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全册各课 同步课件+音频+课时作业+教案
(2020年秋)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期末专项训练6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展开专项训练6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内容比较[一]【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注]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探求 (2)或异二者之为 或: 或许、也许,表示 委婉的语气 (3)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在……之前 (4)仲淹为将 为: 担任 (5)固辞不拜 辞: 推脱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何时而乐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2)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执政大臣能因为谏官的几句话就得到吗? 3.【甲】文中,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具体表现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乙】文中,范仲淹面对欧阳修的举荐,其态度是“ 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 ”。(用原文语句填空) 4.范仲淹一生都在践行【甲】文中的政治理想,【乙】文中的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请选取两个事件加以概括。①范仲淹做将领时,爱惜士卒。②真诚对待归降的少数民族。③辞官不做,自愿到边疆巡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乙】范仲淹担任将领时,号令明确,爱护士兵。羌人各部有来归降的,都能推心置腹地接纳他们,并不疑心,所以金人不敢轻易侵犯边境。王举正怯懦不能担任大事,谏官欧阳修等人便进言说范仲淹有当宰相的才能,请求罢免王举正任用范仲淹,于是让范仲淹改任参知政事。范仲淹说:“执政大臣能因为谏官的几句话就得到吗?”(他)坚决推托不接受任命,表示愿意与韩琦一同出京去巡视边疆。[二]【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寒食①后雨。予曰:“此雨为西湖洗红②,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午霁③,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④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⑤,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⑥者皆去表⑦。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⑧,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选自袁宏道《雨后游六桥记》)[注]①寒食:寒食节。②洗红:洗去红妆,比喻桃花瓣被雨打落。③霁:雨止天晴。④翻:反而。⑤光晃衣:衣上白光浮动。⑥白其内:穿着白色内衣。⑦去表:脱去外衣。⑧浮:罚酒。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A.上下一白 忽骑者白纨而过B.拉余同饮 落花积地寸余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荡舟浩歌而返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解析】A项“白”,白色。B项“余”,我;多。C项“焉”,哪里;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于此。D项“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应当赶紧和桃花告别,不要停滞(拖延)了。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A.【甲】文选自《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作者开篇仍以明朝“崇祯”年号纪年,以示不忘故国。B.【乙】文的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日或两日,这里表明了游览时间。本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湖夏日繁花盛开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象。C.【甲】文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D.【乙】文中作者与友人游玩兴起,有的脱掉外套亮出白色内衣,以脸颊承接落花,饮酒唱歌啜茶,不亦乐乎。【解析】【乙】文并未描绘西湖夏日繁花盛开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象。4.【甲】文写西湖雪景,【乙】文写雨后西湖,同是游西湖,却体现出不同的人生志趣,试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作者各自的人生志趣是什么。【甲】文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德。【乙】文以赏花为乐、以和好友出游为乐,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参考译文】【乙】寒食节过后下了一场雨。我说:“这场雨会把西湖的桃花打落,应当赶紧和桃花告别,不要停滞(拖延)了。”中午雨止天晴,我和几个朋友到了西湖第三桥,(那里的)落花在地上堆积了一寸多厚,游人很少,(我们)反而感到很畅快。忽然有个人穿着白绸衫骑马而过,衣上白光浮动,异常鲜艳美丽,朋友们穿着白色内衣的人也跟着都把外套脱去。一会儿玩累了,我们躺在地上喝酒,用脸颊来承接落花,脸上落花多的人被罚酒,脸上落花少的人被罚唱歌,把这个作为娱乐。偶然发现有个小舟从花间荡出,喊过来,原来是寺里的僧人载着茶水来了。每人各自喝了一杯,我们乘着船放声高歌回去了。二、写作手法比较【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②不充,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注]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③日昃(zè):太阳偏西。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何: 为什么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指朝廷 (3)微斯人 微: 如果没有 (4)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尝: 曾经 (5)去之南都入学舍 去: 离开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就用冷水洗脸。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 揭示主题(点明文章中心) 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 议论 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 记叙 的表达方式。 4.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①家世贫困,了解人民的疾苦;②从小立志苦读,大通六经之旨,奠定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参考译文】【乙】范仲淹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了长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他)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未曾脱过衣服睡觉。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就用冷水洗脸。他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上,太阳偏西才开始吃饭。终于,他领会并精通了六经的要义,慷慨激昂地树立起治理天下的抱负。他经常自己吟诵:“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三、主旨比较【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选自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击。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是日更定矣 是: 代词,这 (2)拥毳衣炉火 拥: 裹、围 (3)雾凇沆砀 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4)辄复不遂 辄: 总是 (5)鲁直所谓 谓: 说(或:认为)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2)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 3.【甲】文中“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 听觉 角度,反衬了夜的寂静。 4.【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甲】文:①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①雪夜聆听雪粒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各任答一点即可) 【参考译文】【乙】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雪粒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相映,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是能享受到一些乐趣的。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能遂愿。然而顺流而行,遇阻而止,任它吧。这就是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吧。四、情感比较[一]【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山故有亭①,世传以为叔子②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③,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④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⑤,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节选自欧阳修《岘山亭记》)[注]①亭:这里指岘山亭。②叔子:羊祜,字叔子,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③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熙宁,宋神宗年号。④光禄卿:主管光禄寺的官员。⑤声:好的声誉。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伛偻提携 提携: 指儿童 (2)杂然而前陈者 陈: 陈列,摆开 (3)已而夕阳在山 已而: 不久 (4)树林阴翳 翳: 遮盖 (5)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名: 取名,命名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到溪水边上捕鱼,溪水深鱼儿肥。 (2)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这些行为)史中辉都无法制止,于是前来嘱托我记述(这件事)。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第二段的内容。太守史中辉重新修建岘山亭,及“我”写这篇文章的缘由。 4.【甲】【乙】两文中的“乐”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甲】文表达出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乙】文表达出百姓爱戴光禄卿,愿意与他同游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乙】岘山上原来就有亭子,世人相传是羊叔子游览休息的处所。这里的亭子屡次废弃又被修建,其原因正在于后世的人对他的声名很仰慕,怀念他的人很多。熙宁元年(1068),我的朋友史中辉以光禄卿的身份到襄阳来做长官。第二年,由于岘山亭太破旧了,(史中辉)就扩大并且重建了岘山亭,既在亭子周围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又把后轩的面积扩大了,使它与亭子相协调。史中辉的名声闻于天下,他在自己所从政的地方都留下了好的声誉,襄阳的百姓在他的执政下生活得很安定,很乐于与他同游。于是就以史中辉的官职名号“光禄”,将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又(有人)想将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此来使史中辉与羊叔子、杜元凯的声名一起长久地流传后世。(这些行为)史中辉都无法制止,于是前来嘱托我记述(这件事)。[二]【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夜雪①白居易已讶②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注]①该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谪居江州,任江州司马。②讶:惊诧。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余拏一小舟 拏: 撑(船) (2)上下一白 一: 全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尽力 (4)客此 客: 客居 (5)已讶衾枕冷 衾: 被子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2)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3.【甲】文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4.请你品读《夜雪》,说说它与【甲】文的情感有何异同。同:两文中都蕴含着愁思(或:人生遭受挫折后,内心抑郁)。异:张岱文中透出远离世俗的超脱,及孤芳自赏的情绪;而白居易则通过“冷”“夜深”等字词,传达出一种深重的孤寂、伤感。 五、人物比较【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①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②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③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务农第三十》)[注]①苑:古代帝王游玩、打猎和躬耕的园林。②谏:委婉地规劝。③朕:古代皇帝的自称。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浊浪排空 排: 冲向 (2)把酒临风 把: 持,执 (3)吾谁与归 与: 和,同 (4)掇数枚而咒曰 掇: 拾取 (5)所冀移灾朕躬 躬: 自身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不已。 (2)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 3.【甲】文描写了一阴一晴两种自然景象,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引出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议论做铺垫。 4.【甲】文中的范仲淹和【乙】文中的唐太宗共同具有的精神品质是什么?忧国忧民,以民为本。 【参考译文】【乙】贞观二年,京城一带发生旱灾,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林察看庄稼(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拾取了几只诅咒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如果说)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在我一人身上,你们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说着就要将蝗虫吞下去,周围的人忙规劝道:“吃了恐怕要生病的,不能吃。”太宗说道:“我希望它能把给百姓的灾祸转移到我身上,怎么能逃避疾病呢?”(说完)就把它吞了。从此蝗虫不再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