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课堂作业含答案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生物技术与工程第四节 发酵工程的过程与原理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生物技术与工程第四节 发酵工程的过程与原理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选择培养叙述正确的是,牛奶,下列是对四种微生物的能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操作不属于微生物的分离步骤的是( )
A.稀释 B.划线或涂布
C.接斜面 D.培养
2.为证实微信传言“手机屏幕细菌比马桶按钮上的多”。两个兴趣小组分别展开如图的实验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两组实验过程可在教室里进行实验比较
B.两组实验结果不同,与取样部位不同无关
C.两组实验在接种过程中均需要用到接种环
D.该实验对照组应设置为取相同培养基接种等量无菌水进行培养
3.下列关于选择培养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B.可以减少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C.所用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
D.选择培养不可以省略,但可以重复操作
4.下图是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并测定纤维素酶活性的流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步骤①的目的是对样品进行稀释
B. Ⅰ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是纤维素
C. 可根据Ⅱ培养基中透明圈的大小来筛选目的菌
D. 可采用纤维素酶分解滤纸所产生的葡萄糖量对其活性进行测定
5.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会出现透明圈,产生的透明圈是( )
A. 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的复合物
B. 刚果红与纤维二糖形成的复合物
C. 纤维素分解后形成的葡萄糖导致的
D. 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形成的
6.牛奶.吸管.接种环.培养基.空气等需要消毒或灭菌的方式依次是
①灼烧灭菌 ②巴氏消毒法 ③干热灭菌 ④紫外线消毒 ⑤高压蒸汽灭菌
A.②③①⑤④B.②⑤③①④C.②①③⑤④D.⑤①③②④
7.抗生素可由微生物产生,具有抑菌作用,能在琼脂培养基中扩散。在筛选产生抗生素的菌种时,先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划线接种从土壤中获得的甲菌,在27℃下培养3天,形成菌落,然后如图a所示接种乙.丙.丁三种致病菌,继续在同样条件下培养3天,结果如图b。分析结果,可推测出
A.乙菌产生了抗生素
B.两菌的生长被乙菌产生的抗生素抑制
C.乙菌的生长被甲菌产生的抗生素抑制
D.丁菌产生的抗生素抑制了丙菌的生长
8.下列关于灭菌和消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灭菌是指杀死物体内外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B.灭菌和消毒实质上是相同的
C.接种环用灼烧法灭菌
D.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等
9.下列是对四种微生物的能源.碳源.氮源.新陈代谢类型的描述,正确的一组是( )
A. AB. BC. CD. D
10.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致病力,常引起骨髓炎等,还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实验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
B.带菌培养基必须经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才能倒掉
C.带菌培养基必须经加热后才能倒掉
D.接种后双手必须经肥皂洗净,再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棉球擦拭
11.在分离土壤自生固氮菌的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无菌操作的是
A.划线接种B.制备培养基平板C.稀释土壤溶液D.配制培养基
12.下图表示不同温度下酵母菌发酵时气体产生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由图分析可知( )
A.随反应时间延长气体产量均下降
B.发酵的最适温度在30~40 ℃
C.温度达到50 ℃时酶活性减弱
D.此发酵过程中的最适pH为7
13.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宜选用橙汁鉴定还原糖,原因是其中不含还原糖
B.不宜将刚倒入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平板倒过来放置
C.不宜对刚滴过含酵母菌培养液的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
D.不宜选用洋葱根尖2~3cm的部位观察有丝分裂
14.下列实验操作及目的,正确的是
A.将葡萄糖异构酶加入到冷却的海藻酸钠溶液中,以制备固定化酶
B.将新制得的固定化酵母凝胶珠用无菌水冲洗,目的是洗去CaCl2和杂菌
C.果酒制作时,葡萄洗净后需用酒精消毒,以防杂菌污染
D.微生物培养时,为了形成特征菌落,培养皿不能倒置
15.餐厨废水含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等有机物,研究者将三种细菌单独或混合接种于餐厨废水培养液中,通过测定菌悬液细胞密度(结果如下表)研究三者的关系,以期为利用餐厨废水制备复合菌肥的研究提供依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述细菌作为分解者将餐厨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
B.对照组的培养液为没有经过灭菌处理的餐厨废水
C.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算不同条件下的活菌数
D.由结果可知,解磷巨大芽孢杆菌的竞争能力较强
A
B
C
D
微生物种类
乳酸菌
根瘤菌
硝化细菌
蓝藻
能源
含碳有机物
光能
NH3
光能
碳源
含碳有机物
CO2
CO2
含碳有机物
氮源
N2
N2
NH3
NO3- .NH4+
代谢类型
异养厌氧型
自养需氧型
自养需氧型
自养需氧型
16.生产用菌种的来源主要是
①自然环 ②收集菌株筛选 ③购置生产用菌种 ④培养基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17.在光亮处用一种培养液分别培养绿藻和酵母菌,其结果如右图所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培养液中( )
A.缺少无机盐
B.含氧量太高
C.缺少有机养分
D.不含二氧化碳
18.养殖池中存在的有毒物质主要是氨和亚硝酸盐,这两种物质可被硝化细菌吸收利用。在“养殖池底泥中硝化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中
A.需要配制添加一定氨和亚硝酸盐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以筛选硝化细菌
B.应对采集养殖池底泥使用的工具进行灭菌,全部接种过程均需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C.可以采用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
D.应将培养基置于30℃恒温箱内,培养12小时后再计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解析】 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的步骤是:土壤取样→样本稀释→微生物培养和观察等,其中微生物分离过程主要在于接种阶段,通过平板划线法或者稀释涂布平板法,使得微生物充分稀释和分离,从而使得平板上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单个的细菌,这样就达到了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目的。接斜面是在试管中扩大细菌数量或者短时间保存菌种的方法,不属于分离微生物的过程。
2.【答案】D
【解析】
【分析】
3.【答案】A
【解析】
A.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通过选择培养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A正确;
B.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通过选择培养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B错误;
C.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选择培养所用的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C错误;
D.选择培养可以省略,但获得的纤维素分解菌浓度低数量少,D错误。
故选A。
4.【答案】A
【解析】土壤样液中含有多种微生物,步驟①的目的是对样品进行选择培养,A项错误;因为要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所以Ⅰ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应是纤维素,B项正确;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所以可根据Ⅱ培养基中透明圈的大小来筛选目的菌,C项正确;可采用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量对其活性进行测定,D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的复合物,而纤维素分解菌可以产生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因此在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周围,由于缺少纤维素而出现透明圈,所以产生的透明圈是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形成的,故D正确。
6.【答案】A
【解析】
【分析】
无菌技术:指通过一定的物理.化学的手段,防止实验室培养物被外来微生物污染,保持微生物的纯培养的技术。包括消毒和灭菌。
【详解】
牛奶应该用巴氏消毒法处理;吸管应该用干热灭菌法处理;接种环应该选择灼烧灭菌;培养基应该用高压蒸汽灭菌处理;空气用紫外线消毒。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7.【答案】C
【解析】
依题意可知:乙.丙.丁三种致病菌都不会产生抗生素。对比分析图a与图b可知:在长有甲菌落的培养基上接种乙.丙.丁三种致病菌并继续在同样条件下培养3天后,在距离甲菌落处没有乙菌落,但有丙菌落与丁菌落,说明甲菌产生的抗生素能够抑制乙菌的生长,但不会抑制丙菌与丁菌的生长。
故选C。
8.【答案】B
【解析】
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而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因此灭菌和消毒实质上是有差别的,A正确,B错误;接种环用灼烧法灭菌,C正确;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等,D正确。
9.【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乳酸菌的氮源应为有机氮,A错误;根瘤菌的碳源应为含碳有机物,B错误;蓝藻的碳源应为无机的CO2,D错误。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灭菌一定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但消毒不一定能达到灭菌的效果。
【详解】
实验结束后应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杀死,以免使人致病,接种环应用灼烧灭菌,A正确;带菌的培养基要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倒掉,以免污染环境,B正确;带菌培养基经加热不一定完全能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孢子和芽孢,所以需要灭菌,不能加热后倒掉,C错误;接种后双手须用肥皂洗净,再用70%的酒精棉球擦试,D正确。故选C。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分离自生固氮菌需要使用不含有机氮源选择培养基,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接种,在常温下培养。
【详解】
用接种环进行划线接种时,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A错误;制备培养基平板需要无菌操作,B错误;对取样的土壤样品要在超净台上进行稀释,C错误;配制培养基不需要无菌操作,配制完成后要进行灭菌处理,D正确。
12.【答案】C
【解析】从图中曲线可看出不同温度下酵母菌产气量不同,在40 ℃时产气量最多,说明此时酶活性最高。50 ℃时开始时产气量多,但随时间延长,产气量越来越少,说明高温破坏了酶活性。从此图中不能得出最适pH。
13.【答案】A
【解析】
【分析】
鉴定还原糖时,应选择富含还原糖,且白色或接近于白色的生物组织。倒平板操作中,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可以使培养皿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皿造成污染。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根尖2~3cm的部位主要是分生区,分生区细胞有分裂能力。
【详解】
A.橙汁中含有还原糖,但橙汁的颜色会干扰还原糖与斐林试剂的显色反应现象,A错误;
B.倒入溶化的培养基后,需等到培养基凝固后再倒置摆放,否则会使培养基流到培养皿盖上,B正确;
C.滴过酵母菌培养液后,应等到酵母菌菌体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计数,否则结果会偏小,C正确;
D.观察有丝分裂应选择洋葱根尖2~3mm的分生区进行观察,D正确。
故选A。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固定化细胞:(1)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2)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 ;(3)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4)刚溶化的海藻酸钠应冷却后再与酵母菌混合,否则温度过高会导致酵母菌死亡。
【详解】
A.因酶分子较小,通常不采用包埋法固定,A错误;
B.新制得的固定化酵母凝胶珠用无菌水冲洗,目的是洗去CaCl2和杂菌,B正确;
C.果酒自然发酵所需酵母菌源于葡萄皮上附着的野生型酵母菌,故葡萄不能反复冲洗,更不能消毒处理,C错误;
D.培养皿倒置也能形成特征菌落,D错误。
故选B。
1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表格信息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分解者的作用.纯化微生物的接种方法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上述细菌能够将餐厨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属于分解者,A正确;表中信息显示:对照组三种细菌的细胞密度均为零,说明对照组的培养液为经过灭菌处理的餐厨废水,B错误;纯化微生物时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二者都能使细菌纯化,但平板划线法不易分离出单个菌落,不能计数,涂布平板法能使单菌落分离,便于计数,所以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算不同条件下的活菌数,C正确;表中信息显示:无论是将三种细菌单独接种于餐厨废水培养液中,还是混合接种于餐厨废水培养液中,解磷巨大芽孢杆菌的细胞密度均最大,说明解磷巨大芽孢杆菌的竞争能力较强,D正确。
16.【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们采取无菌操作的方法,把某种食用菌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单独地分离开来,这个过程叫做菌种分离。从分离过程中得到的菌丝体纯化后,就是纯菌种。在实验室条件下,以人工使纯菌种大量生长和繁殖的方法,叫做培养。用于发酵过程作为活细胞催化剂的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来源于自然界大量的微生物,从中经分离并筛选出有用菌种,再加以改良,贮存待用于生产。
【详解】
生产用菌种的来源主要是:
①自然环境的菌种分离,分离并筛选出有用菌种,用于生产,正确;
②收集菌株筛选再加以培养,用于生产,正确;
③购置生产用菌种,可以获得大量的菌株,用于生产,正确;
④培养基只是人工配制的养料,不含菌种,错误;故选D。
17.【答案】C
【解析】绿藻为自养型生物,能够快速繁殖,说明该培养液不缺少无机盐。酵母菌为异养型生物,在该培养液中不能生长,说明缺少的是有机养分。而培养液中O2和CO2含量对二者的影响不是很大。
18.【答案】B
【解析】
【分析】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污染。添加一定氨和亚硝酸盐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的氮源有氨.亚硝酸盐和蛋白胨等,在该培养基中生长的微生物除了硝化细菌外,还有其他杂菌。纯化微生物时常用的接种方法中,平板划线法不易分离出单个菌落,不能计数;稀释涂布平板法能使单菌落分离,便于计数,而且应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37℃恒温内培养24后再计数。
【详解】
要筛选硝化细菌,应该用以铵盐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培养基中不能加入牛肉膏蛋白胨,A错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污染,所以应对采集养殖池底泥使用的工具进行灭菌,全部接种过程均需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B正确;对微生物进行计数时应采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应将培养基置于37℃恒温下培养24~48h后,统计培养基中全部菌落数,D错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北师大版 (2019)第四节 发酵工程的过程与原理练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产实践中被广泛用于牛奶,如表是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常用于培养酵母菌的培养基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第四节 发酵工程的过程与原理随堂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5,如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生物技术与工程第四节 发酵工程的过程与原理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农田土壤表层自生固氮菌较多,培养基,下列是某种培养基的组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