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19 物态变化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899362/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19 物态变化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899362/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19 物态变化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899362/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19 物态变化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89936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19 物态变化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89936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19 物态变化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89936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19 物态变化
展开考点19 物态变化
考点精讲
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是指物质从__固态变成液态__的过程;凝固是指物质从__液态变成固态__的过程。
2.(1)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__有无一定的熔点,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__。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__熔点__。液态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__凝固点__。冰的熔点为__0℃__。
(3)晶体熔化的条件:①__温度达到熔点__;②__不断吸收热量__。
海波熔化曲线分析:
①AB:海波吸热温度升高仍然是固态;
②B点开始熔化;
③BC:熔化过程,海波吸热温度不变(48℃),为固液共存态;
④C点熔化完成,为液态;
⑤CD:吸热,温度升高,为液态;
海波和松香熔化过程比较 | ||
物质 | 海波 | 松香 |
不同点 | 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 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 |
相同点 | 在熔化过程中一直吸热 |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
汽化是物体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的两种形式为__蒸发__和__沸腾__。
(1)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的__表面__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__温度的高低__;②__液体表面积的大小__;③__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__。
(2)沸腾是在__一定的温度__下,在液体的__表面和内部__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__沸点__。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沸点为__100__℃。
液体的沸腾条件:①__温度达到沸点__;②__不断吸收热量__。
观察阶段 观察内容 | 沸腾前 | 沸腾时 |
气泡 | 由大变小 | 由小变大 |
温度 | 逐渐升高 | 保持不变 |
声音 | 较大 | 变小 |
2.液化
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云、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1.液化方法:①降温;②压缩体积。
罐装液化石油气、分离空气时的液态空气都是经压缩体积和降温而成的。
2、液化应用:“热管传热”、电冰箱、自然界中雨和露的形成等。
三、升华与凝华
升华指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反之称为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碘、灯泡内的钨丝都可以升华。结冰的衣服会干是一种升华现象,冬天的霜、雾凇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
四、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和放热
1.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有:__熔化、汽化、升华__。
2.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的有:__凝固、液化、凝华__。
真题解析
例题
1.夏天,小科从冰箱中拿出一杯冰冻牛奶放在桌上。过一会儿,他发现在杯子的外壁上附有一层细密的小水珠。关于这“小水珠”的出现,小科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猜想1:可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猜想2:可能是牛奶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请你从以上猜想中任选一个,设计一个验证这个猜想的方案。
答案
1.见解析。
【解析】
【分析】
【详解】
猜想1实验方案:取两个同样的杯子,盛同样多的牛奶,一个放常温下,另一个放入冰箱中冷冻一段时间后取出,放一起进行比较,如果常温下的牛奶杯壁没有小水珠,说明冷杯壁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猜想2实验方案:取两个同样的杯子,在一个杯子中放入适量的牛奶,另一个杯子中不放牛奶,把两个杯子都放入冰箱中冷冻一段时间后取出,放一起进行比较如果空杯壁也有小水珠,则说明小水珠不是牛奶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
2.小明阅读到以下材料:在几千米高的山上,如果没有高压锅,连一顿熟饭都吃不上,这是由于水的沸点随气压改变的缘故。为了探究沸点与气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烧瓶中的水沸腾(如图甲所示)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如图乙所示),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看到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把图乙的装置改装成图丙的装置,水加热至沸腾,并继续加热,目的是想通过实验验证“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你猜想小明的操作是___________。
答案
2. 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 用注射器缓缓地向烧瓶内充气,使瓶内的气压增大
【解析】
【详解】
(1)[1]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烧瓶内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所以会看到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
(2)[2]小明为了验证“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小明的操作是:用注射器缓缓地向烧瓶内充气,使瓶内的气压增大。
3.小明为了研究水沸腾时的特点,进行如下探究。
(1)为了完成此实验,除已提供的铁架台、烧杯、石棉网、酒精灯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
(2)小明研究水的沸腾实验时,他先后使用三个实验装置,分别如图a (加盖)、b、c所示,其中酒精灯和烧杯均为同一规格,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甲、乙、丙三幅图象,则b装置所对应的图象是______。
(3)小明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 “白气”,仔细观察后发现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请你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
答案
3. 秒表 甲 见解析
【解析】
【详解】
(1)[1]根据实验目的知道,除题中提供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测量时间的工具,即秒表。
(2)[2]由实验装置abc图知道,a装置烧杯上面加了一个盖,受气压变化影响,水的沸点高于100℃,所以用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丙图。由乙、丙两图象知道,水的初温相同,乙图加热较长时间水才能沸腾,原因可能是水过多,然后比较bc装置知道,c装置总烧杯内的水的质量较多,所以用c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乙图;则用b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甲图。
(3)[3]水沸腾时,从壶嘴出来很多的水蒸气,最靠近壶嘴处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不能液化,离壶嘴较远的地方温度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4.两个实验小组分别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其中一个实验小组安装的实验装置如图。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 ______。改正的方法是_______。
(2)在改正后的实验装置图中,在安装、调整实验器材时,科学合理的顺序是:先调整固定A的位置,再调整固定B的位置,最后调整固定C的位置。
(3)改正实验装置后,两实验小组记录数据汇总如下表: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冰的温度/°C | -20 | 0 | 0 | 0 | 0 | 10 | 20 | 30 | …… |
冰的状态 | 固态 | 固态 | 固态 | 固态 | 固态 | 液态 | 液态 | 液态 | …… |
蜡的温度/°C | 35.0 | 40.0 | 45.0 | 49.5 | 54.0 | 58.3 | 62.5 | 66.6 | …… |
蜡的状态 | 固态 | 固态 | 固态 | 粘稠 | 变稀 | 液态 | 液态 | 液态 | …… |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冰与蜡在熔化过程中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
答案
4. 受热物质受热不均匀 把试管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烧杯中 冰有一定的熔点,蜡没有一定的熔点
【解析】
【详解】
(1)[1][2]如果固体受热不均,会出现加热部分熔化,非加热部分温度还很低,所以一定要均匀受热。采用水浴法,能使固体均匀受热。
(3)[3] 观察表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冰在达到0℃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直至全部熔化成水,而蜡则是边吸热、边升温、边熔化。因此可得出其最大的不同点:冰有一定的熔点,蜡没有一定的熔点。
5.新冠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能放松。我们进入校园在使用酒精免洗洗手液进行消毒的过程中:
(1)能闻到酒精气味,这是酒精的______现象;
(2)洗手液在手上涂抹得越均匀,干的越快,说明液体的蒸发快慢与______有关。
答案:
5. 扩散 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积
【解析】
【详解】
(1)[1]闻到酒精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酒精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2]洗手液在手上涂抹得越均匀,则液体的表面积越大,干的越快,说明液体的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突破提升
一、选择题
1.“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青睐,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以下对中华古诗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2.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 )
A.初春,河面上冰化成水 B.夏末,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3.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C.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4.如图,将敞口锥形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停止加热后,发现水停止沸腾,立即用一铜片紧紧盖住锥形瓶,并在铜片上放一大块冰,发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下列关于上述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B.放在金属片上的冰会液化吸热
C.在金属片上放冰后,锥形瓶内的气体温度下降,气压减小
D.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5.淡水危机对我们人类来说始终存在,海水淡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下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汽化 B.汽化、液化 C.汽化、升华 D.升华、液化
6.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1731克月壤样本安全着陆。降落时,表面最高温度达到上万摄氏度。为了保护返回器内月壤样本不被高温破坏,制作返回器“防护服”的材料应具有的特点是( )
A.受热易凝华 B.受热易凝固 C.受热易液化 D.受热易熔化
7.小轿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小轿车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叙述正确的有( )
A.无论使用冷暖空调,玻璃模糊时发生的物态变化都属于汽化现象
B.玻璃模糊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要吸热
C.夏天开冷空调,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液化使其模糊
D.冬天,要使玻璃清晰,打开雨刮器即可清除玻璃上的水雾或者冰晶
8.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时,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过了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这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凝固,后蒸发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凝固,后升华
二、探究题
9.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象。
(1)丙图中______(填“a”或“b”)显示的是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景。
(2)两次实验时液体上方气压,第一次的气压______第二次的气压(填“>”、“=”或“<”)
(3)同一套装置,第一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比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______(填“多”、“相等”或“少”)。
三、填空题
10.小华在课外探究活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瓶里装有少量的水,盖紧瓶盖,使劲拧瓶的下部,使其严重变形,然后略松开瓶盖(对着没人的方向),瓶盖弹出数米远,观察到瓶口和瓶内有白雾产生。根据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瓶口和瓶内的白雾”的形成原因是水蒸气______成小水珠(填“汽化”、“液化”或“熔化”)。
(2)瓶盖弹出时气体对瓶盖做功,内能减小,该过程的能量转化是______。
11.通常情况下物质所处的状态是由温度决定的,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氮和氧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
| 熔点 | 沸点 |
氮 | -210℃ | -196℃ |
氧 | -218℃ | -183℃ |
(1)-215℃的氮是______态,氧是______态。
(2)采用先液化空气再来提取气体,当温度升高时,在氧和氮中最先分离出来的是______;若氧气和氮气的混合物,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来分离,首先液化的是______。
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小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正确;
C.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故C错误;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物体表面,故D错误。
故选B。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夏末,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不符合题意;
C.深秋,树叶上形成“霜”是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不符合题意;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是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知道,丙到甲吸热,甲到乙吸热,所以丙为固态,甲为液态,乙为气态。甲到乙是汽化过程,需要吸热;乙到丙是凝华,会放出热量;丙到甲是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故C正确。
故选C。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保持温度不低于沸点,选项正确;
B、放在金属片上的冰会吸热熔化,气体转化为液体为液化,选项错误;
C、在金属片上放冰后,锥形瓶内的气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产生的气压减小,选项正确;
D、锥形瓶内的气体温度下降,气压减小,水又重新沸腾起来,说明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选项正确;
故选B。
5.B
【解析】
【分析】
【详解】
海水从右上方的管中进入,流到左下角设备中被加热,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的海水液化成淡水,下面的盐水再流入右边的设备,二次淡化。最后盐水流出。故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
故选B。
6.D
【解析】
【详解】
为了保护返回器内月壤样本不被高温破坏,则返回器的“防护服”需要能够将返回器表面的热量吸收走,即“防护服”要有吸热特点。凝华、凝固和液化都是放热过程,熔化是吸热过程。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解析】
【详解】
AB.无论使用冷暖空调,玻璃模糊时发生的物态变化都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AB错误;
C.夏天,车内开空调时车内温度较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车外玻璃表面形成白雾,使其模糊,故C正确;
D.冬天开空调时车内温度较高,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车内玻璃表面形成白雾,不能打开雨刮器清除玻璃上的水雾或者冰晶,故D错误。
故选C。
8.C
【解析】
【详解】
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过了一会儿,镜片与空气进行热传递,小水珠汽化成水蒸气,所以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
故选C。
9. a = 多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水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所以(a)是沸腾时的情景;沸腾前,气泡上升时,遇低温的水而出现液化变小,所以(b)是沸腾前的情景。
(2)[2]由图像知道,两次实验的沸点相同且都是98℃,气压高,沸点低,气压低,沸点低,所以此时液面上方的气压相同,但小于一标准大气压。
(3)[3]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相同时间吸收热量相同,由知道,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之比
故第一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比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多。
10. 液化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解析】
【分析】
【详解】
(1)“瓶口和瓶内的白雾”的形成原因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2)瓶盖弹出时气体对瓶盖做功,内能减小,该过程的能量转化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11. 固 液 氮 氧气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可知,-215℃低于氮的熔点,则此温度下,氮应该呈固态,故填固;
-215℃介于氧的熔点与沸点之间,则此温度下,氧呈液态,故填液。
(2)由图可知,氮的沸点为-196℃,氧的沸点为-183℃,即氮的沸点低于氧的沸点,液态空气升温后先达到氮的沸点,氮先分离出来,故填氮;
氮的沸点为-196℃,氧的沸点为-183℃,即氮的沸点低于氧的沸点,氧气和氮气的混合物降温液化时,先达到氧气的沸点,氧气首先变为液态,故填氧气。
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23 物态变化、溶液: 这是一份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23 物态变化、溶液,文件包含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23物态变化溶液解析版docx、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23物态变化溶液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19 电和磁: 这是一份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19 电和磁,文件包含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19电和磁解析版docx、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19电和磁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18 欧姆定律: 这是一份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18 欧姆定律,文件包含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18欧姆定律解析版docx、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18欧姆定律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