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一课一练
展开本文在顺叙中两次运用了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如本文插叙了哈尼族姑娘梨花帮助过路人的故事和解放军为过路人盖小茅屋的故事。
【考点解读】
插叙手法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选文第××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2.本文叙事采用了插叙的方法,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插叙的作用。
【技法点拨】
插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1.补充情节,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完整。
2.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3.推动情节的发展。
4.衬托、刻画、突出人物形象特征。
5.突出、深化文章的主题。
6.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呆板的平铺直叙。
7.使文章结构更紧凑。
答题思路:
1.确定插叙。一般来说,插叙的内容仅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体,在插叙的前面和后面总要有语句衔接。抓住这个特点,可帮助我们准确找到插叙的部分。
⒉.分析作用。依照以上插叙的作用,再联系具体语段进行分析。
【真题演练】
(一)腕上茉莉
①去眉山参加文学活动,晚上,几位文友出去小聚,在岷江边且歌且舞,好不快活。
②这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串白线。白线呈圆形,上面系着什么东西,走到桌前,我们才发现,是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先生们,要茉莉花不?新鲜的茉莉花。你们男士为女士买一些呗。”老太太的声音近乎哀求。“卖花的!”文友们几乎异口同声。男士们不乐意了,打算喊老板过来,怎么有卖花的窜进来,这无异于在大排档吃饭,被乞讨者摇着饭盒一样煞风景。
③老板来了,看了一眼老太太,悻悻地说,客人不要,就不要强行推销了。也许是看出了老太太面露难色,同行的一位女文友查了一下人头,买了十二串,她说,每人一串,女的臭美一下,男的克服一下中年老男人的油腻。
④我也领到了一串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远远地闻,丝毫没有任何味道,手腕移到鼻尖处,异香得很。这让人知道,在药材大市场买到的茉莉花近乎赝品。药材大市场里的茉莉花完全没有花香,相反,有的还有一种硫黄熏蒸过的异味,为了驱虫,可以长时间保存。
⑤那个卖花的老人走了,临走前还冲着女文友鞠了一躬,这一鞠躬,差点把那位女文友的眼泪给惹下来。
⑥这时候,饭店老板亲自来上菜,边说对不起﹣﹣
⑦不好意思,一听口音,你们就是外地客人,让你们破费了,今天的花钱我来出。没事没事,女文友忙说,毕竟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卖花,实属不易。
⑧我脑海里再次浮现那位卖花老太太的样子,满头花白的头发,手指却很光滑,皮肤并不差,不像是出过力的样子。与我们同行的文友老张说,你看那老妇的手就知道,不是辛勤的劳动人民,分明是来骗钱的。饭店老板表情很严肃,打断了老张的话说,这位先生,你只说对了一半,她确实不是乡下劳作了一辈子的妇人,她是市二小的退休教师。但她绝不是什么骗子。
⑨我们一愣。饭店老板欲言又止,嗨!我索性告诉你们吧,老太太到饭店卖花是我默许的,这位老太太家里开着一个三分地的花圃,专卖茉莉。她原本生活殷实,拿着一笔不少的退休工资,可是,五年前,她的儿子突然离她而去。
⑩是事故,还是疾病?女文友问。是事故,老太太的儿子也是一位教师,到四川一个偏远山区去支教,据说那个山区小学很贫穷,老太太的儿子开着一辆越野车每周往返一次,拉着眉山的特产到支教的小学校去。他把工资全搭在了支教上,连自己的车子也疏于保养。一次,他再次拉着物资去往支教山区小学的时候,爆了胎……
⑪满桌文友陷入沉思,共同举杯满饮。那感觉像是在敬老太太的儿子。
⑫老板继续说,她的儿子走了以后,还有孙子在儿媳肚里没有出生,老太太生了一场大病,然后,卖了城市的房子,在郊区买了一处农家小院,院子里专门种茉莉来卖。一开始,我们以为老太太确实缺钱,后来才知道,老太太主动承担了儿子生前的“重任”,每个月把卖花的钱定时邮寄给山区那所小学……
⑬老张听到这里,风一样地刮出去,两分钟后,他冲回来了,号啕大哭,说,我专门去寻那老太太,打算买光她所有的茉莉,老太太却说,她不愿意一下子把茉莉卖给一个人,这样,其他顾客就闻不到茉莉花的香了……
⑭次日返程,那串茉莉花已经干了,但我却舍不得扔,我仔细看着一根棉线上穿起来五六朵枯黄茉莉花,手工并不好,打了一个笨拙的结,绕了两圈,我却戴在腕上,归程的一路上,仍能嗅到隐隐的香气。
01、说说本文以《腕上茉莉》为题的作用。
0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
03、说说文中插叙老太太儿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04、结尾说返程时茉莉花已经枯黄,“我”为什么仍能嗅到它“隐隐的香气”?
(二)萨拉的夏天
[美]朱利•布罗森•卡瓦奇
车子在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波浪轻轻拍打着湖岸,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就是这里了,萨拉。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
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爸爸领着她经过一个狭窄的、弯曲的楼梯,上到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窗户的小屋。萨拉把手放在玻璃上,紧张地看着下面的湖。她数了一下,至少有20艘渔船在湖面上,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
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爸爸把手伸进去,
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千万不能碰这盏灯。”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时你可以给我发出指示。”
萨拉看着太阳慢慢沉入了湖里,湖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当她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的时候,她转过身说:“爸爸,点灯!”爸爸擦亮了火柴,当火柴点燃灯芯的一瞬间,整间屋子顿时亮如白昼。微弱的灯光经过放大镜瞬间变得巨大,透过窗户,向漆黑的水面蔓延。
萨拉认为爸爸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每天晚上,爸爸都守着灯光直到天亮,确保它不会熄灭。
一天早上醒来时,萨拉发现天阴沉沉的。那天,爸爸一整天都呆在悬崖上,一直盯着湖面上的那些渔船。“爸爸,你为什么不到屋里暖和暖和?”“我不喜欢这种天气。等所有渔船上岸后,我再休息。”爸爸答道。
下午,湖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雨点落在萨拉的额头上。波浪变得更高时,渔船相继回到了避风港。
突然,爸爸叫了起来。他跑到灯塔脚下,迅速解开救生艇的绳子。这时,远处响起了轰隆隆的雷鸣。萨拉焦急地问:“出什么事了?”“一个渔民遇到麻烦了。”爸爸说道。“但是,爸爸,你不能出去。暴风雨就要来了!”萨拉大喊。“我会没事的,萨拉。你在屋里等我。”说完,他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的深处迅速划去。
萨拉恐惧极了。她跑上灯塔,通过望远镜,看到那艘渔船正在波涛中挣扎。爸爸的救生艇快要靠近它了,但巨大的波浪又把它们分开了。
萨拉的心在颤栗。暴风雨在屋外怒吼,而且天空很快暗下来了。萨拉几乎无法看到爸爸的救生艇以及那艘渔船了。
萨拉大惊,她意识到太阳已经完全躲到雷雨云后面去了。爸爸不在家,无法亲自点灯。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现在,萨拉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爸爸在哪里?如果他的救生艇翻了怎么办?如果他无法游回岸边怎么办?如果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
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
接近黎明时,雷声停止了,雨也停了,灯火还在燃烧。
萨拉走下灯塔,来到湖边,爬上爸爸观察渔船的那个悬崖。
突然,远处的两个黑点引起了她的注意。是爸爸的救生艇和那艘渔船!
一个小时后,爸爸和那位渔民回到了岸边。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点亮了灯,我想你也许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我们整晚都跟着它。”
“爸爸,你还好吧?”
“没事。暴风雨把我们吹到了对岸,但我们最终回来了。”顿了顿,爸爸又说:“萨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夏天你长大了许多。”
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冷,萨拉的身体在轻轻发抖。爸爸把外套披在她的肩上,笑道:“我想我再也不需要向上级申请一个助手了!”
萨拉裹紧爸爸的外套,心里充满了自豪。
0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萨拉的角度补全情节。
跟随爸爸来到北风灯塔安家(开端)→ (发展) (高潮)→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赞许(结局)
02、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①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②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0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二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04、萨拉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05、爸爸为什么认为萨拉能做自己的助手了?请分点作答。
(三)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田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
“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
“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唐敏。有删改)
0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02、“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0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0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15、《驿路梨花》——群文阅读
曲折有致—运用插叙手法
本文在顺叙中两次运用了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如本文插叙了哈尼族姑娘梨花帮助过路人的故事和解放军为过路人盖小茅屋的故事。
【考点解读】
插叙手法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选文第××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2.本文叙事采用了插叙的方法,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插叙的作用。
【技法点拨】
插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1.补充情节,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完整。
2.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3.推动情节的发展。
4.衬托、刻画、突出人物形象特征。
5.突出、深化文章的主题。
6.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呆板的平铺直叙。
7.使文章结构更紧凑。
答题思路:
1.确定插叙。一般来说,插叙的内容仅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体,在插叙的前面和后面总要有语句衔接。抓住这个特点,可帮助我们准确找到插叙的部分。
⒉.分析作用。依照以上插叙的作用,再联系具体语段进行分析。
【真题演练】
(一)腕上茉莉
①去眉山参加文学活动,晚上,几位文友出去小聚,在岷江边且歌且舞,好不快活。
②这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串白线。白线呈圆形,上面系着什么东西,走到桌前,我们才发现,是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先生们,要茉莉花不?新鲜的茉莉花。你们男士为女士买一些呗。”老太太的声音近乎哀求。“卖花的!”文友们几乎异口同声。男士们不乐意了,打算喊老板过来,怎么有卖花的窜进来,这无异于在大排档吃饭,被乞讨者摇着饭盒一样煞风景。
③老板来了,看了一眼老太太,悻悻地说,客人不要,就不要强行推销了。也许是看出了老太太面露难色,同行的一位女文友查了一下人头,买了十二串,她说,每人一串,女的臭美一下,男的克服一下中年老男人的油腻。
④我也领到了一串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远远地闻,丝毫没有任何味道,手腕移到鼻尖处,异香得很。这让人知道,在药材大市场买到的茉莉花近乎赝品。药材大市场里的茉莉花完全没有花香,相反,有的还有一种硫黄熏蒸过的异味,为了驱虫,可以长时间保存。
⑤那个卖花的老人走了,临走前还冲着女文友鞠了一躬,这一鞠躬,差点把那位女文友的眼泪给惹下来。
⑥这时候,饭店老板亲自来上菜,边说对不起﹣﹣
⑦不好意思,一听口音,你们就是外地客人,让你们破费了,今天的花钱我来出。没事没事,女文友忙说,毕竟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卖花,实属不易。
⑧我脑海里再次浮现那位卖花老太太的样子,满头花白的头发,手指却很光滑,皮肤并不差,不像是出过力的样子。与我们同行的文友老张说,你看那老妇的手就知道,不是辛勤的劳动人民,分明是来骗钱的。饭店老板表情很严肃,打断了老张的话说,这位先生,你只说对了一半,她确实不是乡下劳作了一辈子的妇人,她是市二小的退休教师。但她绝不是什么骗子。
⑨我们一愣。饭店老板欲言又止,嗨!我索性告诉你们吧,老太太到饭店卖花是我默许的,这位老太太家里开着一个三分地的花圃,专卖茉莉。她原本生活殷实,拿着一笔不少的退休工资,可是,五年前,她的儿子突然离她而去。
⑩是事故,还是疾病?女文友问。是事故,老太太的儿子也是一位教师,到四川一个偏远山区去支教,据说那个山区小学很贫穷,老太太的儿子开着一辆越野车每周往返一次,拉着眉山的特产到支教的小学校去。他把工资全搭在了支教上,连自己的车子也疏于保养。一次,他再次拉着物资去往支教山区小学的时候,爆了胎……
⑪满桌文友陷入沉思,共同举杯满饮。那感觉像是在敬老太太的儿子。
⑫老板继续说,她的儿子走了以后,还有孙子在儿媳肚里没有出生,老太太生了一场大病,然后,卖了城市的房子,在郊区买了一处农家小院,院子里专门种茉莉来卖。一开始,我们以为老太太确实缺钱,后来才知道,老太太主动承担了儿子生前的“重任”,每个月把卖花的钱定时邮寄给山区那所小学……
⑬老张听到这里,风一样地刮出去,两分钟后,他冲回来了,号啕大哭,说,我专门去寻那老太太,打算买光她所有的茉莉,老太太却说,她不愿意一下子把茉莉卖给一个人,这样,其他顾客就闻不到茉莉花的香了……
⑭次日返程,那串茉莉花已经干了,但我却舍不得扔,我仔细看着一根棉线上穿起来五六朵枯黄茉莉花,手工并不好,打了一个笨拙的结,绕了两圈,我却戴在腕上,归程的一路上,仍能嗅到隐隐的香气。
01、说说本文以《腕上茉莉》为题的作用。
点明行文线索;含蓄隽永,具有象征意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暗示文章主旨。
0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
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饭店老板对卖花老太太的尊重以及公正的评价,表现了饭店老板的善良、正直、有同情心。
03、说说文中插叙老太太儿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揭示了老太太卖茉莉花的原因,补充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严谨;赞美了老太太助人为乐的精神。
04、结尾说返程时茉莉花已经枯黄,“我”为什么仍能嗅到它“隐隐的香气”?
茉莉花虽枯黄了,但余香仍在,老太太的美好品质像茉莉花香一样浸润在“我”的心里。表现了作者对卖花老太太的敬佩、赞美之情。
(二)萨拉的夏天
[美]朱利•布罗森•卡瓦奇
车子在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波浪轻轻拍打着湖岸,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就是这里了,萨拉。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
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爸爸领着她经过一个狭窄的、弯曲的楼梯,上到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窗户的小屋。萨拉把手放在玻璃上,紧张地看着下面的湖。她数了一下,至少有20艘渔船在湖面上,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
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爸爸把手伸进去,
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千万不能碰这盏灯。”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时你可以给我发出指示。”
萨拉看着太阳慢慢沉入了湖里,湖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当她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的时候,她转过身说:“爸爸,点灯!”爸爸擦亮了火柴,当火柴点燃灯芯的一瞬间,整间屋子顿时亮如白昼。微弱的灯光经过放大镜瞬间变得巨大,透过窗户,向漆黑的水面蔓延。
萨拉认为爸爸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每天晚上,爸爸都守着灯光直到天亮,确保它不会熄灭。
一天早上醒来时,萨拉发现天阴沉沉的。那天,爸爸一整天都呆在悬崖上,一直盯着湖面上的那些渔船。“爸爸,你为什么不到屋里暖和暖和?”“我不喜欢这种天气。等所有渔船上岸后,我再休息。”爸爸答道。
下午,湖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雨点落在萨拉的额头上。波浪变得更高时,渔船相继回到了避风港。
突然,爸爸叫了起来。他跑到灯塔脚下,迅速解开救生艇的绳子。这时,远处响起了轰隆隆的雷鸣。萨拉焦急地问:“出什么事了?”“一个渔民遇到麻烦了。”爸爸说道。“但是,爸爸,你不能出去。暴风雨就要来了!”萨拉大喊。“我会没事的,萨拉。你在屋里等我。”说完,他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的深处迅速划去。
萨拉恐惧极了。她跑上灯塔,通过望远镜,看到那艘渔船正在波涛中挣扎。爸爸的救生艇快要靠近它了,但巨大的波浪又把它们分开了。
萨拉的心在颤栗。暴风雨在屋外怒吼,而且天空很快暗下来了。萨拉几乎无法看到爸爸的救生艇以及那艘渔船了。
萨拉大惊,她意识到太阳已经完全躲到雷雨云后面去了。爸爸不在家,无法亲自点灯。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现在,萨拉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爸爸在哪里?如果他的救生艇翻了怎么办?如果他无法游回岸边怎么办?如果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
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
接近黎明时,雷声停止了,雨也停了,灯火还在燃烧。
萨拉走下灯塔,来到湖边,爬上爸爸观察渔船的那个悬崖。
突然,远处的两个黑点引起了她的注意。是爸爸的救生艇和那艘渔船!
一个小时后,爸爸和那位渔民回到了岸边。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点亮了灯,我想你也许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我们整晚都跟着它。”
“爸爸,你还好吧?”
“没事。暴风雨把我们吹到了对岸,但我们最终回来了。”顿了顿,爸爸又说:“萨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夏天你长大了许多。”
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冷,萨拉的身体在轻轻发抖。爸爸把外套披在她的肩上,笑道:“我想我再也不需要向上级申请一个助手了!”
萨拉裹紧爸爸的外套,心里充满了自豪。
0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萨拉的角度补全情节。
跟随爸爸来到北风灯塔安家(开端)→观察日落准时指示爸爸点灯(发展)→ 点亮灯塔指引爸爸和渔船返回(高潮)→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赞许(结局)
02、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①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盯”写出了萨拉想要点亮灯塔又记起爸爸的叮嘱时,内心的焦急、犹豫和矛盾
②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扑”写出了萨拉看见爸爸安全返回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0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二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①间接地写出了爸爸守护灯塔、指引渔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②点出渔船多,为下文写爸爸救遇险渔船埋下伏笔;
③交代湖巨大,为写爸爸和遇险渔船在灯塔指引下安全返回做了铺垫。
04、萨拉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示例:①对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他每天准时点亮、守护灯塔,为渔船指引方向;他认真观察天气,冒着生命危险营救遇 险渔船。②爱孩子、教子有方:他让女儿每天指示自己准时点亮灯塔,有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他得知萨拉独自点亮灯塔整夜守护时,能及时肯定孩子的表现和成长。
05、爸爸为什么认为萨拉能做自己的助手了?请分点作答。
①对待爸爸交代的事情,萨拉能专注地做好,并能持之以恒;
②她既能遵守爸爸的叮嘱,又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勇敢,有主见;
③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她能承担起爸爸的工作,经历了磨难,变得坚强、独立。
(三)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田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
“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
“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唐敏。有删改)
0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1分)“我”在步行 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2分)
(意思对即可。共4分)
02、“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①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②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意思对即可。一个角度2分,共4分)
0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
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意思对即可。一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
0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①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②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③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带上她的眼睛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2795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带上她的眼睛同步达标检测题</a>,共23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2795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太空一日同步练习题</a>,共1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2794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伟大的悲剧课时作业</a>,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