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试卷 15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试卷 18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试卷 17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试卷 19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试卷 18 次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阅读理解,共26页。
第 五 单 元 主
题 阅 读
知识梳理
知识点: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围绕“作者笔下的人”这一主题安排了两篇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以及习作例文、习作等项教学内容。本单元的阅读要素为“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1.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面貌、身材、衣着、神情、姿态等的描写 。
★作用:(1)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
(2)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反映人物的内心感情;
(4)对比、烘托人物性格。
2.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交谈以及语气。“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
★作用: 揭示人物思想、情感、性格等。
3.动作描写
★作用: 突出人物……心理,……性格特征,或……心情。
4.心理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种手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或内心的感觉。
★作用:揭示人言行的原因,突出人物的思想变化,展现人的……精神世界。
5.神态描写。就是人物的神情姿态,主要通过人物面部的表情变化显露出来。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的变化,一般是通过人的眉、嘴、眼等的变化,有时还有人的细微动作,如:低头沉思,握拳发抖等。在文章中,就是把这些表情的变化用文字写出来。
★作用:突出人物……心理,展现……性格特征。
★《摔跤》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文章细致描写了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如“围、蹦来蹦去、推拉拽顶、扳、钩”等,表现出了他的灵活。其中,还描写了他的心理活动,如“已有些沉不住气”。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的结合使小嘎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成人的身材、孩子的脸,说明祥子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很健壮了。接着作者细致描写了他的五官,“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这些描写刻画了祥子健康、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状态。
★《两茎灯草》运用讽刺的语言,以及夸张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病重的严监生行将就木,可总是断不了气,在生命将尽之时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作者通过众人的猜测来解开这个谜,最后赵氏说明了原因,原来是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让严监生放心不下,直至挑掉一茎,严监生才“登时就没了气”。多么荒唐的情节,多么讽刺的语言,寥寥数语就把严监生这个守财奴的形象淋漓尽致、人木三分地表现了出来。
★《刷子李》从对他刷墙时动作、声音的描写,如“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可以感受到他的技艺十分娴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简直是在进行艺术创作;从他对徒弟说的话,如“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可以看出他心细如发,能够体察别人的心理活动。
阅读训练
一、名著选段阅读。
王冕自此只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着母亲歇宿。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①逐日把牛栓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弹指又过了三四年。王冕看书,心下也着实明白了。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②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③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图画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哪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王冕见天色晚了,牵了牛回去。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④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乡间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⑤一传两,两传三,诸暨一县都晓得是一个画没骨花卉的名笔,争着来买。到了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
1.给上面的选文拟个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冕放牛 B.王冕学画 C.王冕卖画
2.读第一自然段“ ﹏﹏﹏”的句子,请从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并画上“﹏﹏﹏”。
3.“天下哪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天下有些事很难学会,我为什么要去学画荷花呢?
B.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为什么不去画几枝荷花呢?
C.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为什么要去画荷花呢?
4.文上画横线的句①、句②、句③,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句①:______ 句②:______ 句③:______
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D.景物描写。
5.作者写王冕的荷花画得好,有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读画横线的句④和句⑤,选择填空。
句④:______ 句⑤:______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6.从短文中你可以看出王冕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
1.B
2.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
3.B
4.A D C
5.A B
6.他是一个热爱读书、勤奋好学的人。
【解析】
1.考查给文章拟标题,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王冕在秦家放牛时利用空余时间先是读书,后来重点学画画,画到三个月之后已经画得很好,乡间人见画得好,都来买他的画。此文的重点不是写王冕放牛,也不是卖画,而是学画画,所以取题“王冕学画”比较恰当。
2.考查对文章写法的认识,与第1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相照应的句子是最后一自然段的“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
3.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呢,我为什么不去画几枝荷花呢?故选B。
4.考查描写方法,句①“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运用了动作描写;句②“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运用了景物描写;句③运用了心理描写;
5.作者写王冕的荷花画得好,有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句④“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属于正面描写;句⑤“一传两,两传三,诸暨一县都晓得他是一个画没骨花卉的名笔,争着来买。“属于侧面描写。
6.考查对人物的正确评价,从句子“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与母亲”和“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可以看出王冕懂事孝顺,从”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逐日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可以看出王冕勤奋好学,从他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可以看出王冕有决心。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汪栗子
①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7.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野栗→___________
8.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9.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0.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11.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答案】
7.挑坏栗 炒香栗 助学子
8.动作描写。用“抖”、“挑”、“搁”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汪挑坏栗子的过程,表现了他娴熟的技艺和纯朴的品质。
9.突出打栗人劳动的辛苦,为表现老汪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作铺垫。
10.“悄悄”一词写出老汪乐于助人不留名,表现老汪的善良和爱心。
11.老汪是一个技艺娴熟、纯朴善良和富于爱心的人。
本文通过记叙卖炒栗子的老汪晚开店;挑出坏栗 子;炒香甜的栗子;资助贫困的学子;表现了老汪的善良和爱心,还有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解析】
7.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纳与概括。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题目所给的提示,确定事件所在的段落,然后用提示相同的方式去概括事件。提示用的都是三个字,概括时也都要用三个字。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第一部分(1),写老汪的炒栗子店总是比别人晚开店;第二部分(2-4),写老汪挑坏栗的绝技;第三部分(5),写老汪炒出的栗子味道香的原因;第四部分(6-8),写老汪进山收野栗子及资助学子的事.老汪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好人,做生意讲究诚信、本分,不使小伎俩,为人忠厚、无私、有爱心。
8.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与作用。
行动(动作)描写的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xx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xx性格特征或xx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这里的动作描写,用“抖”、“挑”、“搁”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汪挑坏栗子的过程,表现了他娴熟的技艺。
9.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
解答时,结合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从内容上,这一细节描写出打栗人的辛苦;结构上,由下文“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可知对打野栗子的描写为以后老汪帮助他们做了铺垫。
10.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悄悄”一词写出老汪乐于助人不留名,表现老汪的善良和爱心。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题目要求写出其中一点即可,注意表述语句的流畅。如:从他炒栗子与众不同的香味,可以看出他技艺娴熟。
三、阅读
快手刘
冯骥才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用不尽。有时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我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而赤黄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出鬼没。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助手,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这种戏法比舞台上的魔术难变,舞台只有一边对着观众,街头上的土戏法,前后左右围着一圈人,人们的视线从四面八方射来,容易看出破绽。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个球儿塞到碗下边扣住,便禁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 碗底下哪,我看见了!”
“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语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
“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自信使我的声音非常响亮。
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
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只有碗口压在黄布上的一道圆圆的印子。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精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高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边。怪,怪,怪!
四边围观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赞赏之声。
“怎么样,你输了吧!不过在我这儿输了决不罚钱,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群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面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无比神奇了。这人也是我童年真正钦佩的一个人。
12.查字典,填空。
“神出鬼没”的“没”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再查音节____。“没"字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隐在水中;②漫过,高过;③隐藏;④把财物扣下;⑤终,尽。请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没”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神出鬼没( ) 没世( ) 沉没( ) 没收( )
13.快手刘变的戏法的名称和所用的道具各是什么?
14.文中是怎样描写快手刘的戏法“神出鬼没”的?用“ ”画出来。
15.看快手刘变戏法的过程中,“我”的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变化?
16.文中为什么要写”我”的话语和心理活动?
17.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快手刘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2.M mo ③ ⑤ ① ④
13.名称是“小碗扣球”,道具是一块绢子似的黄布、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大红玻璃球儿。
14.他两手各拿一只茶碗…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
15.自信→惊讶→惭愧→钦佩
16.通过描写“我”的话语和当时的心理活动,更能表现快手刘所变戏法的“无比神奇”。
17.快手刘是一个技艺高超、聪明、懂得变通的人。
【分析】
12.本题考查了查字典及一字多义。
常用的三种方法是: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如果很容易确定部首,但不确定读音就可以用部首查字法;如果知道读音,但不会写这个字,就用音序查字法;如果是独体字就用数笔画查字法。
没:[méi] 无;没有 屋里~人。[mò]沉下去 沉~。淹~。“神出鬼没”的“没”读[mò]。
神出鬼没:原指用兵灵活机动。后泛指变化迅速,出没无常,不可捉摸。没:隐藏。
没世:名词,指到死;终身。没:终,尽。
沉没:没入水中。没:隐在水中。
没收:把犯罪的个人或集团的财产强制地收归公有,也指把违反禁令或规定的东西收去归公。没:把财物扣下。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从第二段的句子“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出鬼没。”可知答案。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神出鬼没”在文中第二段,在“神出鬼没”这个词语的前后找相关句子。“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助手,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描写了快手刘的戏法。
1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找到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分析。
从句子“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自信使我的声音非常响亮。”可知一开始我很自信;
从句子“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只有碗口压在黄布上的一道圆圆的印子。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可知此时我很惊讶;
从句子“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群后边去。”可知此时我很惭愧;
从句子“这人也是我童年真正钦佩的一个人。”可知我很钦佩。
所以我的心理活动变化是:自信→惊讶→惭愧→钦佩。
16.本题考查鉴赏评价。
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可以体现人物形象,也可以从侧面衬托文章的主人公。
冯骥才写“快手刘”变戏法,同时也写“我”的心理活动、动作和语言,原因就在于可以形成交流和衬托,通过俩人的交流,衬托出快手刘变戏法的快捷和奇妙,这样就更好看了。
1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可以根据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从“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可知他技艺高超;
从“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语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可知他还是个聪明的、懂得变通的手艺人。
四、课外阅读。
小兵张嘎夺枪记
嘎子刚走到院门口,猛然看见两个鬼子,东张西望地朝这边走来。嘎子心想:不好,区队长他们还在屋里呢。要是没准备,双方照了面,一交火,把村里的鬼子都招来就不好办了。
嘎子眼珠子一转,快步上前,横在院门口,说:“你们想干什么?”
一个鬼子晃了晃手中的长枪,龇牙咧嘴地嚷了几句,让嘎子让开,他们要进院里去。嘎子故意放大声音说:“你们想找什么,我给你们拿去还不成吗?我家里有病人!”
鬼子恶狠狠地用枪把嘎子往旁边一拨,大步往院子里闯去。嘎子见拦不住,便朝里面大声喊道:“爸爸,外面有两个太君,非要上咱们家来!”
鬼子们气势汹汹地闯向正房,嘎子跟在他们身后。突然,他发现走在后面的鬼子是个官儿,腰间挎着一支手枪。嘎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自从奶奶被鬼子杀害以后,嘎子一直希望能得到一支枪,给奶奶报仇。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
两个鬼子撞开屋门,闯了进去。一进屋,他们就像饿狼似的东翻西找,惊动了灶边卧着的一只母鸡。母鸡咯咯叫着站起来往外跑。鬼子兵连忙去捉母鸡。母鸡东躲西闪,最后一头钻进西屋的门帘子里面去了。
鬼子兵上前一挑帘子,突然,三把刺刀从里面一起刺出。他嚎叫一声,翻身栽倒在地。原来区队长和战士们刚才听见了嘎子在院子外的喊叫,已经做好了准备。
鬼子官见势不妙,哇呀一声,转身就跑。
嘎子正站在院门口,见鬼子官往外窜,急忙把门一关。鬼子官的一条腿被绊了一下,身子一栽,跌在了石阶上。他一边在地上滚着,一边往外掏那把手枪。
战士们从屋里冲了出来。随着啪的一声枪响,鬼子官被击中了。他身子一拱,滚到了嘎子脚下。嘎子连忙抓起身边的一把扫帚,使出浑身力气朝鬼子官身上拍去,可是不顶用,鬼子官已经把枪掏出来了。嘎子一急,扑上去,用身子使劲压住了他的胳膊,又狠狠咬住他的手腕,把手枪夺了下来。鬼子官一翻身把嘎子踹开,想去夺枪。区队长一甩手,又补了他一枪。鬼子官腿一蹬,不动了。
随着一片冲杀声,反攻开始了。战士们从屋里涌出,冲向了大街。鬼子们纷纷四下逃散,有的被击倒了,有的举手投降……
嘎子紧紧地跟在部队后头,不时回转身来,得意地比试着他刚从鬼子身上夺来的新枪,东瞄两下,西瞄两下,嘴里发出叭叭的声音。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无比兴奋的神情。
18.短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19.读句子,回答问题。
(1)嘎子故意放大声音说:“你们想找什么,我给你们拿去还不成吗?我家里有病人!”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描写,表现了嘎子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此时他的心里可能在想:
(2)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
这句话运用_________描写,表现了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嘎子一急,扑上去,用身子使劲压住了他的胳膊,又狠狠咬住他的手腕,把手枪夺了下来。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描写,生动再现了嘎子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表现了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0.你知道嘎子为什么希望有一支手枪吗?
21.嘎子夺到了手枪,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画上“_____”。
22.读了短文,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答案】
18.抗日战争时期,小兵张嘎不畏强敌,从鬼子手中夺下手枪。
19.语言。 勇敢机智 我要大声提醒区队长他们鬼子来了,尽量想办法阻拦鬼子进屋 神态、心理 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得到那支手枪 动作 勇夺手枪 不畏强敌、勇于战斗
20.他想为奶奶报仇,因为奶奶是被鬼子杀害的。
21.嘎子紧紧地跟在部队后头,不时回转身来,得意地比试着他刚从鬼子身上夺来的新枪,东瞄两下,西瞄两下,嘴里发出叭叭的声音。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无比兴奋的神情。
22.嘎子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聪明、机智、勇敢,遇事沉着冷静,有正义感。
【分析】
18.本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根据文章要素进行概括即可。
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人物是:小兵张嘎;事件是:小兵张嘎不畏强敌,从鬼子手中夺下手枪。围绕此作答即可。
19.本题考查学生人物描写,注意结合细节分析。
(1)结合“嘎子故意放大声音说”等内容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嘎子放声大喊是提醒屋里的区队长等人;说家里有病人是想骗鬼子,拦着鬼子进屋。可以看出嘎子的勇敢机智。围绕此作答即可。
(2)结合“目不转睛地盯”“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可知,运用了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了嘎子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得到那支手枪的心理。
(3)结合“扑”“压住”“咬住”“夺”等内容,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结合文章可知,当时嘎子在抢夺鬼子的手枪,故生动再现了嘎子勇夺手枪的过程,表现了嘎子不畏强敌、勇于战斗的特点。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结合第五段“突然,他发现走在后面的鬼子是个官儿,腰间挎着一支手枪。嘎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自从奶奶被鬼子杀害以后,嘎子一直希望能得到一支枪,给奶奶报仇。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可以得到答案。
21.本题考查学生信息提取能力,学生要注意认真阅读原文。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嘎子紧紧地跟在部队后头,不时回转身来,得意地比试着他刚从鬼子身上夺来的新枪,东瞄两下,西瞄两下,嘴里发出叭叭的声音。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无比兴奋的神情。”可以得到答案。
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可以根据相关事件和人物描写分析。
文章描写了嘎子面对鬼子沉着冷静地应对,警示区队长他们,以及嘎子勇夺手枪等内容,可以看出嘎子是一个聪明、机智、勇敢,遇事沉着冷静,有正义感的小英雄。围绕此作答即可。
五、阅读。
锁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在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待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过他干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大家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出gān gà( )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划;老张bèn zhuō( )地拿根烟一个劲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________________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皱起一种古怪的表情——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朝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的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地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yí shùn jiān( )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猩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zhòu rán( )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和老张家都换上了双保险。
23.根据拼音写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24.请写出文中引号的作用。
(1)“砰”“啧啧”“当”这三处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门儿”这处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以上是一篇微型小说,请用简要的话概括小说情节,不超过30个字。
26.小说里两次提到大姑“眨眼”,两次“眨眼”,各有用意。请分别说出大姑眨眼的用意。
第一次“眨眼”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眨眼”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文中横线处省略了描写小川当时心理活动的话,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出来。
28.撬开后,“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中发出来。”根据小说的内容,“说不清”的“意思”实际上可以分析出几种,请你说出两种解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小说倒数第2自然段,“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中的“也”字在此有何含义?
30.通过这篇小说,作者要提醒人们的是( )
A.请给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
B.不要希求人们会真正相信失足青年
C.请理解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的上进愿望
D.不要苛求失足青年言行完美无缺
【答案】
23.尴尬 笨拙 一瞬间 骤然
24.引用 特殊含义
25.小川在大姑的鼓动下用锯条为老张开锁后,大姑和老张同换双保险锁。
26.大姑已经想到了开锁的办法 大姑在暗示人们小川的旧事
27.开还是不开?不开,老张进不了门;开了,从此,人们会怀疑我。
28.人们佩服他开锁的本领。 人们觉得自家的锁在小川眼里根本不是锁。
29.强调了自己和小川一样,对明明做了好事却反而因此失去了别人的信任这一现象感到愤怒又悲伤。
30.A
【分析】
23.本题考查了看拼音写汉字。在正确拼读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即可。
24.本题考查引号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有:1.表示引用的部分 。2. 表示特定称谓。3. 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4. 表示否定和讽刺。5. 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6.特殊疑问表示否定。7.表示话语的引用。
(1)“砰”“啧啧”“当”是声音、话语的引用。
(2)“没门儿”在这里是“没办法”的意思,所以引号是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25.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概括主要内容格式:谁做什么,本题中,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可概括为:有偷窃前科的李小川打开了老张家那被反锁的门锁,却打开不了“大姑”们心锁的故事。
26.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结合课文句子: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可知“眨眼”这个动作中写出了“大姑”自己找到解决开门的办法而自鸣得意。
结合句子: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看出大姑认为小川不会悔过自新,希望大家提高警惕,提醒防范小川。
27.本题考查了句子的理解,注意结合句子: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可以想到此时他处于两难之地,可能会想:不打开,老张很着急,因为曾经偷盗过,还能再开锁吗?人们会不会怀疑我?
28.本考查了句子的理解。结合课文句子: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可以想到“啧啧”声,既有一种赞、叹惊讶,表示确实了不起;还有一种蔑视心态,意思是不愧是曾经做过盗窃犯入过狱的人,一下子就打开了。
29.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分析理解,先清楚词语本身的意思,再把它放到句子里面去分析,句子放在具体情节中去体会。结合句子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也”表达了“我”对小川深深的理解和同情,表明“我”和小川一样,感到愤怒又悲伤。
30.本题考查了课文的中心,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要讲述的是有偷窃前科的李小川打开了老张家那被反锁的门锁,却打开不了“大姑”们心锁的故事。小说通过这个故事,表明了请给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
六、(三)小小说阅读(15分)
爱的延续
一场迟到的秋霜,凋零了院里的最后几片树叶。妻子也像片枯叶一样,静静地躺在床上。
丈夫急急忙忙叫来了村医。村医翻了翻眼皮,号了号脉搏,连药箱都没有打开,只是摇了摇头,低低地说了一句:“这次真的不行了,快准备后事吧!”
这样的话,丈夫两年前就听过,说这话的是城里的医生:“这病已经是晚期了,如果做手术,还能支撑个一年半载的,但要花费几万元,不做就赶快准备后事吧!”
妻子一把拽住丈夫,头也不回地往外走。走出医院,两人忍不住蹲在地上,抱头痛哭。
日暮时分,他们在村口的河边洗了脸,然后,微笑着向三个张望的孩子走去。
第二天,妻子说:“从今天起,我教你学习做饭……”
丈夫愣怔了下,点点头。
妻子说:“穷日子要富着过,粗茶淡饭也要做出滋味来。想法让伢们多吃几口饭,他们正长身子骨哩……”
于是,妻子就靠坐在椅子上,事无巨细地教起丈夫来。
“每顿饭挖一瓢米,太多了,吃剩饭。太少了,不够吃。”
“切菜时,手指贴着刀口一点点退。退得快了,菜就粗了,吃了不上口。”
“炒菜时,要把油烧红了再下锅。旺火勤翻,起锅放盐。”
……
丈夫嗯嗯地应着,轻巧的刀铲,拿在他手中,却像是在使唤一头不听话的牯牛,尽管憋得满头大汗,还是把饭煮得夹生了,把菜炒得焦糊了……
妻子就嗔怪道:“看你笨手笨脚的样子,啥时候才能学会呢?”
丈夫嘿嘿一笑:“不着急,你慢慢教,我慢慢学,总有学会的一天!”
妻子叹口气:“我等不及啊……”
白天教丈夫做饭,晚上在煤油灯下,妻子又教他缝补衣服。
妻子说:“老话说,大手大脚混日子,缝缝补补过日子。日子再穷,也不能让伢们穿着露肉的衣服出门……”
丈夫连连点头。
“记住了,燕儿是女伢,爱美,能不用补丁的,尽量不要用。”
“大强,小良是男伢,衣服破得快,补丁用得多。别忘了,补丁的布,一定要挑颜色相近的。别像贴块膏药似的,让别人笑话他们。”
……
丈夫一边听着,一边用拿惯锄头犁耙的大手,笨手笨脚地捏起一枚小针,眯着眼,从穿针引线学起。
当丈夫吭哧半天把才补好的一块补丁拿给妻子看时,听到的却是一声叹息。
丈夫挠挠头皮,把补丁拆开,说:“一回生,二回熟。你慢慢教,我慢慢……”,“学”字没出口,丈夫却“咝”的一声,缩了一下手。
妻子一把拉过丈夫流血的手指,放在口里吸吮着,眼泪便滴在丈夫的手背上。
丈夫却在笑:“你瞧我,是不是比咱家的猪还笨啊?”妻子“扑哧”一笑后,丈夫又很认真地说:“我现在才明白,咱们家真的一天也离不开你!”
就这样,妻子教,丈夫学,不知不觉中,两年的光景就过去了。这中间,妻子曾经倒下了几次,但每次都在村医“恐怕不行了”的预言后,又顽强地活了过来,重新出现在厨房里,油灯下……
看着气若游丝的妻子,丈夫知道,这次妻子是真的挺不过来了。于是,泪水一下子就盈满了眼眶。
村人闻讯赶过来,看着妻子深陷的眼窝里一双直直瞪着的眼睛,一位老人叹气道:“唉,这伢放心不下,就是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啊!”
丈夫便俯下身,贴着妻子的耳朵,说:“你放心吧,我会把孩子带好的……”
妻子依然直直瞪着眼珠子,一动不动。
突然,丈夫站起身,径直去了厨房。随后,便传来了叮当声响。
一会儿,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丈夫端来了一盘热气腾腾的小菜,放在妻子鼻子下:“你闻闻,我刚做的菜,香吗?要不,让孩子们尝一尝……”
于是,三个孩子含着泪水,品尝着父亲的手艺,齐声道:“嗯,好吃。跟娘做的一样好吃,娘,真的!”
妻子的眼皮动了动,还瞪着。
丈夫又站起身,打开衣柜,拿出一件破衣服。然后在一片惊讶的目光下,娴熟地穿针引线,左缝右补。须臾间,一个针脚细密的补丁就呈现在妻子的眼前:“你看看,我补得怎么样?”
妻子吃力地转动着眼珠,看看衣服,又看看丈夫,两行热泪,从眼角滑落到脸颊——这一刻,妻子终于明白过来,原来丈夫早就学会了做饭缝补,却一直装着笨拙的样子,让她原本已经干涸的生命,又燃烧了几百个日日夜夜……
31.妻子在弥留的最后一刻,为什么留下了两行热泪?(2分)
32.文中多次提到医生给妻子下达病危通知,作者这样设置有何用意?(2分)
33.小说中妻子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依然直直瞪着眼珠子”“妻子的眼皮动了动,还瞪着”的原因是什么?(1分)
34.小说中的“丈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35.本文以“爱的延续”为题有何好处,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爱的延续”提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即在丈夫的精心照顾下,病重的妻子又活了两年。
B.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即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如为了能让孩子吃饱穿好,妻子支撑着病体教丈夫做饭和缝补,而丈夫为了让妻子的生命得以延续,而选择装笨。
C.化抽象为形象,言简意丰,耐人回味,引起读者产生如何对待爱的思考。
D.“爱的延续”指文中的燕儿、大强、小良对母亲爱的延续。
36.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对环境作了描写,如秋霜凋零了树叶,其意图是交代自然环境凄冷、毫无生机的特点,也预示着妻子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B.在得知做手术需花费几万元,做了手术也仅能支撑一年半载之后,夫妻二人抱头痛哭,不但表明妻子的病已经无药可救了,更说明夫妻二人都已经绝望了。
C.文中对妻子教丈夫学做饭和缝补的情节作了细致的描绘,这样写是为了凸显女主人公的勤劳、无私、照顾孩子与丈夫的细致体贴入微,也凸显出男主人公的良苦用心。
D.文中的丈夫一共笑了两次,两次笑表达的意思有不同,前一次是丈夫做不好饭时的自怨自艾,后一次是丈夫不会做针线活时的自我解嘲。
E.临终前,妻子得知了丈夫是故意装笨的,这才明白丈夫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用心良苦,至此,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情感也得以升华。
【答案】
31.妻子明白了丈夫的“笨手笨脚”其实是“用心良苦”,用这样的方式延续妻子的生命,妻子感动于丈夫对她深深的爱。
32.①交待妻子的病情,即将不久于人世。②医生预言的存活时间与下文妻子又活了两年形成了对比,突出主题。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33.妻子放心不下丈夫和孩子,认为丈夫既炒不好菜也不大会缝补,不能照顾好孩子。
34.①坚强乐观:面对妻子病危的噩耗,痛苦过后,依然微笑着向孩子走去。②责任心强:为了孩子,硬是学会了料理家务,如做饭和缝补衣服。③耐心细致、关爱妻子:照顾病重的妻子并帮助其创造了生命的奇迹。④有智慧:用装笨的办法来延续妻子的生命,临终时,妻子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35.D
36.BD
【详解】
1.妻子在弥留的最后一刻,留下了两行热泪,可以用破折号后解释说明的内容,即“妻子终于明白过来,原来丈夫早就学会了做饭缝补,却一直装着笨拙的样子,让她原本已经干涸的生命,又燃烧了几百个日日夜夜”,但只回答这点还不够,需要将这后面所包含的丈夫对妻子的爱点明。
2.①多次提到病危通知,是为了交待妻子的病情,即将不久于人世。
②医生预言的存活时间与下文妻子又活了两年形成了对比,突出主题“爱能够延续被判定好的生命长度”。
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3.迟迟不肯闭眼,是因为担心丈夫没有能力照顾好孩子,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可知,是怕丈夫不会做饭,不会缝补等家务。
4.①坚强乐观:面对妻子病危的噩耗,痛苦过后,依然微笑着向孩子走去。
②责任心强:为了孩子,硬是学会了料理家务,如做饭和缝补衣服。
③耐心细致、关爱妻子:照顾病重的妻子并帮助其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④有智慧:用装笨的办法来延续妻子的生命,临终时,妻子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5.D选项,这爱的延续是丈夫用装笨的办法,用爱来延续妻子的生命。
6.B选项错在夫妻两人抱头痛哭不是因为绝望,只是伤心,联系上下文内容可知。
D选项错在第一次笑不是丈夫的自怨自艾,从“嘿嘿一笑”看出丈夫是故意逗妻子开心,装笨让妻子教。
第 五 单 元 主
题 阅 读
知识梳理
知识点: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围绕“作者笔下的人”这一主题安排了两篇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以及习作例文、习作等项教学内容。本单元的阅读要素为“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1.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面貌、身材、衣着、神情、姿态等的描写 。
★作用:(1)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
(2)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反映人物的内心感情;
(4)对比、烘托人物性格。
2.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交谈以及语气。“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
★作用: 揭示人物思想、情感、性格等。
3.动作描写
★作用: 突出人物……心理,……性格特征,或……心情。
4.心理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种手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或内心的感觉。
★作用:揭示人言行的原因,突出人物的思想变化,展现人的……精神世界。
5.神态描写。就是人物的神情姿态,主要通过人物面部的表情变化显露出来。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的变化,一般是通过人的眉、嘴、眼等的变化,有时还有人的细微动作,如:低头沉思,握拳发抖等。在文章中,就是把这些表情的变化用文字写出来。
★作用:突出人物……心理,展现……性格特征。
★《摔跤》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文章细致描写了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如“围、蹦来蹦去、推拉拽顶、扳、钩”等,表现出了他的灵活。其中,还描写了他的心理活动,如“已有些沉不住气”。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的结合使小嘎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成人的身材、孩子的脸,说明祥子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很健壮了。接着作者细致描写了他的五官,“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这些描写刻画了祥子健康、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状态。
★《两茎灯草》运用讽刺的语言,以及夸张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病重的严监生行将就木,可总是断不了气,在生命将尽之时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作者通过众人的猜测来解开这个谜,最后赵氏说明了原因,原来是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让严监生放心不下,直至挑掉一茎,严监生才“登时就没了气”。多么荒唐的情节,多么讽刺的语言,寥寥数语就把严监生这个守财奴的形象淋漓尽致、人木三分地表现了出来。
★《刷子李》从对他刷墙时动作、声音的描写,如“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可以感受到他的技艺十分娴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简直是在进行艺术创作;从他对徒弟说的话,如“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可以看出他心细如发,能够体察别人的心理活动。
阅读训练
一、名著选段阅读。
王冕自此只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着母亲歇宿。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①逐日把牛栓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弹指又过了三四年。王冕看书,心下也着实明白了。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②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③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图画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哪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王冕见天色晚了,牵了牛回去。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④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乡间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⑤一传两,两传三,诸暨一县都晓得是一个画没骨花卉的名笔,争着来买。到了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
1.给上面的选文拟个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冕放牛 B.王冕学画 C.王冕卖画
2.读第一自然段“ ﹏﹏﹏”的句子,请从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并画上“﹏﹏﹏”。
3.“天下哪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天下有些事很难学会,我为什么要去学画荷花呢?
B.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为什么不去画几枝荷花呢?
C.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为什么要去画荷花呢?
4.文上画横线的句①、句②、句③,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句①:______ 句②:______ 句③:______
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D.景物描写。
5.作者写王冕的荷花画得好,有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读画横线的句④和句⑤,选择填空。
句④:______ 句⑤:______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6.从短文中你可以看出王冕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
1.B
2.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
3.B
4.A D C
5.A B
6.他是一个热爱读书、勤奋好学的人。
【解析】
1.考查给文章拟标题,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王冕在秦家放牛时利用空余时间先是读书,后来重点学画画,画到三个月之后已经画得很好,乡间人见画得好,都来买他的画。此文的重点不是写王冕放牛,也不是卖画,而是学画画,所以取题“王冕学画”比较恰当。
2.考查对文章写法的认识,与第1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相照应的句子是最后一自然段的“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
3.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呢,我为什么不去画几枝荷花呢?故选B。
4.考查描写方法,句①“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运用了动作描写;句②“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运用了景物描写;句③运用了心理描写;
5.作者写王冕的荷花画得好,有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句④“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属于正面描写;句⑤“一传两,两传三,诸暨一县都晓得他是一个画没骨花卉的名笔,争着来买。“属于侧面描写。
6.考查对人物的正确评价,从句子“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与母亲”和“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可以看出王冕懂事孝顺,从”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逐日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可以看出王冕勤奋好学,从他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可以看出王冕有决心。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汪栗子
①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7.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野栗→___________
8.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9.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0.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11.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答案】
7.挑坏栗 炒香栗 助学子
8.动作描写。用“抖”、“挑”、“搁”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汪挑坏栗子的过程,表现了他娴熟的技艺和纯朴的品质。
9.突出打栗人劳动的辛苦,为表现老汪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作铺垫。
10.“悄悄”一词写出老汪乐于助人不留名,表现老汪的善良和爱心。
11.老汪是一个技艺娴熟、纯朴善良和富于爱心的人。
本文通过记叙卖炒栗子的老汪晚开店;挑出坏栗 子;炒香甜的栗子;资助贫困的学子;表现了老汪的善良和爱心,还有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解析】
7.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纳与概括。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题目所给的提示,确定事件所在的段落,然后用提示相同的方式去概括事件。提示用的都是三个字,概括时也都要用三个字。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第一部分(1),写老汪的炒栗子店总是比别人晚开店;第二部分(2-4),写老汪挑坏栗的绝技;第三部分(5),写老汪炒出的栗子味道香的原因;第四部分(6-8),写老汪进山收野栗子及资助学子的事.老汪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好人,做生意讲究诚信、本分,不使小伎俩,为人忠厚、无私、有爱心。
8.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与作用。
行动(动作)描写的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xx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xx性格特征或xx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这里的动作描写,用“抖”、“挑”、“搁”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汪挑坏栗子的过程,表现了他娴熟的技艺。
9.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
解答时,结合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从内容上,这一细节描写出打栗人的辛苦;结构上,由下文“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可知对打野栗子的描写为以后老汪帮助他们做了铺垫。
10.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悄悄”一词写出老汪乐于助人不留名,表现老汪的善良和爱心。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题目要求写出其中一点即可,注意表述语句的流畅。如:从他炒栗子与众不同的香味,可以看出他技艺娴熟。
三、阅读
快手刘
冯骥才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用不尽。有时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我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而赤黄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出鬼没。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助手,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这种戏法比舞台上的魔术难变,舞台只有一边对着观众,街头上的土戏法,前后左右围着一圈人,人们的视线从四面八方射来,容易看出破绽。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个球儿塞到碗下边扣住,便禁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 碗底下哪,我看见了!”
“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语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
“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自信使我的声音非常响亮。
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
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只有碗口压在黄布上的一道圆圆的印子。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精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高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边。怪,怪,怪!
四边围观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赞赏之声。
“怎么样,你输了吧!不过在我这儿输了决不罚钱,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群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面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无比神奇了。这人也是我童年真正钦佩的一个人。
12.查字典,填空。
“神出鬼没”的“没”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再查音节____。“没"字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隐在水中;②漫过,高过;③隐藏;④把财物扣下;⑤终,尽。请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没”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神出鬼没( ) 没世( ) 沉没( ) 没收( )
13.快手刘变的戏法的名称和所用的道具各是什么?
14.文中是怎样描写快手刘的戏法“神出鬼没”的?用“ ”画出来。
15.看快手刘变戏法的过程中,“我”的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变化?
16.文中为什么要写”我”的话语和心理活动?
17.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快手刘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2.M mo ③ ⑤ ① ④
13.名称是“小碗扣球”,道具是一块绢子似的黄布、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大红玻璃球儿。
14.他两手各拿一只茶碗…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
15.自信→惊讶→惭愧→钦佩
16.通过描写“我”的话语和当时的心理活动,更能表现快手刘所变戏法的“无比神奇”。
17.快手刘是一个技艺高超、聪明、懂得变通的人。
【分析】
12.本题考查了查字典及一字多义。
常用的三种方法是: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如果很容易确定部首,但不确定读音就可以用部首查字法;如果知道读音,但不会写这个字,就用音序查字法;如果是独体字就用数笔画查字法。
没:[méi] 无;没有 屋里~人。[mò]沉下去 沉~。淹~。“神出鬼没”的“没”读[mò]。
神出鬼没:原指用兵灵活机动。后泛指变化迅速,出没无常,不可捉摸。没:隐藏。
没世:名词,指到死;终身。没:终,尽。
沉没:没入水中。没:隐在水中。
没收:把犯罪的个人或集团的财产强制地收归公有,也指把违反禁令或规定的东西收去归公。没:把财物扣下。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从第二段的句子“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出鬼没。”可知答案。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神出鬼没”在文中第二段,在“神出鬼没”这个词语的前后找相关句子。“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助手,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描写了快手刘的戏法。
1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找到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分析。
从句子“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自信使我的声音非常响亮。”可知一开始我很自信;
从句子“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只有碗口压在黄布上的一道圆圆的印子。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可知此时我很惊讶;
从句子“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群后边去。”可知此时我很惭愧;
从句子“这人也是我童年真正钦佩的一个人。”可知我很钦佩。
所以我的心理活动变化是:自信→惊讶→惭愧→钦佩。
16.本题考查鉴赏评价。
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可以体现人物形象,也可以从侧面衬托文章的主人公。
冯骥才写“快手刘”变戏法,同时也写“我”的心理活动、动作和语言,原因就在于可以形成交流和衬托,通过俩人的交流,衬托出快手刘变戏法的快捷和奇妙,这样就更好看了。
1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可以根据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从“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可知他技艺高超;
从“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语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可知他还是个聪明的、懂得变通的手艺人。
四、课外阅读。
小兵张嘎夺枪记
嘎子刚走到院门口,猛然看见两个鬼子,东张西望地朝这边走来。嘎子心想:不好,区队长他们还在屋里呢。要是没准备,双方照了面,一交火,把村里的鬼子都招来就不好办了。
嘎子眼珠子一转,快步上前,横在院门口,说:“你们想干什么?”
一个鬼子晃了晃手中的长枪,龇牙咧嘴地嚷了几句,让嘎子让开,他们要进院里去。嘎子故意放大声音说:“你们想找什么,我给你们拿去还不成吗?我家里有病人!”
鬼子恶狠狠地用枪把嘎子往旁边一拨,大步往院子里闯去。嘎子见拦不住,便朝里面大声喊道:“爸爸,外面有两个太君,非要上咱们家来!”
鬼子们气势汹汹地闯向正房,嘎子跟在他们身后。突然,他发现走在后面的鬼子是个官儿,腰间挎着一支手枪。嘎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自从奶奶被鬼子杀害以后,嘎子一直希望能得到一支枪,给奶奶报仇。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
两个鬼子撞开屋门,闯了进去。一进屋,他们就像饿狼似的东翻西找,惊动了灶边卧着的一只母鸡。母鸡咯咯叫着站起来往外跑。鬼子兵连忙去捉母鸡。母鸡东躲西闪,最后一头钻进西屋的门帘子里面去了。
鬼子兵上前一挑帘子,突然,三把刺刀从里面一起刺出。他嚎叫一声,翻身栽倒在地。原来区队长和战士们刚才听见了嘎子在院子外的喊叫,已经做好了准备。
鬼子官见势不妙,哇呀一声,转身就跑。
嘎子正站在院门口,见鬼子官往外窜,急忙把门一关。鬼子官的一条腿被绊了一下,身子一栽,跌在了石阶上。他一边在地上滚着,一边往外掏那把手枪。
战士们从屋里冲了出来。随着啪的一声枪响,鬼子官被击中了。他身子一拱,滚到了嘎子脚下。嘎子连忙抓起身边的一把扫帚,使出浑身力气朝鬼子官身上拍去,可是不顶用,鬼子官已经把枪掏出来了。嘎子一急,扑上去,用身子使劲压住了他的胳膊,又狠狠咬住他的手腕,把手枪夺了下来。鬼子官一翻身把嘎子踹开,想去夺枪。区队长一甩手,又补了他一枪。鬼子官腿一蹬,不动了。
随着一片冲杀声,反攻开始了。战士们从屋里涌出,冲向了大街。鬼子们纷纷四下逃散,有的被击倒了,有的举手投降……
嘎子紧紧地跟在部队后头,不时回转身来,得意地比试着他刚从鬼子身上夺来的新枪,东瞄两下,西瞄两下,嘴里发出叭叭的声音。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无比兴奋的神情。
18.短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19.读句子,回答问题。
(1)嘎子故意放大声音说:“你们想找什么,我给你们拿去还不成吗?我家里有病人!”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描写,表现了嘎子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此时他的心里可能在想:
(2)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
这句话运用_________描写,表现了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嘎子一急,扑上去,用身子使劲压住了他的胳膊,又狠狠咬住他的手腕,把手枪夺了下来。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描写,生动再现了嘎子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表现了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0.你知道嘎子为什么希望有一支手枪吗?
21.嘎子夺到了手枪,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画上“_____”。
22.读了短文,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答案】
18.抗日战争时期,小兵张嘎不畏强敌,从鬼子手中夺下手枪。
19.语言。 勇敢机智 我要大声提醒区队长他们鬼子来了,尽量想办法阻拦鬼子进屋 神态、心理 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得到那支手枪 动作 勇夺手枪 不畏强敌、勇于战斗
20.他想为奶奶报仇,因为奶奶是被鬼子杀害的。
21.嘎子紧紧地跟在部队后头,不时回转身来,得意地比试着他刚从鬼子身上夺来的新枪,东瞄两下,西瞄两下,嘴里发出叭叭的声音。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无比兴奋的神情。
22.嘎子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聪明、机智、勇敢,遇事沉着冷静,有正义感。
【分析】
18.本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根据文章要素进行概括即可。
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人物是:小兵张嘎;事件是:小兵张嘎不畏强敌,从鬼子手中夺下手枪。围绕此作答即可。
19.本题考查学生人物描写,注意结合细节分析。
(1)结合“嘎子故意放大声音说”等内容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嘎子放声大喊是提醒屋里的区队长等人;说家里有病人是想骗鬼子,拦着鬼子进屋。可以看出嘎子的勇敢机智。围绕此作答即可。
(2)结合“目不转睛地盯”“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可知,运用了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了嘎子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得到那支手枪的心理。
(3)结合“扑”“压住”“咬住”“夺”等内容,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结合文章可知,当时嘎子在抢夺鬼子的手枪,故生动再现了嘎子勇夺手枪的过程,表现了嘎子不畏强敌、勇于战斗的特点。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结合第五段“突然,他发现走在后面的鬼子是个官儿,腰间挎着一支手枪。嘎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自从奶奶被鬼子杀害以后,嘎子一直希望能得到一支枪,给奶奶报仇。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可以得到答案。
21.本题考查学生信息提取能力,学生要注意认真阅读原文。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嘎子紧紧地跟在部队后头,不时回转身来,得意地比试着他刚从鬼子身上夺来的新枪,东瞄两下,西瞄两下,嘴里发出叭叭的声音。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无比兴奋的神情。”可以得到答案。
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可以根据相关事件和人物描写分析。
文章描写了嘎子面对鬼子沉着冷静地应对,警示区队长他们,以及嘎子勇夺手枪等内容,可以看出嘎子是一个聪明、机智、勇敢,遇事沉着冷静,有正义感的小英雄。围绕此作答即可。
五、阅读。
锁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在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待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过他干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大家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出gān gà( )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划;老张bèn zhuō( )地拿根烟一个劲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________________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皱起一种古怪的表情——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朝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的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地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yí shùn jiān( )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猩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zhòu rán( )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和老张家都换上了双保险。
23.根据拼音写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24.请写出文中引号的作用。
(1)“砰”“啧啧”“当”这三处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门儿”这处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以上是一篇微型小说,请用简要的话概括小说情节,不超过30个字。
26.小说里两次提到大姑“眨眼”,两次“眨眼”,各有用意。请分别说出大姑眨眼的用意。
第一次“眨眼”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眨眼”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文中横线处省略了描写小川当时心理活动的话,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出来。
28.撬开后,“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中发出来。”根据小说的内容,“说不清”的“意思”实际上可以分析出几种,请你说出两种解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小说倒数第2自然段,“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中的“也”字在此有何含义?
30.通过这篇小说,作者要提醒人们的是( )
A.请给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
B.不要希求人们会真正相信失足青年
C.请理解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的上进愿望
D.不要苛求失足青年言行完美无缺
【答案】
23.尴尬 笨拙 一瞬间 骤然
24.引用 特殊含义
25.小川在大姑的鼓动下用锯条为老张开锁后,大姑和老张同换双保险锁。
26.大姑已经想到了开锁的办法 大姑在暗示人们小川的旧事
27.开还是不开?不开,老张进不了门;开了,从此,人们会怀疑我。
28.人们佩服他开锁的本领。 人们觉得自家的锁在小川眼里根本不是锁。
29.强调了自己和小川一样,对明明做了好事却反而因此失去了别人的信任这一现象感到愤怒又悲伤。
30.A
【分析】
23.本题考查了看拼音写汉字。在正确拼读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即可。
24.本题考查引号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有:1.表示引用的部分 。2. 表示特定称谓。3. 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4. 表示否定和讽刺。5. 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6.特殊疑问表示否定。7.表示话语的引用。
(1)“砰”“啧啧”“当”是声音、话语的引用。
(2)“没门儿”在这里是“没办法”的意思,所以引号是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25.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概括主要内容格式:谁做什么,本题中,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可概括为:有偷窃前科的李小川打开了老张家那被反锁的门锁,却打开不了“大姑”们心锁的故事。
26.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结合课文句子: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可知“眨眼”这个动作中写出了“大姑”自己找到解决开门的办法而自鸣得意。
结合句子: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看出大姑认为小川不会悔过自新,希望大家提高警惕,提醒防范小川。
27.本题考查了句子的理解,注意结合句子: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可以想到此时他处于两难之地,可能会想:不打开,老张很着急,因为曾经偷盗过,还能再开锁吗?人们会不会怀疑我?
28.本考查了句子的理解。结合课文句子: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可以想到“啧啧”声,既有一种赞、叹惊讶,表示确实了不起;还有一种蔑视心态,意思是不愧是曾经做过盗窃犯入过狱的人,一下子就打开了。
29.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分析理解,先清楚词语本身的意思,再把它放到句子里面去分析,句子放在具体情节中去体会。结合句子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也”表达了“我”对小川深深的理解和同情,表明“我”和小川一样,感到愤怒又悲伤。
30.本题考查了课文的中心,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要讲述的是有偷窃前科的李小川打开了老张家那被反锁的门锁,却打开不了“大姑”们心锁的故事。小说通过这个故事,表明了请给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
六、(三)小小说阅读(15分)
爱的延续
一场迟到的秋霜,凋零了院里的最后几片树叶。妻子也像片枯叶一样,静静地躺在床上。
丈夫急急忙忙叫来了村医。村医翻了翻眼皮,号了号脉搏,连药箱都没有打开,只是摇了摇头,低低地说了一句:“这次真的不行了,快准备后事吧!”
这样的话,丈夫两年前就听过,说这话的是城里的医生:“这病已经是晚期了,如果做手术,还能支撑个一年半载的,但要花费几万元,不做就赶快准备后事吧!”
妻子一把拽住丈夫,头也不回地往外走。走出医院,两人忍不住蹲在地上,抱头痛哭。
日暮时分,他们在村口的河边洗了脸,然后,微笑着向三个张望的孩子走去。
第二天,妻子说:“从今天起,我教你学习做饭……”
丈夫愣怔了下,点点头。
妻子说:“穷日子要富着过,粗茶淡饭也要做出滋味来。想法让伢们多吃几口饭,他们正长身子骨哩……”
于是,妻子就靠坐在椅子上,事无巨细地教起丈夫来。
“每顿饭挖一瓢米,太多了,吃剩饭。太少了,不够吃。”
“切菜时,手指贴着刀口一点点退。退得快了,菜就粗了,吃了不上口。”
“炒菜时,要把油烧红了再下锅。旺火勤翻,起锅放盐。”
……
丈夫嗯嗯地应着,轻巧的刀铲,拿在他手中,却像是在使唤一头不听话的牯牛,尽管憋得满头大汗,还是把饭煮得夹生了,把菜炒得焦糊了……
妻子就嗔怪道:“看你笨手笨脚的样子,啥时候才能学会呢?”
丈夫嘿嘿一笑:“不着急,你慢慢教,我慢慢学,总有学会的一天!”
妻子叹口气:“我等不及啊……”
白天教丈夫做饭,晚上在煤油灯下,妻子又教他缝补衣服。
妻子说:“老话说,大手大脚混日子,缝缝补补过日子。日子再穷,也不能让伢们穿着露肉的衣服出门……”
丈夫连连点头。
“记住了,燕儿是女伢,爱美,能不用补丁的,尽量不要用。”
“大强,小良是男伢,衣服破得快,补丁用得多。别忘了,补丁的布,一定要挑颜色相近的。别像贴块膏药似的,让别人笑话他们。”
……
丈夫一边听着,一边用拿惯锄头犁耙的大手,笨手笨脚地捏起一枚小针,眯着眼,从穿针引线学起。
当丈夫吭哧半天把才补好的一块补丁拿给妻子看时,听到的却是一声叹息。
丈夫挠挠头皮,把补丁拆开,说:“一回生,二回熟。你慢慢教,我慢慢……”,“学”字没出口,丈夫却“咝”的一声,缩了一下手。
妻子一把拉过丈夫流血的手指,放在口里吸吮着,眼泪便滴在丈夫的手背上。
丈夫却在笑:“你瞧我,是不是比咱家的猪还笨啊?”妻子“扑哧”一笑后,丈夫又很认真地说:“我现在才明白,咱们家真的一天也离不开你!”
就这样,妻子教,丈夫学,不知不觉中,两年的光景就过去了。这中间,妻子曾经倒下了几次,但每次都在村医“恐怕不行了”的预言后,又顽强地活了过来,重新出现在厨房里,油灯下……
看着气若游丝的妻子,丈夫知道,这次妻子是真的挺不过来了。于是,泪水一下子就盈满了眼眶。
村人闻讯赶过来,看着妻子深陷的眼窝里一双直直瞪着的眼睛,一位老人叹气道:“唉,这伢放心不下,就是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啊!”
丈夫便俯下身,贴着妻子的耳朵,说:“你放心吧,我会把孩子带好的……”
妻子依然直直瞪着眼珠子,一动不动。
突然,丈夫站起身,径直去了厨房。随后,便传来了叮当声响。
一会儿,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丈夫端来了一盘热气腾腾的小菜,放在妻子鼻子下:“你闻闻,我刚做的菜,香吗?要不,让孩子们尝一尝……”
于是,三个孩子含着泪水,品尝着父亲的手艺,齐声道:“嗯,好吃。跟娘做的一样好吃,娘,真的!”
妻子的眼皮动了动,还瞪着。
丈夫又站起身,打开衣柜,拿出一件破衣服。然后在一片惊讶的目光下,娴熟地穿针引线,左缝右补。须臾间,一个针脚细密的补丁就呈现在妻子的眼前:“你看看,我补得怎么样?”
妻子吃力地转动着眼珠,看看衣服,又看看丈夫,两行热泪,从眼角滑落到脸颊——这一刻,妻子终于明白过来,原来丈夫早就学会了做饭缝补,却一直装着笨拙的样子,让她原本已经干涸的生命,又燃烧了几百个日日夜夜……
31.妻子在弥留的最后一刻,为什么留下了两行热泪?(2分)
32.文中多次提到医生给妻子下达病危通知,作者这样设置有何用意?(2分)
33.小说中妻子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依然直直瞪着眼珠子”“妻子的眼皮动了动,还瞪着”的原因是什么?(1分)
34.小说中的“丈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35.本文以“爱的延续”为题有何好处,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爱的延续”提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即在丈夫的精心照顾下,病重的妻子又活了两年。
B.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即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如为了能让孩子吃饱穿好,妻子支撑着病体教丈夫做饭和缝补,而丈夫为了让妻子的生命得以延续,而选择装笨。
C.化抽象为形象,言简意丰,耐人回味,引起读者产生如何对待爱的思考。
D.“爱的延续”指文中的燕儿、大强、小良对母亲爱的延续。
36.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对环境作了描写,如秋霜凋零了树叶,其意图是交代自然环境凄冷、毫无生机的特点,也预示着妻子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B.在得知做手术需花费几万元,做了手术也仅能支撑一年半载之后,夫妻二人抱头痛哭,不但表明妻子的病已经无药可救了,更说明夫妻二人都已经绝望了。
C.文中对妻子教丈夫学做饭和缝补的情节作了细致的描绘,这样写是为了凸显女主人公的勤劳、无私、照顾孩子与丈夫的细致体贴入微,也凸显出男主人公的良苦用心。
D.文中的丈夫一共笑了两次,两次笑表达的意思有不同,前一次是丈夫做不好饭时的自怨自艾,后一次是丈夫不会做针线活时的自我解嘲。
E.临终前,妻子得知了丈夫是故意装笨的,这才明白丈夫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用心良苦,至此,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情感也得以升华。
【答案】
31.妻子明白了丈夫的“笨手笨脚”其实是“用心良苦”,用这样的方式延续妻子的生命,妻子感动于丈夫对她深深的爱。
32.①交待妻子的病情,即将不久于人世。②医生预言的存活时间与下文妻子又活了两年形成了对比,突出主题。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33.妻子放心不下丈夫和孩子,认为丈夫既炒不好菜也不大会缝补,不能照顾好孩子。
34.①坚强乐观:面对妻子病危的噩耗,痛苦过后,依然微笑着向孩子走去。②责任心强:为了孩子,硬是学会了料理家务,如做饭和缝补衣服。③耐心细致、关爱妻子:照顾病重的妻子并帮助其创造了生命的奇迹。④有智慧:用装笨的办法来延续妻子的生命,临终时,妻子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35.D
36.BD
【详解】
1.妻子在弥留的最后一刻,留下了两行热泪,可以用破折号后解释说明的内容,即“妻子终于明白过来,原来丈夫早就学会了做饭缝补,却一直装着笨拙的样子,让她原本已经干涸的生命,又燃烧了几百个日日夜夜”,但只回答这点还不够,需要将这后面所包含的丈夫对妻子的爱点明。
2.①多次提到病危通知,是为了交待妻子的病情,即将不久于人世。
②医生预言的存活时间与下文妻子又活了两年形成了对比,突出主题“爱能够延续被判定好的生命长度”。
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3.迟迟不肯闭眼,是因为担心丈夫没有能力照顾好孩子,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可知,是怕丈夫不会做饭,不会缝补等家务。
4.①坚强乐观:面对妻子病危的噩耗,痛苦过后,依然微笑着向孩子走去。
②责任心强:为了孩子,硬是学会了料理家务,如做饭和缝补衣服。
③耐心细致、关爱妻子:照顾病重的妻子并帮助其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④有智慧:用装笨的办法来延续妻子的生命,临终时,妻子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5.D选项,这爱的延续是丈夫用装笨的办法,用爱来延续妻子的生命。
6.B选项错在夫妻两人抱头痛哭不是因为绝望,只是伤心,联系上下文内容可知。
D选项错在第一次笑不是丈夫的自怨自艾,从“嘿嘿一笑”看出丈夫是故意逗妻子开心,装笨让妻子教。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