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每日必刷题
- 每日必刷题 04—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试卷 1 次下载
- 每日必刷题 05—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试卷 1 次下载
- 每日必刷题 07—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 每日必刷题 08—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 每日必刷题 09—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每日必刷题 06—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每日必刷题 06—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m的半圆轨道,记录如下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草莓因为营养好,口味佳,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种植,现在正是大棚草莓的采摘季节。请完成下列有关草莓的问题.
(1)大棚栽培的草莓比自然条件下可更早上市,其主要原因是提高了________。
(2)草莓富含氨基酸、果糖、维生素C及钙、镁、磷、钾、铁等矿物质,草莓中的矿物质来自于________。
(3)经常会出现一些形状怪异的草莓,这些形状怪异的草莓 成熟后的种子可以繁殖出正常形状的草莓,这些形状怪异的草莓________(选填“发生”或“没发生”)基因突变。
(4)可通过在大棚内的地里施用的农家有机肥提高产量,农家有机肥能提高产量是因为经发酵后,不仅能补充瓜果生长必需的营养。还能提高大棚内的________ 浓度,从而达到增产目的。
(5)我们吃的草莓主要是由花托膨大而形成的假果,并不是真正的果实。这个假果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看,属于________层次的结构。
(6)草莓上一颗一颗的黑点才是果实(瘦果),它是由花的________发育而来的。
2.小明去超市,当他站在电梯上时电梯运动较快,走下电梯后发现电梯运动会变慢。小明根据网络搜索的如图所示电路(R是一个压敏电阻)分析:当人走下电梯后,压敏电阻的阻值增大,则电磁铁的磁性变________(填“强”或“弱”),衔铁与触点________(填“1”或“2”)接触,电动机的转速变________(填“大”或“小”)。
3.甘蔗中含丰富的糖分和水分,是人们喜爱的冬令水果之一。
(1)甘蔗中的糖类消化后在小肠处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首先到达心脏的腔室是 ________。
(2)如图是市场上使用的甘蔗侧刀,切甘蔗时,将甘蔗放在A处比B处更省力,主要原因是通过减小________从而达到省力目的。
4.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Na2CO3、Na2SO4、CuSO4、BaCl2 、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现做如下实验。
Ⅰ:将少量粉末放在烧杯中加足量水,搅拌、静置、过滤,得无色溶液及白色沉淀;
Ⅱ:向Ⅰ过滤得到的白色沉淀中加足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气体产生;
Ⅲ:向Ⅱ过滤得到的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立即有较多的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根据以上实验现象推断白色粉末中:
(1)一定存在的物质是________;
(2)可能存在的物质是________;若步骤(Ⅱ)改用稀硝酸,________(选填“可以”、“还是不能”)确定该物质的存在。
5.甲乙两位同学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分别设计了如图1、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甲同学:①按图1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石灰石粉末,注射器吸入少量稀盐酸;
③将装置放在天平左盘,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④快速下推注射器活塞,使反应发生,此时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
⑤反应结束后,再进行第2次称量,发现质量没有发生变化,于是证明质量是守恒。
(2)乙同学:按图2装置进行实验,称量反应物至天平平衡,然后将气球中的粉末倒入锥形瓶中充分反应,再次称量发现天平的指针向右倾斜,得出质量并不守恒。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
6.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选择了如图的装置,把小卡片两端细线绕过滑轮,并挂上钩码.
(1)该装置中,滑轮的作用是________;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平衡.
(3)图中的小卡片已处于静止状态,小明用剪刀把小纸片一剪两半,纸片向两边运动.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________ .
7.语馨和小娟在观摩一次自行车比赛中,看到运动员在转弯时,身体和自行车都是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如图所示。
(1)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为什么要向弯道内侧倾斜呢?语馨提出了疑问。一旁的小娟说:“要想转弯,必须受力。身体倾斜是为了给自行车一个向内侧转弯的力。”语馨觉得小娟“要想转弯,必须受力”的观点很有道理,因为________。
(2)我们平时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的倾斜没有这么明显。可为什么比赛时选手倾斜得这么明显呢?且靠内道的选手转弯时比外道选手倾斜得更明显。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语馨和小娟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骑行的速度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圆弧形跑道的半径有关。
接着,语馨和小娟一起设计实验,并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验证猜想一。
把半径为0.5m的半圆轨道(左端连着横杆)通过杠杆在O点与墙壁活动连接(能绕O点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轨道置于压力传感器上时,传感器示数为1N。让质量为30g的同一小钢球分别从距离传感器表面不同高度的弧面A、B、C三处自由滚下。如图所示,观察、记录每次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注:小钢球到达最低点时的示数最大),记录如下表。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若要验证猜想二,从控制变量角度考虑,需对上述实验进行哪两项改变?(不考虑小钢球与轨道之间的摩擦)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实验后,她俩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有了新的猜想: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需要的力还可能与人和车的总质量有关。于是,她俩又展开了后续实验探究……
8.将某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装置中,研究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图中的勒克斯是光照强度的单位)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测得数据如图所示。
(1)从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该叶片在20℃时的呼吸速率是10℃呼吸吸速率的________倍;
(3)20℃、2万勒克斯光照时,叶片每小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________毫克。
9. 2019年4月7日为“世界卫生日”,其主题是“全民健康覆盖: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专家提醒:烧烤摊里会吃出“癌症风险”。腌制的肉串会产生一种叫做二甲基亚硝胺(C2H6N20)的强致癌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
(2)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答最简整数比)________。
(3)3.7g该物质中氮元素的质量________。
10.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症状是: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等,又称之为红眼病.它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属于接触性传染病,病人眼睛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所以被分泌物污染的手帕、毛巾和洗脸盆等都是传播这种病的媒介.
(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________.
(2)如果家庭成员中有患者的话,主要预防措施是________.
(3)教室里发生了患病的学生,应让其________.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此举目的在于控制________.
11.如图甲所示,水平放置的方形容器里有一个重为6N、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物块M(开始时容器内无水)。已知容器高20cm,物块M与容器底部不密合,且M底部与容器底部之间用一段5cm长的细线相连,假设细线足够牢固。现以5ml/s的恒定水流向容器内注水,当注水时间t=130s时,可画出容器中水的深度h随注水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请解答下列问题:
(1)当t=130s时,物块在水中的状态是________。(选填“完全浸没”或“部分浸入”)
(2)当t=130s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大小是________N.
(3)图乙中a的值是多少?(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4)持续以原来的流速向容器内注水,则当t=________s时容器恰被注满。
(5)上述过程中容器内的深度h与注水时间t的关系最符合下列哪个选线(假设物块始终保持水平)?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12.亚硫酸钠(Na2SO3)与空气接触易被氧化成硫酸钠。现有一瓶久藏的亚硫酸钠,要检验该药品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有人作粗略的定量分析:将试样烘干后称取m g,用适量的蒸馏水配成溶液,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使其全部沉淀。过滤出沉淀,经洗涤、干燥后为n g。试回答下列问题:
(1)讨论试样在如下情况时,m与n应满足的关系:
① 若试样未变质,n/m 为________。
② 若试样全部变质,n/m 为________。
③ 若试样部分变质,n/m 为________。
(2)若取试样m =10.0 g,其中Na2SO3已有50%变质,则n为________。
13.如图所示是一直流电动机提升重物的装置。已知重物质量m=50kg,电源电压U=110V保持不变,电动机线圈的电阻R=4Ω,不计各处摩擦,当电动机以某一速度匀速向上提升重物时,电路中的电流I=5A(g=10N/kg)。
求:
(1)电源的输出功率;
(2)电动机线圈电阻R的发热功率;
(3)试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角度,求重物上升的速度大小。
14.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V),因2019年武汉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感染病毒的人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症状,有的只是发烧或轻微咳嗽,有的会发展为肺炎,有的则更为严重甚至死亡。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此外,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
(1)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病原体与图________的生物属于同一类群。
(2)为控制这次疫情,武汉进行了封城,全国其它地区也相应有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封闭小区、隔离确诊者、对接触过确诊者的人或来自疫区的人进行14天的居家隔离、居民尽量不外出、不聚会聚餐等,居民尽量不外出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中属于________。
(3)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为主的高效消毒剂, 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有效氯含量因不同厂家产品略有差异,通常为5.5%~6.5%。84消毒液可以杀灭新型冠状病毒,但不能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这是因为84消毒液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破坏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物质使其灭活,但同样对人体皮肤黏膜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和致敏性,如果直接接触或不慎误饮,不仅会灼伤黏膜,还会导致中毒,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①次氯酸钠(NaClO)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
②假设某84消毒液氯含量为6%,而且都来自于次氯酸钠,则配制355克此消毒液需次氯酸钠质量________克。
参考答案
1. (1)温度
(2)根从土壤中吸收
(3)没发生
(4)二氧化碳
(5)器官
(6)子房
解析:(1)太阳光透过温室地玻璃后,会使室内地面温度升高,而地面的辐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因此温室具有保温作用。
(2)土壤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的。
(3)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特性。不同的生物个体在性状表现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生物的子代只是与亲代相似,绝不会与亲代完全相同。这种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做变异。
(4)在有植物生长的地方,都会有许多枯枝、落叶或死亡的生物体留在土壤里,这些生物体腐烂后产生的各种营养物质又会进入土壤,使土壤更为肥沃。
(5)受精卵经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再由不同的组织再组成器官。
(6)子房内的胚珠中有卵细胞。当花粉管到达胚珠时,花粉管里的精子就会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后,子房逐渐发育成为果实,而花的其他结构先后枯萎或凋落。
解答:(1)大棚实际上就是一个温室,会是草莓所处的环境中有着相对更高的温度。
(2) 草莓中的矿物质来自于根从土壤中吸收,然后由导管运送到各部位。
(3) 形状怪异的草莓 成熟后的种子可以繁殖出正常形状的草莓 ,说明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而只是表现的性状发生了改变,所以没有发生基因突变。
(4) 农家有机肥中还含有较多的微生物,经过呼吸作用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更多的原料,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5) 草莓中也是含有多种组织的,所以属于器官。
(6) 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发育而来的。
故答案为:(1)温度;(2) 根从土壤中吸收 ;(3)没发生;(4)二氧化碳;(5)器官;(6)子房
2. 弱;1;小
解析: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三个因素有关: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多少、有无铁芯。同等条件下,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同等条件下,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强,其磁性越强;同等条件下,有铁芯比没有铁芯磁性强。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静触点、动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构成。低压控制电路是由电磁铁、低压电源和开关组成;工作电路由机器(电动机等)、高压电源、电磁继电器的触点部分组成。
解答:当人走下电梯后,压敏电阻的阻值增大,电源电压不变,根据欧姆定律的公式I=UR可知,闭合回路的电流变小,所以电磁铁的磁性变弱;当电磁铁磁性变弱后,电磁继电器的衔铁与触点1接触,R1与电动机串联,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减小,根据P=UI可知,电动机的功率变小,所以电动机的转速变小;
故答案为:弱;1;小。
3. (1)右心房
(2)阻力臂
解析:(1)根据血液循环的过程分析判断;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答。
解答:(1) 甘蔗中的糖类消化后在小肠处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首先到达心脏的腔室是右心房;
(2)根据图片可知,铡刀左边的轴为杠杆的支点O,手柄上的手施加动力F1 , 甘蔗对铡刀产生向上的阻力,阻力臂为L2;由于手的位置不变,所以动力臂L1保持不变,甘蔗在B点时比在A点时阻力臂L2更长,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这时就越省力。
28小题8分,共35分。
4. (1)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钡
(2)氯化钠;还是不能
解析:(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2)碳酸钡和硫酸钡同为白色沉淀,但是碳酸钡溶于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硫酸钡则不溶于酸;
(3)氯化银为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据此推测出粉末中含有的物质,对题目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Ⅰ:将少量粉末放在烧杯中加足量水,搅拌、静置、过滤,得无色溶液,说明粉末中肯定不含硫酸铜;白色沉淀可能为碳酸钡或硫酸钡;
Ⅱ:向Ⅰ过滤得到的白色沉淀中加足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气体产生,说明沉淀中肯定含有硫酸钡和碳酸钡,即粉末中肯定含有碳酸钠、氯化钡和硫酸钠;
Ⅲ:向Ⅱ过滤得到的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立即有较多的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那么沉淀肯定是氯化银;由于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也生成氯化银,因此无法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钠。
(1)一定存在的物质是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钡;
(2)可能存在的物质是氯化钠;若步骤(Ⅱ)改用稀硝酸,还是不能确定该物质的存在。
5. (1)轻轻推(拉)注射器活塞一段距离,放手后,活塞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说明气密性良好(合理即可);有气泡产生
(2)注射器活塞向上运动反应生成的CO2使气球胀大,装置受到浮力变大,对托盘的压力变小
解析:(1)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如果装置导管与水相连,可以用双手捂住容器,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装置上只有注射器,可以将活塞推动一端距离,观察放手后,活塞能否恢复大原来的位置;
④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会有气泡产生;
(2)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体积有关,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对托盘的压力越小。
解答:(1)①:轻轻推(拉)注射器活塞一段距离,放手后,活塞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快速下推注射器活塞,使反应发生,此时观察到的现象为:有气泡冒出;
(2)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注射器活塞向上运动反应生成的CO2使气球胀大,装置受到浮力变大,对托盘的压力变小。
6. (1)改变拉力的方向
(2)不能
(3)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解答:解:(1)实验中用钩码的重力来拉动小卡片,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拉力是水平的,只能通过定滑轮来改变拉力的方向.
(2)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此时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松手后小卡片不能平衡.
(3)小明用剪刀把小纸片一剪两半,两个拉力不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纸片向两边运动.
故答案为:(1)改变拉力的方向;(2)不能;(3)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分析:(1)定滑轮不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7.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其他条件相同时,使自行车转弯所需的力随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改变圆弧形轨道的半径;让同一个小钢球在不同轨道上距离压力传感器同一高度自由滚下
解析: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即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
解答:(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转弯时,运动方向改变,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所以“要转弯,必须受力”;故答案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要验证猜想:“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骑行的速度有关”,实验中需要控制控制小球的质量相同、圆弧形跑道的半径相同,使同一小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来,从而使得小球到达压力传感器的速度不同,根据表格数据知:距压力传感器高度越高,压力传感器示数越大,故可以得出: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使自行车转弯所需要的力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若要验证猜想二即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圆弧形跑道的半径有关,需要控制小球的质量相同、下落的高度相同,圆弧形跑道的半径不相同,故需要①改变圆弧形跑道的半径;②让同一小球在不同轨道上距压力传感器的同一高度自由滚下;故答案为: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使自行车转弯所需要的力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大;①改变圆弧形跑道的半径;②让同一小球在不同轨道上距压力传感器的同一高度自由滚下;
故答案为:(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使自行车转弯所需要的力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大;①改变圆弧形跑道的半径;②让同一小球在不同轨道上距压力传感器的同一高度自由滚下。
8. (1)(在一定范围内)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光照增强而加快
(2)3
(3)7.5
解析:(1)根据两图中图线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出温度和光照条件对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情况;(2)可根据左图2时处的氧气吸收量得出呼吸速率的关系;(3)光合作用进行的时候呼吸作用也在进行,所以从右图中得出的氧气释放量并不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需要加上这段时间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才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解答:(2)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所以可从氧气的消耗判断出呼吸速率的关系,2时处氧气吸收量10℃时是1毫克,20℃时是3毫克,所以可得出该叶片在20℃时的呼吸速率是10℃呼吸吸速率的3倍;(3)20℃、2万勒克斯光照时,2小时氧气释放量是12克,左图反映出2时20℃需要消耗3毫克氧气,所以2小时光合作用实验产生的氧气量是15毫克,每小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7.5毫克。
故答案为:(2)3;(3)7.5
9. (1)74
(2)6:7
(3)1.4g
解析:(1)相对原子质量等于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
(2)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个数: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个数;
(3)首先根据氮元素的原子质量×n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出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然后根据这种物质的质量×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氮元素的质量。
解答:(1)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14×2+16=74;
(2)该物质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12×2):(14×2)=6:7;
(3)3.7g该物质中氮元素的质量为:3.7g×14×274=1.4g。
10. (1)结膜
(2)将病人和健康人的手帕、毛巾、洗脸盆分开
(3)隔离;传染源
解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分为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钦州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它的主要症状是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等,又称之为红眼病.它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属于接触性传染病.病人眼睛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可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属于体表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
解答:解:(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结膜.(2)如果家庭成员中有患者的话,主要预防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如将病人和健康人的手帕、毛巾、洗脸盆分开.(3)教室里发现了患病的同学,应让其隔离.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此举的目的在于控制传染源.
故答案为:(1)结膜;(2)将病人和健康人的手帕、毛巾、洗脸盆分开;(3)隔离 传染源.
11. (1)部分浸入
(2)12.5
(3)解:物块M漂浮时F浮=G物=6N此时,F浮=ρ水gV排=ρ水gSha=6N
所以,ha= F浮ρ水gS=6N10×103kgm3×10N/kg×0.1m×0.1m =0.06m=6cm
答:a的值为6。
(4)300
(5)D
解析:(1)当t=130s时,水面的深度为10cm,假设木块是浸没的,根据F浮=ρ液gV排计算出它受到的浮力,然后根据浮沉条件判断它的状态即可;
(2)首先根据V水=vt计算出注入水的体积,然后根据G水=ρ水gV水计算出注入水的重力,最后根据公式F=G水+G物块计算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3)a点为图像的拐点,从0s~30s这段时间内,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它静止在容器底部;从30s以后,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处于漂浮状态。首先根据漂浮条件计算出浮力,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出此时物块排开水的体积,最后根据h=V排S计算即可;
(4)根据图像可知,从30s到130s之间,物体漂浮,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升高;首先根据h增=10cm-a计算出水面升高的高度,然后根据V水=vt计算出加水的体积,接下来根据S容器=V水h增计算出容器的底面积。根据V总=S容器h容器计算出容器的总容积,再利用V总水=V容器-V物块计算出加水的总体积,最后根据t总=V水总v计算加满水的总时间;
(5)时间相同,加水的体积相同,那么水面升高的速度取决于这个水柱的底面积,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物块M的体积V=(0.1m)3=0.001m3;
当物块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液gV排=1.0×103kg/m3×0.001m3×10N/kg=10N;
因为10N>6N,所以F浮>G;
由于物块的高度10cm与水深相同,所以肯定物块不受绳子的拉力;
那么物块肯定处于漂浮状态,即部分进入;
(2)当t=130s时,注入的水的体积:V水=vt=5mL/s×130s=650mL=6.5×10-4m3;
则加入水的重力:G水=ρ水gV水=1.0×103kg/m3×10N/kg×6.5×10-4m3=6.5N;
所以水对底部的压力F=G水+GM=6.5N+6N=12.5N;
(3)当t=30s时,正好是物块M处于刚刚开始漂浮的状态,
则此时受到的 F浮=G物=6N;
那么乙图中的a点的值: ha=F浮ρ水gS=6N10×103kg/m3×10N/kg×0.1m×0.1m=0.06m=6cm;
(4)从30s到130s之间,物体漂浮,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升高;
水面增加的高度:h增=10cm-6cm=4cm;
加水的体积:V水=vt=5ml/s×(130s-30s)=500ml=500cm3;
容器的底面积:S容器=V水h增=500cm34cm=125cm2;
容器的容积为:V总=S容器h容器=125cm2×20cm=2500cm3;
当水加满时加入水的体积:V总水=V容器-V物块=2500cm3-1000cm3=1500cm3;
加满水需要的时间:t总=V水总v=1500cm35ml/s=300s;
(5)根据公式h=V水S水=vtS水得到,
当加水时间和加水速度相同时,水面升高的快慢与水柱的底面积大小成反比;
在开始阶段,物块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它静止在容器底部,此时水柱的底面积S水=S容器-S物块;
当浮力等于物重时,物块漂浮,随着水面的升高而升高,在细线拉直前,水柱的底面积S水=S容器;
当细线被拉直后,物体不再上升,随着水面的上升,这段时间内S水=S容器-S物块;
当物块全部浸没后直到加满水,水柱的底面积S水=S容器。
那么水柱底面积的变化为:先变大,后变小再变大;
那么根据水面升高速度和底面积的反比关系可知:水面升高的速度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
因此水面高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第一段比较陡,第二段比较缓,第三段比较陡,第四段比较缓。
故选D。
12. (1)217/126;233/142;(233/14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每日必刷题 37—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甲是清代的救火工具“水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每日必刷题 47—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扔纸飞机”是民间传统游戏,铝在生活生产中具有广泛的用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每日必刷题 22—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心脏四个腔的关系中,不正常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