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第3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2章 第4节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2章 第2节中国的能源安全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章 第3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章 第4节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地理第一节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练习题
展开第二章 第一节
【A基础练·学业水平测试】
时间:20分钟 总分:46分
[知识点1:资源安全问题的表现。知识点2:资源安全问题的成因。知识点3:保障资源安全]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1.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某机构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目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①水资源全面短缺 ②水能资源极为贫乏 ③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④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答案】A
【解析】目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以及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③④正确;水资源并不是全面短缺,某些地区和某时段水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①错误;我国水资源总量较丰富,地势高低悬殊,地势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②错误。
[知识点1]2.水资源限制度表示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水资源适应程度,数值越大表明水资源限制性越强。下图示意2000年和2010年我国水资源限制度。2000—2010年期间,我国水资源限制度变化表明( )
A.人口超载地区在减少 B.水量盈余地区在增加
C.多数省份水资源短缺 D.人水平衡关系趋于紧张
【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相对于2000年,2010年的 “全国总人口”“超载地区总人口”“实际超载人口”三项指标数值都有增加,但“超载地区总人口”与“实际超载人口”指标数值增加幅度大于“全国总人口”,说明人口超载地区在增加,水量盈余地区在减少,故排除A、B项;“水资源限制度”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增大趋势,而水资源限制度数值越大表明水资源限制性越强,说明我国的人水平衡趋于紧张,故D项正确;C项的信息根据题干及图中信息无法判断。
[知识点1、2]下图是矿产资源需求生命周期变化示意图。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的变化反映了区域开发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消费强度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产出所需的矿产资源投入为度量。读图,完成第3~4题。
3.据图推断,甲所处区域的发展阶段是( )
A.原始社会阶段 B.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C.工业化阶段 D.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4.在乙阶段,矿产资源消费强度呈迅速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①技术进步 ②交通便利 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④清洁生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甲阶段矿产资源消费强度明显升高,说明当时区域发展需要大量矿产资源,而且地区生产总值大多由消耗矿产资源的工业而获得,这与工业化阶段特征相吻合,C项符合题意。第4题,图中显示,乙阶段矿产资源消费强度呈迅速下降趋势。由于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水平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生产同样产值的产品需要的矿产资源投入就会减少,这是乙阶段矿产资源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①符合题意。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往往不需要矿产资源投入而获得产值,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得消耗矿产资源的工业产值比重下降,导致矿产资源消费强度下降,③符合题意。交通便利、清洁生产与矿产资源消费强度下降关系不大,因此②④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1、2]下图是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和人口消耗的资源量关系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代表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的折线在B点之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
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 D.政策改变
6.甲处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生活质量提高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生态环境恶化 D.环境质量提高
【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代表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的折线在B点之后明显增加,说明环境提供的资源量迅速增加。人口减少,生产力降低,环境提供的资源量减少;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环境提供的资源量迅速增大;劳动力增加,环境提供的资源量增大,但是不会很快; 受政策改变影响比较小。第6题,甲处人口消费的资源量大于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人们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均降低;看不出人口老龄化严重;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会恶化。
[知识点3]新疆的煤炭资源丰富且集中,呈现“北富南贫”的格局。下图为新疆煤炭外运市场示意图(箭头代表煤炭运向)。据此完成第7~8题。
7.甘肃煤炭资源丰富,但仍需从新疆大量购入煤炭,推测其原因有( )
①公路、铁路、水路交通便利 ②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③区域供给不平衡 ④季节性需求波动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西南地区水能等能源资源丰富,但仍需从新疆调运优质煤,其直接原因是( )
A.云、贵、川、渝等省市没有优质煤炭 B.西南地区水能发电量小
C.经济发展对高热值煤的需求增大 D.“一带一路”亚欧通道的带动
【答案】7.C 8.C
【解析】第7题,甘肃煤炭资源丰富,但仍需从新疆大量购入煤炭,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区域供给不平衡,有些地区供应不足,③正确;甘肃公路、铁路运输便利,但其地势起伏大,水运条件差,①错误;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把能源输送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②错误;运输到甘肃的主要是普通煤,可能是地区季节性需求(冬季取暖)波动大,④正确。第8题,西南地区水能等能源资源丰富,但仍需从新疆调运优质煤,其直接原因是市场需求——经济发展对高热值煤的需求增大。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知识点3]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矿产资源的储产比表示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储消比反映现有储量对消费的保障程度。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及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的静态保障程度(单位:年),其中世界储产比约等于储消比。
项目 | 石油 | 煤炭 | 天然气 | 铁矿石 | 锰矿石 | 铬矿 | 铜矿 | 锌矿 | 铝土矿 | 钨矿 | 稀土矿 | 钾盐矿 | ||
静态保障年限 | 储产比 | 世界 | 43 | 228 | 64 | 141 | 100 | 257 | 27 | 24 | 189 | 87 | 1 012 | 327 |
中国 | 15.3 | 113 | 44.2 | 48.3 | 23.3 | 18 | 32.1 | 14.3 | 32.1 | 31.9 | 324 | 242 | ||
储消比 | 中国 | 11.6 | 113 | 44.2 | 39.2 | 21.6 | 4.1 | 12.5 | 19.1 | 30.5 | 62.2 | 1 135 | 14.5 |
材料二 2017年,大洋洲、南美洲、南非和亚洲为世界铁矿出口的四大区域。下图为我国2013—2019年铁矿石产量和进口量统计图。
(1)说明材料一反映出的我国矿产资源静态保障程度的总体特点。(2分)
(2)请为保障我国铁矿石安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
(3)说出我国铁矿石的主要进口来源国。(4分)
(4)说明我国铁矿石生产和进口贸易的特点。(8分)
【答案】(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加强铁矿石资源的勘探;提高铁矿石冶炼技术;发展科技,寻找钢铁替代产品;铁矿石进口渠道多元化;建立铁矿战略储备基地;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3)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南非。
(4)生产量大;进口量大;进口比例呈上升趋势;对外依存度增大。
【B培优练·核心素养提升】
时间:20分钟 总分:41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人地协调观]魁北克省是加拿大面积最大的省,其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品生产在加拿大及全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魁北克省自由而透明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鼓励商业性勘查的优惠政策、对矿山复垦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等,促进了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为( )
A.“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模式 B.严格环境限制条件下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
C.“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矿业模式 D.粗放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2.魁北克省在矿产资源管理中的经验和优势,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借鉴有( )
①保护生态,科学开发 ②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 ③推动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法规及制度建设 ④因地制宜复耕复垦,恢复农业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先破坏,后恢复”模式是指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经济发展,与材料中该省通过法律监管、促进环境保护矛盾,故A项错误;严格环境限制条件下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是指通过政策限制开发并将环境问题转嫁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材料中该省为商业性勘查提供优惠政策,并未限制矿产资源开发,故B项错误;粗放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是指通过加大资本投入、扩大开发规模以提高经济效益,与材料中集约经营矛盾,故D项错误;魁北克省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制度,鼓励商业性勘查与矿山复垦,平衡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绿色矿业模式,C项正确。第2题,我国矿业应当借鉴魁北克省关于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经验,集约经营、科学开发、综合利用、加强管理、恢复环境,不单单是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而是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①②④正确。
[综合思维]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人口规模、人均GDP以及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量产生正向的驱动作用,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具有负向的驱动效应。对于碳排放强度而言,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均产生负向的抑制作用。下图为2000—2015年我国三大区域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的变动趋势。据此完成第3~4题。
3.相同的人均GDP,西部地区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城镇化水平较低 B.人均能源较多
C.技术水平较落后 D.人口规模较小
4.2011年以后,东部地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表现出减缓态势,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B.能源结构调整
C.对外贸易增加 D.消费水平提高
【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西部地区较其他地区而言人均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说明西部地区总体还属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碳排放,C项正确。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人均能源虽然较多,但人均能源消费较少,B项错误。 人口规模以及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量产生正向的驱动作用,A、D项错误。第4题,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随着人均GDP的快速增长,人均碳排放量在变化,但人均GDP的增加不是人均碳排放量减缓的原因,A项错误。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经济结构优化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会使化石燃料减少,人均碳排放量表现出减缓态势,B项正确。对外贸易增加,可能导致能源总量上升和人均碳排放量增加,不能说明人均碳排放量表现出减缓态势,C项错误。消费水平提高间接带来能源消费增加和碳排放量增加,D项错误。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球超载日”是指地球已用完年度可再生自然资源额度,当天进入生态赤字状态。读1969—2017年“地球超载日期”统计图,完成第5~6题。
5.从“地球超载日”角度看,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超越地球生态临界点的年份大约是( )
A.1969年 B.1970年
C.1987年 D.2017年
6.2020年“地球超载日”比2019年推迟了三个多星期,原因可能是( )
A.技术发展使资源利用率不断提升 B.开发力度加大使资源总量增加
C.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数量减少 D.新冠疫情使短期消费模式改变
【答案】5.B 6.D
【解析】第5题,据图可知,1969年可再生自然资源额度并未用完,还有结余,但是到了1971年末,出现了生态赤字状态,这表明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超越地球生态临界点的年份大约是1970年。第6题,2020年初出现了新冠肺炎疫情,多国公民减少了外出消费,使短期消费模式改变,因此“地球超载日”比2019年推迟了三个多星期。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量的70%以上的城市。根据其发展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很多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完成第7~8题。
7.下列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的举措,合理的是( )
A.工业停产,全力发展种植业
B.禁止开采自然资源,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招商引资,进一步推动资源开发
D.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8.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需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兴产业
【答案】7.D 8.D
【解析】第7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主要产业是工业,工业是城市经济的基础,工业停产,城市经济崩溃,不利于该类城市转型,A项错误。资源枯竭型城市建立在开采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如果禁止开采,城市经济可能会快速衰退,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城市转型,B项错误。招商引资,进一步推动资源开发,会加速当地资源枯竭,不利于城市转型,C项错误。资源枯竭型城市往往多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企业,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是其未来发展方向,D项正确。第8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如果产业调整比较好,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GDP未必一定会下降,A项不符合题意。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比重的升降关键是看其新的经济增长依靠什么产业,有的可以依靠高效现代农业,如辽宁阜新,第一产业就可能上升;有的依靠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可能上升;有的依靠发展各类制造业,第二产业可能上升,因此B项不符合题意。如果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比较好,打造新的优势产业,人口不一定流向其他城市和郊区,甚至会吸引外来人口迁入,C项不符合题意。已有资源面临枯竭,城市要想存在和发展,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兴产业,这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D项符合题意。
[区域认知]9.下图为部分能源资源的发电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图。图中的可再生能源中,在我国开发潜力很大且具有显著综合效益的是( )
A.水能 B.太阳能
C.风能 D.潮汐能
【答案】A
【解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交界处,地势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开发综合效益好;我国太阳能和风能虽然也丰富,但投入成本较高,综合效益较低;潮汐能的开发成本最高,且能量不稳定,综合效益最差。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地理实践力]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资源都较丰富,但由于自然、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我国的资源分配非常不均匀。我国政府为了使各地的资源能够合理高效率地利用,制定并实施了多个调配资源的工程,如我们熟悉的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以及南水北调等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的分配利用的难题。南水北调工程分多条线路,分别从我国许多大江、大河流域调取水资源,满足北方地区的用水需求。下图示意南水北调线路。
(1)南水北调工程的修建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何种问题?(4分)
(2)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北方地区有哪些不利影响?(6分)
(3)分析南水北调工程是如何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的。(4分)
【答案】(1)水资源禀赋问题,主要是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消费需求问题,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快,水资源需求量增加,导致水资源短缺。
(2)限制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北方地区工业、农业缺水,导致生产能力下降;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保障、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水资源短缺会引发水资源的争夺,影响社会稳定等。
(3)南水北调工程平衡了国家水资源的分布,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增加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水资源供给,有效避免旱灾给北方地区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人教版 (2019)第一节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2019)第一节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一课一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后测评,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