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一地理 同步课件 同步练习(2019湘教版 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五章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共6页。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A.采集—狩猎社会 B.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信息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A.涸泽而渔,焚林而狩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解析第1题,采集—狩猎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弱,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第2题,农业社会,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第3题,信息社会倡导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等方向发展。答案1.A 2.B 3.B读漫画《耕者忧其田》,完成4~5题。4.与该漫画相关的主题是( )A.人口增长 B.资源浪费C.森林破坏 D.耕地减少5.该漫画主题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解析第4题,这幅漫画反映了经济发展占用大量的土地,导致耕地减少。第5题,该漫画反映了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之间的关系,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答案4.D 5.C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6.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 )A.产品流、废弃物流、再生资源流B.废弃物流、产品流、再生资源流C.产品流、再生资源流、废弃物流D.再生资源流、废弃物流、产品流7.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 )A.使资源与能源在该区域内不断循环使用B.构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生的循环经济体系C.改变农业耕作制度,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D.实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解析第6题,指向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中心的箭头,应表示废弃物流,对应图中②;由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中心指出的箭头,应表示再生资源流,对应图中③;城区与农村地区、工业区与农村地区之间的箭头应表示产品流,对应图中①。故选A项。第7题,图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构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生的循环经济体系,B项正确;不可能使资源与能源在该区域内不断循环使用,A项错误;该区域气候条件不变,不能改变农业耕作制度,C项错误;可以实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区域可持续发展,D项错误。故选B项。答案6.A 7.B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巴厘岛路线图”计划。该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指出,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把“减排温室气体”作为全球长期目标。材料二 下图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与二氧化碳排放比重比较图。(1)材料一中“巴厘岛路线图”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所指出的内容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2)为什么发达国家在减排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3)公众参与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解析第(1)题,“巴厘岛路线图”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比重较发展中国家大。第(3)题,联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面来回答,合理即可。答案(1)共同性原则。(2)发达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历史上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发展中国家。(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用品;节约用水、用电。素养提升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1~2题。1.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A.改善环境质量B.人类与环境统一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物质资料生产2.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规模B.转变发展模式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D.公众积极参与解析第1题,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①为物质资料生产,③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故②为改善环境质量;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人类与环境统一,故④为人类与环境统一。第2题,据图分析,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控制人口规模。答案1.A 2.A贵州省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根据当地降水充沛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在水稻田中“种植一季水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农业生产方式,耕作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下图为稻鱼鸭农事安排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影响“稻鱼鸭系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最主要自然条件是 ( )A.植被 B.水源C.地形 D.土壤4.下列关于该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提高了粮食商品率B.减少了农田生物的多样性C.减少了农业污染D.降低了土壤肥力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稻鱼鸭系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在水稻田里养鱼和养鸭,无论是水稻、鱼,还是鸭子,都需要充足的水源,故选B项。第4题,“稻鱼鸭系统”能够维持农田生态平衡,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这种农业生产方式能够控制作物病虫害,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效保护农田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故选C项。答案3.B 4.C人们把循环经济形象地称为“静脉产业”,这些企业将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读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5~6题。5.下列行为能较好体现循环经济的是( )①消费者选用具有环保标示的产品 ②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集中填埋 ③生产企业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 ④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6.下列有关a过程的结果,说法正确的是( )A.提供再生资源 B.产生新的废弃物C.减少污染 D.节约自然资源解析第5题,城市垃圾应分类处理,回收利用,焚烧或填埋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消费者选用具有环保标示的产品、生产企业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和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都有利于环境保护或节约资源,能较好体现循环经济,①③④正确。故选C项。第6题,图中显示a过程是废弃物经过处理后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可知a过程是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其目的是减少污染。故选C项。答案5.C 6.C7.(拓展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城市每年“生产”的生活垃圾约有1.5亿吨。目前,大多数城市处理垃圾的方法是将垃圾运到城外堆放、填埋或焚烧。随着积存垃圾的不断增加,约有1/4的城市已难以找到堆放垃圾的场所,约有2/3的城市已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材料二 据专家预测,在未来30年内,全球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其中,“垃圾回收利用技术”被排在第二位。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有人说:“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上海用垃圾作燃料,把垃圾变为有机肥甚至建材,已成为现实。下图是新型垃圾处理流程示意图。(1)根据材料说出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2)根据材料说出目前城市对垃圾的传统处理方式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3)根据材料二,分析新型垃圾处理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性。解析第(1)题,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弃物。第(2)题,目前城市垃圾的传统处理是将垃圾运到城外堆放、填埋或焚烧。垃圾堆放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填埋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第(3)题,新型垃圾处理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通过分拣使废弃物资源化,如作为建筑材料和肥料;废弃物减量化,如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如把废弃食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后处理,减少了对土壤、大气等的污染。答案(1)居民日常生活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后产生的废弃物。(2)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大气。(3)①废弃物资源化,如作为建筑材料和肥料;②废弃物减量化,如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③废弃物无害化,如把废弃食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后处理,减少了对土壤、大气等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