。”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②则,“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认为对不同思想的人应持尊重与包容的态度。
第③则,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孔子认为对待与己思想不同的人,应互不干扰,各走各道。
第④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以此修身。我们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避免一些缺点,也就是说,要尽量做到不主观臆测、不专断独行、不固执己见,不狭隘自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逐渐走向完美。孔子认为应以宽容、平等、客观、理性、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
启示:
联系生活实际说这一则启示我们应怎么对待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
如:第④则给我们启示:所有关于事物的判断,都要有所依据。这样,就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是负责任的态度;事情总是在变,而且是时时刻刻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像预期的那样会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好的设想或计划,但并非没有像你想的那样取得成功,很可能在人生的途中会遇到挫折、打击;一个人固然应该有自信,但是过于自信,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也不好,这样,就会听不到别人的意见;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只是为了私利而考虑。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论语·为政》)
②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论语·子路》)
③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论语·卫灵公》)
④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论语·子罕》)
20. 《红楼梦》在艺术创作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如: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善于运用“冷与热”,在情节的取舍上善于运用“藏和露”,在艺术氛围的创造上善于运用“悲与喜”。请从上述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举例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
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善于运用“冷与热”,即通过艺术描写上的冷中见热,热中见冷,冷热相生,使人物性格真实、复杂,形象鲜明。例如,当黛玉确信宝玉是真诚爱她的“知己”,不禁流下泪来的时候,恰好宝玉看见了,禁不住抬起手来替她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并骂宝玉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这里好像表现了黛玉态度的“冷”,其实正是为了更有力地表现她的“热”。后来林黛玉说宝玉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锁、什么麒麟的可怎么办,把宝玉急得一脸汗,这时林黛玉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汗,这是黛玉的“热”。人来替我拭泪,则忙向后退,表现得很“冷”,“冷”到甚至出口伤人;一会儿却自己伸手替人拭汗,表现得又很“热”,“热”到把刚刚还遮裹得密密的封建礼教的面纱,一下子便撕掉了。冷中见热,冷热相生,其热更胜十分,表现了黛玉敏感、直率、尖刻的性格和对宝玉深挚的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和对名著情节的概括能力。
题干给了《红楼梦》中三组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是人物性格刻画的“冷与热”,情节取舍上的“藏和露”,艺术氛围创造上的“悲与喜”。要求从上述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举例谈谈你的理解。
答题时应先阐述概念含义,即说明对“冷与热”“藏和露”“悲与喜”的理解,然后举例说明,最后阐述艺术效果。
如“冷与热”,可举宝钗为例,在人们的认象中,薛宝钗是一个“冷美人”──吃“冷香丸”住“雪洞一般的屋子”,穿“家常”的旧衣裳,对人不疏不亲又有几分冷漠……其实这些都是宝钗的外表,在冷的另一面还有“热”的存在。如黛玉病中宝钗去看她,解劝她好些话,还每日让人送一两燕窝给黛玉补养身体,体现出“外冷内热”的性格特征,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绝不是概念化的“冷美人”,而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精细心计的“完美”封建时代儒家思想标准淑女。
再如情节上的“藏和露”,可举《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护官符”为例,情节中显露出来的是“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藏”的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盘根错节的种种关系。“露”的英莲一案,“藏”的是四家的“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姻亲关系。如此巧妙运用“藏和露”,展示了更加宏阔的背景,反映了更加深广的内涵。
再看“悲与喜”,如,元妃沐恩归省,是贾府繁华兴盛之时作家着力描述了贾府的荣耀和奢华、热闹和欢乐。同时也于大喜的渲染中,暗示了大悲的成因。“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暗讥贾府沐浴皇恩、迎接元妃归省的盛大场面和欢乐气氛,不过是一场“虚热闹”而已。作家如此于大喜中挖掘导致大悲的成因,从而给读者以愈喜愈悲”之感,于大喜的节奏气氛中,正蕴涵着羽调商声。《红楼梦》揭示了贾府盛衰荣辱、荣枯消长的内在生活规律,把生日良辰、吉日喜庆与伤逝殁、颓运变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导致巨型情节结构体中悲喜变幻的节奏气氛的纵横交错、交叠参差。
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1)下面这则语录中“愤”“悱”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本则语录所蕴含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分别是什么?(4 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2)上述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是如何体现的?从下列语录中任选一条加以阐述。
①子夏【1】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注释:【1】子夏:名商。
11.(1)(4分)参考答案:
①“愤”“悱”是指学习者迫切想要弄明白一件事,但尚未懂得或还不能有效表达的状态。
②教育方式:启发式教育 学习方法:主动思考、举一反三
【评分参考】①②各2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合理亦可。
(2)(6分)答案示例:
① 子夏学习《诗》时产生困惑,处于“愤”“悱”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即以绘画的道理启发他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
② 子夏学《诗》时主动思考,发现了“素以为绚”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绘事后素”的启发下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并由此及彼领悟了“礼”后于“仁”的道理,体现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评分参考】①2分,②4分。意思对即可。
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16.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1)有学者认为:贾宝玉是一个身陷重围的孤独者,一个热闹环境中的寂寞人,一个痛苦灵魂的流浪者。请从中任选一种评价,并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解。(6分)
(2)背面敷粉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常用技法。周汝昌先生认为,该方法“是一种从反面来烘染人物的奇招”,《红楼梦》中“拿宝玉作例最是醒目”。请从评价贾宝玉的《西江月》中任选一处画线句,题写批语,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加以解说。(4分)
①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②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③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6.(10分)
(1)(6分)答案示例:
贾宝玉是一个身陷“家族”“社会”等重围之中的孤独者。贾政逼迫他读四书并参加科举考试,宝钗、袭人也劝他走仕途经济之路,但他却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如贾雨村之流成为“禄蠹”,因此,他常常因不喜读四书而受贾政责骂,他的内心也只有黛玉一人理解。贾宝玉的孤独体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率真本性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追求个性自由的人对当时封建社会价值观念的反叛。
【评分标准】对于评价理解正确,2分;结合相关情节,解说到位,4分。言之成理即可。
(2)(4分)答案示例:
“腹内原来草莽”句,以世人所评宝玉的胸无点墨来反写其才华横溢,更突出了宝玉不愿走仕途经济之路的叛逆特点,也写出了世人对宝玉的误解。
【评分标准】解说人物“反面”特征到位1分,解说人物“正面”特点到位1分,背面敷粉手法使用效果评价到位1分,符合“批语”的语言表达特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2023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下学期综合练习(二)语文试题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红楼梦》第五回借助判词、曲词等暗示了主要人物的特点和命运。
(1)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理”提到薛宝钗的“德”与林黛玉的“才”,请分别举出原著中的具体情节加以印证。(4分)
(2)[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对
于“怀金悼玉”,有人认为体现的是钗、黛二人的悲剧,也有人认为体现的是青年女性群体的悲剧。你认同哪种说法?请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15.(10分)
(1)(4分)
答案示例:
“德”指薛宝钗的贤德,如宝玉挨打后,宝钗规劝宝玉读书、考取功名;“才”指林黛玉的诗才,如林黛玉咏菊夺魁。
(2)(6分)
答案示例一:
我认同钗、黛二人悲剧说。因为二人同为世家贵族且都爱上贾宝玉,但一个得而不被爱,一个爱而不得。薛宝钗在家族支持下,嫁给贾宝玉,但婚后贾宝玉出家,她落得个孤苦悲凉的结局;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共读西厢,互诉衷肠,但她最终“泪尽而逝”。所以说“怀金悼玉”写的是钗、黛二人的悲剧。
答案示例二:
我认同青年女性群体悲剧说。因为《红楼梦》中不管是贵族少女,还是婢女,她们都具有金玉般的品质,为争得些许自由,都进行过抗争,却没有一个胜利者,如探春拒检、远嫁他乡,鸳鸯抗婚、投缳自尽。所以说“怀金悼玉”写的是青年女性群体的悲剧。
2023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练语文试题
3.(10分)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
②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泰伯》)
③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阳货》)
④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1】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2】以为知者,恶不孙【3】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阳货》)
注释:【1】窒,固执。【2】徼,抄袭。【3】孙,同“逊”。
(1)解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2)结合上述语段,概括孔子、子贡对“勇”的认识。
(3)《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回目是《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你对晴雯病补雀金裘之“勇”的理解。
3.【分析】(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相关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相关情节、内容并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相关内容,熟悉题干涉及的情节,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其”,自己;“祭”,祭祀;“谄”,谄媚;“谄也”,判断句。译文:不是自己应当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他,这是谄媚。
(2)依据文中“见义不为,无勇也”可知,孔子赞同见义勇为。
根据文中“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可知,孔子认为“勇”应与“义”结合在一起,需要用“义”来节制。
根据文中“好勇疾贫,乱也”可知,孔子认为一味好勇,而厌恶贫穷,容易犯上作乱。
根据文中最后一个文段中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可知,他们都厌恶虽“勇”但缺乏礼节的人和事,所以孔子、子贡认为“勇”也要用“礼”来节制。
(3)结合《论语》中孔子、子贡对“勇”的看法可知,在封建礼教森严的古代社会,“勇”是需要用“礼”来节制的。
而晴雯永远与旁人不一样。别人见到雀金裘烧坏了,只会尽人事听天命,好不好与我无关。只有晴雯,她第一句竟然是埋怨主子贾宝玉“没个福气穿就罢了”。这话就是大不敬。丫头讥讽主子,被人告诉贾政王夫人听了岂不得打死!贾宝玉不理论,不表示王夫人不介意,就算贾母也不会允许晴雯没有尊卑。晴雯敢说别人之不敢,就是“勇”。只是此勇缺乏了礼的制约。王夫人在贾宝玉身边埋伏了眼线,都不用丫头故意告状,只需要将晴雯的话原原本本告诉她,就不可能容得下晴雯。所以晴雯之勇恐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答案:
(1)不是自己应当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他,这是谄媚。
(2)孔子赞同见义勇为。认为“勇”应与“义”结合在一起,需要用“义”来节 制。孔子认为一味好勇,而厌恶贫穷,容易犯上作乱。孔子、子贡认为“勇”也要用“礼”来节制。
(3)晴雯见到雀金裘烧坏了,第一句竟然是埋怨主子贾宝玉“没个福气穿就罢了”,这话是在讥讽主子宝玉,在尊卑有序的社会敢于这样说这样的话是大不敬,被人告诉贾政王夫人听了岂不得打死!晴雯敢说别人之不敢,就是“勇”,只是缺少了“礼”的制约,难免莽撞。
参考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当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他,这是谄媚。见到合乎正义的事而不做,那是没有勇气。”(《为政》)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泰伯》)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阳货》)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阳货》)
【点评】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2023年天津市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红楼梦阅读: 这是一份2023年天津市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红楼梦阅读,共13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论语(红楼梦)阅读专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论语(红楼梦)阅读专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论语》(《红楼梦》)专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论语》(《红楼梦》)专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十八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