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4课《整理与复习》大单元教案-2022-2023学年四年级数学下册(西师大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第4课《整理与复习》大单元教案-2022-2023学年四年级数学下册(西师大版),共8页。
4.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 复习乘除法关系和乘法运算律学习内容:教科书第24页整理与复习第1-4题,练习七第1-5题。学习目标:1、经历整理本单元知识的全过程,理清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习重难点:理清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导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二、合作整理本单元内容1.小组交流、整理知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同学们,想想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学习内容清楚明确地整理在练习本上。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整理。2.分组汇报并展示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整理的内容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评价)形式一:网络图的形式形式二:表格法本单元主要内容最大的收获最感兴趣的内容存在的问题 还有不同的整理形式吗?(其他小组展示)对于他们的整理形式,你还有什么建议?小结: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其他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通过整理,我们将本单元的知识分为了三个部分,即乘除法的关系、乘法运算律和解决问题。(教师板书如下) 乘除法的关系第二单元乘除法关系和乘法运算律 乘法运算律 解决问题3.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弥补学习中的不足,这节课我们将对前两部分的知识进行复习。 三、复习乘除法的关系与乘法运算律1.复习乘除法的关系(1)我们先来复习乘除法的关系,谁给大家说说乘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乘法各部分的关系: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商= 被除数÷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那么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又有什么关系呢?(抽生回答)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乘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 乘法运算律 解决问题(2)完成P24中的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第1题要求学生说清楚得出这个得数的理由。第2题要求说出验算的依据。两道题都可能出现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验算,只要学生能说出依据,都给予肯定。(3)小结:在乘除法的计算中,我们可以运用乘除法的关系来进行验算。而乘法运算律对于我们的计算同样有帮助。2.复习乘法运算律和简便计算(1)接下来我们就来复习乘法运算律和简便计算,谁给大家说说乘法运算律包括哪些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乘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 乘法运算律 a×b=b×a (a×b)×c=a×(b×c) a×(b±c)=a×b±a×c 解决问题请大家用刚才复习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2)完成P24页的第3、4题。学生先练习,再反馈。第3题让学生说出这样填的理由。重点反馈第4题的简算。第1道题:25×48,观察题目的数据,48可以拆分成4×12,25和4相乘,正好能凑成整百数,再和12相乘,从而使计算更简便。第2道题:35×8×15,观察算式的形式,数据的特征,可以把8拆分为2×4,在运用乘法结合律,35和2相乘,15和4相乘,再把它们的乘积相乘,使计算简便。第3道题:75×204,204接近200,就可以利用拆数法,变成200+4,再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第4道题:482×15+18×15,观察题目的数据,是15分别和482与18相乘然后相加,就可以逆用乘法分配律,等于482与18的和与15相乘,使计算简便。(3)小结:我们在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看算式的形式,认真观察数据的特征,有时需要把其中单个的数拆分成两个或几个数相乘的形式,再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而有时需要把单个的数改成与1相乘的算式,有时也要用拆数法把其中一个接近整百的数拆成整百加几、减几的形式,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总之,大家一定要注意观察和分析数据。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判断题。(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96×25+4×96=25×4×96。 ( ) ②口算23×3,先算20×3,再算2×3,然后把两个积相加,这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 ③25×4÷25×4=100÷100=1。 ( ) ④99×15=(100-1)×15=100×15-1。 ( ) ⑤根据乘法分配律,63×99=99×63。 ( )⑥(a-b)×c=ac-bc。 ( )反馈时注意第③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不是乘法同时计算,有的同学容易忽略。第④题,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有的同学往往会犯同样的错误,忘记是分别去乘这个数。3.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疑惑吗?四、巩固练习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完成相应的练习。1. 练习七第1、2题。学生独立做后反馈,要求学生说出填空的依据。2.练习七第3题。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意题目中的隐形条件(4个小队),老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判断和评价。3.练习七第4、5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算式的形式和数据特征,哪些应该采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然后再独立练习。强调:灵活的掌握运算定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简算,从而提高计算的运算速度和正确率。五、反思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你认为有什么作用呢? 第2课时 复习解决问题学习内容:教科书第24页整理与复习第5题,练习七第6-14题。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形成知识体系。2、熟练运用“相遇问题”的基本解决策略,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整理归纳解决问题的类型,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本单元的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二、整理复习解决问题1.分类整理(1)请大家看书第19-20页,分析3个例题,把它们进行分类,想一想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2)同伴交流。(3)学生汇报。刚才,大家交流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同学们是如何分的。预设:我认为这3个例题可以分为三类:例1讲的是相遇问题,例2讲的是工作问题,例3讲的实际生活中的购物问题。你们还有进行补充的吗?2.复习相遇问题(1)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24页第5题。75×12+100×12 或(75+100)×12反馈并说出解题思路。(2)(结合第5题)相遇问题的特征是什么?(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相遇。)(3)要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基本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师板书: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两地相距的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两地相距的路程(4)变式。有的时候,并不一定都是标准的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结果就要相遇。(师用手势演示)如果一个人先行一段路程,然后再两人同时行走,最后相遇。要求两地相距多少米?解题思路又是什么呢?预设: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加上一个人先走的一段路程,才是两地相距的路程。(师用手势演示)如果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行驶,要求两地相距多少米?解题思路又是什么呢?预设:两人各自所走的路程和起来,就是两地相距的路程。也可以用:速度和×时间=两地相距的路程。这是相遇问题的另一种形式。(5)小结: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速度和×相遇时间=两地相距的路程。如果是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行驶,求两地相距多少?这也可理解为相遇问题。或者是一人先行,两人再同时出发,几小时后相遇,这仍然是一种相遇问题,但是要记住加先行的路程。3.复习工作问题(1)过渡。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如果要求相遇时间怎么办?(用路程÷速度和)如果不是两个物体在行走,而是两个人在做工,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关系式来解答吗?(2)学生独立解答练习七第7题。反馈:比总量:(15+18)×10 比时间:297÷(15+18) =33×10 =29733 =330(张) =9(天) 330张>297张 10天>9天答:他们10天后能完成任务。(3)沟通工作问题与相遇问题的关系。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是: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是两个物体在行走,共同走完一段路程。而工作问题中,两个人合作完成一项工作。我们也可以用相遇问题的关系式来解决工作问题,只是把“速度和”改为“工效和”,也就是:工效和×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也可以用工作总量÷工效和=工作时间。4.生活中实际购买东西的问题看来大家能找到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式来解决这两类问题了。那第3类问题,我们也能找到一个与它对应的数量关系式来解决吗?(不能)这类问题,我们就要根据具体情况逐一分析,这样才能达到题目中的要求。三、巩固练习下面我们就用今天复习的方法来做一下相关的练习。1.练习七第8题。(1)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地方不好理解,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在张师傅工作的第3天加入)(2)理解“第3天”。(第3天是指张师傅已经单独工作了2天,即张师傅工作了8天,刘师傅工作了6天。)(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2.练习七第13题。(1)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2)引导学生思考:爷爷、奶奶今年的收入都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理解“赡养费”的含义。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这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责任。3.独立练习:练习七第6、8、10-14题。四、本课总结这节课我们针对什么知识进行了整理复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地方提醒大家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