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语法常识 精要了解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语法常识 精要了解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今比较如下,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外交使者,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答案②④,回心转意回头是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相比较,总的来看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正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学习文言文,就要牢牢把握住这些差异。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词法与句法上,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为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词法常识(一)古今词汇的区别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间有少量双音节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间有少量单音节词。所谓单音节词,就是一个字一个词,如“山”“水”“江”“河”等。所谓双音节词,一般就是两个字一个词,如“憔悴”“执事”“行李”“奈何”等。
了解了古代汉语常用词汇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就要正确辨识其中的单音节词,翻译时将其准确替换为现代汉语的双(多)音节词。
(二)词汇分类——实词、虚词1.实词(1)概念: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注:古代汉语量词很少,现代汉语量词很多。)(2)种类:①古今异义词。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六种。a.词义扩大: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b.词义缩小:如“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c.词义转移:如“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d.词义弱化: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e.词义强化: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f.感情色彩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贬义。②多义实词。把握多义实词,就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坏人的党羽”,现在属贬义词;“莫”的本义是“日落”,“没有”是其假借义。
③通假字。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了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通假的两个条件是:A.通假字自身的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B.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④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中的“父兄”,“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
边练边悟1试辨析下列句中加颜色词语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词义变化类型。(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义变化类型:___________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词义变化类型:__________(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义变化类型:__________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义变化类型:______________
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贬义词。
边练边悟2根据下面“回”的字形演变和提供的例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回:象形字,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为回旋、旋转。例句:①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③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1)上述例句中的“回”字,使用本义的有哪些?(只填写序号)
(2)请根据上述例句中“回”的本义和引申义,各写出两个包含“回”字的成语。①用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用引申义: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百转千回 回肠荡气
2.虚词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在高考中考查频率最高的是代词、连词、副词、介词、助词的用法。(1)代词代词是指代替词语、短语和句子的词,它能避免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共有三类:①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我”“吾”“余(予)”,第二人称“汝(女)”“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厥”等。②指示代词,有近指代词“此”“是”“斯”“之”“兹”“然”,远指代词“彼”“夫”“其”,虚指(不定)代词“某”“或”“莫”等。③疑问代词,有“何”“曷”“胡”“奚”“安”“恶”“孰”“谁”“焉”等。
(2)连词连词是指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便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有:①表并列关系:与、及、而、且、则、以等。②表递进关系:而、且、况、尚……况……、非独……亦……,等等。③表承接关系:而、以、因、则、遂、即、乃等。④表选择关系:如、抑、或、其……其……、非……则……,等等。⑤表转折关系:而、然、但、则、虽、顾等。⑥表假设关系:若、苟、如、设、今、而、即、使、纵、诚、令、假令等。⑦表因果、目的关系:以、因、为、而、则、故、是故、是以等。
(3)副词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主要种类有:①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②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③表共同:共、同、并、相。④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⑤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⑥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⑦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4)介词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与后面的词语(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对象的词。主要有“于”“以”“为”“与”等。
(5)助词助词是指在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主要有:①结构助词:之、者、所。②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也、矣、焉、耳。表疑问语气:哉、乎、邪。句首语气词:夫、唯、盖。③音节助词:之、其。
(6)除以上常见虚词外,还有两种特殊虚词——复音虚词和文言兼词①复音虚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如“所以”“奈何”“且夫”。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②文言兼词:一个单音节词由两个字快读而成,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常见的兼词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通“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之焉”的合音)。
边练边悟3(1)判断下列每组加颜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 B项相同,E项相同,其余不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解析 A项介词,因为/连词,因为。B项均为连词,表修饰。C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人称代词,他。D项代词,自己的/语气词,还是。E项均为介词,表比较。F项介词,因为/介词,替、给。
(2)解释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①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______②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_______③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______④稍迁至栘中厩监(《苏武传》):______⑤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_____⑥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______
二、句法常识(一)特殊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指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有:(1)“……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者,……”。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3)“……也”。如: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4)“……者也”。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用副词“乃”“为”“即”“则”“皆”等表示肯定判断,“非”表示否定判断。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③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用“是”作判断动词。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7)无标志判断句。如: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被动句的主要形式有:(1)“……于……”或“受……于……”。如: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2)“为”“为……所……”或“……为所……”。如: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见”“见……于……”或“被”。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4)意念被动句,无标志词。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举”意为“被攻占”)
3.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后,而文言文中则存在大量的宾语前置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不吾知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疑问代词“何”作动词的宾语)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疑问代词“谁”作介词的宾语)(3)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时宾语前置。如: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介词宾语前置。如“一以当十”中的“一”是作“以”的宾语。(5)用“自”作宾语,也常常前置。如: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4.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有时在文言文中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者”字表示。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2)用“之”字表示。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3)用“之+者”表示。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杂说(四)》](4)数(量)词后置。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5.状语后置句介词加上宾语,组成介宾短语,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它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面作状语。如: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要前置。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3)数词后置修饰动词,在今译时,需要前置。如:后秦击赵者再。(《六国论》)前两种情况的状语后置,也可叫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另外,有时,有些省略了介词“于”的句子,也是状语后置句。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6.主谓倒装句文言文中的一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7.省略句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1)主语的省略。如:(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劝学》)(2)宾语的省略。如: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过秦论》)(3)介词的省略。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4)谓语的省略。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8.固定句式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结合,或者虚词与实词(包括短语)结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我们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固定句式及其变化,对快速准确翻译有很大帮助。文言文固定句式,根据表达语气和表达作用可分为下列几种:(1)表陈述语气:“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无以”(不能、没有用来……的办法),“有所”(有……用来的人、事、物)、“无所”(没有……用来的人、事、物)等。
(2)表疑问语气:“何如”“如(奈、若)……何”,均译作“把(对)……怎么办”。(3)表反问语气:①“何(奚、曷)以(用)……为”“何……为”,可译作“还要……干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②“不亦……乎”(不也是……吗)、“何……之有”(有……呢)、“庸……乎”(难道……吗)。(4)表揣度语气:“无乃(得无)……欤(邪)”(恐怕/该不会……吧)。
边练边悟4(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B.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C.百姓之不见保(《齐桓晋文之事》)D.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解析 “被”是“覆盖”之意,不表被动。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D.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解析 B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二)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担负起了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如: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时间名词“日”作状语,每天)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方位名词“上”“下”作状语,向上,向下)③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名词“云”“响”作状语,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
(2)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①名词后带宾语。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杀)②名词前面有副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③名词前面有“而”。如:扣舷而歌之。(《赤壁赋》。歌:唱歌)④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⑤名词前面有否定词。如:未云何龙?(《阿房宫赋》。云:形成云)⑥名词后面跟介宾短语。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渔樵:打鱼砍柴)
2.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如: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至:到达的人)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伏兵)
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它就活用为名词。如:①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美: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贤主、嘉宾)②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硬的铠甲。锐:锋利的武器)(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或者前面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时,此时的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如: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宽:宽容)②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同……交好)
4.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1)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绿:使……变绿)(2)所谓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如: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侣:以……为侣。友:以……为友)
边练边悟5(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乌鹊南飞(《赤壁赋》)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燕赵之收藏(《阿房宫赋》)追亡逐北(《过秦论》)
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殚其地之出(《捕蛇者说》)登高而招(《劝学》)
解析 B项均为动词用作名词。A项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D项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2)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B.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D.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解析 D项为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选择性必修下册 Ⅱ 点线整合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整合,久不见若影若合一契,重点突破,重点实词,清除除掉废除,流逝过去,弊病缺点,患了病,担心忧虑,疲劳困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选择性必修下册 Ⅰ 课文2 项脊轩志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奠基高考,叔父的统称,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越过厨房,吃饭用饭,不久后,去世的祖母,去世的母亲,经常不止一次,及等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选择性必修上册 Ⅱ 点线整合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整合,静而后能安其安易持,重点突破,重点实词,名词疾病,形容词快急速,同“嫉”,动词妒忌,动词痛心,形容词劲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