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与发明》教案(2023春)
展开第三单元 大自然的启示与发明
7.蝙蝠与雷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蝙蝠在夜间飞行自如的原因。
[能力目标]能说出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能对雷达的发明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蝙蝠是怎样在夜间飞行自如的。
[难点]了解雷达的工作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图片、视频资料、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测距仪、飞虫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引导:蝙蝠居住在各类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缝隙中,蝙蝠能够在夜晚灵活地捕食昆虫。雷达: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出示图片)
4.提问:1.蝙蝠是怎样在夜晚捕食昆虫的?
2.雷达捕获目标信息与蝙蝠捕食昆虫有什么相似之处?
下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7课《蝙蝠与雷达》。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看图片,加上老师的引导说明,能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蝙蝠捕食的奥秘
(1)教师引导:18 世纪前后,科学家就曾做过实验,蒙上双眼的蝙蝠依然能够飞行自如,但是如果塞住蝙蝠的双耳、封住它的嘴后,它们就会在黑暗中乱撞。
(2)提问:为什么塞住蝙蝠的双耳和封住它的嘴后,它们就会在黑暗中乱撞?
讨论:小组内展开讨论
汇报:请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蝙蝠的飞行可能与他们的耳朵和嘴有关。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3)根据问题制定探究计划
实验材料:
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测距仪、飞虫模型等。
实验方法:
1.打开仪器电源开关,将飞虫模型放置在传感器前方,观察显示的数据。
2.前后移动飞虫模型,观察数据变化。
3.遮挡超声波传感器,移动飞虫模型,观察数据变化。
教师出示实验过程图片,观察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并填到《科学活动手册》上。
根据实验我们可以得出:
结论: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就立即返回来,超声波接收器接收反射波,利用超声波测距仪可以计算出发射点距障碍物的距离。
教师:比较超声波实验与蝙蝠捕食有哪些相同点?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蝙蝠发现并捕食昆虫的过程。
谈论:学生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汇报
教师出示蝙蝠发出超声波的全过程图片,根据图片叙述蝙蝠捕食昆虫的过程。
小结: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超声波碰到其他物体就会立刻反射回来,用耳朵接收到返回的信息,最后判断物体的位置。这种现象被称为“回声定位”
请同学们用流程图的形式将蝙蝠捕食的过程
流程图:尖叫发出超声波——物体反射超声波——耳朵接收超声波——判断距离捕食
2.雷达与蝙蝠
提问:雷达能够在很远的距离发现目标,它是利用什么科学原理发明的?
汇报: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雷达是利用了“回声定位”原理发明的。
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其工作过程是:雷达的发射机通过天线把电磁波射向空间某一方向,处在此方向上的物体反射碰到的电磁波,雷达天线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有关该物体的某些信息。
思考:雷达与蝙蝠有什么异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回答:工作原理相同,蝙蝠是靠嘴巴发射超声波的。雷达是用天线发出无线电波的。科学家通过研究蝙蝠发出的声波,遇到障碍物后,声波被反射回来,蝙蝠可以接受这种声波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总结:像雷达这样,很多发明都能够在自然界找到相似的原型。雷达要解决的问题,自然界早已解决得非常完美,大自然能给人类很多启示!
[设计意图]用蝙蝠的捕食昆虫的过程,引出雷达的发明,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探究知识。
(三)拓展应用
3.制作简易照相机
4.引导:怎让我们查阅资料,了解照相机与眼睛结构的关系,制作一台简易照相机。
5.出示制作方法示意图
四、课后小结
像雷达这样,很多发明都能够在自然界找到相似的原型。雷达要解决的问题,自然界早已解决得非常完美,大自然能给人类很多启示!
【教学后记】
8.生物的启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苍耳具有什么特点。
[能力目标]认识什么是仿生。
[情感目标]能对仿生的发明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什么是仿生。
[难点]生活中有哪些是仿生物品。
【教学准备】
PPT课件、放大镜、苍耳、毛衣、尼龙粘扣、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7.引导:1948 年,瑞士工程师乔治跟朋友在山中打猎,身上粘满了一种草籽。他费了很长时间,才将这些草籽拔干净。出示苍耳的图片
8.提问:苍耳的种子为什么能够挂到身上?
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下面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生物的启示》。
[设计意图]从根据科学家的情景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引出我们这节课的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苍耳的启示
(1)教师引导:苍耳的种子能够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和人的衣服上,四处为家。
(2)提问:苍耳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就能够挂在动物皮毛上和人的衣服上?
(3)根据问题制定实验
让我们选择苍耳种子或牛蒡果,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实验(一)
实验材料:苍耳、毛衣和放大镜、
实验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苍耳种子和羊毛织物的特点。
2.将羊毛织物平放在桌面,把苍耳种子按在羊毛织物上。
3.向上拉起苍耳种子,观察有什么现象。
展示:请同学上台进行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汇报:请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苍耳将衣服勾起来了
教师提问:1.苍耳种子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粘到羊毛织物上不易掉下来?
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和放大镜的观察,同学们做出解释。
学生汇报;
小结:苍耳的种子呈长椭圆形,它的种子表层长有一些倒钩,这些倒钩很细,也很直。
因为苍耳的倒钩勾住了羊毛织物,所以不容易掉下来。
实验(二)
让我们选择尼龙粘扣,继续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实验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粘扣上下两层的特点。
2.将尼龙粘扣上下层对齐,按压,并平放在桌面。
3.向上拉起粘扣上层,观察有什么现象。
展示:学生小组进行实验
注意:分工要合理,有进行实验操作的,有观察的,有记实验数据的。
学生汇报:
现象:上下两层不容易分开,将要扯开的部分,上层会带着下层向上隆起。
教师提问:1.苍耳种子与尼龙粘扣各有什么特点?
9.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
对比:根据两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
学生汇报:
小结:苍耳种子有倒钩刺,
尼龙粘扣有两层,一层是勾面,一层是毛面。
结构上它们都有倒钩。
总结:像粘扣这样,通过模仿某一生物的结构、功能、行为等特征,来发明创造新产品的科学方法就是仿生。仿生产品都能够在自然界找到相似的原型。
工业污染源,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污染自然水域。
2.各种各样的仿生
教师引导:现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有的都是仿照其他生物发明的。
提问:那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仿生的?
汇报:学生举手发言
出示常见的仿生发明的物品图片
仿生有什么作用,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
小结:仿生学的发展,加速了人类发明创造的进程。仿生技术的光荣使命就是为人类提供最可靠、最灵活、最高效、最经济的,最接近于生物系统的技术系统,为人类造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在体验实验过程的乐趣中就学到了知识。
(三)拓展应用
9.人工智能与仿生机器人
10.引导:人脑具有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能够完成不同的任务。现在,人工智能(AI)与仿生机器人技术开始迅猛发展。从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查阅有关资料,制作一份幻灯片,或者动手搭建一个仿生机器人,然后介绍给身边的人。
11.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四、课后小结
像粘扣这样,通过模仿某一生物的结构、功能、行为等特征,来发明创造新产品的科学方法就是仿生。仿生产品都能够在自然界找到相似的原型。
【教学后记】
9.漂浮的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某些物品漂浮能力的强弱。
[能力目标]能简单的叙述船的发展过程。
[情感目标]能对船在水上漂浮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某些物品漂浮能力的强弱。
[难点]了解船为什么能在水上漂浮着。
【教学准备】
PPT课件、软陶泥、木头、塑料、铁、橡皮泥、水槽、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引导:(出示船的图片)观看以上图片,图片中的是什么?船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水路运输的主要工具,它能够运送大量的货物或游客,方便人们生活。
2.提问:这些船分别用什么材料制造的?
不同材料的船为什么都能够平稳地漂浮在水面上?
下面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漂浮的船》。
[设计意图]看水上飘着的船,加上教师提问,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物体的沉浮
(1)教师引导:我们身边的物体由各种材料构成。把大小、形状相同或质量相同的不同材料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2)提问: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状态一样吗?
(3)根据问题设计实验
实验材料:大小相同的木头、塑料、铁、橡皮泥和水槽等
实验方法:
1.将大小相同的木块、塑料、铁和橡皮泥放入水中
2.观察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请小组之间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一会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木头和塑料在水面上,铁和橡皮泥沉入水底。
教师: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
小结:像木头、塑料等浮在水面上的材料,漂浮能力强;像铁、橡皮泥等沉在水底的材料,漂浮能力弱。不同的材料漂浮能力不同。
2.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引导:前面我们做了实验,知道了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不同,那我们能不能改变某种材料物品的漂浮状态呢?
提问:软陶泥沉在水底,用什么方法能让它浮在水面上?
讨论: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教师:根据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的强弱,可以利用其它材料。
汇报:请小组代表发言
小结:可以将软陶泥捏成船的形状,软陶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1.向水里加盐,当水的密度大于软陶泥的密度时,软陶泥也能浮在水面上。
2.将软陶泥放在木块上,利用木块将软陶泥拖到水面上,因为木块的漂浮能力强。
想一想,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如木块),用什么方法能增强其承载力?
小结:增大木块与水的接触面积。物体与水的接触面积越大,漂浮能力越强。
3.船的发展历程
教师引导:人们一开始就发明的船吗?根据什么启示发明的,一直到现在出现的轮船。
几千年前,古人利用木头的漂浮能力,模仿鱼的形状,制造出最简单的木船——独木舟。
出示不同时期的船的图片,教师做出介绍
提问:
1.船是怎样起源并发展的?科技进步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不同时期的船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具有什么样的结构?
3.为什么钢铁造的轮船不仅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大量货物?
总结:因为浮力的原因。虽然轮船是钢铁造的,可是它的内部是空心的,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轮船体积很大,排开的水就很多,由于所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的水的重力”,于是浮力也就很大,当浮力等于“船的重力”时,轮船就可以浮在水面上。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通过看课本查阅资料,自己探究问题的答案。
(三)拓展应用
12.制作小木船
13.引导:参考下面的方法,让我们使用同样的冰糕棍、彩纸等材料,制作一艘小木船。比一比,看谁制作的小木船精致美观,承载的物体多。
四、课后小结
像木头、塑料等浮在水面上的材料,漂浮能力强;像铁、橡皮泥等沉在水底的材料,漂浮能力弱。不同的材料漂浮能力不同。
【教学后记】
10.工程师的发明创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工程师和发明家发明了什么。
[能力目标]能说出发明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对发明的发明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工程师和发明家们都发明了哪些东西。
[难点]能说出工程师和发明家发明的原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2.引导:(出示火车头和飞机的图片)图片中的物品都是发明家们经过不断地研究发明的。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工程师与发明家,他们基于发明原理的发明创造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提问:工程师与发明家利用什么发明原理进行了哪些发明创造?
下面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工程师的发明创造》。
[设计意图]由图片导入,学生对图片中的物品的发明产生探究兴趣,然后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工程师与发明家的发明创造
(1)教师引导:观看以下图片,你认识这些发明家和工程师吗?。
(2)提问:这些工程师和发明家发明了什么?他们发明的物品依靠的是什么原理?
出示发明家和工程师的图片以及他们的发明
先让学生说出图片中是哪位发明家,在出示发明的物品之前,让学生猜一猜他们发明了什么?
出示图片,学生起立汇报。
学生:图片中是莱特兄弟。
学生:他们制造了飞机。
教师:那莱特兄弟制造飞机是依靠什么原理呢?
讨论:学生小组之间交流,通过查阅资料,电视,网络等方式。
学生汇报:利用伯努利原理,使机翼产生升力。
依次引导,出示瓦特、诺贝尔、爱迪生和冯·诺依曼等发明家,并说出他们发明的物品。
(3)我国的工程师和发明家有哪些呢?他们又发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汇报
学生做出回答
出示我国发明家和工程师的图片(袁隆平、钱学森、茅以升和杨伟)
提问:以上的发明家们都发明了什么?
交流:小组之间交流。
汇报:请小组代表发言。
小结: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钱学森:世界著名发明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的发明成就:
1.利用反冲以及雷达、红外制导的原理制造出中国第一枚导弹。
2.利用地球引力、无线通信等原理,制造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茅以升: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杨伟:设计战斗机歼-20,中国新一代战斗机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组织者和开拓者。
(4)选择喜欢的工程师与发明家,并用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小组内交流,设计记录的样式,
展示:将记录的发明家和工程师以小组的方式向其他学生展示。
(5)这些发明创造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交流: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精神方面,出行方面,通讯方面,社会方面,经济方面,国家方面等等。
学生汇报;
总结:1.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4.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5.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物质质量。
6.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人民更加富裕。
2.屠呦呦与青蒿素
教师引导:屠呦呦是怎样发现并研制出青蒿素的?我们应该学习屠呦呦哪些发明精神呢?让我们搜集资料,通过屠呦呦的科研历程进行探究。
探究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
观察图片了解过程。
提问:屠呦呦哪些发明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谈论:同学之间先说一说。
汇报:请同学发言。
小结:1.敢于试错,迎难而上
2.敬畏传统,勇于创新
3 .艰苦努力,执着拼搏
14.团结合作,造就诺奖
提问:我国的四大发明有什么?
讲解:四大发明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设计意图]老师主要引导学生,不要直接出示问题答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拓展应用
14.收集工程师与发明家的事例
15.引导:在选择喜欢的工程师与发明家,将他们利用发明原理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制作成海报、图册或幻灯片,在社区、学校进行宣传。
16.任务:为你喜欢的发明家制作一张海报。
四、课后小结
莱特兄弟制造飞机。
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和电灯,以钨丝作为灯丝。
瓦特:改良蒸汽机,利用能量转换原理,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屠呦呦研制出青蒿素。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