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通史版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3讲第一课时宋代社会各领域的新变化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通史版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3讲第一课时宋代社会各领域的新变化学案第1页
    通史版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3讲第一课时宋代社会各领域的新变化学案第2页
    通史版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3讲第一课时宋代社会各领域的新变化学案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通史版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3讲第一课时宋代社会各领域的新变化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通史版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3讲第一课时宋代社会各领域的新变化学案,共22页。
    第3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宋元时期第一课时 宋代社会各领域的新变化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宋代(960—1276年)多民族政权对峙交融,中央集权强化,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在地方设转运司等;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平交流为主,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科举制不断完善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发达;坊市制度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兴盛思想文化理学形成;科技成就突出,如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风俗画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中央机构: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设禁军管理机构“三衙”与枢密院分权(2)地方行政:由州(府、军、监)、县二级发展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州(府)、县三级制;文官出任知州;州一级增设通判;路级设转运司等;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加强中央集权(3)边疆治理①政权并立、议和:宋辽澶渊之盟;夏宋订立和议;南宋与金“绍兴和议”②经济文化交流:互市、榷场(4)选官制度:科举制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制定严格标准考核官员(5)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6)法律教化①法律: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②教化: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如吕大钧《吕氏乡约》(7)货币赋役①货币:“交子”等,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②赋役:征收两税,附加税、徭役繁多。推行募役法,百姓纳钱,官府募人代役(8)基层治理: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基层监督方面实施保甲制(9)变法①背景:北宋时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游牧民族袭扰②代表:范仲淹改革官僚机构,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很快失败。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涉及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涉及面广,阻力大,措施欠妥当,后被废止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农业:稻麦复种制提高粮食产量;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出现农户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现象,棉花在内地种植;人口增长;边疆地区农业发展,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2)手工业: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矿冶业占有重要地位;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文化普及,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3)商业: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北方边境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繁荣,东南沿海经济影响力上升;抑商政策松动;契约应用广泛(4)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早市兴盛;东京等大城市人口众多,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城市经济功能增强(5)经济重心南移: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6)社会生活: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7)交通: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进步,海船能够持续航行(8)对外交往:海外贸易发达,泉州等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9)医疗卫生:北宋时出现针灸铜人,是医学教学模型,体现了中医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的发展水平文化:全面繁荣(1)思想:程朱理学吸收佛道,复兴儒学,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儒学教育发展,“四书五经”;南宋后期理学官方化;宣扬封建礼教束缚精神(2)文艺:宋词繁荣;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山水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风俗画盛行(3)科技: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并西传;沈括著《梦溪笔谈》(4)教育:书院产生和发展,白鹿洞书院最著名政治的新变化中央集权 (2022·全国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解析:A 由材料可知,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知州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排除B项;通判一般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北宋募兵制 (2019·全国Ⅲ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解析: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出现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即冗吏冗兵,材料表明北宋募兵制下,国家兵多且兵的待遇优厚,这无疑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开支,故选A项;北宋兵多,但战斗力低下,排除B项;北宋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强化对地方控制,排除C项;D项材料体现不出。历史理解:结合以上典例,谈谈你对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特点的认识。[提示] ①分割权力,集权中央: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收归中央,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强干弱枝。②崇文抑武,文人治国:派文臣管理地方,剥夺武将的行政权;地方设通判,与知州相互监督。③官、职、差分离: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④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王安石变法的举措 (2020·山东卷,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解析:C 从题干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可知,王安石在赈灾上,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方式。这种赈灾方式具有多方面的好处,既可以通过招募灾民做工以达到赈灾的目的,同时,还修建了农田水利设施,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故C项正确。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1.(2019·江苏卷,24,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梁启超《王安石传》(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答案:(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2.(2015· 福建卷,41,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答案:(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历史理解:综合上述典例,概括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提示] 历史的评价:从变法的时代背景出发,王安石为解决北宋中期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三冗两积、土地兼并带来的统治危机),体现了其力除时弊的社会责任。全面客观地评价: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出发理解王安石变法。积极性:达到富国目的,增加政府收入。局限性:强兵效果不明显,有些措施失当,贯彻不力,加重百姓负担。经济的新变化农业发展表现 (2021·湖南卷,5)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解析:D 材料只是体现了绍兴府赈灾方式不合理,无法由此得出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是表明朱熹受命调查赈灾不实情况,据此不能得出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绍兴府赈灾方式不合理,不能据此推断出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南宋时绍兴地区的耕作制度是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这体现了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手工业的发展 (2022·山东卷,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是在福建、江苏、湖南、宁夏、江西、浙江等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在南方,由此推断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故选B项;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A项内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宋朝的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南北方纺织技艺进行对比,无法得出D项内容,排除。商业的繁荣 (2020·海南卷,4)《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解析:B 材料表明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经营活动相对自由,商业出现繁荣景象,这得益于北宋宽松的社会环境,故选B项;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是北宋都城汴京商业繁荣景象,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材料只能表明抑商政策松动,排除D项。海外贸易发展 (2022·全国甲卷,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解析:D 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产品,而输入商品多为奢侈品,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朝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江南经济发展 (2021·天津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地区主要地形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苏州、湖州、常州、秀州平原104温州、台州丘陵55歙州、睦州山区30 ——摘编自《中国通史》等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开发的影响。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两宋交替之际,大批中原人口南移,进一步奠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工具的传入,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平原地区的生产条件相对优越,导致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历史理解:结合上述典例,宋代经济是否发生根本性变革?说说你的理由。[提示] 宋代经济发生了一些新变化:①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②商业:商品交换的媒介发生变化,出现交子;宋代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城市传统的价值观念、等级观念、伦理观念受到冲击和影响。③海外贸易繁盛:海上丝绸之路范围更广,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④商人地位提高:宋代商人有了入仕资格。⑤榷场贸易发达:榷场是宋代官办边境贸易场所,以通辽、夏、金的互市贸易。民族之间贸易加强。⑥政策变化:中唐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宋代实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但这些变化仍属于传统农耕经济的范畴,宋代生产方式没有新突破,没有产生近代经济因素,没有发生根本性的经济变革。社会的新变化阶层流动 (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解析:C 由材料可知,官府强调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而苏辙认为农工商贾之家都有从事士的人员,并不是固守各自原本的行业,这说明当时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C项正确;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工商税收成为国家财政税收重要来源,排除A项;宋代政府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郑至道认为四民社会地位相同,实际上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土地流动 (2022·山东临沂二模)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乡村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由此可知宋代(  )A.户籍管理制度懈怠 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 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解析:B 题干内容说明“客户”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成为“主户”,据此可知,在该时期,土地的产权并不固定,可以自由流动,故选B项;题干内容中“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说明政府对户籍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而不是“懈怠”,排除A项;“客户”可以通过“置田”而成为“主户”,说明社会成员身份是流动的,而不是“固定”的,排除C项;既然“客户”可以通过“置田”而成为“主户”,说明客户对主户的依附性并不强,排除D项。人身依附关系 (2022·辽宁大连模拟)两宋时期,官僚富豪之家服役的“人力”和“女使”,与主人形成雇佣关系,仅在契约有效期内与主人维持主仆名分。他们享有独立的人格权和去留的决定权,法律禁止强雇人或强制人为奴婢,严禁主家以私刑惩治奴婢。这表明当时(  )A.新的生产关系形成B.豪强大族势力衰落C.法律维护奴婢权益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解析:D 题干表明两宋时期官僚富豪之家的主仆关系实质是雇佣关系,不再是人身隶属关系,双方的关系仅存在于雇佣期间,且对主家有严格的约束和限制,这说明人身依附关系在减弱,故选D项;上述关系依然是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只不过是程度的变化,所以不是新的生产关系形成,排除A项;豪强大族势力体现在经济实力与政治地位上,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两宋时期作为封建社会时代的组成部分,其法律本质上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排除C项。
    历史理解:结合社会的新变化典例,阐述宋代社会变化的表现,并说明其理由。
    [提示] 门第观念淡化:
    ①科举制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②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活力。
    ③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①贱民阶层数量减少。
    ②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③农民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①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②官府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和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加松弛。
    [深化拓展] 宋代社会变化的原因1.经济原因: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对外贸易都有较大的发展。2.政策原因:政府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涉,促进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流动性增强,各阶层的流动也随之加快。3.政治原因:唐末五代以来,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动,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亡。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削弱了士族的政治力量。思想的新变化理学的形成 (2022·广东卷,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解析:C 由材料中“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与‘吾儒’水火不容”可得出李觏、张载对儒学的社会地位沦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满,站在维护儒学统治地位的立场上抨击佛教、道教,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儒学家通过改造儒学来复兴儒学、抨击佛道,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法并用”,排除A项;清代的学者主张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排除B项;张载认为佛道与“吾儒”水火不容,因此不是主张“杂糅佛道”,排除D项。理学的主张 (2021·浙江1月选考,5)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  )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解析:C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材料“心即理也”“切己自反,改过迁善”等判断是南宋陆九渊的心学思想,陆九渊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故C项正确;陆九渊批判朱熹理学过于“支离”,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北宋五子的成就,排除。理学的实质 (2021·全国甲卷,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解析:B 由材料“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理学家强调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排除A项;宋代理学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宣扬伦理制度维护社会等级制度,材料中宋代实行的以财产为基础的婚姻受到士大夫批评,“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体现出理学家对于婚姻的观点,其目的是维护礼教纲常,故选B项;理学家对婚姻论财的批评符合当时政府对民俗的引导,排除C项;材料只是理学家对婚姻论财的批评,并未促成婚姻习俗的变革,排除D项。
    历史理解:结合以上典例,分析程朱理学的发展及特点。
    [提示] 发展:“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
    特点:
    ①儒学思辨化:传统儒学经过理学家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②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③吸收佛、道因素: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深化拓展] 宋代理学与乡村治理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制定家礼、族规,规范家庭、宗族礼仪,倡行乡约,借助乡村宗法组织,对乡民进行道德约束;还通过建祠堂、立牌坊、崇先贤等实践,达到敦化导民,醇厚乡俗的目的,与官方的乡党里甲等制度相结合,共同实现乡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1)理学注重道德教化,是实现乡村治理的基本保证。(2)理学注重家礼族规,是乡村治理的基石。(3)理学家重视乡约建设,是乡村治理的善俗之方。

    相关学案

    鲁科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第13讲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与应用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鲁科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第13讲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与应用课时学案,共16页。

    鲁科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第12讲铁的多样性教学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鲁科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第12讲铁的多样性教学课时学案,共24页。

    鲁科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第10讲钠及其化合物教学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鲁科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第10讲钠及其化合物教学课时学案,共2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