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整本书阅读之《红楼梦》合集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图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图片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龄官划蔷,内容述评,第一次葬花,为何葬花,《葬花吟》里看黛玉,《葬花吟》小结,感叹美好时光的短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红楼梦》四大经典情节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历史深度和社会批判意义的爱情小说。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描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贾府的内外矛盾和衰败过程。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富于抒情色彩的片段之一,也是宝黛爱情链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宝黛爱情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着,两位具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追求自由爱情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小说中的“黛玉葬花”共有两次,一次是在第二十三回,一次是在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
原文: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在池内...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第一次“葬花”,宝黛共读西厢,爱情如春天万物,悄然萌生。同时也突出了林黛玉爱花、惜花的情怀;
一,在什么时候葬花?二,为何葬花?三,结果如何?
原文: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满园里绣带飘飞,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写众人游园的热闹,正是为了反衬后面黛玉葬花的凄凉孤寂,“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1.生性多愁善感,常会为花谢、月缺等现象感伤、流泪。
2.在贾府始终有寄人篱下之感,心情忧郁。
3.对贾宝玉有情,无奈娘家无人作主,满心惆怅无处排遣,只得托物寄情。
4.前晚去怡红院看宝玉,丫环没给她开门,心中对贾宝玉有怨恨。
这一幕被山坡下的贾宝玉听到,恸倒在山坡之上,怀里的落花撒了一地。随后宝玉赶上去作了沉痛倾诉,才化解了这一场误会。此事过后,二人和好如初,感情又加深一步。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整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答:象征手法的运用(或托物言志)。用花谢花飞、红消香断象征黛玉的愁情伤感和红颜薄命 ;“风刀霜剑”象征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生活;“明媚鲜妍能几时”象征黛玉青春易逝;委婉地传达了红楼诸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悲剧。
2,从《葬花吟》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黛玉形象?
答:“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等句表现了黛玉不愿意与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孤傲和高洁。同时也表现出其多愁善感和诗人气质。
3,黛玉藏花中“花”有哪些深刻意蕴?
答:(1)黛玉葬的不仅仅是花,更是自己的青春美丽、自己的咏絮之才,自己的爱情理想,因为她预感到这些东西无法长久拥有,终有一天会像鲜花一样凋零。(2)黛玉葬的是她所痛恨的封建制度和冷酷无情的现实生活,黛玉崇尚自由,率真洒脱,希望像花一样飞到天尽头,可是却无香丘作为美好的归宿,仍然要面对冰冷无情的现实,所以她希望将自己痛恨的封建制度和冷酷的现实生活一同埋葬。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的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 ,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将来悲惨的命运。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曹雪芹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注释】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2.助凄凉——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熔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6.摇摇——指烛焰晃动。 爇(ruò),点燃。 檠(qíng),灯架,蜡烛台。 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 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连宵——整夜。 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 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滴沥——水珠下滴。
【创作背景】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钗黛“互剖金兰语”后,不觉淅淅沥沥下起了雨,黛玉病卧潇湘馆,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本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代别离”是乐府题。代,犹“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
【翻译】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A.《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从户外秋色、秋风、秋雨写到室内秋情、秋思、离伤。此诗开头四句的意象“秋花”“秋草”“秋灯”“秋窗”组合起来,极似一幅富于动态美的写生图。淡淡几笔已初露诗人凄凉、悲愁的心境,接着画面产生流动感。B.诗人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来”“惊破“抱”“眠”“移”、“牵”“照”’动"等,赋予意象以动感。在黛玉眼里,蜡烛也具有灵性,它会同诗人一起因悲愁而流泪。正因物与人达到了高度的融合,诗人才有可能把满腹的愁绪寄寓于此,将它作为主观抒情的象征再现。C.“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在敏感的黛玉看来,秋天本已让她魂销肠断,淫靡的秋雨更加重了她心中的凄凉,双亲都已过世,在这凄风苦雨之夜,没有任何亲人与她做伴,许多年来,黛玉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独自咀嚼着深重的孤独。D.从“罗袭不耐秋风力”以下所描绘的似乎是前一节的意象重复,但细细看来,就会发现两者有差别:在描写时,声律加急,节奏变快,气势更为汹涌,如一曲交响乐到了高潮,五音繁促、扣人心弦。“力”、“催”、“急”、“复雌毗”、“泣”等词的运用,无论在表现物境还是心境上均比上面有所加剧加深。此方法在绘画中谓为“重彩浓墨”,藉此来渲染凄凉、萧瑟的秋景和极度哀愁、悲凄的内心。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解析】A项的“极似一幅富于动态美的写生图”错误,应该是“一幅富有静态美的写生图”。
① 伤悼身世之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与上述《葬花吟》的抑寒之气和傲世态度相比,显得更加苦闷和颓伤。再拿《题帕三绝》与之相比较,如果说在《题帕三绝》中黛玉是以“泪”诉情,以“泪”显性,那么《秋窗风雨夕》中的黛玉则以“秋”进一步融情,以“秋”进一步表性。黛玉这时的心境已从以往的身世之感转向对未来命运的不尽担忧。 ②担忧爱情的心理。在写《秋窗风雨夕》前已经形成。人在生病时往往比较脆弱,加上素来多愁善感,加剧了她性格中的敏感。所以,当看到秋雨淅沥、秋叶凋零,她立刻想起自己的身世遭遇。在读了《乐府杂稿》中的《秋闺怨》《别离怨》后,“别离”和“相思”的情绪漫上心头,她自然又担心和贾宝玉的爱情没有结果,不禁伤悲。两种感情杂糅在一起,体现在《秋窗风雨夕》的创作中,写“那堪风雨助凄凉”“牵愁照眼动离情”“罗衾不奈秋风力”“灯前似伴离人泣”等诗句,既是对身世的伤悼,又是对爱情的担忧。③红颜易逝的哀音 。在《红楼梦》人物画廊中,全身充满诗的灵性,是黛玉的个性特征之一。而她的任性娇饰、孤标傲世、敏感自尊的性格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对黛玉而言,诗就是她青春生命的一部分。林黛玉心境的不断变化,无一不体现在书中所咏和她所写所歌的诗词中,从《哭花阴》、《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诗词中即可窥出林黛玉的心理流程。无论是孤独、凄恻还是无奈,我们都可以从黛玉诗词中感受到她短暂一生的“哀音”。
2.请结合对《红楼梦》的理解,分析这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主题?
课外拓展1:与黛玉葬花情感相通的句子
1.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汪峰《春天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
课外拓展2:说说下面以“花”寄情的诗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1.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4.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博大无私的胸怀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时光流逝,客居他乡,漂泊不定
5.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6.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7.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乘时而进、抓住机会创造价值
8.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9.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 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谁得知?10.花前人是去年身,今年人比去年老。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课文内容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又名《石头记》,子子薛姨妈,女薛宝钗子薛蟠,子薛蝌女薛宝琴,女贾母子,女史湘云婿卫若兰,保龄侯尚书令,秦可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红楼梦塑造最成功的十大人物解析 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十大人物,最爱吃醋的人,最渣的人,最痴情的人,结局最好的人,最懦弱的人,最幸运的人,人缘最好的人,最真性情的人,最聪明的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红楼梦》课件 (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各种版本,大家丛书,作家品红,彩绘动漫,当代解读,曹雪芹佚诗,《红楼梦》的版本,一种经典表述,黛玉形象的三个副本,意境烘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