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时作业含答案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六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六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课后复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名师】第六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课时练习一.单项选择1.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复合菌剂中的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可以分解土壤中的农药等有机物B.该菌剂减少了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会阻碍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与未修复时相比,修复后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可能改变D.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如图所示,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甲.乙丙3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C.图B所示的这种调节方式属负反馈调节D.图A和图B这两种反馈调节不同,其中A方式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主要机制3.茶毛虫是黄山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幼虫常聚集在叶背取食,对茶叶生产影响较大。防治方法有人工捕抓幼虫.利用灯光诱杀成虫.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茶园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茶毛虫同化能量的去向有:被茶毛虫呼吸消耗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及通过茶毛虫的粪便流向分解者C.放置黑光灯诱杀茶毛虫成虫,利用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D.增加茶园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可减少茶毛虫危害4.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在稻田中养鱼,利用鱼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鱼粪用作肥料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B.该稻田较普通稻田抵抗力稳定性更高C.鱼为水稻除草.除虫的实质是在调整能量的流动关系D.稻田中的水稻.鱼.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D.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C.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D.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含氮的无机化合物被植物利用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每个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均最少B.若为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其物质和能量的总量均不会变化C.处于相同生态位的物种越多越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生态系统中能量单向流动,物质反复循环,信息往往双向传递
8.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该河流的AB段上,好氧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被大量消耗B.BC段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C.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D.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9.下列关于实验的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等距取样法,调查长条形绿化带中某种丛生单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采集小动物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将盖玻片先放置于计数室上,再吸取静置酵母菌培养液的上层液,滴加在盖玻片边缘D.在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中,生态缸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10.一个盛有池塘水的罐子可以看做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该罐子中( )A.水藻的存活与否取决于罐子所处的环境B.流经浮游动物的能量大多用于其生长繁殖C.碳元素在群落内部及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流动D.消费者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11.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计数室后盖上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B.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将大蒜根尖先低温处理后再制成装片C.黑光灯诱捕法属于物理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D.生态缸应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且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12.用生态学观点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降低其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B.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其目的是保持生态平衡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可通过增加食物链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减少病虫害13.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和乙发生演替的类型与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类型相同B.第5年到第25年的变化说明群落甲的恢复力稳定性比乙强C.在第5年,甲乙两群落的丰富度大致相同,抵抗力稳定性一定相同D.第20~30年,群落甲的物种类型不再发生变化1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B.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C.利用样方法调查稻田中稗草的种群密度时,应在稻田中稗草密集的地方取样D.生态系统的能量以物质为载体,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15.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原因是(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③某营养级中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16.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沙丘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Ⅱ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的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17.2020年东非地区蝗灾肆虐,蝗虫数量之多几十年未见,面对蝗灾我国不仅派出专家还援助药械,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蝗虫的遗体残骸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B.蝗灾被扑灭,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按能量传递效率来看,蝗虫捕食的庄稼只有10%~20%被同化D.专家监控蝗虫灾情,需用标志重捕法测定蝗虫幼虫密度18.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适当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C.控制病虫害是使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唯一措施D.设计并制作的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缸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解答:A.由题意知:投放菌剂中的微生物可以降解农药,属于分解者,A正确;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CD.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从而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故修复后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可能改变,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CD正确。故选B。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图A所示为一条食物链,组成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增加会促使甲.丙的增加,乙.丙的增加会抑制甲的增加,而图B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解答:A.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图A中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B.由图A中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得出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乙→甲→丙,B正确;C.图B所示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D.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C。3.【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指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腐生的细菌和真菌。一个营养级中同化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遗体残骸中能量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解答: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个渠道进行的,A正确;
B.茶毛虫同化能量的去向有:被茶毛虫呼吸消耗.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茶毛虫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茶毛虫同化的能量,B错误;
C.放置黑光灯诱杀茶毛虫成虫,利用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C正确;
D.增加茶园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可提高茶园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减少茶毛虫危害,D正确。
故选B。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解答:A.杂草和水稻会竞争生存空间.阳光和营养等,两者属于竞争关系,A正确;B.该稻田较普通稻田相比,生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较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较大,因此该稻田较普通稻田抵抗力稳定性更高,B正确;C.鱼为水稻除草.除虫的实质是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流向农作物,C正确;D.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错误。故选D。5.【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不同的生态系统会因为营养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解答: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低,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B.同等强度干扰下,由于沙漠环境比较恶劣,恢复力比较弱,所以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B错误;C.不同的生态系统物种的组成不同,则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C正确;D.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D正确。故选B。6.【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7.【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作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的全部生物的总和。解答:A.生态系统中最高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最少,但不是每个生物的同化量均最少,如大型的狼比刚出生的小羊同化的能量肯定多,A错误;B.若为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如城市生态系统,其物质和能量均依赖于其它生态系统的供应,因此物质和能量的总量均会变化,B错误;C.处于相同生态位的物种越多,竞争越大,越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D.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单向流动,物质反复循环,信息往往双向传递,D正确。故选D。 8.【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9.【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0.【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前者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后者包括阳光.空气.水等。解答:A.水藻属于自养生物,需要光照,水藻的存活与否取决于罐子所处的环境,A正确;B.流经浮游动物的能量大多用于其呼吸散失,B错误;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群落内部不能完成碳循环,C错误;D.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维持合适的比例,有利于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其稳态,并不是消费者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D错误。故选A。11.【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2.【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降低其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A项错误;B.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捕食其它的鱼, 食物链延长,能量散失,另外能量流向黑鱼, 不符合人类需要。清除以后,草食鱼中的能量就多,产量也会提高;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其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向对人类有利的部分,B项错误;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的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项错误;D.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食物链单一,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病虫害破坏。通过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或延长食物链,增加生物种类,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减少病虫害,D项正确。故选D13.【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4.【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解答:A.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分布,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率,A正确;B.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稳定性较高,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弱,B错误;C.利用样方法调查稻田中稗草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C错误;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错误。故选A15.【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答:①处于同一营养的生物种类多。 若某生物灭绝,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可以代替,所以生态系统越复杂,就越不容易灭绝,所以调节能力越大;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通过不同食物链传递到顶级,那么最大的营养级就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能量;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逐级递减是能量流动的特点。其中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的是①②③。故选B。16.【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答:A.发生在沙丘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草本植物阶段,群落也有相应的垂直结构,B错误;
C.演替的结果是物种多样性增加,因此阶段Ⅱ(灌木阶段)比阶段Ⅰ(草本植物阶段)植物种类多,C错误;
D.阶段Ⅲ(森林阶段)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故选D。17.【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8.【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六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课后作业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下列关于种群,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北师大版 (2019)第六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以下关系中不存在反馈调节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六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同步测试题,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