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桃花源记》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部编版)2023年春(原卷+答案解释)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桃花源记》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部编版)2023年春(原卷+答案解释)第1页
    《桃花源记》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部编版)2023年春(原卷+答案解释)第2页
    《桃花源记》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部编版)2023年春(原卷+答案解释)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桃花源记》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部编版)2023年春(原卷+答案解释)

    展开

    这是一份《桃花源记》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部编版)2023年春(原卷+答案解释),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桃花源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 (原卷)

    一、(2022·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中,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 确实。④浣: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⑴具答之( )      ⑵便要还家( )
    ⑶寻病终( )     ⑷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C.盖江北之俗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D.余顾而慕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B.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C.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D.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4.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设酒杀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B.甲文结尾以众人寻桃花源“未果”,谊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令人神往。
    C.乙文中作者看到村庄里万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心生怨恨。
    D.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图景。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二、(2022·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融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③,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④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⑤《右溪记》)
    [注]①道州:州名。②营溪:河流名。③人间:与前文“山野”对应,指有居民的地方。④俾(bǐ):使。⑤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曾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后因不爱官场生活而弃官归田。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又数刀毙之(《狼》)
    B.见渔人,乃大惊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C.而置州已来                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D.为溪在州右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C.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D.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9. 请结合甲文说一说,桃花源百姓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10.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景色,分别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怎样的情感?



    三、(2020·广西百色·中考真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②,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③乎?衔觞④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造:往,到。②穿结:打补丁。③俦:同类,类别。④觞:盛满酒的酒杯。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既出,得其船   既克,公问其故
    C.因以为号焉    未若柳絮因风起 D.期在必醉     君与家君期日中
    1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饮酒》(其五)。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甲文中“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小孩;乙文中的“号”是别号,作者把“五柳”作为自己的别号。
    D.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与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均为判断句。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渔人”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B.乙文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
    D.甲、乙两文以“记”和“传”的形式行文,语言简洁凝练,朴素自然,意蕴丰富。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四、(2022·广西河池·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六一居士初谪①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②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者乎?而屡易④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注释】①谪:贬谪。②颍水:地名。③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④易:改换。
    1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B.未果,寻病终(寻找)
    C.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改变) D.而屡易其号(多次)
    16.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B.老于此五物之间
    C.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D.以志吾之乐尔
    17.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神秘虚幻的故事。
    B.【乙】文中“醉翁”和“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前者用于他在滁州知州时,后者用于他准备退休定居颖水之后。
    C.【甲】文桃花源中人物热情好客,短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甲】【乙】两文都表现出对恬淡闲适、怡然自得美好生活的向往,【甲】文通过叙述故事,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乙】文采用主客间答的形式,诙谐、幽默地表达对即将到来的退休后闲适生活的向往。
    18.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是为五一尔,奈何?
    19. 【甲】文中最能体现【乙】文作者所向往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乙】文中欧阳修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改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
    。( 两空均用原文填空)

    五、(2022·山东菏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列各题。
    ㅤㅤ【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ㅤㅤ【乙】郗公值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②共饴③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②传:轮流。③饴:通“饲”。
    2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                  ②此中人语云
    ③郗公值永嘉丧乱           ④甚穷馁_
    2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问所从来    战则请从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记之而去
    C.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    及下船 D.席苫于公灵床头    行者休于树
    2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箸两颊边。
    23.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 _。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 _。

    《桃花源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 (答案解释)

    一、(2022·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中,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节选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 确实。④浣: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⑴具答之( )      ⑵便要还家( )
    ⑶寻病终( )      ⑷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C.盖江北之俗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D.余顾而慕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B.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C.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D.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4.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设酒杀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B.甲文结尾以众人寻桃花源“未果”,谊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令人神往。
    C.乙文中作者看到村庄里万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心生怨恨。
    D.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图景。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答案】1.     详细     同“邀”,邀请     随即,不久     打水    2.C    3.A    4.C    5.(1)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2)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解析】
    1.(1)句意: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具:详细。(2)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邀:同“邀”,邀请。(3)句意:不久后就病死了。寻:随即,不久。(4)句意: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汲:打水。
    2.A.乃:副词,竟然、居然/判断词,是; B.其:代词,他/代词,他的;
    C.盖:都是副词,大概; D.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故选C。
    3.句意:这天是顺风,不到正午时分,已经抵达浦口,住在大山家里。“是日风顺”写天气,“不及午”写到达时间,“已抵浦口”是抵达的地点,“宿大山家”写住宿的地点。故断为: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故选A。
    4.C. 乙文最后作者的感慨“自恨不如远甚也”,意思是: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安宁的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本项中“心生怨恨”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5.重点词有:
    (1)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记号;
    (2)俱:都;耘:耕地;于:在。
    二、(2022·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融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③,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④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⑤《右溪记》)
    [注]①道州:州名。②营溪:河流名。③人间:与前文“山野”对应,指有居民的地方。④俾(bǐ):使。⑤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曾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后因不爱官场生活而弃官归田。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又数刀毙之(《狼》)
    B.见渔人,乃大惊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C.而置州已来                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D.为溪在州右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C.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D.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2)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9.请结合甲文说一说,桃花源百姓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10.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景色,分别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怎样的情感?
    【答案】6.C     7.C     8.(1)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3) 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10. 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   
     10.甲文: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乙文: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
    【解析】
    6.A.之:代词,指看到的景象/代词,指狼; B.乃:副词,竟,竟然/副词,才;
    C.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转折,但是; D.为:连词,因为/介词,被; 故选C。
    7.本题考查古今异义的词。
    A.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B.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品质低劣、下流;
    C.徘徊:古义: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今义: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D.亲戚: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故选C。
    8.重点词语:
    (1)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2)铭,铭文,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彰示,宣扬,告示;来者,后来的游人。
    9.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从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花源里景色优美,村落间彼此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这里生活恬淡平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这里百姓往来、耕种、劳作,以及男女穿的衣服,都同外面的人一模一样,老老少少都很安适快乐。据此分析可知,这里的百姓过着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恬淡生活。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三、(2020·广西百色·中考真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②,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③乎?衔觞④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造:往,到。②穿结:打补丁。③俦:同类,类别。④觞:盛满酒的酒杯。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既出,得其船   既克,公问其故
    C.因以为号焉    未若柳絮因风起 D.期在必醉     君与家君期日中
    1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饮酒》(其五)。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甲文中“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小孩;乙文中的“号”是别号,作者把“五柳”作为自己的别号。
    D.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与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均为判断句。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渔人”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B.乙文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
    D.甲、乙两文以“记”和“传”的形式行文,语言简洁凝练,朴素自然,意蕴丰富。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答案】11.B    12.D    13.C    14.①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解析】
    11. A.鲜:鲜嫩/少。 B.既:已经/已经。 C.因:于是/趁、乘。 D.期:希望/约定。 故选B。
    12. D.有误,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是判断句,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为陈述句。
    13.C.有误,甲的内容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乙文是陶渊明为自己作的“传”,描写的内容是真实的,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故选C。
    14.本题重点词有:
    ①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邑人:同乡(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
    ②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对。
    四、(2022·广西河池·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六一居士初谪①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②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者乎?而屡易④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注释】①谪:贬谪。②颍水:地名。③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④易:改换。
    1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B.未果,寻病终(寻找)
    C.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改变) D.而屡易其号(多次)
    16.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B.老于此五物之间
    C.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D.以志吾之乐尔
    17.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神秘虚幻的故事。
    B.【乙】文中“醉翁”和“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前者用于他在滁州知州时,后者用于他准备退休定居颖水之后。
    C.【甲】文桃花源中人物热情好客,短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甲】【乙】两文都表现出对恬淡闲适、怡然自得美好生活的向往,【甲】文通过叙述故事,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乙】文采用主客间答的形式,诙谐、幽默地表达对即将到来的退休后闲适生活的向往。
    18.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是为五一尔,奈何?
    19.【甲】文中最能体现【乙】文作者所向往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乙】文中欧阳修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改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_____。( 两空均用原文填空)
    【答案】 15.B 16.C 17.C
    18.①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②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
    19.  遂与外人间隔;     聊以志吾之乐尔。
    【解析】15.B. “未果,寻病终”的意思是: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寻:不久。 故选B。
    16. A.之:助词,的; B. 之:助词,的; C.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之:助词,的; 故选C。
    17.C.“‘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有误。【甲】文桃花源中人物热情好客 “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也为后文再寻桃花源不得做铺垫。 故选C。
    18.
    (1)重点字词:率,率领。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又。
    (2)重点字词:是,这;为,是。奈何,怎么说。
    1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注意要求“两空均用原文填空”
    第一空:结合乙文“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可知,欧阳修在政治上想摆脱忧劳烦扰,有急流勇退的思想。甲文“遂与外人间隔”最能体现。
    第二空:结合“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也知道我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可知,更改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五、(2022·山东菏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列各题。
    ㅤㅤ【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ㅤㅤ【乙】郗公值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②共饴③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②传:轮流。③饴:通“饲”。
    2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 _____                ②此中人语云 _____ ③郗公值永嘉丧乱 _____          ④甚穷馁_____
    2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问所从来    战则请从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记之而去
    C.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    及下船 D.席苫于公灵床头    行者休于树
    2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箸两颊边。
    23.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 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0.   同“邀”,邀请;     告诉;     遇到;     饥饿。 21.D
    22.①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
    ②在这种情形下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
    23. ①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②以公名德。
    【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便要还家”的句意是: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要:同“邀”,邀请。
    (2)“此中人语云”的句意是: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语:告诉。
    (3)“郗公值永嘉丧乱”的句意是:郗公(郗鉴)遇到永嘉丧乱时。值:正赶上,遇到。
    (4)“甚穷馁”的句意是:很穷困,甚至要挨饿。馁:饥饿。
    21. A.从:介词,自/动词,跟从; B.乃:副词,竟然/连词,于是,就;
    C.及:连词,和/介词,等到; D.于:都是介词,“在”; 故选D。
    22.
    (1)句中的“为(对,向)、具(详细,详尽)、皆(全,都)、叹惋(感叹惋惜)”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于是(在这种情形下)、食(吃)、辄(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3.(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结合上一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可知,这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2)文中“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的意思是: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由此可知,乡人“传共饴之”是“以公名德”。据此,答案为“以公名德”。

    相关试卷

    2023近两年北京八下:文言文《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真题汇编(答案版):

    这是一份2023近两年北京八下:文言文《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真题汇编(答案版),共24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同步达标检测题,共20页。

    专题07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答案解释)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这是一份专题07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答案解释)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共3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