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课件(17份)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突破篇 专题6 人口与城市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突破篇 专题6 人口与城市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六人口与城市,构建体系·理思路,基础考点·自诊断,核心考点·课堂研,核心考点三城市化,大都市的辐射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江苏南通模拟)石羊河流域是河西走廊人口密集、生态脆弱的区域。近年来,该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协调人口分布,生态环境已经大大改善。下图示意石羊河流域人口密度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表示该地人口密度减小明显的图例是( )A.Ⅰ B.Ⅱ C.Ⅲ D.Ⅳ2.为使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该地首先应( )A.优先促进经济发展 B.优化水资源的配置C.加快提高科技水平 D.加大地区开放程度
【解析】 第1题,由题意,根据材料“近年来,该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协调人口分布,生态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可见人口密度明显减小的地区应该是环境承载力最小的区域,该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为内流区,水资源是决定该流域环境承载力的直接因素。四种图例所示区域中,Ⅱ图例所示区域为石羊河下游,水资源最少,环境承载力最小。因此经过协调后,人口密度减小最明显,B对,故选B。第2题,由题意,根据上题分析,制约该流域环境承载力的资源是水资源,因此要首先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量,保证中下游河段的水资源满足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B对。该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对外联系不便,受水资源限制,经济发展规模小,科技水平低,发展程度低,A、C、D都需要在水资源有保障的前提下进行,A、C、D错误,故选B。
(2022·河南濮阳一模)统计资料显示,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2030年前后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下图示意我国不同时期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及发展趋势(含预测)。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提升,主要是因为( )A.经济发展缓慢 B.人口基数大C.生育水平低 D.人口增长快4.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目前我国应( )A.加快产业结构调整B.完善社会养老制度C.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D.大量引进外籍劳工
5.推测我国最早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的城市最可能是( )A.上海 B.深圳 C.海口 D.南宁
【解析】 第3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人们生育观念改变,使得我国生育水平低,老年人口比重大,人口老龄化快速提升,C正确。故选C。第4题,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目前我国应完善社会养老制度,解决养老问题,B正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均不是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的合理措施,A、C错误;大量引进外籍劳工可以降低老年人口比重,但不符合我国国情,D错误。故选B。第5题,最早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的城市应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且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上海市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最可能最早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A正确,故选A。
(2022·浙江温州二模)城市空间结构随城市的发展发生变化。下图为不同阶段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示意图。完成6~7题。
6.关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合理的是( )A.甲应为居住区 B.乙应为工业区C.丙建筑高度高 D.乙的面积最大7.各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为( )A.阶段Ⅰ城市功能完备 B.阶段Ⅱ交通压力最小C.阶段Ⅱ大气污染严重 D.阶段Ⅲ对外联系最强
【解析】 第6题,图中甲功能区位于城市中心,一般为商业区,建筑高度高,A、C错误;丙位于城市外围,应为工业区,B错误;乙位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应为住宅区,随着城市的发展,面积扩大,住宅区是各功能区中面积最大的,D正确。故选D。第7题,阶段I城市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区,应为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功能完备不正确,A错误;阶段Ⅰ为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交通压力最小,B错误;阶段Ⅱ没有出现工业区(丙功能区),因此大气污染严重说法错误,C错误;阶段Ⅲ中形成城市三大功能区,且周边出现卫星城,对外联系最强,D正确,故选D。
(2021·湖南选择考)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意1990—201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1)~(2)题。
核心考点一 人口变化与人口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2)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一、人口问题1.人口问题的判断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的分析思路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严禁非医学鉴定胎儿性别。(3)人口的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人口总体文化水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素质。
二、人口迁移1.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口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2.人口迁移主导因素的判断
3.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技巧点拨: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分析思路: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如下图所示:
考向一 结合某区域统计图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2022·四川南充二模)我国中部地区某地级市辖6县2区,代管1县级市。下图为2010—2020年十年来该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十年来该市(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老年人口比例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外出务工求学人口增加2.2013年户籍人口明显减少,可能是因为( )A.营商环境改变 B.生育政策调整C.户口管理政策改变 D.行政区划调整3.为应对人口减少该市重点应该( )A.完善生育支持体系 B.培育突出的优势产业C.建设交通枢纽城市 D.控制城市房价上涨
【解析】 第1题,该地级市的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是一个人口流出地,外来人口应该少于外出人口,表示的是人口的迁入与迁出,与人口的自然增长无关,流出的人口多为年轻的劳动力,老年人所占比例应逐渐增加,劳动力需求数量减少,外出务工求学人口增加,A、B、C错误;D正确,故选D。第2题,2013年户籍人口明显减少,可能是因为户口管理政策改变,东部城市入籍更容易,大量外出务工人员把户籍迁出,C正确,故选C。第3题,该地级市大量人口外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为应对人口减少该市重点应该培育突出的优势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B正确,故选B。
考向二 结合人口普查数据考查我国的人口问题(2022·河北模拟)“婚姻挤压”是指由于婚龄男女人口出现较大落差,有可能导致大批一种性别的人找不到配偶的现象。下表示意2020年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据此完成4~6题。
4.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不能反映出现阶段我国( )A.人口基数大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性别比失衡 D.人口增长模式转变5.“婚姻挤压”将会导致( )A.女性结婚年龄推后 B.地区间人口结构失衡C.结婚成本大大降低 D.大量农村劳动力回流6.为了缓解“婚姻挤压”现象,可采取的对策是( )A.提高婚育年龄 B.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C.倡导男女平等 D.大量接纳海外的移民
【解析】 第4题,据表格中数据可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41 178万,年平均增长率为0.53%,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仍处于“三低”模式,不能反映出现阶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D符合题意,人口基数为141 178万,A不符合题意;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说明我国性别比失衡,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3.5%,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B、C不符合题意,故选D。第5题,据表格中数据可知,我国人口基数大,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男性人口数量多于女性人口,将会导致适婚青年中部分男青年找不到配偶,主要表现为城市男青年挤压农村男青年、发达地区男青年挤压欠发达地区男青
年,最后被婚姻市场排挤出来的男性大多为贫困、边远和农村地区的人口,导致地区间人口结构失衡,B正确;“婚姻挤压”不会影响到女性结婚年龄及结婚成本问题。A、C错误;大量农村劳动力回流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等原因有关,与“婚姻挤压”无关,D错误。故选B。第6题,据材料可知,我国总人口性别比失衡,男性人口数量明显多于女性人口,是导致出现“婚姻挤压”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倡导男女平等,改变生育观念,使总人口性别比趋于均衡,从而缓解“婚姻挤压”现象,C正确。
(2022·广东新高考)我国某特大城市一老旧厂区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2008年以来,该产业园又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右图示意2008~2019年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据此完成(1)~(2)题。
核心考点二 城市空间结构
(1)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的原因不包括( )A.政府政策引导 B.产业结构转型C.消费需求推动 D.建筑布局调整(2)图示的功能分区演化对该产业园带来的影响是( )①土地租金上涨 ②商业规模缩小 ③消费群体减少 ④文创功能收缩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一、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判断方法城市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的大小、距市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
三、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思路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1.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2.根据图中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3.注意高级住宅区和风景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四、城市功能区集中布局和分散布局的优缺点辨析
考向一 结合地理要素统计表考查功能区特点(2022·安徽黄山二模)建设用地比重是指一个功能区内的建筑用地占土地面积的比重。下表是我国南方某镇2020年旅游、商业、工业、农业功能区人口与经济状况统计表。据此完成1~3题。
1.表中表示工业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由表中数据可知,丁功能区( )A.人口抚养比最高B.一般位于城镇的中心C.建设用地面积大D.一、二、三产业结构齐全
3.四个功能区中,甲功能区( )A.交通通达度最高B.主要生产小麦、玉米等作物C.旅游业较为发达D.主要提供肉蛋菜等农副产品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GDP的数值可知,丁功能区的GDP产值最高,建设用地占比最高,反映出该功能区经济水平高,且建筑密度大,可推断为商业区;甲功能区的GDP产值最低,建设用地占比最低,老年人口占比高,可推断为农业区;乙功能区和丙功能区GDP产值差异不大,由年龄构成可知多以中青年为主,但建设用地丙功能区占比高于乙功能区,可推断乙功能区属于旅游区,需要保留大量的旅游资源用地,建设用地占比相对较低,而丙功能区属于工业区,厂房占地面积广,因此表中表示工业区的应该是丙,故选C。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丁功能区是商业区,60岁以上占20%、14岁以下占20%,可推出劳
动人口占比最高,人口抚养比较低,人口抚养比最高的应该是甲功能区,A错误;商业区一般位于城镇的中心,人流量大,交通通达性好,B正确;商业区占地面积最小,建设用地比重高不等于建设用地面积大,C错误;商业区以第三产业为主,一、二、三产业结构不齐全,D错误。故选B。第3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功能区为农业区,交通通达度较低,A错误;材料中提到,表中是我国南方某镇,应该主要生产水稻等作物,而不是小麦、玉米等作物,B错误;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应该是乙功能区(旅游区),C错误;农业区主要为居民提供肉蛋菜等农副产品,D正确。故选D。
(2022·山东德州一模)大阪站站北地区位于大阪市中心,面积0.24 km2,曾经为铁路货运站场。随着周边城市用地逐步开发建设,站北地区的改造升级备受关注。自2002年起,该地区开始改造,致力于建设不仅包括科学技术,还包括与经济、产业、文化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复合的创新空间。该地区分两期进行规划改造。读该地区规划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考向二 结合区域规划图,考查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因素
4.大阪站站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主要取决于( )A.经济因素 B.政策因素C.历史因素 D.政治因素5.与Ⅰ期相比,大阪站站北地区Ⅱ期开发( )A.经济效益降低 B.用地规模缩小C.内部交通不便 D.创新空间和谐
【解析】 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大阪站站北地区位于大阪市中心,面积0.24 km2,曾经为铁路货运站场。随着周边城市用地逐步开发建设,站北地区的改造升级备受关注。可知,以前土地价格低,主要用于铁路货运站场,随着周边地区的逐步开发建设,大阪站站北地区地租不断升高,大阪站站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主要取决于经济因素,A正确,故选A。第5题,根据图中信息,Ⅱ期开发用地规模扩大了,B错误;Ⅱ期开发用地内部有公路和空中步行连廊,交通便利,C错误;Ⅱ期开发用地中增加了公园绿地,所以环境好,经济效益提高了,创新空间更加和谐,D正确,故选D。
(2022·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2)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3)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和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1.景观变化的影响(1)不利影响:(2)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3.空间地域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化。
二、城市新区建设1.建设城市新区的必然性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绿地面积少,城市环境质量差;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治安问题;内城衰落;人口老龄化;传统文化风貌被破坏。建设城市新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2.城市新区的开发条件城市新区开发应当具备水资源、能源、交通、防灾等建设条件,并应避开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古迹。土地丰富、价格低,临近老城区,通过合理布局,与老城区合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城市新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1)处理好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关系,防止出现新城区膨胀、老城区衰落的问题。(2)总结老城区建设经验和存在问题,合理规划,发展创新。
(3)处理好新城区发展与农业用地之间的关系,防止因建新城区而出现用地矛盾。(4)处理好新城区内产业过渡问题,切实解决居民住房、就业问题。
考向一 结合土地利用效率的变化考查不同类型城市化的特点
(2022·河南焦作一模)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一些地区的发展规划往往制定增长模式,导致收缩城市持续开发建设,与实际的人口流失状况相悖,从而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右图示意2013—2017年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收缩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均值低,最可能表现为城市( )A.紧凑度较高 B.空间合理开发C.绿化面积较大 D.房屋和设施空置多2.增长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较快,主要直接得益于( )A.商业区的拓展 B.新建住宅区多C.工业园区增多 D.城市休闲区面积大3.能够提高收缩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根本措施是( )A.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B.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D.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 第1题,“收缩城市持续开发建设,与实际的人口流失状况相悖,从而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这说明城市建设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房屋不断增加,但是人口流失导致房屋和设施空置多,D正确;收缩城市持续开发建设导致紧凑度不会高,A错误;“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说明空间开发不合理,B错误;快速城镇化往往导致绿化面积比例减小、面积减小,C错误。故选D。第2题,增长城市应该是人口流入较多,人口流入量大对住房需求增加,新建住宅区多,尤其是高层住宅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因此增长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较快,B正确;商业区一般位于市中心或交通便捷的区域,面积增加有
限,A错误;工业厂房比较低矮,工业园区增多,土地利用效率不会太高,C错误;城市休闲区面积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不会高,D错误。故选B。第3题,能够提高收缩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根本措施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各产业用地,提高利用率,A正确;收缩城市经济动力不足,一般技术力量落后,不适宜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B、C错误;基础设施建设占地面积大,不是提高收缩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根本措施,D错误。故选A。
(2022·广东佛山二模)绿色城镇化是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转变过去以高扩张、高耗能、高排放为特征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实现城镇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右图示意2010年、2015年、2019年安徽省地级市绿色城镇化综合指数变化情况图。据此完成4~6题。
考向二 结合绿色城镇化考查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
4.2010—2019年3个区域绿色城镇化水平均值比较( )A.皖北>皖南>皖中 B.皖中>皖南>皖北C.皖南>皖中>皖北 D.皖南>皖北>皖中5.据绿色城镇化综合指数变化情况可知,该区域( )A.芜湖市综合指数增长较快B.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C.皖中地区综合指数一直呈上升趋势D.城市间差距减小,地区间趋于均衡
6.绿色城镇的建设有利于( )①扩大承载规模 ②缓解用地紧张 ③减少环境污染 ④带动周边产业升级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 第4题,读安徽省地级市绿色城镇化综合指数变化情况图,结合图例可知,绿色城镇化水平均值中皖北区域最低,皖南区域绿色城镇化水平均值最高,3个区域绿色城镇化水平均值比较结果为皖南>皖中>皖北,故选C。第5题,据绿色城镇化综合指数变化情况可知,综合指数增长较快的城市有淮北市、滁州市、黄山市等,对比可知芜湖市2015—2019年的相关指数增长较小,排除A;绿色城镇化综合指数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是位于皖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皖南地区属于长江流域,B正确;皖中地区综合指数并非一直呈上升趋势,例如合肥市2010—2015年呈下降趋势,排除C;结合图例和数值可知城市间差距增
大,皖南、皖中、皖北三个地区间差异也较明显,排除D,选B。第6题,由材料可知绿色城镇化是实现城镇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因此绿色城镇的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即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也有利于带动周边产业升级,D正确;绿色城镇的建设是要改变过去以高扩张、高耗能为特征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因此会适当限制资源的开采和用地的扩张,不利于扩大承载规模和缓解用地紧张,①②错误,选D。
考向三 结合城乡关系演化图考查城镇化的动力(2022·福建厦门模拟)城乡关系演化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城乡功能和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存在很大差异,下图为我国城乡关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据图推测,我国城乡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表现及其主导因素是( )A.二元形成阶段,乡村向城镇提供大量劳动力;城市化推动B.二元加固阶段,乡村传统文化快速向城市渗透;文化差异C.统筹协调阶段,城镇向乡村提供大量土地、资金;土地改革D.城乡一体阶段,乡村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加强;国家政策8.当前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措施为( )A.畅通城乡社会、经济要素循环B.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C.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D.推动城镇产业向农村转移
【解析】 第7题,根据题意,观察图中信息可知,二元形成阶段时期,二元户籍制度影响了乡村人口流向城市人口,因此并未向城镇提供大量劳动力,A错误;二元加固阶段,位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间,大量人口流入乡村发展农业,因此城市文化向乡村渗透,B错误;统筹协调阶段,取消了农业税,导致农业发展有所提高,城镇可能向乡村提供资金,但城镇一般不可能向乡村提供土地,乡村土地资源更多,C错误;在城乡一体化阶段,位于新型城镇化之后,注重加强乡村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加强对环境的治理等,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既反映了
国家政策的一脉相承,又符合新时代的阶段特征和具体要求,D正确。第8题,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城乡之间的经济和资源优势互补,畅通城乡社会和经济要素循环,是比较关键的措施,A正确;但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能是单一的发展农村,无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B错误;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加强城乡之间的社会稳定,对于城乡融合发展影响不大,C错误;城镇产业向农村转移,将促使农村生态等受到影响,是单一的发展,对融合发展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
(2022·山东高考)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右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核心考点四 大都市辐射功能
(1)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
(2)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大都市辐射案例分析
考向一 结合城市综合功能结构图考查城市辐射功能(2022·浙江模拟)读某都市圈各城市空间分布图及四城市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内部结构图。完成1~2题。
1.各城市中辐射功能最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甲、乙、丙、丁四城市( )A.甲城经济发展水平最高B.乙城环境承载力最大C.丙城的城市化水平最高D.丁城农产品产值最高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四城市中,甲城市的城市居住功能最强,农产品供给功能最弱,说明甲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辐射功能最强。A正确;乙地区林产品供给、生态调节功能强,可推断为山区,山区服务功能弱,B错误;丙地区生态调剂功能、农村居住功能强,可推断为乡村,乡村服务功能弱,C错误;丁地区农村居住功能、农产品供给强,故经济欠发达,服务功能弱,D错误,选A。第2题,甲、乙、丙、丁四城市中,甲城市的城市居住功能最强,农产品供给功能最弱,说明甲城市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最高,A正确,C错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很多,如资源的丰富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等,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乙地的环境承载力大小,B错误。农产品的数量和价格都会影响到农产品的产值,丁城农产品的数量最多,但产值不一定最大,D错误。选A。
考向二 结合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考查大都市辐射功能(2022·湖北天门模拟)河北的“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仅一河之隔,多年来凭借自身优势,逐渐成为承载首都庞大就业人群的重要区域,被称为北京的“后花园”。2020年,国家发改委官网公布了《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高质量发展,实现功能分工协同、交通互联互通、生态共建共管、设施共建共享、安全联防联控,探索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协同机制,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据此完成3~5题。
3.作为北京的“卫星城”,“北三县”的优势是( )A.水源充足,环境优美 B.文化先进,休闲胜地C.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D.距离适中,生活适宜4.未来,“北三县”可承接北京转移的主要产业类型为( )A.特色轻纺 B.现代服务C.绿色生态 D.临海临港
5.北京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的前提是( )A.提升通州区行政级别B.改变“北三县”行政归宿C.构建便捷交通运输网D.消除两地地域文化差异
【解析】 第3题,由材料“多年来凭借自身优势,逐渐成为承载首都庞大就业人群的重要区域”可知,“北三县”承载了北京通州的就业人口,通州的就业人口之所以会居住在“北三县”是因为两地距离较近,北三县生活成本低,D正确;“北三县”不一定比通州更加水源充足,环境优美,且这不是吸引劳动就业人口的主要因素,A错误;通州属于北京市,经济、文化和交通比“北三县”更发达先进,B、C错误。故选D。第4题,特色轻纺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适合转移到“北三县”发展,A正确;北京要进行产业升级转型,注重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现代服务业和绿色生态产业应该保留在北京,B、C错
误;“北三县”位于内陆地区,不能发展临海临港产业,D错误;故选A。第5题,只有在两地之间构建便捷的交通运输网,才能促进两地之间人口、产业的流动,实现两地协同发展,C正确;提升通州区行政级别、改变“北三县”行政归宿对于两地协同发展影响不大,A、B错误;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精神财富,我们应保护当地地域文化,而不是消除两地地域文化差异,D错误,故选C。
新型城市发展模式1.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微点六 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2.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共生城市共生城市实际上是对生态城市的一种描述,就是城市内部的各个节点,包括交通、建筑、能源、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在内的各个部分,相互交织构成整体,所有要素都得到良性循环,用科学的方法发掘和利用城市各个子系统的协同性,最终实现城市、环境和资源的综合效益。
4.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促进城市良性发展;有利于发展乡村经济,促进乡村的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2022·新疆模拟)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连接与创造,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是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其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需要对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以及实体世界等进行大量改造。深圳作为我国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元宇宙的城市,在2018年已开始构建智慧型城市,走在全国前列。据此完成1~2题。
1.元宇宙的实现需要哪些技术支持( )①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 ②纳米技术 ③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 ④“三S”技术 ⑤高性能计算能力 ⑥生物基因技术 ⑦高速网络传输技术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 D.③④⑤⑥⑦
2.深圳能成为我国率先实现元宇宙城市的原因( )①产业结构优,高精尖产业多 ②科技实力强③经济发展快,资金充足 ④距离香港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可知,需要获取信息和数据的“三S”技术和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由材料“需要对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以及实体世界等进行大量改造”可知,需要高性能计算能力;由“连接与创造,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可知,需要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高速网络传输技术。C正确,故选C。第2题,深圳能成为我国率先实现元宇宙城市的原因包括产业结构优,高精尖产业多,科技实力强,经济发展快,资金充足,由“率先成为”知,与距离香港远近无关,①②③正确;故选A。
(2022·广东模拟)绿色屋顶指覆盖有植被的屋顶,可分为粗放型(养护频率低,免灌溉,多苔藓类植物)、半密集型(定期养护、灌溉,多草本类和灌木类植物)和密集型(经常养护和灌溉,多草本类、灌木类和乔木类植物)。某研究小组对南京市某栋建筑绿色屋顶进行研究,右图分别示意整栋建筑和顶层夏季制冷、冬季制热节能率及全年节能率情况。据此完成3~5题。
3.该建筑的绿色屋顶( )A.降温效应以春秋两季最为明显B.冬季,白天表现为升温效应C.各类型均可使建筑总能耗减少D.楼层越低,节能效率越高4.该建筑密集型绿色屋顶节能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层比较厚 B.植物耐旱能力强C.草本植物较多 D.植被生物量较小
5.建设绿色屋顶产生的生态效益有( )A.提高土地利用率 B.恢复地带性植被C.延长建筑材料寿命 D.减轻城市内涝
【解析】 第3题,由材料和图中信息可知,绿色屋顶指有植被覆盖的屋顶,植被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改变太阳辐射与热量平衡,从而影响大气温度,起到改善小气候的作用。植被覆盖的屋顶比热容大于水泥屋顶,因此绿色屋顶会使局部地区年温差与日温差减小,使建筑减少制热、制冷时间,起到节能效果。夏季气温高,降温效果最明显,春秋季气温不高,降温效果较不明显,A错;冬季时,白天太阳辐射强,表现为降温效应,B错;由图可知,粗放型、半密集型、密集型均可使整栋建筑全年节能率为正值,因此均具有节能效果,使建筑总能耗减少,C对;由图可知,顶层的节能率基本上大于整栋建筑的节能率,因此节能效率在顶层体现的更为明显,D错。故选C。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城镇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七人口与城镇,高考解密,知识体系,关键能力,命题点一人口,思维点拨,命题点三城镇化,城市的辐射功能,热点聚焦7传统文化,传统民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突破篇 专题12 旅游地理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十二旅游地理,构建体系·理思路,基础考点·自诊断,核心考点·课堂研,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影响区域环境,旅游安全防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突破篇 专题10 区域协调与区域发展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构建体系·理思路,基础考点·自诊断,核心考点·课堂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