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浙江A卷)(全解全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浙江A卷)(全解全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B 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A卷
高三生物(全解全析)
1.B
【分析】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A、肺炎链球菌是细菌,是原核生物,A错误;
B、T2噬菌体是病毒,不是原核生物,B正确;
C、大肠杆菌是细菌,是原核生物,C错误;
D、蓝藻是原核生物,D错误;
故选B。
2.B
【分析】细胞学说的要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详解】A、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即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A正确;
B、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并不是所有的细胞必定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产生,B错误;
C、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因此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C正确;
D、细胞学说将人们对生物的研究从宏观领域带入微观领域,即细胞水平,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学说。
3.B
【分析】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A、外来物种不一定导致引入地生物多样性降低,如玉米、马铃薯、核桃等都是外来物种,只有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才会导致引入地生物多样性锐减,A错误;
B、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地球上的温度就会降低,亿万年来,地球一直受益于温室气体,B正确;
C、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面紫外辐射增强,严重损伤动植物,并使人类皮肤癌的患病率大大提高,C错误;
D、酸雨不仅会杀死水生生物,而且还能伤害陆地生物、农作物和各种树木,D错误。
故选B。
4.A
【分析】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
【详解】A、线虫细胞的凋亡是受基因调控的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凋亡,A正确;
B、线虫细胞的凋亡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
C、线虫细胞中ced﹣3和ced﹣4基因的表达会使细胞凋亡,C错误;
D、线虫细胞中ced﹣3和ced﹣4基因的表达不会引发细胞破裂,D错误。
故选A。
5.B 6.B 7.C
【分析】分析题干“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是出现局域种群的主要原因”可知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是局域种群形成的原因。
5.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计算时,主要看一些变化因素是否影响标记个体在群体中的比例,迁出和死是随机,比例不变,而出生和迁入都是未被标记的,会影响比例,故若计算所得种群数量为星期一实际数量,那么这七天中该局域种群不应该有个体的出生和迁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6.A、各局域种群的生境不同,因此它的增长过程是不同步的,即各局域种群数量的逻辑斯谛增长不是同步的,A错误;
B、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决定某局域种群数量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正确;
C、结合题干“整个较大区域往往具有多个局域种群,这些局 域种群通过较低程度的个体迁移连接形成“集合种群”。”可知某局域种群的年龄结构不能算该集合种群的年龄结构,C错误;
D、人类活动对某局域种群数量的影响,对于种群来说的外部的干扰,属于外源性因素,D错误。
故选B。
7.A、结合题干“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是出现局域种群的主要原因”可知该集合种群所在群落具有明显的水平结构,A正确;
B、生态环境的不均一,环境多样化,有利于提高物种的丰富度,B正确;
C、结合题干“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是出现局域种群的主要原因”可知生物种群栖息地破碎化才是局域种群形成的原因,C错误;
D、人类活动或破坏原来的生存环境、栖息空间,人为因素是造成该群落生态环境碎片化的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C。
8.D
【分析】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具有微量、高效、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特点。
由题意可知, GLP-1可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有降低血糖、减肥等作用,而胰高血糖素作用为升血糖,二者为拮抗作用。
【详解】A、GLP-1作为激素,其通过体液(包含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特点,A正确;
B、GLP-IRA能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故使用GLP-1RA的个体,胰岛β细胞对血糖的敏感度更高,B正确;
C、GLP-IRA能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说明与体液调节有关,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说明与神经调节有关,C正确;
D、 GLP-1可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有降低血糖、减肥等作用,而胰高血糖素作用为升血糖,二者为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D。
9.A
【分析】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血浆中的LDL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以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被溶酶体分解;细胞内过多的胆固醇,抑制LDL受体的合成(转录和翻译),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促进胆固醇以胆固醇酯的形式储存,减少来源,增加其去路,以维持细胞中的LDL处于正常水平。
【详解】A、如果生物发生遗传性障碍,使LDL受体不能合成,从而使胆固醇无法进入细胞中进行代谢和转化,导致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将升高,A错误;
B、人体中的胆固醇可以作为构成细胞膜的成分,并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B正确;
C、由图中可知,过多的胆固醇进入细胞后,可以通过影响LDL受体蛋白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LDL受体的合成,此为图示中的①过程,也可以通过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应为图示中的②过程,还可以通过影响胆固醇的转化,加速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酯,储存下来,此为③过程,C正确;
D、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而胆固醇属于脂质。故以乙酰CoA为原料合成胆固醇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胞的内质网中,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B
【分析】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是酸奶生产中的两和常用乳酸菌。乳酸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存在下,将糖分解为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
【详解】A、加热后的脱脂奶温度较高,以防降低菌种活性,需冷却后加入菌种开始发酵,A正确;
B、含碳酸钙的鉴别培养基比较两菌种的产酸能力:原理是由于乳酸菌分泌的乳酸能够溶解碳酸钙,使培养基变得透明,不同类型的乳酸菌分泌乳酸的量不同,分泌量多的产生的透明圈较大,而分泌量少的产生的透明圈则较小。因此可以根据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比较两菌种的产酸能力,B错误;
C、根据题意,两种菌株常按1:1 组合使用,菌种加入发酵罐前,可用血细胞计数板检测两菌种的比例,C正确;
D、酸奶的口感和风味与酸度、pH、持水力、黏度、氨基酸和脂肪酸等密切相关,发酵中需定期进行酸度、pH 和粘度检测以确保酸奶品质,D正确。
故选B。
11.D
【分析】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这样,信号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随后,神经递质会与受体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详解】A、据题可知突触间隙中的Ca2+即进入突触小体内,促使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所以突触前膜内的Ca2+浓度会影响兴奋在细胞间传递,A错误;
B、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以后会分解或者重新吸收到突触前膜,不会进入突触后膜,B错误;
C、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如果引起了突触后膜发生抑制性的变化,此时不会产生神经冲动,C错误;
D、神经冲动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强,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如果产生兴奋,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通透性会增强,如果产生的是抑制,则Cl-通透性会增强,D正确。
故选D。
12.D
【分析】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生态位重叠导致两物种之间竞争,竞争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一种占优势,一种占劣势甚至灭亡;情况二是此消彼长,相互制约,A错误;
B、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次生演替不需要经历苔藓阶段,B错误;
C、在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应去除表层土后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错误;
D、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即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水分、温度以及其他环境条件,D正确。
故选D。
13.C
【分析】病毒无细胞结构,需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增殖。
【详解】A、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可增殖,在血浆中不能增殖,A错误;
B、巨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错误;
C、痘病毒(MPXV)感染临床症状与天花相似,且接种天花疫苗预防猴痘的有效性约为85%,故天花病毒与MPXV相关抗原的结构相似,C正确;
D、接种天花疫苗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机体获得抵抗MPXV感染的能力属于主动免疫,D错误。
故选C。
14.A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F2所有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YY和Yy,二者的比例为1∶2,则该黄色群体产生的配子的比例为Y∶y=2∶1,若甲中只放入绿色豆子,说明甲代表的是F2中的绿色个体,则乙代表F2中黄色个体,应向其中加入黄色豆子与绿色豆子数量之比为2∶1,A错误;
B、每次从甲乙容器中取出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后,需分别放回原容器,这样可以保证容器中原有的配子的比例,B正确;
C、由于甲中黄色豆子与绿色豆子数量之比为2∶1,且乙中只放入绿色豆子,重复多次实验,相当于是测交实验,则多次重复后出现Yy组合的概率约为2/3,C正确;
D、甲中有1种配子,而乙中只有2种配子,因此,重复多次实验,组合类型和组合方式各2种,即1×2=2种,D正确。
故选A。
15.C
【分析】1、自由扩散的特点: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协助扩散的特点: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2、由题可知,离子泵为载体蛋白,且可以水解ATP为运输物质时提供能量,故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A、离子泵为载体蛋白,且可以水解ATP为运输物质时提供能量,故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A错误;
B、由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需要消耗能量,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细胞呼吸,降低能量供应,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率,B错误;
C、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C正确;
D、在缺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ATP,通过离子泵进行物质的跨膜转运,D错误。
故选C。
16.D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将噬菌体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12h,因为没有宿主细胞,所以噬菌体无法被标记,则沉淀物中能不能检测到32P的放射性,A错误;
B、先将噬菌体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12h,然后将其与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保温,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会被标记,不能确定噬菌体的蛋白质是否进入大肠杆菌内,B错误;
C、因为噬菌体无法被标记,在大肠杆菌裂解前,搅拌离心并检测放射性,所有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而大肠杆菌在沉淀物中,所以只能在沉淀物检测到35S放射性,C错误;
D、根据ABC分析可知,无法判断噬菌体的DNA是否进入大肠杆菌,D正确。
故选D。
17.C
【分析】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N14-N14,一个是N15-N14,着丝粒断裂后两个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数为0-8。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若连续进行2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数为0-8条。经过第3次DNA复制后,细胞内含有15N的DNA数为0-8条,1条染色体上最多含有一个DNA含有15N,因此第三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含有15N的染色单体最多为8条,最少为0条,A错误;
B、正常情况下,若一个细胞内含有AY,则形成的另外三个子细胞为AY、aXB、aXB,若所得其中两个子细胞基因型分别为AY、Y,则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只获得了一个A基因,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易位,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得了一个A基因,而不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若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一个细胞内少A,则与此细胞同时形成的另一个细胞应多一个A),B错误;
C、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经过连续3次细胞分裂后,可能是经过了三次有丝分裂,则DNA复制了3次,形成的8个DNA中两个为15N//14N,其余6个为14N//14N,离心后轻带占3/4;若经过了一次有丝分裂,一次减数分裂,则DNA复制了两次,形成的4个DNA中两个为15N//14N,其余2个为14N//14N,离心后轻带占1/2,C正确;
D、15N和14N均不含放射性,因此所有子细胞内检测不到放射性,D错误。
故选C。
18.C
【分析】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原核生物转录出的RNA不需要经过剪切等加工过程,直接可以翻译,A错误;
B、翻译时核糖体在mRNA上由5'移向3',B错误;
C、控制乳糖水解酶的基因编码链上3个碱基是5’-AGT-3’,所以转录的mRNA上的密码子是5’-AGU-3’,则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3’-UCA-5’,C正确;
D、经乳糖水解酶催化产生的单糖是葡萄糖和半乳糖,大肠杆菌没有线粒体,只能在细胞质中将其分解,D错误。
故选C。
19.A
【分析】分析曲线图和题干信息可知:叶片感受光周期作用的能力和年龄有关:成熟叶片大于未成熟叶片;植物对光周期作用敏感的年龄不同:老龄大于幼龄。
【详解】A、分析曲线图,最老植株经过1个长日照循环可开花,较嫩植株经2个长日照循环可开花,最嫩植株经4个长日照循环可开花,说明毒麦植株年龄越大,植株开花需要的光诱导循环次数越少,A正确;
B、毒麦植株年龄不同, 长日照循环的次数对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也不同,B错误;
C、若在16小时的低强度光照期间给予 2小时的自然光光照,毒麦长日照植物不影响,将能正常开花,C错误;
D、随毒麦植株年龄的增长, 可能其叶片细胞产生能够感受夜长的光敏色素的能力增强,D错误。
故选A。
20.D
【分析】哺乳动物(2n=6)个体甲某一细胞正常分裂的图像,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者极体;图2是同种动物个体乙的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T1是减数第一次分裂,T2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T3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1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含有两套遗传信息,两个染色体组,A错误;
B、T2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染色体多了一条,所以T3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可能没有Y染色体或者两条Y染色体,B错误;
C、图1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T2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C错误;
D、T2染色体多了一条,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2和4,该精原细胞最终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染色体数分别为4、4、2、2,D正确。
故选D。
21. (12分)
(1) 黑耳鸢 (1分)
A类细菌能分解有机汞为无机汞 (2分)
避免死亡后遗体被分解,汞再度返回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及时收割植物后,缓解有机汞随食物链不断富集(2分)
(2) 营养物质和阳光 (1分) 时间(1分)
(3) 不补水(1分) 土壤取样器 (1分) 36 (1分)
(4) 2(1分) 大于(1分)
【分析】1、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可随时间改变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时间结构。在某一时期,某些物种在群落中相对重要,而在另一时期,则是另一些物种在该群落中相对重要,从而形成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2、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
【详解】(1)汞是重金属,植物可以吸收但很难分解,可以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富集,故体内含贡量最高的是黑耳鸢;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A类细菌能分解有机汞为无机汞,红树林能直接利用无机汞,因此红树林能降低汞污染。对能大量吸收汞的植物进行定期收割并无害处理,主要是防止植物枯枝死亡腐烂后,通过微生物分解作用,汞再度回到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2)红树林中的植物在与藻类竞争N、P等营养物质和阳光的过程中占优势,使藻类不能大量繁殖,因此红树林中的植物能防止赤潮发生。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可随时间改变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时间结构,红树林是候鸟的重要的栖息地和中转站,因此红树林群落具有明显的时间结构。
(3)本实验自变量是探究周期性补水对红树林生长的影响,所以实验组的处理是进行周期性补水,而对照组的处理是无周期性补水或不补水;处理相同的时间后,用取样器取样;由于每个样方内取3个30cm深的沉积柱样土壤底泥,每个沉积柱以5cm间隔进行分样,则取样的数目为30÷5×3×2=36个。
(4)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25×168)/7=600只,进而推知每hm2有600/300=2只。因部分个体的标志物脱落,导致m减少,则该数据大于夜鹭的真实种群密度。
22.(12分)
(1) CO2 (1分) 碳/卡尔文 (1分)叶绿体基质 (1分)
(2) 大于(1分)
(3) 减小 (1分) 气孔开度减小(1分) 增大CO2浓度(1分)
(4) 光合色素为脂溶性色素,可以溶于95%的乙醇 (2分) 烘干/晾干(1分)
(5) 蔗糖(1分) 淀粉(1分)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特征是在光驱动下生成氧气、ATP和NADPH的过程。暗反应阶段是利用光反应生成NADPH和ATP进行碳的同化作用,使气体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类等有机物。由于这阶段基本上不直接依赖于光,而只是依赖于NADPH和ATP的提供,故称为暗反应阶段。
【详解】(1)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故可以直接反映净光合速率并进行测量的是气体体积的变化,所以净光合速率可以直接测量到的是每秒每平方米叶片吸收CO2的体积。CO2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二氧化碳的固定,即参与碳循环,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2)B组净光合速率大于0,植物产生的氧气大于所有细胞消耗的氧气,因此菠菜叶肉细胞产生的氧气大于其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A组和B组比较,说明干旱能降低光合速率,在干旱条件下,D组的光合速率比B组的高,说明CO2浓度倍增能降低干旱胁迫对菠菜幼苗光合速率的影响,因此A组、B组和D组比较,才能证明CO2浓度倍增能降低干旱胁迫对菠菜幼苗光合速率的影响。
(3)气孔是CO2的通道,对比A组和B组以及C组和D组可知,干旱胁迫使气孔开度减小,导致胞间CO2浓度减少,从而使光合速率下降;结合图示可知,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少,而D组比B组的光合速率更大,因此若遇干旱天气,可以增大空气中的CO2浓度。
(4)光合色素为脂溶性色素,可以溶于95%的乙醇。新鲜叶片含水量较高,提高提取色素的浓度,研磨前可对新鲜的叶片进行烘干或晾干等减少水分的处理。
(5)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以蔗糖的形式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到根、茎等器官,部分以淀粉形式储存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
23.(15分)
(1)有利于萃取剂溶解该多酚类物质,使原料与萃取剂充分接触(2分)
(2) 梯度稀释(1分) 8.8×106(1分)
(3) 碳源(1分) 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2分)
(4)灭活的病毒(1分)
(5)BC(1分)
(6)克隆化培养(1分)
(7) 否(1分)
血清中蛋白和其他大分子物质太复杂会影响单克隆抗体的分离和纯化(2分)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2分)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
(2)获得杂交瘤细胞: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
(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
【详解】(1)萃取前将原料干燥、粉碎的目的是有利于萃取剂溶解该多酚类物质,使原料与萃取剂充分接触。
(2)经梯度稀释后,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取0.1mL菌悬液涂布在固体培养基上,其中104倍稀释的菌悬液培养后平均长出了88个菌落,则该样本中每克甘蔗渣约含微生物=88÷0.1×104=8.8×106个。
(3)在缺少糖源的液体培养基中醋酸菌以乙醇为碳源,先把乙醇氧化为乙醛,再把乙醛氧化为乙酸。选育优良菌株的方法还有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
(4)动物细胞融合一般用灭活的病毒进行生物诱导。
(5)A、细胞融合方法有物理法、聚乙二醇的化学法、生物法(灭活的病毒),而该培养对细胞融合没有影响,A错误;
B、B淋巴细胞的复制次数有限,不能在培养基上长期存活,该培养基能淘汰B淋巴细胞,B正确;
C、骨髓瘤细胞是b通路缺陷型,剩下的a通路被阻断也被抑制,不能合成DNA,该培养基能淘汰骨髓瘤细胞,C正确;
D、加入DNA合成a通路阻断剂后,杂交细胞还具有b通路,因此不能阻断杂交细胞DNA合成,D错误。
故选BC。
(6) 选择出杂交瘤细胞后,还需要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7)血清中蛋白和其他大分子物质太复杂会影响单克隆抗体的分离和纯化,因此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时不能加入动物血清。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最大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24.(8分)
(1)AaXBXb(1分)
(2)白眼残翅雄果蝇(2分)
(3) 长翅红眼:长翅白眼:残翅红眼:残翅白眼=1:1:1:1(2分)
AAXBXb (1分)
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长翅红眼:残翅红眼=1:1则该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2分)
【分析】由题图可知:控制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A、a)的基因位于Ⅱ染色体(常染色体)上,控制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B、b)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该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Y,该果蝇与雌性果蝇杂交,后代中长翅与残翅的比是(3/16+3/16+3/8):(1/16+1/16+1/8)=3:1,说明长翅是显性,由A基因控制,残翅是隐性,由a基因控制,且该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而后代雌性果蝇只有红眼,雄性果蝇中红眼:白眼=1:1,说明红眼对白眼是显性,且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那么亲本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表现型为长翅红眼。雄果蝇的表现型也为长翅红眼,据此分析回答。
(1)由分析可知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
(2)有一只雌果蝇与亲代雌果蝇(长翅红眼)的表现型相同,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明它的基因型。最好用测交的方法。也即实验方案:用该雌果蝇与白眼残翅雄果蝇(aaXbY)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3)①如果该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Xb,那么它与白眼残翅(aaXbY)雄果蝇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长翅红眼:长翅白眼:残翅红眼:残翅白眼=1:1:1:1。
②如果该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Xb,那么它与白眼残翅(aaXbY)雄果蝇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长翅红眼(AaXBXb+AaXBY):长翅白眼(aaXbXb+aaXbY)=1:1。
③如果该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XB,那么它与白眼残翅(aaXbY)雄果蝇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长翅红眼:残翅红眼=1:1。
④如果该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XB,那么它与白眼残翅(aaXbY)雄果蝇杂交,后代将全为长翅红眼果蝇。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遗传定律等知识,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25.(13分)
(1) 给该组每只实验免注射等量的X药物(2分)
经过一定时间后用测定仪对每只实验兔测量TRH、TSH和TH的量,计算其平均值(2分)
(2) 或(3分)
(3)垂体门脉(1分) 调控轴(1分) 突起(1分) 无(1分)
时间过长,则产生的甲状腺激素过多会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和腺垂体分泌TRH和TSH,使其量减少(2分)
【分析】本实验是探究药物X作用的受体是在下丘脑、垂体还是在甲状腺细胞,自变量为药物X,因变量为TRH、TSH和TH的量。
【详解】(1)①用测定仪对该组每只实验兔在一定的时间测定TRH、TSH和TH的量,计算其平均值作为对照。
②给该组每只实验免注射等量的X药物。
③经过一定时间后用测定仪对每只实验兔测量TRH、TSH和TH的量,计算其平均值。
(2)该组兔实验过程中的TRH、TSH和TH前后量变化的坐标柱状图为:
或
(3)①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存在垂体门脉系统,机体存在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调控轴,调节控制甲状腺的分泌;
②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神经元的增殖、分化,以及突起和突触的形成;
③甲状腺的细胞膜上无TRH受体,如果该实验第③步思路中过久才检测,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原因是时间过长,则产生的甲状腺激素过多会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和腺垂体分泌TRH和TSH,使其量减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重庆A卷)(全解全析),共18页。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浙江B卷)(全解全析),共15页。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天津A卷)(全解全析),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