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论语(红楼梦)阅读专题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论语(红楼梦)阅读专题第1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论语(红楼梦)阅读专题第2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论语(红楼梦)阅读专题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论语(红楼梦)阅读专题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论语(红楼梦)阅读专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论语(红楼梦)阅读专题
    北京市2024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②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1)请解释第①则中画线语句的意思。(4分)
    (2)第①则中孔子认为“好学”的一个表现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请结合②③两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北京10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测试语文试题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7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
    (1) “弟”字意为__________。“本立而道生”中的“道”主要指的是__________道(用材料中的一个字)。子游的话体现了儒家的__________思想。(2分)
    (2) 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析有子、子游、孔子对“犯上”的不同态度。(5分)
    北京交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
    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①,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
    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御者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取材于汉•贾谊《新书•先醒》)
    (6)虢君是昏君,其御者竟然称之为“大贤”,对此你怎么看?请从下列《论语》选文中提取你需要的信息,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认识。
    ①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①之。”
    ②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②;邦无道,免于刑戮。”
    【注】①犯:(当面)触犯。②不废:不被废弃,指有官做。

    5.(10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有学者认为:贾宝玉是一个身陷重围的孤独者,一个热闹环境中的寂寞人,一个痛苦灵魂的流浪者。请从中任选一种评价,并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2)背面敷粉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常用技法。周汝昌先生认为,该方法“是一种从反面来烘染人物的奇招”,《红楼梦》中“拿宝玉作例最是醒目”。请从评价贾宝玉的《西江月》中任选一处画线句,题写批语,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加以解说。
    ①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②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③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6分)
    ①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为政》)
    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③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④子绝四:母意,毋必,毋困,毋我。 (《论语·子罕》)
    11.对第①则中的“已”有两种解释,一是句末语气词,无义;二是停止之意。你认可哪一种解释?请解释第①则的意思。(2分)
    12.第②——④则中,孔子认为对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并从② ——④则中任选一则,联系现实谈谈孔子的这种态度给我们的启示。(4分)
    北京市丰台区新北赋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题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1)下面是《红楼梦》中与梦相关的情节。请在横线处填入作品中人物的名字。(4分)
    ① 梦幻识通灵
    ② 梦游太虚幻境
    ③ 学诗,梦中得佳句
    ④ 醉卧芍药裀,香梦沉酣
    (2)请从以上情节中任选一个,概述该情节的内容,并分析它在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6分)
    论语(红楼梦)阅读专题
    北京市2024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②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1)请解释第①则中画线语句的意思。(4分)
    (2)第①则中孔子认为“好学”的一个表现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请结合②③两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要在理解两则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阐述。
    【解答】(1)“敏”,勤勉;“慎”,谨慎;“正”,匡正。译文: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小心;主动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去匡正自己。
    (2)“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意思是“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强调的是真正的君子对于物质生活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与欲望,能够甘于过清贫的生活,材料二中孔子认为那些贫困却乐观的,富贵却能遵从礼仪的人比贫困却不去讨好别人,富贵却不对人傲慢更好,他更加看重的是人的内在精神的一种满足与追求,甘于贫困,守礼是很好的品性。材料三中孔子对于弟子颜回非常地看重,正是因为颜回在简陋的生活中却有富足的精神生活。这启示我们对于物质生活应该不宜追求太多。如果有过多过高的追求,在我们面对学习的困难时,就会努力地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而去学习,这样学习起来效果并不好,这也算不得真正的好学者。真正的好学的人,更加注重的是精神享受,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所得,不会去过多在乎物质上的追求。

    答案:
    (1)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小心;主动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去匡正自己。
    (2)“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意思是不对外在物质生活有太多欲望,第②则中孔子认为贫穷却快乐、富足而追求礼比贫穷却不谄媚、富足却不傲慢更好,就是因为孔子更看中人内在精神的满足与追求;从第③则可以看出孔子肯定颜回的正是他物质生活虽匮乏,精神生活却很快乐富足,真正的好学者正是会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内心的充实和丰富的人。因此,如果一个人对吃饭睡觉有着过多的追求,那么在面对学习的困难时,就会勉强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学习,这算不上真正的好学者。因此,真正的好学者更注重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所得,而不会在乎外在物质条件的高低。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说:“贫困却不去讨好别人,富贵却不对人傲慢,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那些贫困却乐观的,富贵却能遵从礼仪的人啊。”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北京10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测试语文试题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7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
    (3) “弟”字意为__________。“本立而道生”中的“道”主要指的是__________道(用材料中的一个字)。子游的话体现了儒家的__________思想。(2分)
    (4) 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析有子、子游、孔子对“犯上”的不同态度。(5分)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答案】
    (1)悌/顺从和敬爱兄长     仁     中庸
    (2)①有子反对“犯上”,认为若好“犯上”,就会“好作乱”。②子游也反对“犯上”,他认为若侍奉君王不适可而止,而到了繁琐无度、冒犯君长的地步,就会自取其辱。(答“子游反对犯上,对君王应该是侍奉的态度”,或“子游并不反对犯上进谏,但主张如果君王不听取意见,在进谏次数上要适度,否则只会自取其辱”亦可。)③孔子认为可以犯上。为了君臣大义,国家大利,可以犯颜谏诤,但绝不可欺骗君王。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把握观点态度的能力。
    “其为人也孝弟”意思是“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弟”同“悌”,敬爱兄长。
    “本立而道生”意思是“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这里的“道”是指仁道;要求使用材料中的一个字进行概括,可以结合后一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回答,即“仁”。
    子游认为进谏君主过于频繁,就会遭受侮辱;劝告朋友过于频繁,反而会被疏远。这是说人与人之间太过亲密或是太过疏远都不是最好的,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讲究的是恰到好处,体现的是儒家的“中庸”思想。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观点态度的能力。
    “犯上”是指触犯长辈或违抗君王。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三者关于“犯上”的言论概括其态度。
    如有子认为“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意思是“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的”,这里明确了“犯上”和“作乱”之间的关系,一旦“犯上”有可能就带来“作乱”,而“不好犯上”就不会“好作乱”,这里指出“犯上”的危害,可见有子是反对“犯上”的。
    如子游认为,“事君数,斯辱矣”,意思是“进谏君主过于频繁,就会遭受侮辱”,这里强调一个“度”,侍奉君主要找到合适的距离,所以子游也是反对“犯上”的。
    如孔子,子路询问事君的事情,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意思是“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可见孔子认为可以“犯上”,侍奉君主不能阿谀奉迎,对于原则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哪怕会引发君主的愤怒,也应该犯言直谏,这是为人臣者的本分;而且要尊重事实真理,不去欺骗他,对君主要忠诚,做人要正直。
    【参考译文】
    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子游说:“进谏君主过于频繁,就会遭受侮辱;劝告朋友过于频繁,反而会被疏远。”
    子路问怎样服侍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北京交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
    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①,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
    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御者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取材于汉•贾谊《新书•先醒》)
    (6)虢君是昏君,其御者竟然称之为“大贤”,对此你怎么看?请从下列《论语》选文中提取你需要的信息,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认识。
    ①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①之。”
    ②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②;邦无道,免于刑戮。”
    【注】①犯:(当面)触犯。②不废:不被废弃,指有官做。
    解析:(6)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路问怎样服侍人君。孔子道:不要阳奉阴违地欺骗他,却可以当面触犯他。”“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然后,结合两句意思,评价御者的做法。认为正确,可以从他保护自己的角度;认为他错误,从他欺骗君主的角度。
    (6)示例1:我认为御者的做法错误。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孔子认为臣子不能欺骗君主,若君主有错要敢于当面冒犯。御者明知虢君国破流亡的原因是喜欢谄媚、拒绝谏言,却称之为“大贤”,这是欺骗;其目的是为了自保,这是自私。可见,御者的做法不是正直的臣子所为。
    示例2:我认为御者的做法正确。孔子曾说,“邦无道,免于刑戮”。如果国家(君主)无道,就要保护自己,使自己远离刑戮。御者一开始直言指出“君好谄媚”,引得虢君大怒,此时御者明白虢君已经无药可救,因此假意夸赞虢君是大贤,目的是取得其信任,自己能伺机逃走。御者明白应该放弃执迷不悟的无道之君,保存自己,这是一种智慧。

    5.(10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有学者认为:贾宝玉是一个身陷重围的孤独者,一个热闹环境中的寂寞人,一个痛苦灵魂的流浪者。请从中任选一种评价,并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2)背面敷粉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常用技法。周汝昌先生认为,该方法“是一种从反面来烘染人物的奇招”,《红楼梦》中“拿宝玉作例最是醒目”。请从评价贾宝玉的《西江月》中任选一处画线句,题写批语,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加以解说。
    ①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②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③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5.【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中人物形象评价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观点,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经典名著刻画人物方法能力。都是,要明确手法,再结合文本分析作答。
    【解答】(1)贾宝玉因为很少有人能理解他的内心及思想,所以孤独;因其内心孤独,即使是在热闹场合也还是寂寞的;他的孤独寂寞造就了他必然有一个痛苦的灵魂。
    贾宝玉是一个身陷重围的孤独者,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这自然招致父亲家政的不满,经常遭受责骂;就连宝钗、袭人等也经常劝说他走“仕途经济”之路,宝玉的孤独可见一斑。贾宝玉的孤独体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率真本性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追求个性自由的人对当时封建社会价值观念的反叛。
    从寂寞角度看。贾宝玉本是人间情圣,他对黛玉爱得痴心,爱得酸楚,爱得无奈,爱得迷惘而终了不知该情归何处。他时刻关注黛玉,细心呵护黛玉的身心,以致过度小心,在湘云要说一个小戏子像黛玉时制止,导致四面不讨好,无人能理解他的心意,更没人领受他那颗操碎的心,只落得独自感伤寂寞。
    从痛苦灵魂看。贾宝玉又是一个集专爱与泛爱于一身的人物。他既痴心于黛玉,又倾慕于宝姐姐,同时还不加约束地播撒情意于众女儿。他将晴雯比作海棠,他探视晴雯时的言谈举止,惊喜相见、含泪执手、亲伺茶水、互换小袄、互诉衷肠,俨然一对情深意切男女的生离死别;他所作的《芙蓉诔》,无异于追忆红颜知己、悼念恩爱亡妻的深情文字;他要吃鸳鸯嘴上的胭脂;他见了金钏儿,就恋恋不舍,拉着人家的手……这种多情不知不觉演变一种责任和负担,他的悲喜系于红颜的悲喜,他的哀乐源于女子的哀乐,他将自身生命的全部,交给了眼前的诸艳群芳,他的精神世界唯一的渴盼,就是永远百花盛开、春色永驻。人间是非、天上风雨的摧残,都让他骨寒心碎。宝玉的心底埋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那就是,他要让所有的美人娇娃都能因他而喜而乐而畅心快意而恒久姹紫嫣红、香气四溢。他所独有的是超越常人的敏悟与非常高度的情感要求,导致他灵魂无所皈依,他实在不堪其灵魂的流浪之苦。
    (2)这首词集中地描绘了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是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和批判。全词所用的主要手法是背面敷粉法,即反语。从封建社会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贾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所以说词中句句都是反话。
    “寻愁觅恨”,是指贾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宣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了。通过这首词,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贾宝玉作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来。
    “行为偏僻性乖”,是说宝玉言行违背社会伦理,不合中庸之道,看来似嘲,其实是赞,赞他有独立个性,有平等的思想,而这些都是借封建统治阶级所厌恶的。

    答案:
    (1)贾宝玉是一个身陷“家族”“社会”等重围之中的孤独者。贾政逼迫他读四书并参加科举考试,宝钗、袭人也劝他走仕途经济之路,但他却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如贾雨村之流成为“禄蠹”,因此,他常常因不喜读四书而受贾政责骂,他的内心也只有黛玉一人理解。贾宝玉的孤独体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率真本性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追求个性自由的人对当时封建社会价值观念的反叛。
    (2)“腹内原来草莽”句,以世人所评宝玉的胸无点墨来反写其才华横溢,更突出了宝玉不愿走仕途经济之路的叛逆特点,也写出了世人对宝玉的误解。
    【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6分)
    ①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为政》)
    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③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④子绝四:母意,毋必,毋困,毋我。 (《论语·子罕》)
    11.对第①则中的“已”有两种解释,一是句末语气词,无义;二是停止之意。你认可哪一种解释?请解释第①则的意思。(2分)
    12.第②——④则中,孔子认为对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并从② ——④则中任选一则,联系现实谈谈孔子的这种态度给我们的启示。(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更认可“已”为句末语气词,无义。也可更认可“已”为停止之意。只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理解材料内容,再概括孔子的态度,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带给我们的启示。
    【解答】(1)译文: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本篇孔子强调学习研究当走正道,而不要走异端。异端:不符合正统思想,指中庸的两端,指“过”和“不及”。孔子讲究中庸,主张执两端而用其中,亦即不要偏执一端。孔子认为对于异端不要闭目塞听,也不要盲目听信。可以去研究它,了解它的弊端在哪儿,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与辨识能力,但不能当成正统。
    第①则的意思可有如下解释:
    ①已:语气词。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那就是祸害啊!”
    或已:语气词。攻:研究,学习。孔子说:“学习歪理邪说,那就是祸害啊!”
    已:语气词。攻:从事,做。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祸害啊!”
    ②已:止,停止。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过或不及),祸害就消灭了。”
    或已:止,停止。攻:研究。孔子说:“研究异端,祸害就消灭了。”
    (2)第②则,“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认为对不同思想的人应持尊重与包容的态度。
    第③则,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孔子认为对待与己思想不同的人,应互不干扰,各走各道。
    第④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以此修身。我们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避免一些缺点,也就是说,要尽量做到不主观臆测、不专断独行、不固执己见,不狭隘自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逐渐走向完美。孔子认为应以宽容、平等、客观、理性、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
    启示:
    联系生活实际说这一则启示我们应怎么对待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
    如:第④则给我们的启示:所有关于事物的判断,都要有所依据。这样,就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是负责任的态度;事情总是在变,而且是时时刻刻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像预期的那样会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好的设想或计划,但并非没有像你想的那样取得成功,很可能在人生的途中会遇到挫折、打击;一个人固然应该有自信,但是过于自信,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也不好,这样,就会听不到别人的意见;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只是为了私利而考虑。

    答案:
    (1)示例一:更认可“已”为停止之意。
    已:止,停止。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过或不及),祸害就消灭了。”
    或者:已:止,停止。攻:研究。孔子说:“研究异端,祸害就消灭了。”
    事例二:更认可“已”为句末语气词,无义。
    已:语气词。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那就是祸害啊!”
    或者:已:语气词。攻:研究,学习。孔子说:“学习歪理邪说,那就是祸害啊!”
    或者:已:语气词。攻:从事,做。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2)第②则孔子认为对不同思想的人应持尊重与包容的态度。
    第③则孔子认为对待与已思想不同的人,应互不干扰,各走各道。
    第④则孔子认为应以宽容、平等、客观、理性、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
    如第④则给我们的启示:所有关于事物的判断,都要有所依据。这样,就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是负责任的态度;事情总是在变,而且是时时刻刻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像预期的那样会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好的设想或计划,但并非没有像你想的那样取得成功,很可能在人生的途中会遇到挫折、打击;一个人固然应该有自信,但是过于自信,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也不好,这样,就会听不到别人的意见;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只是为了私利而考虑。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论语•为政》)      
    ②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论语•子路》)      
    ③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论语•卫灵公》)      
    ④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论语•子罕》)

    北京市丰台区新北赋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题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1)下面是《红楼梦》中与梦相关的情节。请在横线处填入作品中人物的名字。(4分)
    ① 梦幻识通灵
    ② 梦游太虚幻境
    ③ 学诗,梦中得佳句
    ④ 醉卧芍药裀,香梦沉酣
    (2)请从以上情节中任选一个,概述该情节的内容,并分析它在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5.(10分)
    (1)(4分)参考答案:①甄士隐 ②贾宝玉 ③香菱 ④史湘云
    【评分参考】每空1分。
    (2)分析作用:
    主题:人物的爱情悲剧(女子命运的悲剧);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追求进步与民主(平等)……
    人物:丰富人物形象(个人形象、他人形象:例香菱学诗对黛玉、宝钗的刻画)
    情节/结构:为下文……作铺垫;与……作对比;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小说总纲(领起下文)……
    手法:渲染了神话色彩, 隐喻含蓄地交代了人物命运……
    注:只堆积术语给1分
    解析:
    ①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金陵十三钗;宝玉走到一个虚幻的小屋,在屋中翻到基本判词,判词内容写有十八位人物
    宝玉识玉(通灵)王熙凤梦幻识通灵
    甄士隐、黛玉梦、贾蓉、刘姥姥、秦可卿梦游太虚
    宝玉学诗、黛玉学诗、晴雯学诗、惜春学诗
    探春醉眠、刘姥姥醉眠、凤姐醉眠、宝玉醉眠
    ②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梦入太虚幻境-看金陵十二钗-听曲演《红楼梦》-被许配一女-坠入迷津醒来
    ③ 香菱学诗:拜师学诗-谈诗论诗-寻诗作诗-梦中得诗(三首诗成诗过程)
    ④ 湘云醉卧:醉卧石凳-芍药飞花,蜂蝶围绕,枕着芍药-梦说酒令。


    相关试卷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三十五年间,潜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六两句,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答题方法,如何鉴赏?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