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八上课内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二)(有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八上课内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二)(有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下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春望》开篇就写出望中所见,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上课内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二)1.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首联抓住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形容词,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下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首联写望中所见,此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本联以花、鸟寄托感时伤世之情。C.尾联转入沉思,刻画了一位苍颜白发、愁绪满怀、为国为民而忧心忡忡的诗人形象。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近景的山河城郭,到远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苍老如此之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3.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春望》开篇就写出望中所见:残破不堪的国都,______的长安城。颈联中“_______”交代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连三月”表明 _____ 。5.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与本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写到了“鸟”。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A.“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B.“烽火连三月”: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现在仍然没有结束。所以“连三月”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C.“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之情。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诗人年老衰朽,头发苍白,以至于发愁没有了穿戴、簪发的心情。7.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8.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9.“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0.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11.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雁门太守行李 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13.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小题。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4.这首诗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抒情诗,写出了战争的艰苦,渲染了悲壮的气氛。以“黑云压城”表现敌军云集而来;以“塞上燕脂”表现①____;以“②____”写乘夜奔袭之状。15.《雁门太守行》和《登幽州台①歌》都写到了黄金台,请你说说诗人借“黄金台”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注:①幽州台:即黄金台答.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6.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B.颈联中“半卷”二字写出了黑夜行军的谨慎,“临易水”既表明了交战的地点,又暗示了将士们壮怀激烈的豪情。C.尾联运用曹操在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契合古人“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含蓄表达了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D.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17.从描写角度入手赏析本诗的颔联,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8.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在全词有什么作用或特点?(2)这首词想象丰富、奇特,将梦境、天上、人间融为一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1) 破 深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2)参考答案一:诗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花鸟本是悦人之物,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妻儿的安危,诗人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参考答案二: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花鸟为感恨的主体,将花鸟拟人化,花鸟因感恨离别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 (1)本题考查赏析重要字词和诗句描绘的景象。首联写春望所见,意思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长安沦陷,国家破碎,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2)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诗句。《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人将花鸟人格化,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2.D 3.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D.全诗中的意象众多,“国破山河在”写的是山河城郭的“远景”,“城春草木深”写的是荒草残木的“中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是写春花飞鸟的“近景”。一直写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所以本项理解有误; 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的含义为: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诗句中的“破”指国都破败,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景象,让人看到便心生凄凉之感;“深”则是指春天到了,在这断壁残垣之间,杂草丛生,树木也愈发茂盛,“破败的国都”与“茂盛的草木”,一衰败,一兴盛,形成强烈反差,更令人满目凄然、忧国伤时。4. 乱草丛生 烽火 战争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5.答案示例:李白借啼声哀切的子规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感伤,杜甫借惊心的鸟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和离散之苦。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春望》开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思是: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这里写出作者所见到的景象有残破不堪、杂草丛生的国都长安城;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这里“烽火”二字交代造成国破家亡的原因,“连三月”说明战争持续的时间非常长。5.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杜甫诗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中,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李白诗歌“杨花落尽子规啼”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表达了对朋友被贬无奈离去的伤感之情。6.D D.有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诗人的愁绪源自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7.A A.有误,诗中的“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意思是: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来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所以,“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期。故答案为A。8. 车马喧 真意 9.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好,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10.A 11.示例一:(从炼字的角度)“压”和“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示例二:(从修辞的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A.“角声满天”意思是响亮军号震天动地。表现战争的规模,衬托战场的悲壮,所以“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的理解不正确;故选A。1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自选角度赏析,可结合原句从炼字或修辞或意境等任何角度赏析即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句意: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示例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营造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示例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示例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12.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意思对即可) 13.示例一:肃杀的景象。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示例二:绚烂的景象。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烂可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 12.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从诗人对战斗场面以及对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刻画可看出诗人对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13.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角声满天秋色,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的意思是: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秋色”一词可理解为秋天的色彩,这个词点明了当时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可据此分析“秋色”应该理解为肃杀的景象。结合“角声满天”“半卷红旗临易水”及“报君黄金台上,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写出了将士们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的精神。“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秋色”更能衬托出战争的悲壮及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可据此分析“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14. 战争的惨烈 半卷红旗 15.陈子昂登临黄金台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李贺借“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或: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14.考查词句赏析。“塞上燕脂凝夜紫”意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此句从色的方面进一步渲染战争的惨烈。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此空可填“战争的惨烈”。“半卷红旗临易水”意为: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此空可填“半卷红旗”。15.考查比较阅读。“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意思是: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其中“黄金台”是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干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的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人才。“玉龙”唐人用以称剑。这里直接写出将上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只为报答君王的恩遇,握着宝剑奋力厮杀,视死如归。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真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16.C 17.示例:“角声满天秋色里”从听觉的角度勾画出战争的规模宏大,军号响亮震天动地;“塞上燕脂凝夜紫”从视觉的角度衬托了战地的悲壮场面,战士鲜血凝成暗紫色。这两句从侧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惨烈。(意思对即可) 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C.“报君黄金台上意”是用典。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尾联运用曹操在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理解有误。故选C。17.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从描写角度看,诗的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从听觉的角度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塞上燕脂凝夜紫”从视觉的角度衬托了战地的悲壮场面。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两句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和战斗的惨烈。18.(1)连接上下片,上片末两句写天帝的问话,下片前两句写词人的对答.使上下两片浑然一体,联系紧密,实现梦幻与现实的融合。(2)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这首词分上下两片,“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是上片末两句,写天帝的问话,下片前两句“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是写词人的对答,与上文衔接自然。这几句话由梦境过渡到抒情,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惊人句”是对自己才华的肯定,“谩有”是空有的意思,“学诗谩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将梦幻与现实相融合。(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把握。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通过叙写梦中海天一色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其中“学诗谩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用“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七下课内古诗词鉴赏专项练(有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诗歌的颔联在写景中蕴含哲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七上课内古诗词鉴赏专项练(有答案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清代诗论家叶燮曾说过,古诗词鉴赏,阅读古诗,完成问题,按要求回答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八上)(有答案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