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学设计,共3页。
驿路梨花教学目标1、通过略读课文来复述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顺序、插叙的叙述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3、体会课文讴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揭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的主题。教学重难点把握插叙的叙述顺序,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当我们到了一处偏远的地方游玩,就在我们玩得很尽兴,但却很疲乏和饥饿的时候,天已经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的时候,我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就是有一处休息的地方。刚才我们所说的这种情况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驿路梨花》中“我和老余”的遭遇就很相似,那么他们遭遇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了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略读课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概括本文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 明确:“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所有为小茅屋做过好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三.品读课文,精巧构思1.作者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是否把答案一下子就告诉了我们?他运用了什么写法把文章写得如此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呢? 明确:作者巧设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第一次是13和14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第二次是30—32段,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三个悬念:第一个是7、8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是12至14段,我们认为是瑶族老人是主人,老人不是。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是29至32段,这一处的悬念是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2、本文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作者是不是完全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呢?这种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明确: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作用有三:1、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2、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3、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1)插叙瑶族老人借住照料小茅屋。作用:写出小屋帮助很多行路人,意义重大。(2)插叙解放军建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四.赏读文章,情感升华找出文中三写梨花,分析梨花的象征含义,进而理解标题的妙处以及主题。分享交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又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融为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五.布置作业积累拓展四 板书设计两次误会插叙 梨花 雷锋精神三次悬念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明确目标,训练略读,整体感知,细读课文,体会构思,朗读语段,感悟“梨花”,简介雷锋,总结全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品简介,写作背景,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小结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心专一,眼扫视,记要点,勿出声,忌回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