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答案解释)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展开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专题07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
(2022春·广东深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文言文选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①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沃:洗。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教然后知困 (2)既仕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礼记·学记》,《礼记》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一部儒家经典论著。
B.甲文开头以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印证观点,说理严密。
C.甲乙两文都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说理层层深入,逻辑严密,语言精炼。
D.乙文主人公范仲淹被贬但仍勤奋自勉,刻苦磨砺自己,可见他对生活的乐观豁达。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分别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2022春·广东云浮·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北冥有鱼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志怪者也
(4)去以六月息者也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乙]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①,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②,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④之滫⑤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射干:又名乌扇,一种草本植物,根入药,茎细长,多生于山崖之间,形似树木。②涅(niè):可制黑色染料的矾石。③槐:香草名,汉叫白芷,开白花,味香。④渐:浸。⑤滫(xiù):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引为脏水、臭水。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名曰射干/故虽有名马 B.茎长四寸/木茎非能长也
C.不扶而直/系向牛头充炭直 D.故君子居必择乡/居者皆猎户
8.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9.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中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甲][乙]两文是如何深入浅出地阐述作者观点的?
(2022春·广东汕头·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日光下澈 (2)往来翕忽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以其境过清
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①。两岸悉皆怪石,欹②嵌③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④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合营溪:汇入营溪。②破:倾斜。③嵌:张开。④置州:设置州郡。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两岸悉皆怪石/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不可名状/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此溪若在山野/若听茶声然 D.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因地制宜
1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1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1)【甲】文写景抓住特征,细致描绘。最精彩的是写谭中游鱼。“______”二字,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乙】文运用正面描写,“______”几字表现出溪水的短小。(用原文回答)
(2)结合选文,谈谈【甲】【乙】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不同的情感?
(2022春·广东深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
史疾①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客何方②所循?”曰:“治列子圉寇③之言。”曰:“何贵?”曰:“贵正。”王曰:“正亦可为国乎?”曰:“可。”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④盗乎?”曰:“可。”曰:“以正盗,奈何?”顷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曰:“请问楚人谓此鸟何?”王曰:“谓之鹊。”曰:“谓之乌⑤,可乎?”曰:“不可。”曰:“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⑥,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史疾:韩臣。②方:方术。③列子圉(yù)寇:指列御寇,人称列子,战国时郑国的学者。④圉:防御,禁止。⑤鸟:乌鸦。⑥柱国:楚国最高武官。令尹:楚国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别国的相。司马:掌军政和军赋的官。典令:负责诸侯礼仪的官。
15.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_______________
(3)男有分________________ (4)史疾为韩使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
B.乙文中史疾是因为韩国的缘故而来到楚国当使者的。
C.“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这个句子的断句是对的。
D.乙文中史疾向楚王提问关于落在屋檐上的鸟的问题,是因为他分辨不出喜鹊和乌鸦。
17.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请问楚人谓此鸟何?
18.百姓为利益相争容易失和,盗窃乱贼横行也易引发国家祸患。为了构建“盗窃乱贼而不作”的和谐社会,甲乙两文各有何观点?结合两篇文章,谈一谈你的理解。
(2022春·广东韶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合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2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屋舍俨然(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具答之( ) (4)无论魏晋( )
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乙]
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2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盖江北之俗/盖大苏泛赤壁云 B.见四野禾油油然/怡然不动
C.偶舍骑步行/便舍船从口入 D.余顾而慕之/以残年余力
2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门 有 豆 棚 瓜 架 又 有 树 数 株 郁 郁 然 儿 女 啼 笑 鸡 犬 鸣 吠
28.[甲][乙]两段所展示的生活图景都有什么共同之处?
29.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中华文化中理想生活的代名词,人类从未放弃做那个“问津者”,请结合[甲][乙]选段所展示的生活图景,简单描绘一下你心中的“桃花源”。
(2022春·广东惠州·八年级统考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30.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
(1)不以千里称也(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3)执策而临之( ) (4)策之不以其道( )
3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①,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②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③,犹可二百里;褫④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⑤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①斛,量器名,也是一种容量单位,古时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改五斗为一斛。②振鬣liè,竖起马鬣。鬣,马脖子上的长毛。③酉,酉时,下午五点至七点。④褫chǐ,脱去,解下。⑤受大,指饮食量大。
3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常奇之(好奇) B.介胄而驰(铠甲和头盔)
C.骥不称其力(称道,赞许) D.自午至酉(如果)
3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此 其 为 马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34.(1)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只有“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主要具有“ ”的特点。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试举历史或现在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2022春·广东阳江·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3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选贤与能( )
(2)讲信修睦( )
(3)男有分( )
(4)盗窃乱贼而不作( )
3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乙】
赵清献公忭,熙宁①中以大资政知越州,两浙旱蝗,米价踊贵,饥死者十六七。诸州皆榜衢路②立告赏禁人增米价。公独榜衢路,令有米增价粜之。于是诸州米商,辐辏③诣越,米价更贱,民无饿死。公治民所在有声,在成都、杭、越尤著。
注:①熙宁:是北宋时期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②衢路:歧路,岔道;道路。③辐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
3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熙宁中以大资政知越州/不知其几千里也 B.令有米增价粜之/巧言令色
C.辐辏诣越/及郡下,诣太守 D.米价更贱/即更刮目相待
3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诸 州 皆 榜 衢 路 立 告 赏 禁 人 增 米 价
39.【甲】文中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那么,你认为【乙】文中的“赵忭”算不算“贤能”?请结合【乙】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2022春·广东中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4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 (2)教然后知困( )
(3)教学相长也( ) (4)学学半( )
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乙】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①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②目③,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
【注释】①庸:归功于。②节:树的枝干交接处。③目:纹理不顺处。④说(tuō):通“脱”,解脱。
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从而怨之/隶而从者 B.然后尽其声/食之不能尽其材
C.不善答问者反此/始一反焉 D.此皆进学之道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4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善 待 问 者 如 撞 钟 叩 之 以 小 者 则 小 鸣 叩 之 以 大 者 则 大 鸣
44.【甲】【乙】两篇选文在论述方法和句式方面有相同之处,请具体分析。
(2022春·广东汕头·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告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己,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节选自《古文笔法百篇》)
4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与常马 (3)尽其材(4)修其在己 (5)而固有之失
47.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
4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诚 以 德 为 性 所 固 有 非 若 告 力 之 赋 于 生 初 而 犹 待 培 于 生 后 也
4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指的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B.甲文第三段从语言和动作两个角度刻画了食马者愚蠢而狂妄的形象。
C.乙文开头引用孔子的话起到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奠定基调的作用。
D.甲乙两文都共同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看法。
50.【甲】【乙】两文在对待“人才”的观点上,有何不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专题07 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解释版)
(2022春·广东深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文言文选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①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沃:洗。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教然后知困 (2)既仕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礼记·学记》,《礼记》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一部儒家经典论著。
B.甲文开头以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印证观点,说理严密。
C.甲乙两文都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说理层层深入,逻辑严密,语言精炼。
D.乙文主人公范仲淹被贬但仍勤奋自勉,刻苦磨砺自己,可见他对生活的乐观豁达。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分别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答案】
1. (1)困惑。(2)……之后。
2. C
3. (1)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
(2) 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
4.甲文给我关于学习方面的启示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乙文给我关于学习方面的启示是:要在青少年时刻苦读书,怀有远大的志向。或:只要刻苦努力,终会有学业成就。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句意思: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困:困惑。
(2)句意思:做官以后。既:……之后。
2.考查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C.错误。乙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
(1)反,反省;然:代词,这样;自反:反省自己。
(2)或:有时;怠:倦怠;辄:就;沃:冲洗,洗。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
首先明确答题要求,然后通读全文,在理解文章基础上谈启示。甲文是关于“教学相长”的论述。围绕文中“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等谈论即可。示例: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更没有完善自我的机会。
乙文写范仲淹家庭苦难,甚至连温饱都难以维持,仍立志苦读,成才后,仍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不断磨练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最终青史留名。以此启示我们:一个人无论条件有多艰苦,都要坚持学习,立下远大的志向,这样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据此作答。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的美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022春·广东云浮·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北冥有鱼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志怪者也
(4)去以六月息者也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乙]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①,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②,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④之滫⑤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射干:又名乌扇,一种草本植物,根入药,茎细长,多生于山崖之间,形似树木。②涅(niè):可制黑色染料的矾石。③槐:香草名,汉叫白芷,开白花,味香。④渐:浸。⑤滫(xiù):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引为脏水、臭水。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名曰射干/故虽有名马 B.茎长四寸/木茎非能长也
C.不扶而直/系向牛头充炭直 D.故君子居必择乡/居者皆猎户
8.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9.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中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甲][乙]两文是如何深入浅出地阐述作者观点的?
【答案】
5.(1)同“溟”,海 (2)悬挂 (3)记载 (4)离开
6.(1)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旋风盘旋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2)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7.D
8.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9.(1)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2)[甲]文设喻说理,以鲲鹏随海水运动、大风迁徙至南海为喻,说明万物都有所凭借,都有局限性的道理。
[乙]文类比说理,用射干、飞蓬、兰槐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显示不同特性,说明君子居住一定选择良好环境,交游一定接近有德才的人的道理。
【解析】
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1)句意为:北海有一条鱼。冥:通“溟”,海。
(2)句意为: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垂:悬挂。
(3)句意为:《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记载。
(4)句意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去:离开。
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徙”,迁徙;“南冥”,南海;“水击”,拍击,拍打;“抟扶摇”,乘着旋风。
(2)“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苍苍”,湛蓝;“其……其……”,表选择,是……还是……;“正色”,真正的颜色。
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A. 名词,名字/形容词,名贵的;
B. 名词,高度/动词,长高;
C. 动词,直立/动词,价钱;
D. 动词,居住/动词,居住;
故选D。
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不会亲近,老百姓不会穿戴。“兰槐之根”为名词,作主语;其谓语为“是为”,宾语为“芷”,故“芷”后应断开;其“渐”为动词,作谓语,其宾语为“之”,指前文所说的“根”,“之”后省略“于”,“于滫”为介宾结构,“于”的宾语为“滫”,故应在“滫”后断开;“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为对称结构,应在“不近”后断开。故正确断句为“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9.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和作者观点的能力。
(1)根据[甲]文“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鹏硕大无比;根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可知鹏志向远大;“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知,“鹏”力量无穷,善于借助风的力量。
(2)[甲]文运用了比喻论证,用鲲鹏飞往南冥,要借助“六月息”的比喻,“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论证万事万物都是有凭借的,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
[乙]文运用了类比论证,“射干……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庶人不服”中,以射干、蓬、白沙、兰槐所生长环境和人的生长环境相类比,论证君子一定要选择好的居处,接近有才德的人。
【参考译文】:
【甲】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有生命的万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乙】
西方有种名字叫“射干”的草,生长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不会亲近,老百姓不会穿戴,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2022春·广东汕头·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日光下澈 (2)往来翕忽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以其境过清
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①。两岸悉皆怪石,欹②嵌③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④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合营溪:汇入营溪。②破:倾斜。③嵌:张开。④置州:设置州郡。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两岸悉皆怪石/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不可名状/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此溪若在山野/若听茶声然 D.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因地制宜
1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1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1)【甲】文写景抓住特征,细致描绘。最精彩的是写谭中游鱼。“______”二字,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乙】文运用正面描写,“______”几字表现出溪水的短小。(用原文回答)
(2)结合选文,谈谈【甲】【乙】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不同的情感?
【答案】
10. (1)穿透;(2)勤快敏捷的样子;(3)像狗的牙齿一样;(4)凄清。
11.(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2.A
13.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14.(1)“空游” “数十步”
(2)《小石潭记》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右溪记》抒发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解析】
1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果是课内文言词语的考查,结合已学过的课本中的文言文的词汇作答,如果遇到陌生文言实词,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
(1)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2)句意: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3)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4)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
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逐字对译,直译、意译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补充省略成分,关键词语的翻译等。重点词语:
(1)可:大约。若:像。
(2)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1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及词类活用。
A.均为副词,“尽,全”的意思;
B.动词,说出/名词,名称;
C.连词,表假设/副词,好像;
D.动词,适合/动词作名词,适合的办法;
故选A。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本句大意为“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句中多为四字词语,描写了“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等溪边美景,故断句为“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况。
(1)【甲】文“皆若空游无所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空游”二字,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乙】文运用正面描写,“数十步(几十步的距离)”几字表现出溪水的短小。
(2)【甲】文中柳宗元记叙了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中元结由小溪引起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
【参考译文】:
【甲】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静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
(2022春·广东深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
史疾①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客何方②所循?”曰:“治列子圉寇③之言。”曰:“何贵?”曰:“贵正。”王曰:“正亦可为国乎?”曰:“可。”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④盗乎?”曰:“可。”曰:“以正盗,奈何?”顷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曰:“请问楚人谓此鸟何?”王曰:“谓之鹊。”曰:“谓之乌⑤,可乎?”曰:“不可。”曰:“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⑥,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史疾:韩臣。②方:方术。③列子圉(yù)寇:指列御寇,人称列子,战国时郑国的学者。④圉:防御,禁止。⑤鸟:乌鸦。⑥柱国:楚国最高武官。令尹:楚国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别国的相。司马:掌军政和军赋的官。典令:负责诸侯礼仪的官。
15.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_______________
(3)男有分________________ (4)史疾为韩使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
B.乙文中史疾是因为韩国的缘故而来到楚国当使者的。
C.“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这个句子的断句是对的。
D.乙文中史疾向楚王提问关于落在屋檐上的鸟的问题,是因为他分辨不出喜鹊和乌鸦。
17.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请问楚人谓此鸟何?
18.百姓为利益相争容易失和,盗窃乱贼横行也易引发国家祸患。为了构建“盗窃乱贼而不作”的和谐社会,甲乙两文各有何观点?结合两篇文章,谈一谈你的理解。
【答案】
15. 父母 同“鳏”,老而无妻 职分,职守 出使
16. D
17. (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请问楚国把这种鸟称为什么呢?
18.第一层级:空白,或答非所问,或完全脱离甲乙两文来回答。
示例:人人要做到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政府要加强社会治安,减少盗窃案件的发生。
第二层级:能根据问题找到两文的观点,但只抄原文不谈理解。
示例:甲文主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乙文主张“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
第二层级:能根据问题找到两文的观点,但只结合甲文或乙文中的一篇来回答。
示例1:甲文主张选拔贤才,讲求培养诚信的氛围,让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做到“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示例2:乙文主张选拔贤能的官员,让他们廉洁奉公。
第三层级:分别解释甲文和乙文中的治理观点,不过只回答乙文“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的,或只将“贵正”理解为官员要有正气。
示例:甲文主张选拔贤才,讲求培养诚信的氛围,让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平息盗窃的祸患。乙文主张选拔贤能的官员,让他们廉洁奉公。
第四层级:能根据问题找到两文的观点,同时理解治理措施背后的思想,分别解释甲文和乙文的治理思想。
示例:甲文主张选拔贤才,讲求培养诚信的氛围,让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使他们的行为皆出于公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平息盗窃的祸患。乙文主张选拔贤能的官员,让他们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做到名副其实。
【解析】
15.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解释。
(1)句意: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亲:指父母。
(2)句意: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矜:同“鳏”,老而无妻。
(3)句意: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
(4)句意:史疾为韩国出使楚国。使:出使。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有误,史疾是在设喻,而不是分辨不出喜鹊和乌鸦这两种鸟。
故选D。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关键词:
(1)贤,贤德的人;与,同“举”,推举;讲,讲究,信,诚信;修,培养;睦,和睦。
(2)谓,称谓,叫做;何,什么。
18.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
甲文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由甲文“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甲文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是要把贤德高尚的人选出来任职,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风气。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这样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由乙文“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可知,史疾认为楚国之所以不能制止盗贼,是因为楚国的这些官员没有尽好本职,所以乙文构建和社会的观点是职位与工作,一定要相称;否则名实不符,内政管理就会出现混乱。
【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史疾为韩国出使楚国,楚王问他:“您在研究什么学问?”史疾说:“我在研究列御寇的学问。”楚王问:“列御寇主张什么?”史疾说:“主张正名。”楚王问:“这也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吗?”史疾说:“当然可以。”楚王又问:“楚国盗贼很多,用它可以防范盗贼吗?”回答说:“当然可以。”楚王接着问:“怎么用正名来防盗?”这时,有只喜鹊飞来停在屋顶上,史疾问楚王:“请问你们楚国人把这种鸟叫什么?”楚王说:“叫喜鹊。”史疾又问:“叫它乌鸦行吗?”回答说:“不行。”史疾就说:“现在大王的国家设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等官职,任命官吏时,一定要求他们廉洁奉公,能胜任其职。现在盗贼公然横行却不能加以禁止,就因为各个官员不能胜任其职,这就叫做:‘乌鸦不成其为乌鸦,喜鹊不成其为喜鹊啊!’”
(2022春·广东韶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合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2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屋舍俨然(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具答之( ) (4)无论魏晋( )
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乙]
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2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盖江北之俗/盖大苏泛赤壁云 B.见四野禾油油然/怡然不动
C.偶舍骑步行/便舍船从口入 D.余顾而慕之/以残年余力
2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门 有 豆 棚 瓜 架 又 有 树 数 株 郁 郁 然 儿 女 啼 笑 鸡 犬 鸣 吠
28.[甲][乙]两段所展示的生活图景都有什么共同之处?
29.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中华文化中理想生活的代名词,人类从未放弃做那个“问津者”,请结合[甲][乙]选段所展示的生活图景,简单描绘一下你心中的“桃花源”。
【答案】
24. 整齐 类 详细 不要说,更不必说
25.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声到处可以听到。
(2)村里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26.D
27.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28.共同之处:(1)没有战乱;(2)和谐安宁;(3)自得其乐;(4)环境优美;(5)安居乐业;(6)生活富足;(7)自力更生。
29.示例1:我心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病毒的地方、那里全民健身,没有病痛,人人身体健康;示例2:我心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污染的地方,那里绿树青山,鸟语花香,空气清新。
【解析】
2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1)句意为:房屋整齐。俨:整齐。
(2)句意为: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属:类。
(3)句意为: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具:详细。
(4)句意为: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
(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互相。
(2)要:同“邀”,邀请。设:摆。食:饭。
2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都是副词,大概;
B.都是词缀,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状态,……的样子;
C.都是动词,舍弃;
D.人称代词,我/形容词,残余;
故选D。
27.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此起彼伏)。“豆棚瓜架”为并列关系短语,故在后边断开;“郁郁然”是郁郁葱葱的样子,“然”作为词缀,放在形容词后,表示状态,故断开;“儿女啼笑”与“鸡犬鸣吠”都是主谓短语,故断开;
因此可断句为: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2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结合[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桃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结合“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知,桃源人自食其力,各司其职;结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源里的人没有战乱之苦,生活安定和谐,人人安居乐业。
结合[乙]文“甫行数里,见田野禾苗油油然”可知,作者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绿油油地长得十分茂盛,由此可知“田野禾苗油油然”描绘了田野的环境之美;结合“过一农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可知,农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人自食其力,家庭和美安乐,生活安定和谐。
综上可知,[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一幅安定和谐,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在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力更生、自得其乐,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和宁富足。
29.本题考查阅读拓展及个性化语言表达。
“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困扰,因此可从现实中的困扰之处来发挥想象,表达出美好的愿望即可。
示例:我心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杀戮的地方,那里没有战争,没有犯罪,人人文明懂礼。
【参考译文】:
【甲】(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乙】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的样子,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在努力耕田劳作,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生产、四处游玩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人正挑粪给园子施肥,女子从井里打了水又在浣洗衣服。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此起彼伏)。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2022春·广东惠州·八年级统考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30.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
(1)不以千里称也(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3)执策而临之( ) (4)策之不以其道( )
3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①,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②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③,犹可二百里;褫④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⑤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①斛,量器名,也是一种容量单位,古时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改五斗为一斛。②振鬣liè,竖起马鬣。鬣,马脖子上的长毛。③酉,酉时,下午五点至七点。④褫chǐ,脱去,解下。⑤受大,指饮食量大。
3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常奇之(好奇) B.介胄而驰(铠甲和头盔)
C.骥不称其力(称道,赞许) D.自午至酉(如果)
3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此 其 为 马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34.(1)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只有“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主要具有“ ”的特点。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试举历史或现在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
30. 称,著称; 或,有时; 临,面对; 策,用马鞭驱赶。
31. (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2)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2. C
33.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34. (1)一食或尽粟一石;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
(2)我认为“伯乐”或者“千里马”更重要,阐述观点的理由,举例子(相关的合理例子即可)
【解析】
3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不以千里马著称。称,著称;
(2)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
(3)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
(4)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用马鞭驱赶。
31.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1)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
(2)其:难道,表反问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其:表推测,恐怕,其实。知:懂得,了解,认识。
3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故常奇之:所以常常对它们的表现感到奇怪。(奇:认为……奇特。)
B.介胄而驰:披上战甲奔跑。(介胄:作动词,披甲戴盔。)
D.自午至酉:从中午到傍晚。(自:从。)
故选C。
33.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意思是:这样的马,饮食多而且不随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长途行走的良马啊。据此断句为: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3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1)两段文字中千里马都是喻指人才,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甲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由此可知韩愈笔下的千里马只有“一食或尽粟一石”才能展现“千里之能”;由“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卸下鞍甲后既不喘粗气,也不流汗,就像没事一样。这样的马,饮食多而且不随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长途行走的良马啊)”可知,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主要具有“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的特点。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表达能力。
示例:我认为伯乐更重要。社会上的人才很多,但一开始却总是不为人所知。如果没有“伯乐”去考察发现他们,他们又如何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比如周文王从渭水河边发现任用了姜子牙,从而帮助自己兴周灭纣。
或者认为千里马更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是会发光”,如果没有人才,空有伯乐也没用。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千里马”,在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比如“毛遂自荐”,一开始并没有人发现他的才能,但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也有真有那些本事,才让他一举成名。
【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称好马叫做骥,并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我曾有这样的两匹马,所以常常对它们的表现感到奇怪。它每天吃豆类达几斗,喝泉水一斛,然而不是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宁肯饿死也不食饮。披上战甲奔跑,开始速度好像不怎么快,等到行到百余里,就开始竖起马鬣长鸣,快速奔驰,显示出骏马的特点来,从中午到傍晚,还可以行二百里。卸下鞍甲后既不喘粗气,也不流汗,就像没事一样。这样的马,饮食多而且不随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长途行走的良马啊。现在所乘坐的马不是这样。每天的饮食不超过几升,而且吃不选择饲料,喝不选择泉水,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跑了一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像死了一样。这样的马,需求不多,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又容易耗尽气力,是低下的劣马啊。”皇帝听完岳飞的论述后表示赞同,说:“爱卿的说法特别到位。”
(2022春·广东阳江·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3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选贤与能( )
(2)讲信修睦( )
(3)男有分( )
(4)盗窃乱贼而不作( )
3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乙】
赵清献公忭,熙宁①中以大资政知越州,两浙旱蝗,米价踊贵,饥死者十六七。诸州皆榜衢路②立告赏禁人增米价。公独榜衢路,令有米增价粜之。于是诸州米商,辐辏③诣越,米价更贱,民无饿死。公治民所在有声,在成都、杭、越尤著。
注:①熙宁:是北宋时期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②衢路:歧路,岔道;道路。③辐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
3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熙宁中以大资政知越州/不知其几千里也
B.令有米增价粜之/巧言令色
C.辐辏诣越/及郡下,诣太守
D.米价更贱/即更刮目相待
3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诸 州 皆 榜 衢 路 立 告 赏 禁 人 增 米 价
39.【甲】文中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那么,你认为【乙】文中的“赵忭”算不算“贤能”?请结合【乙】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答案】
35. 同“举”,举荐 培养 职分,职守 兴起
36. (1)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37.C
38.诸州皆榜衢路/立告赏/禁人增米价
39.“赵忭”是“贤能”(有道德有能力)之人。他重视百姓的生活,怕百姓饿死;他有方法让越州百姓顺利度过灾情,没有一个人饿死/他利用商人逐利心理,允许商人涨米价,迎来米商争相来卖米,从而使米价更贱,避免百姓饿死。
【解析】
3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同“举”,举荐;
(2)句意: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修:培养;
(3)句意: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
(4)句意: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3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故:所以;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第二个“亲”指子女;
(2)货:财物;恶:厌恶;弃:扔。
3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管理/知道;
B.下令/美好;
C.前往、去,到/前往、去,到;
D.更加/另、另外;
故选C。
3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各州都在大路口张贴了布告,还规定了告发人的奖赏,严禁商人抬高米价。
根据句意断为:诸州皆榜衢路/立告赏/禁人增米价。
3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意思是: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贤能”指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
根据乙文“两浙旱蝗,米价踊贵”“公独榜衢路,令有米增价粜之。于是诸州米商,辐辏诣越,米价更贱,民无饿死”可知,在两浙地区,旱灾和蝗灾严重,米价上涨,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赵忭利用商人逐利心理,允许商人涨米价,迎来米商争相来卖米,从而使米价更贱,避免百姓饿死,他重视百姓的生活,举措得当,是“贤能”。
【参考译文】:
【甲】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乙】
赵忭(字阅道,谥清献)在熙宁(宋神宗年号)年间,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职衔出任越州知州。当时两浙地区,旱灾和蝗灾严重,米价上涨,饿死了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各州都在大路口张贴了布告,还规定了告发人的奖赏,严禁商人抬高米价。只有赵忭却在大路口贴出布告,允许商人有米就可涨价。于是各州米商争着到越州来卖米,(卖米的人多)米价反而更贱了,越州百姓因此没有一个人饿死。赵忭治理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好的声誉,在成都、杭州、越州时尤其如此。
(2022春·广东中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4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 (2)教然后知困( )
(3)教学相长也( ) (4)学学半( )
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乙】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①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②目③,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
【注释】①庸:归功于。②节:树的枝干交接处。③目:纹理不顺处。④说(tuō):通“脱”,解脱。
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从而怨之/隶而从者 B.然后尽其声/食之不能尽其材
C.不善答问者反此/始一反焉 D.此皆进学之道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4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善 待 问 者 如 撞 钟 叩 之 以 小 者 则 小 鸣 叩 之 以 大 者 则 大 鸣
44.【甲】【乙】两篇选文在论述方法和句式方面有相同之处,请具体分析。
【答案】
40. 味美 困惑 促进、推动 同“敩”,教导。
41.(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42.A
43.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44.①在论述上都采用类比的方法。甲文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乙文将“善问”比作攻坚木,将“善待问”比作撞钟,揭示了“善问”和“善待问”的方法。②在句式上都用到了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又如“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解析】
4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为:教导人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困:困惑。
(3)句意为: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长:促进。
(4)句意为: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4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虽: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旨:味美。
(2)然后:这样以后。自反:反省自己。
42.考查一词多义。
A.跟从\跟从;
B.完\竭尽;
C.相反\同“返”,往返;
D.方法\说,谈论;
故选A。
43.考查断句。句意为: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象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44.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运用类比论证,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类比至道不学不知其善,重在强调后者,即: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根据乙文中的“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可知,乙文同样运有类比论证,将“善问”比作攻坚木,将“善待问”比作撞钟,论证了“善问”和“善待问”的方法。
根据甲文中的“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联系乙文中的“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可知,两文都运用对偶的写法。句式工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之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老师轻松地教就能事半功倍,并且他们还将一切归功于老师。而不懂得学习的人,老师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最终却事倍功半,而且他们反而还抱怨老师。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经过长久努力,就能相互愉悦地解决疑难。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象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2022春·广东汕头·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告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己,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节选自《古文笔法百篇》)
4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与常马 (3)尽其材(4)修其在己 (5)而固有之失
47.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
4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诚 以 德 为 性 所 固 有 非 若 告 力 之 赋 于 生 初 而 犹 待 培 于 生 后 也
4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指的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B.甲文第三段从语言和动作两个角度刻画了食马者愚蠢而狂妄的形象。
C.乙文开头引用孔子的话起到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奠定基调的作用。
D.甲乙两文都共同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看法。
50.【甲】【乙】两文在对待“人才”的观点上,有何不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46. (1)同“饲”,喂(2)犹,尚且(3)才能、才干(4)修养(5)本来
47.(1)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不能体现出来,那是没计算好食量啊。
48.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告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
49.D
50.甲文认为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强调识拔人才的重要性。乙文认为,人才要学会增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而不能一味依靠别人的赏识。
【解析】
4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能(根据)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食:同“饲”,喂。
(2)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且:犹,尚且。
(3)句意: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材:才能、才干。
(4)句意:修养在于自己。修:修养。
(5)句意:但是本身所失去的东西。固:本来。
4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第一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邪:……吗?第二个“其”:连词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2)食:吃;见:同“现”,表现;计:计算。
48.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或结构为划分依据。
句意:的确品德是生性所具有的,不像是力气出生时弱,靠后天努力锻炼而来。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告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
4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甲乙两文都共同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看法。并非“借物抒情”;
故选D。
5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等内容可知,作者认为对待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同时强调识统治者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的重要性。
根据【乙】文“修其在己,听其在人”“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等内容可知,作者认为若要实现自身价值,最重要的是增强自身修养,不能一味的依靠他人赏识。
【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的确品德是生性所具有的,不像是力气出生时弱靠后天努力锻炼而来。因此千里马之所以能成为千里马,懂它的本性也不会增加,不懂它的本性也不会减少。修养在于自己,听说则在于他人。辱没在仆役的手中,不必顾忌;死在槽枥之间,不必可惜;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不必计较。周文公所说的千里马,按照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千里马的能力就能得以展现,不按照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千里马的能力就不能得以展现,一匹千里马的权利,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反而是听命于他人,虽然千里马还是千里马,但是本身所失去的东西不也很多吗!
专题02 词语和成语运用(原卷+答案解释)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这是一份专题02 词语和成语运用(原卷+答案解释)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共23页。
专题01 字音 字形(原卷+答案解释)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这是一份专题01 字音 字形(原卷+答案解释)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 作文(原卷+答案解释)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这是一份专题08 作文(原卷+答案解释)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按照要求完成写作,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