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 实验题专项训练:地球表面 六年级科学下册+答案解析(教科版)
展开小升初 实验题专项训练:地球表面 六年级科学下册 教科版 含解析
1.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1)取一些土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会闻到一股焦臭味,这是因为土壤中含有( )。
(2)把一些土壤倒入水中,会有( )冒出,说明土壤中有( )。
(3)充分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土壤的沉积物分层了,其中沉积在杯子最底部的是( )。
(4)除了以上物质,土壤中还包括( )、( )。
2.小明在家为探究雾的形成,进行了如下人造雾实验,
实验名称: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步骤:
第一步:往量筒内倒入适量______,放入点燃的线香。
第二步: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
筒内的现象。
第三步: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1、2,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1)在量筒内倒温水的目的是产生更多的______。
(2)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______。
(3)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成众多的小水滴,它们漂浮在高空就是______,接近地表就是______。
王老师用镊子夹住一小块石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随后又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让学生观察。
3.用酒精灯加热石片,操作正确的图是( )。
A. B.
4.实验中的酒精灯模拟的是________,冷水模拟的是_________。
5.实验中,反复几次后发现石片上________。自然界中的岩石经过长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下会破碎。这种现象叫________。
小明利用土壤做了模拟河流对土地的侵蚀实验。如右图,在水槽的一端用土堆一个斜坡,在中间挖一条宽、深都约为1厘米的“河道”,用装满水的塑料瓶沿“河道”上端慢慢倒入“河道”,水向下流,形成河流。
6.河道被水侵蚀后,形成的现象最可能的是( )。
A.a区域明显变深,c区域无颗粒沉积
B.b区域明显变深,c区域有颗粒沉积
C.a区域明显变深, c区域有颗粒沉积
7.经过长期变化,在c区域通常会形成平原地形。c区域沉积的成分主要是( )。
A.鹅卵石 B.细沙 C.大石头
8.当河流流速较快时容易产生________作用,当河流流速较慢时容易产生________作用。
9.模拟雨的形成
加热烧杯里的水时,一部分液态水会变成_________,当遇到冷的培养皿时,会在底部凝结成_________。在培养皿中加冰块,是为了使温度_________,这样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_________,一旦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掉下来。这是模拟_________的形成。
某实验小组想研究土地有无植被覆盖对侵蚀的影响。他们在喷水壶里倒了200毫升水,然后在塑料盆底一侧挖几个洞,铺上石子,倒入土壤,做成3种土壤样本。
10.下列选项中,( )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11.材料选好了,接下来就是分别拿两个量杯放在土壤样本的下面接雨水。实验小组同学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
12.下图是模拟雨的形成实验,请认真观察并回答问题:
(1)试验中,加热湿沙子的目的是什么?
(2)冰块起的作用是什么?
(3)在这个试验中,水发生了几次形态变化?
(4)试验中形成的“云”是不是水蒸气?
(5)根据实验和自己的理解,请描述雨是怎样形成的?
13.下面的表格记录了“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的实验情况。
土地的序号
降雨量的大小
模拟土地的坡度
有无植被覆盖
模拟土地的表面积
降雨后“径流”情况
1
大雨
30度
无植被覆盖
400平方厘米
黏土和细沙很多
2
大雨
20度
有植被覆盖
400平方厘米
黏土和细沙较少
3
小雨
30度
有植被覆盖
400平方厘米
黏土和细沙很少
4
大雨
20度
无植被覆盖
400平方厘米
黏土和细沙较多
5
小雨
45度
有植被覆盖
400平方厘米
黏土和细沙较少
6
小雨
30度
无植被覆盖
400平方厘米
黏土和细沙较少
1.表格中的_______号土地和________号土地可以用来研究降雨量的大小对侵蚀的影响。用表格中所提供的信息,说明降雨量大小对土地的侵蚀有怎样的影响?___________
2.表格中的___________号土地和_______号土地可以用来研究土地坡度的大小对侵蚀的影响。用表格中所提供的信息,说明土地坡度大小对土地的侵蚀有怎样的影响?___________
3.表格中的___________号土地和___________号土地可以用来研究土地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用表格中所提供的信息,说明有无植物覆盖对土地的侵蚀有怎样的影响?___________
下图是小明从野外采集的三种土壤,根据课堂实验回答问题。
1号:沙质土 2号:黏质土 3号:壤土
14.这三种土壤是按( )不同进行分类的。
15.图1是小明的部分观察记录。从观察记录中可知,土壤摸起来是细腻还是粗糙的与( )有关。
图1 图2 图3
16.图2将土壤“团小球”是为比较土壤的( )。用手团揉潮湿的沙质土,发现( ),这说明沙质土的( )比较差。
17.图3实验室为了比较土壤的( ),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需要做到( )、( )等要相同。
18.下列关于黏质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透气性比较好 B.渗水性比较好 C.容易积水,空气不容易进去
19.根据上面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的土壤成分含量不同 B.不同的土壤透水、保水能力基本相同 C.不同的土壤合适种植不同的植物。
20.下表是亮亮同学观察岩石标本的实验报告,请你根据提示,帮他填写完整。
请选择:形状大小颜色条纹放大镜岩石标本
实验名称
观察岩石标本
实验器材
岩石标本、放大镜、小锤等
实验步骤
(1)野外采集_________(2)肉眼观察岩石的_________、大小、颜色、是否透明
(3)肉眼观察岩石有无层理、_________、斑点、气孔、生物痕迹等
(4)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颗粒(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结构)
(5)用两块岩石相互轻轻敲击,听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了解到岩石标本属性及其具备的特征
21.动一动,写一写。
实验题目: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
实验材料:( )
实验过程:(1)( )。
(2)( )。
(3)( )。
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 )、( )、( )。
22.实验。
实验名称:用排水法判断土壤中有空气。
实验材料:干泥土、水槽、清水。
实验步骤:把一块干泥土放进水中,进行观察。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我的实验记录表-当时我们在研究“雨水大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时候:
(1)我们的猜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方法:采用________实验,设立实验组、对照组。
要改变的条件是:降雨量的大小。
(3)保持不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某学校一课外兴趣小组对A、B、C、D四种矿物质的硬度进行研究,通过相互刻画,实验记录如下:
“√”表示有刻痕,“×”表示无刻痕。
(1)根据实验记录,请你推测:_________的硬度最大。
(2)如果四种矿物质为铁块、木块、塑料和铝块,请你推测出:B物质为_______,C物质为________,D物质为_________。
25.季云博在研究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时,他猜测“植被的多少会影响水土流失”,怎样验证这个猜测呢?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面的表格。
我的猜想
植被多时,水土流失__________;植被少时,水土流失__________。
实验材料
两块大小相同、植被覆盖率不同的土壤,可淋水装置
实验过程
(1)选择两块大小相同的土壤,一块覆盖较多的植被,另一块__________。
(2)模拟雨水冲刷地面的情形来冲刷这两块土壤,冲刷的时间一致,然后进行观察。
结果分析
有较多植被覆盖的土壤被冲刷后,水土流失得__________,覆盖较少植被的土壤被冲刷后,水土流失得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6.土壤中有什么?请你设计实验验证。
一.实验课题: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步骤:
四.实验现象及结论:
27.我们在做:“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时:
(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发现纸巾_________,说明土壤中含有_________。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发现土块四周有_________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________。
用泥土堆成两坡度为30度的斜坡(如图所示),在A坡种上草皮,用喷水壶在相同的高度:分别向两个坡面喷水,实验现象如下表。
项目
水流运动
汇入引水沟的水量
汇入引水沟的泥沙量
A坡
较慢
较少
①
B坡
较快
较多
②
28.请根据我们的实验,在上表中填入“较多”或“较少”。①_____、②_____
29.分析实验,可以发现:________坡汇入引水沟的泥沙量较少。这说明________对土壤的保护________(填“有”或“没有”)重要的作用。原因分析:植物的根系把土壤颗粒紧紧地粘在一起,茎叶可以减小雨水对土地的冲击,减轻了________流失。
30.我国黄土高原十地被侵蚀程度严重,以下不是主要原因的是( )。A.土地坡度大 B.降水多 C.植被覆盖少
31.苗苗和小组同学在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在实验中,他们自制了喷水壶,在塑料盒里装入土壤,在盒瓶子的左下角打一个洞,做出了如图所示的3种土壤样本。
A.陡坡的缓坡 B.覆盖草皮的陡坡 C.覆盖草皮
(1)如果要研究植物对侵蚀的影响,最适合选择_________和 _________两组进行实验。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_,相同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2)模拟实验时用喷水壶往土上洒水,“喷水壶洒水”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_________现象。然后用两个杯子分别收集两组水流下来的样本,发现装置_________收集的杯里泥沙多并且较浑浊;装置_________收集的杯里泥沙较少,较为干净。
(3)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
32.完成“模拟大自然中水的循环”的实验记录。
实验材料:水循环模型、小草、冰块。
实验步骤:
组装好水循环模型。
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
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
①实验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罩子内有____________,小池内壁也有__________。
②实验结论:
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问题。
参考答案:
1. 腐殖质 气泡 空气 沙砾或小石子 沙 矿物质
【分析】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详解】(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取一些土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会闻到一股焦臭味,这是因为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2)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把一些土壤倒入水中,会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3)将土壤放入水中,搅拌水中的土壤,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沉积下来的土壤有分层现象,颗粒相对较大的沉积在下面。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会发现土壤分层,杯中的物质分为四层:从上到下依次是黏土、粉沙、沙、沙砾。
(4)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2. 温水 水蒸气 固体微粒 云 雾
【详解】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操作步骤为: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1、2,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实验中在量筒内倒温水的目的是产生更多的水蒸气。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微粒。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成众多的小水滴,它们漂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3.B 4. 炎热的环境(夏季) 寒冷的环境(冬季) 5. 出现裂缝 风吹日晒 雨水冲刷 生物破坏 风化
【分析】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现破碎、疏松及矿物成分次生变化的现象,导致岩石变化。岩石变化的过程是岩石—岩石碎裂—小石子和沙。
3.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应该用外焰加热,即B图;
4.实验中的酒精灯代表自然界中温度较高的环境,冷水则模拟寒冷的环境,冷热交替之下,岩石发生变化。
5.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风化的过程相对而言是缓慢的。
6.C 7.B 8. 侵蚀 沉积
【分析】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6.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要保护土壤,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河道被水侵蚀后,形成的现象最可能的是a区域明显变深,因为a区域坡度较大;c区域有颗粒沉积,因为处于下游,流水比较缓,颗粒会沉积下来;
7.图中的C区域属于下游,沉积的成分主要是细沙;
8.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当河流流速较快时容易产生侵蚀作用,当河流流速较慢时容易产生沉积作用。
9. 水蒸气 小水珠 降低 凝固 雪
【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
【详解】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如果低空气温低于0℃以下,降落的是雪。加热烧杯里的水时,一部分液态水会变成水蒸气,当遇到冷的培养皿时,会在底部凝结成小水珠。在培养皿中加冰块,是为了使温度降低,这样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凝固,一旦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掉下来。这是模拟雪的形成。
10.B 11. 乙坡中流下来的水比较浑浊,丙坡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澈 无植物覆盖的土壤受到的侵蚀更加严重
【分析】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黏土和细沙带走,侵蚀土地,从而改变地形地貌。雨水对土地侵蚀是从雨点降落到地面开始的。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0.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有无植被覆盖对侵蚀的影响,唯一的变量是植被,所以应该选择乙和丙进行研究;
11.土地被侵蚀的情况与植被覆盖情况有关,植被覆盖情况好,侵蚀较少,植被覆盖情况差,侵蚀较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植被覆盖的乙坡中流下来的水比较浑浊,有植被覆盖的丙坡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澈。
12.(1)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2)冷却水蒸气
(3)两次
(4)不是
(5)海洋、湖泊、陆地上的水分蒸发到空中,在高空中遇冷,凝结成大量的小水珠,当小水珠足够多时,就会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雨。
【详解】(1)湿沙子中含有水,加热湿沙子是为了蒸发其中的水量,变成水蒸气;
(2)冰块相当于高空中的冷空气,水蒸气遇到冰块后就会冷却;
(3)第一次是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第二次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4)不是,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滴,漂浮在空中是云;
(5)根据实验现象,我推测从海洋和陆地表面蒸发的水蒸气上升,在高空遇冷后,凝结成小水滴,越聚越多,最后掉落下来形成了雨。
13. 1 6 在坡度、植物覆盖程度相同的情况下,降雨量大时径流中的黏土和细沙很多,降雨量小时径流中的黏土和细沙较少。说明降雨量越大对土地的侵蚀越严重,降雨量越小对土地的侵蚀越轻。 1或3 4或5 在降雨量、植物覆盖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坡度大时径流中的黏土和细沙较多,坡度小时径流中的黏土和细沙较少。说明坡度越大,降雨时对土地的侵蚀越严重;坡度越小,降雨时对土地的侵蚀越轻。 2或3 4或6 在坡度、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无植物覆盖时径流中的黏土和细沙较多,有植物覆盖时径流中的黏土和细沙较少。说明无植物覆盖,降雨时对土地的侵蚀严重;有植物覆盖,降雨时对土地的侵蚀较轻。
【解析】略
14.成分含量 15.颗粒大小 16. 黏性 无法团住小球 黏性 17. 渗水性 土壤的量 倒入的水量 18.C 19.B
【分析】沙质土含沙粒较多,粒间孔隙较大,通气性能好,土质疏松,但水分很容易流失、不易保持。因此,土壤易干燥,不耐旱。 粘质土又叫黏质土,指含沙量少,颗粒小,渗水速度慢,空气少,保水性能好,水分不易流失。
14.土壤可以分为三类,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根据土壤中的成分含量给土壤分为三类: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15.根据题干可知,土壤摸起来是细腻还是粗糙的与颗粒大小有关;
16.将土壤“团小球”是为比较土壤的黏性。因为沙质土颗粒较大,渗水性强,黏性较差,所以沙质土无法团住小球;
17.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图3实验室为了比较土壤的渗水性,所以唯一变量是土壤种类,其他条件比如土壤的量、倒入的水量都要保持相同;
18.黏质土,指含沙量少,颗粒小,渗水速度慢,空气少,保水性能好,水分不易流失。
19.不同的土壤成分含量不同,合适种植不同的植物;沙质土含沙粒较多,粒间孔隙较大,通气性能好,土质疏松,但水分很容易流失、不易保持。因此,土壤易干燥,不耐旱。 粘质土又叫黏质土,指含沙量少,颗粒小,渗水速度慢,空气少,保水性能好,水分不易流失。
20. 岩石标本 形状 条纹 大小 颜色
【详解】研究岩石的方法:1、看:用眼睛观察岩石的颜色。2、摸:用手摸岩石的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棱角是否分明。3、刻:用手指甲、铜钥匙、小刀刻画岩石,测试软硬程度。4、滴盐酸:在岩石上滴几滴盐酸,观察是否冒气泡。根据不同的岩石的特性回答即可。
21. 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样品、塑料瓶、纱布、烧杯、水。 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同样多的三种土壤分别装进三个塑料瓶中,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子中观察三种水的渗水情况。 沙质土 壤土 黏质土
【分析】沙质土渗水快,说明它保水性能差,透气性能好;黏质土渗水慢,说明它保水性能好,透气性能差;壤土渗水快慢居中,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透气性能也居中。
【详解】实验材料: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样品、塑料瓶、纱布、烧杯、水。
实验过程:(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同样多的三种土壤分别装进三个塑料瓶中,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子中观察三种水的渗水情况。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22. 有气泡产生 土壤中有空气
【详解】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把土壤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看到的现象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23. 雨下得越大,对土地侵蚀越严重 对比 土地坡度、植被覆盖情况等 降雨量越大,雨对土地侵蚀越严重 相互对比,得出合理结论
【解析】略
24. A物质 木块 塑料 铝块
【分析】物体的硬度可以根据划痕痕迹来判断,我们可以用指甲、回形针、小刀等工具采用刻画方法检验矿物的软硬。手指甲能划动的矿石硬度为软;手指甲刻不动而铜钥匙能刻动的硬度为较软;铜钥匙刻不动而小刀能刻动的硬度为较硬,小刀刻不动而玻璃能刻动的硬度为硬。
【详解】(1)根据题干可知,A物质的硬度最大,因为A物质在其他物质上都有刻痕;
(2)四种矿物质为铁块、木块、塑料和铝块中,铁块最硬,即A物质;铝块次之,即D物质;其次是木块,即B物质;最软的是塑料,即C物质。
25. 较少 较多 覆盖较少的植被 较少 较多 植被能防止水流失
【详解】本题考查了“植被的多少会影响水土流失”的实验,分析图表可知,我的猜想:植被多时,水土流失少;植被少时,水土流失多。需要的实验材料:两块大小相同、植被覆盖率不同的土壤,可淋水装置。实验过程:(1)选择两块大小相同的土壤,一块覆盖较多的植被,另一块覆盖较少的植被。(2)模拟雨水冲刷地面的情形来冲刷这两块土壤,冲刷的时间一致,然后进行观察。结果分析:有较多植被覆盖的土壤被冲刷后,水土流失得小,覆盖较少植被的土壤被冲刷后,水土流失得多,说明植被的多少会影响水土流失。
26.(1)实验课题:土壤成分分析实验
(2)实验材料:烧杯、量筒(或试管)、铁架台、酒精灯、滴管、铁盘、石棉网、土块等。
(3)实验步骤:1、把土块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现象。
2、把土块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尽量搅拌,然后静止,观察现象。
3、用滴管取上层清液滴在玻璃片上,之后放到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4、把土壤放在铁盘上火烧,观察现象?并闻一闻,看一看。
(4)实验现象及结论:
实验步骤1中土块中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实验步骤2会发现土壤分层沉降,下层是粗粒的沙,上层是很细的黏土,说明土壤中含有沙与黏土 ;
实验步骤3会发现玻璃片上留有一些“脏”的痕迹,说明土壤中含有溶于水的物资,如盐类;
实验步骤4发现土壤有轻轻的烟出现,并有难闻的气味,且土壤颜色变浅了,说明土壤中有含有可以燃烧的腐殖质。
【解析】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详解】实验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实验材料:酒精灯、烧杯等。
实验步骤:将土壤放在烧杯中进行加热,等到冒出白烟后停止加热,添加水进入水瓶。
实验现象及结论:在用加热的方法检验土壤成分时,开始加热冒出的“白烟”是水蒸气,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继续加热看到冒出的“白烟”应是土壤中的腐殖质燃烧,同时还会闻到臭鸡蛋气味;加入水后,会发现土壤分层沉降,下层是粗粒的沙,上层是很细的黏土,说明土壤中含有沙与黏土。
通过我们的实验研究,土壤中含有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
27. 湿润 水分 气泡 空气
【详解】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我们发现纸巾湿了,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2)把土块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这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搅拌水中的土块,静置一段时间后,我们会看到杯中有沉淀,沉淀物是腐殖质。
28. 较少 较多 29. A 植物 有 水土 30.B
【解析】28.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请根据我们的实验,A坡水流运动较慢,汇入引水沟的水量较少,汇入引水沟的泥沙量较少。B坡水流运动较快,汇入引水沟的水量较多,汇入引水沟的泥沙量较多。
29.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坡度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大小等会影响到土壤被侵蚀的程度。分析实验,可以发现:A坡汇入引水沟的泥沙量较少。这说明植物对土壤的保护有重要的作用。植物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植物覆盖越多效果越好。原因分析:植物的根系把土壤颗粒紧紧地粘在一起,茎叶可以减小雨水对土地的冲击,减轻了水土流失。
30.植物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植物覆盖越多效果越好。我国黄土高原十地被侵蚀程度严重,以下是主要原因的是土地坡度大和植被覆盖少,所以B符合题意。
31. A C 有无植物覆盖 坡度 降雨量 降雨 A C 覆盖植被可以有效减轻雨水对土壤的侵蚀
【分析】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和相同雨量下,坡度大、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蚀。
【详解】(1)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唯一的变量是植物,其他条件比如坡度、降雨量都要保持不变,所以应该选择进行研究A、C两组进行实验;
(2)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模拟实验时用喷水壶往土上洒水,“喷水壶洒水”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降雨现象。植被覆盖情况好,侵蚀较少,植被覆盖情况差,侵蚀较多。然后用两个杯子分别收集两组水流下来的样本,A坡无植物覆盖,所以装置A收集的杯里泥沙多并且较浑浊;C坡覆盖草皮,可以保持水土,所以装置C收集的杯里泥沙较少,较为干净。
(3)土地被侵蚀的情况与植被覆盖情况有关,覆盖植被可以有效减轻雨水对土壤的侵蚀。植被覆盖情况好,侵蚀较少,植被覆盖情况差,侵蚀较多。
32. 水珠形成 小水珠 降水 蒸发 径流
【详解】探索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活动材料:水循环模型、自来水、小草、双层罩子、冰块、营养土和蛭石等等。活动方法:①组装好水循环模型。 ②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 ③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
①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罩子内有水珠形成,小池内壁也有小水珠。
②实验结论: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问题。
小升初科学专项复习训练 地球表面+答案解析(教科版): 这是一份小升初科学专项复习训练 地球表面+答案解析(教科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升初 实验题专项训练:物质 六年级科学下册+答案解析(教科版): 这是一份小升初 实验题专项训练:物质 六年级科学下册+答案解析(教科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升初 实验题专项训练:宇宙 六年级科学下册+答案解析(教科版): 这是一份小升初 实验题专项训练:宇宙 六年级科学下册+答案解析(教科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