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后作业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限时练习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一、选择题1、对同一律认识正确的是( )①遵守同一律就是思维中反映的事物是不变的 ②人的思维一旦确立就要始终保持不变 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④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2、某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对话如下: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啤酒里有苍蝇!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上述对话中服务员的回答(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③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④并没有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3、矛盾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下列违反矛盾律的有( )①不等速的等速运动②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③可以计算的无限序列④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不是学生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4、分析下图,该村公告栏的两个公告( )A.违背了矛盾律 B.违背了排中律C.违背了同一律 D.不违反逻辑规律5、在班会上讨论“买饭该不该排队”时,有的同学说“排队不好,不排队也不好”,该同学错误在于( )A.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B.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C.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D.违反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6、某教师:“小红是什么时候转学到你们班的?”某学生:“小红刚刚来我们班不到两个学期。”这个学生回答的错误之处是( 易错 )①自相矛盾 ②违背了矛盾律③违背了排中律 ④违背了同一律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7、甲说:“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不反对。”乙的回答( )A.正确,符合不矛盾律的要求B.正确,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8、金代文学家王若虚云:“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王若虚的论断( )A.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B.违反了同一律,转移了论题C.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D.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9、“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①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 ②用逻辑矛盾否认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③否认了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主观反映 ④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对立起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而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的观点( )A.违背了矛盾律 B.违背了排中律C.违背了同一律 D.不违反逻辑规律1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下列说法违反排中律的是( )A.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B.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珍贵文物C.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D.对经验主义不能一概加以反对,例如工作经验就不应该反对12、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和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慢了三分钟;后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间对照,发现家中的挂钟比电台标准时间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断定:他的表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 )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间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间比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间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13、在村委会选举中两位选民的对话如下:问:“你投了赞成票吗?”答:“没有。”问:“投了反对票?”答:“也没有。”上述对话中的回答(深度解析)A.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B.犯了“两不可”的错误C.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D.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14、某教师:“小红是什么时候转学到你们班的?”某学生:“小红刚刚来我们班不到两个学期。”这个学生的回答错误在于他( )①自相矛盾 ②违背了矛盾律 ③违背了排中律 ④违背了同一律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15、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的”。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①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②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对立起来③肯定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内在联系④用逻辑矛盾否认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6、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下列违反同一律的是( )①买茶人问:“你这儿有好茶吗?”卖茶人答:“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的茶。”②顾客问:“我的排骨面怎么还没好,我等了很久了。”服务员回答:“你为什么非要吃排骨面,你不能吃辣酱面吗?”③“我赞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应当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④“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次物理课上,物理老师问学生:铁水凝成铁块体积缩小了1/34,铁块若化成铁水,体积将增加多少?学生甲:增加1/33。学生乙:同样是这么多东西,缩小的是1/34,增加的是1/33,这不是违反同一律吗?学生丙:你俩说得都对。学生丁:你俩说得都不对。请你运用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相关知识来判断学生甲、乙、丙、丁的观点是否正确。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个爱思考的学生问老师:“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说吧!”老师教学倒是很民主。“那棵大树由于不成材,反而枝叶茂盛,得以享天年;这只肥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宰杀。那些大树由于长得直,成了材,而被砍伐;这些鹅却因为会叫,成了材,被保留了下来。那么对于我们做人来说,到底是应该成材,还是不该成材?”“问得好!”老师嘴上说问得好,心里却嘀咕:这么棘手的问题,怎么回答?不管怎样,学生的问题总得回答呀!否则多没面子。“这个……做人嘛,当然喽,首先,我不主张成材。你看那些树木,不都是由于成材而被砍伐的吗?但是,我也不主张不成材。不成材怎么可以呢?这只鹅不就是由于不成材而被宰了吗?”“老师,我没有听明白,我是想知道:人到底是应该成材还是不该成材。”“我是说呀,做人嘛,不要成材,也不要不成材。要在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找一个‘既不是成材,又不是不成材’的地方。哈哈……哈哈……”接着老师又之乎者也地发了一大通议论,学生们越听越糊涂,如同坠入云雾之中。材料中老师的“我不主张成材,我也不主张不成材”的观点能成立吗?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某天,一辆小轿车被盗,公安机关经过半个月的侦查,现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甲:我不是罪犯。乙:丁是罪犯。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丁:盗车的不是我。(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请问罪犯是谁?(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则罪犯又是谁?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甲说: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因而同一律要求人们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乙说: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是变化发展的,同一律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在思维活动中起阻碍作用。试根据所学内容,分析甲、乙两同学的观点。答案与解析1、C解析: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和判断,排除①②,故选C。2、B解析: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题中服务员的回答转移了顾客的话题,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相悖。故本题答案为B。3、B解析: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①中“不等速”与“等速”、③中“可以计算”与“无限”,都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②中“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活着”是指精神永存,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的,因而属于辩证矛盾,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④表示两类不同身份的人,并不矛盾。故正确答案为B项。4、A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不矛盾律的理解和运用。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依据矛盾律,该村公告栏的两个公告自相矛盾。5、A解析:本题考查对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理解能力。材料中该同学既否定了“排队”,也否定了“不排队”。排中律要求“A”与“非A”即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遵循排中律的要求,免犯“两不可”的错误,是保证思维明确的基本条件。本题选A。6、A解析:“刚刚”表示时间不长。一个学期至少四个月,“不到两个学期”,这个时间不算短。“时间不短”与“刚刚”是矛盾的。可见,该同学的回答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不符。7、B解析:在上述材料中,“赞成”与“反对”并不是“A”与“非A”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有第三种可能情况存在,对“A”或“非A”暂不明确表态也是允许的,未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故选B。8、A解析: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王若虚对同一对象“文章”从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论断,并不违反逻辑规律,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直接排除。9、B解析:本题考查对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理解。材料强调了逻辑矛盾的存在,否认了辩证矛盾的存在。逻辑矛盾仅仅出现在思维领域中,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辩证矛盾则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不可能从世界中排除。“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显然是承认逻辑矛盾存在、而认为“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则是否认了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这也就否认了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主观反映。因此,题中观点并没有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而是将两者对立起来,故选B。10、B解析:庄周面对学生的提问,只能无可奈何地回答道:“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因为不管他选择“材”也好,选择“不材”也好,都会遇到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故只得选择“材与不材之间”,走中间道路。可是,在实践中这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是与非”“材与不材”之间的第三者,这个幻想中的中间道路是行不通的。从逻辑上说,肯定事实上不存在的第三者,是违反排中律的一种表现。故选B。11、C解析:“拼命”即“不轻松”,“拼命”与“轻松”不能共存,A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我国有”与“世界上没有(包括我国)”,二者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排除B;“采纳他的建议”与“不采纳他的建议”是两个矛盾命题,都加以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C符合题意;“经验”和“经验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D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故本题答案为C。12、D解析:本题考查对逻辑基本规律的认识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确定前后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13、C解析:材料中的问答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不能强求人们必须在所给的两种情况之间作出选择,所以并不违反排中律,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因此排除A、B、D项;C项正确,入选。14、B解析:“刚刚”,表示时间不长。一个学期至少五个月,“不到两个学期”,那就是半年以上、一年以内,这个时间不算短了。“时间不短”与“刚刚”是矛盾的。可见,该同学自相矛盾,①②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③④与题意不符。15、D解析:逻辑矛盾仅仅出现在思维领域中,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辩证矛盾则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不可能从世界中排除。“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显然是承认逻辑矛盾的存在;而认为“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的”,则是否认了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题干并没有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而是将两者对立起来,未看到二者的内在联系,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6、A解析:卖茶人所说的好茶与买茶人所说的好茶不是同一概念,①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服务员把顾客吃排骨面的话题换成吃辣酱面的问题,②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③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④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因此,A正确切题。17、答案:甲的观点是正确的。乙的观点违反了同一律,他混淆了概念,因为缩小的1/34是就铁水的体积而言的,增加的1/33是就铁块的体积而言的。丙的观点违反了矛盾律,因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丁的观点违反了排中律,因为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解析: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是逻辑思维应该遵守的三个基本规律。本题中乙、丙、丁的观点分别违反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它启示我们:科学的思维必须是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18、答案: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成材”与“不成材”是矛盾的,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该老师既否定“成材”又否定“不成材”,把二者都看成假的,这是错误的,他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解析:本题考查排中律的相关知识。排中律要求对是非问题必须作出明确而肯定的回答,不能含糊其词、骑墙居中。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被称为“两不可”。材料中老师对“成材”与“不成材”都加以否定,没有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这就是“两不可”。19、答案:(1)甲是罪犯。因为乙、丁的供词相互矛盾,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的供词是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唯一的真话在乙、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则甲是罪犯。(2)乙是罪犯。因为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乙、丁中必有一人说了假话,则甲、丙为真话。甲说我不是罪犯是真话,则甲不是罪犯;丙说的话为真,则乙是罪犯。20、答案:①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守同一律的要求。②但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故乙同学的观点是错的。③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④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所以,甲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解析:回答好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同一律强调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要求有确定的判断。并不反对随着条件的变化人们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应该有不同的结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综合训练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爱因斯坦指出,某商场的汽车被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随堂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同步训练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