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02 化学反应坐标、曲线
展开考点02 化学反应坐标、曲线
考点精讲
PH曲线
1. 酸、碱中加水稀释时溶液pH的变化曲线
图1 图2
(1)图1:起始时酸溶液pH小于7,溶液显酸性,随着水的加入,pH不断增大,但最终pH小于7。
(2)图2:起始时碱溶液pH大于7,溶液显碱性,随着水的加入,pH不断减小,但最终pH大于7。
2. 水中加酸、碱的pH变化曲线
图3 图4
(1)图3:起点水的pH=7,随着酸的加入,酸性不断增强,即pH不断减小,但不会小于或等于加入酸溶液的pH。
(2)图4:起点水的pH=7,随着碱的加入,碱性不断增强,即pH不断增大,但不会大于或等于加入碱溶液的pH。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曲线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曲线
图1 图2
分析: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质量不断减少,若反应物有剩余,则如图1所示;若反应物完全反应,则如图2所示。
2. 生成物的质量曲线
(1)两种物质的反应
分析:开始时,生成物的质量为0,即起点为0。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加,反应结束时生成物的质量达到最大,之后保持不变,如图3所示。
图3 图4
(2)两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析:①第一个反应的生成物反应一开始就立即产生,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加,完全反应时,质量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如图3所示。
②第二个反应在第一个反应结束后才开始,即起点的横坐标不是_(填“是”或“不是”)0,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加,完全反应时,质量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如图4所示。
【知识拓展】(1)酸(H+)与碱(OH-)的反应优先于酸与盐、碱与盐的反应。
如①向一定量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先:(写化学方程式,下同)
后:
②向一定量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先:
后:CuSO4+2NaOH=== Cu(OH)2↓+Na2SO4
(2)CO32-优先与H+发生反应。
如向一定量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
先:Na2CO3+2HCl=== 2NaCl+CO2↑+H2O
后:Na2CO3+CaCl2=== CaCO3↓+2NaCl
【特别提醒】将稀硫酸加入到NaOH和Ba(NO3)2的混合溶液中,由于H+、OH-以及SO42-、Ba2+均只发生了一个反应,故不存在先后顺序。
与催化剂相关的曲线
以向H2O2溶液中加入催化剂MnO2制取O2为例
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发生变化(图1)。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会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图2)。
反应前后固体或溶液的质量曲线
图1 图2 图3 图4
溶解过程的相关曲线
图1 图2 图3
1. 向溶剂中加入该溶质
分析:起点为0,随着溶质的不断加入,溶质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均不断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时达到最大值,之后保持不变,如图1。
2. 向不饱和溶液中加入其溶质
分析:起点不为0,随着溶质的不断加入,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均不断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时达到最大值,之后保持不变,如图2。
3. 向饱和溶液中加入其溶质
分析:起点不为0,且该溶液已经饱和,不能再继续溶解该溶质,则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均保持不变,如图3。
4. 温度变化曲线
固体与水反应或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
(1)硝酸铵加水溶解过程中吸热,溶液温度降低;
(2)氢氧化钠加水溶解过程中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3)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真题解析
例题
1.在学习酸的性质时,同学们发现实验室的工业盐酸呈黄色,老师解释说是因为里面含有氯化铁。为测定这瓶工业盐酸中氯化铁的含量(假设不含其他杂质),小霞做了如下实验:取20g工业盐酸加入到小烧杯中,然后向小烧杯中不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同时用电子pH计不断读取反应时的pH,得出如图所示的关系。问:
(1)分析题意可得,与原溶液中的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是克____
(2)该工业盐酸中氯化铁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_______
(3)计算A点时生成沉淀的质量。_________
答案
1. (1)1.6g; (2)4.1%; (3)沉淀质量:0.535g
【解析】
【详解】
(2)FeCl3+ 3NaOH =Fe(OH)3 ↓+3NaCl
列比例式,求解得:MFeCl3 =0.8125g
FeCl3%=4.1%
2.我校七年级同学学习了“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后,就“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关系”进行探究,过程如下:
A.同学们认为: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能与其运动速度有关。
B.他们计划利用一些“小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测距仪等仪器测量“小纸杯”在空中直线下落时的下落距离、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验证假设。
C.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单只“小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下表中,图甲是对应的下落距离—时间留线,然后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从空中下落,分别作出它们的速度一时间图线,如图乙中图线1、2、3、4、5所示。
D.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后,证实了他们的假设。
时间t/s
下落距离s/m
0.0
0.000
0.4
0.036
0.8
0.469
1.2
0.957
1.6
1.447
2.0
X
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AB段反映了运动物体在做______运动,表中X处的值为______。
(2)图乙中各条图线具有共同特点,根据曲线判断“小纸杯”在下落的开始阶段所受的重力______阻力。(填“大手”或“等于”或“小于”或“无法判断”)
(3)比较图乙中的图线1和图线5,指出在1.0~1.5s时间段内,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差异:______。
答案
2. 匀速直线 1.937m 大于 图线1反映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图线5反映速度随时间继续增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图中AB段是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2]由于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是相等的,即
X-1.447=1.447-0.957
解得X=1.937m
(2)[3]图中五条曲线都逐渐变平,即都表示加速运动,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在下落的开始阶段所受的重力大于阻力。
(3)[4]比较图乙中的图线1和图线5知道,在1.0~1.5s时间段内,图线1反映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图线5反映速度随时间继续增大。
3.有四杯杯染成不同颜色的液体,其中一杯与其它液体种类不同。为了找出这杯液体,测得如下数据。
液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体积/
5
8
15
20
质量
6
9.6
18
22
(a)
(1)小妍试图通过计算数据完成任务,则表格(a)处应填___________。
(2)分析可知,颜色为___________的液体与其它三杯液体不同。
(3)除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比较在体积相同时___________的方法,找出该液体。
答案
3. 绿 比较质量大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有四杯杯染成不同颜色的液体,其中一杯与其它液体种类不同。为了找出这杯液体,需要测量液体的密度,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故a处应填。
(2)[2]由表中数据可得红色液体的密度
黄色液体的密度
蓝色液体的密度
绿色液体的密度
故颜色为绿色的液体与其它三杯液体不同。
(3)[3]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一般不同,故除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比较在体积相同时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找出该液体。
4.在杯子里倒入热水,这段时间热水就成了温水,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热水在自然冷却下的温度变化规律,过程如下:在玻璃杯中倒入大半杯开水,将杯子放在室内桌面上,让水自然冷却,并用温度计每隔5分钟测量一次水温,直到水温降到室温为止,记录水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值,结果如表:
时间(分)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温度(℃)
90
70
55
45
38
32
28
25
23
23
23
(1)根据表格中所记录的数据,用铅笔在图中描点,并用光滑曲线连点作出图象_______;
(2)你认为实验时的室温为___;
(3)根据图象判断,你认为热水在自然冷时,温度降低的快慢有什么规律?___
(4)本次实验花费时间较长,根据日常经验请你说出一种能缩短实验时间的方法___.
答案
4. 23℃ 开始时温度降低很快,后来温度降低很慢 减小水的质量
【解析】
【详解】
(1)根据表中数据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如下图所示:
(2)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将热传给周围空气,由图象可以看出,当温度降低到23℃时,不再变化了,说明此时的温度等于室温,即室温为23℃;
(3)由图象可以看出,水在自然冷却的过程中温度在降低,而且开始时温度降低很快,后来温度降低很慢;
(4)水在降温过程中,主要是依靠蒸发吸热,所以要缩短实验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也可以用风扇在烧杯口吹风。
5.为了研究温度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某实验小组利用植物光合测定装置进行实验(如图甲),以CO2分析仪中测定的CO2吸收量和释放量为指标(测定仪中叶室为透明玻璃材料制成。装置运行后,仪器气路管道中的气体流速满足正常测定的需求)。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先将上述装置置于暗处,测定单位时间内叶室中的CO2含量变化值,该变化值表示的是 量。之后将上述装置置于适宜强度的光照下,测定相同单位时间内叶室中的CO2含量变化值,该变化值表示 。
(2)在预先设定的不同温度下重复以上步骤,结果如图乙所示。光照1小时,30℃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为 毫克/时。
(3)影响此实验的因素除温度外还包括 (写两个)。
答案
5.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之间的差值
6.5 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或水分、矿质元素等)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详解】
(1)依据题干可知,若将该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中,则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故此时测得的二氧化碳的值为呼吸作用释放量。之后,再将该装置置于有光的外界环境之中,那么该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的同时,还要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刚好相反,故此时装置里二氧化碳的变化量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之间的差值。
(2)在预设的不同温度下重复刚刚的实验步骤,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结果,在30℃条件下,光照一小时,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为3毫克,光照条件下吸收的量为3.5毫克。而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等于光合作用吸收的量减呼吸作用释放的量的差值,故此时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为3+3.5=6.5毫克。
(3)影响光合作用的和呼吸作用就会影响都本实验的测量,而影响它们的因素比较多,除本题涉及到的温度外,还有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水分等。
【点睛】
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如图甲所示,组装装置时,最后一个固定的应该是___________(选填“铁棒A”“铁夹B”或“铁圈C”);
(2)图乙是按甲装置实验后画出的“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用丙图的双层试管代替甲图的试管重新实验,得到图像如图丁所示。由图可知萘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液态萘的比热容_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固态萘;
(3)用丙图代替甲图中的试管,优点是___________。
答案
6. 铁棒A 晶体 大于 见解析
【解析】
【详解】
(1)[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先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所以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所以最后一个固定的应该是铁棒A。
(2)[2]由图丁可知,萘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萘是晶体。
[3]由图可知,0~5min内,萘处于固态,升高的温度是20℃,9~14min内,萘处于液态,升高的温度是4℃,两段时间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质量相同,由Q=cmΔt可知,Δt越大的比热容就越小,故萘在固态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
(3)[4]用丙图代替甲图中的试管,使物质受热均匀,升温过程更慢,实验现象更明显。
7.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家装饰品等。为探究铅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科研人员将3只大小和健康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分为三组,实验处理如表。30天后,获得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1)若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注射剂中是否含有醋酸铅,那么,甲组应注射 溶液。
(2)比较上图中乙和丙两条曲线下降趋势的不同,可以看出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与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关系是: 。
(3)本实验有一个明显的缺陷是: 。
答案
7.(1)5%葡萄糖;(2)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越多,血红蛋白含量就越少;
(3)样本数量太小,易受偶然因素干扰。
【解析】
【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试验,“若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注射剂中是否含有醋酸铅”,除“有无铅”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所以甲组应注射5%葡萄糖溶液。
(2)由乙和丙曲线可知,小白鼠体内含铅血红蛋白含量越高,其体内血红蛋白含量越低。
(3)本实验有一个明显的缺陷是样本数量太小,易受偶然因素干扰。
突破提升
一、选择题
1.建立模型是科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下列模型能正确反映实验中产生氢气质量与加入硫酸质量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2.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里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还没有充分进行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为丙=甲+乙 D.甲是反应物,丙是生成物
3.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B.向一定量KNO3的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KNO3固体
C.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充分反应
D.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
4.下列图像反映相应的实验事实或结果错误的是( )
A.甲图表示向一定量的硫酸和硫酸铁的混合物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x表示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y表示生成沉淀的质量
B.乙图表示向一定量的的混合液中加入,若取段固体,滴加稀盐酸,会产生气泡
C.丙图表示分别向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铝中滴加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x表示滴加稀硫酸的质量,y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
D.丁图表示时,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x表示硝酸钾固体的质量,y表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绘制四种实验室操作的变化趋势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
①.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份,直至有少量晶体析出
②.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
③.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④.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碳酸钙
⑤.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滴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稀盐酸至过量
A.②③④ B.③④⑤ C.③④ D.③
二、填空题
6.在相同条件下,取质量相等的块状CaCO3和粉末状Na2CO3,分别与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根据实验测定:其中粉末状Na2CO3与稀盐酸反应产生CO2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块状CaCO3与稀盐酸反应产生CO2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大致曲线,并用科学原理加以解释。
________
7.小敏用酸奶机自制酸奶:将酸奶机内的容器放在沸水中煮5分钟,取出冷却,将买来的盒装鲜酸奶和乳酸菌粉(里面含有大量活的A乳酸杆菌)倒入其中,充分搅拌后,放入酸奶机中,设定加热温度(38℃)和时间,进行发酵.回答下列问题:
(1)将容器放在沸水中煮5分钟,目的是___________。
(2)乳酸杆菌的营养方式是___________(填“自养”或“异养”)。
(3)查阅资料:
资料1:不同温度下,A乳酸杆菌菌株生长情况如表所示。
资料2:在38℃和适宜的环境下,每毫升奶中含有的A乳酸杆菌活菌数随发酵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资料3:每毫升酸奶中的A乳酸杆菌活菌数越多,酸奶的品质越好。
注:++表示生长极好;+表示长生良好;±表示菌体很少;-表示无菌体.
根据资料,小敏制作酸奶时应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范围内;发酵最长时间不宜超过________小时。
(4)若小敏同学在标准大气压下进行烧水,已知水的质量为5kg,初温为30℃。若测得这些水吸收了J的热量后,则水的温度将升高多少摄氏度?_______
三、简答题
8.市面上有一种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由铝粉、氧化铝粉末、铜粉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探究该添加剂的成分,小明利用如图甲装置进行了实验。将50克稀盐酸(足量)加入到20克纳米添加剂中,记录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广口瓶中剩余物质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丙。
(1)图甲中,装置的名称为___________。
(2)请推测0-10秒过程中,温度不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广口瓶中仍残留少量固体。结合曲线,推测该纳米添加剂的组成是___________。
(4)纳米添加剂中金属铝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_____?
9.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消毒是饮用水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常用的消毒剂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等,二氧化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饮用水消毒剂。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生爆炸,但在水溶液中无危险性。自来水厂以亚氯酸钠(NaClO2)和盐酸为原料,用二氧化氯发生器现场制二氧化氯,再投加到水中进行消毒。
研究人员发现:1.0 mg/L氯气与0.5 mg/L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氯气和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都会产生三氯甲烷(有毒副产物)。某研究小组成员采集了同一水的水样,在40 ℃时,对两种消毒剂的浓度与产生三氯甲烷的浓度关系进行了对比实验,得出的数据分别如图甲和图乙所示。
上述实验表明: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使用二氧化氯做消毒剂比用氯气更安全。通过不断完善制备与应用技术,二氧化氯在净水领域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1)写出二氧化氯的一条物理性质:________。
(2)需要现场制二氧化氯的原因是_______。
(3)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5NaClO2+4HCl===4ClO2+____+2H2O。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浓度相同时,氯气和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
B.40 ℃时4.0 mg/L的氯气在0~20 h内产生的三氯甲烷明显增多
C.40 ℃时0.8 mg/L的二氧化氯在0~20 h内产生的三氯甲烷明显增多
(5)对比图甲和图乙,找出能说明“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二氧化氯比氯气更安全”的依据:___________。
10.电导率传感器,是在实验室、工业生产和探测领域里被用来测量超纯水、纯水、饮用水、污水等各种溶液的电导性或水标本整体离子的浓度的传感器,电导率的数值越大,溶液的导电性越强;电导率的数值越小,溶液的导电性越弱. (电导率的单位是us/cm)老师利用电导率传感仪在实验室完成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稀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测定溶液电导率的变化,所得图象如图1所示;
实验二: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测定溶液电导率的变化,所得图象如图2所示.
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2组实验开始前的空白对照实验中测得水的电导率为0.82us/cm,说明水________(填“有”或“无”)微弱的导电性。
(2)写出实验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请观察图1中的A点,此时烧杯内物质的电导率________(填写“>”、“<”或“=”)水的电导率,该现象说明了________。
(3)观察图2,0~100s时间内,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溶液的电导率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减少,据此说明溶液的电导率与________有关。
答案:
1.A
【解析】
【详解】
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每56份质量的铁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每65份质量的锌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逐渐加入足量且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最后铁粉生成氢气的量会更多。因为产生的氢气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于酸,所以当金属过量,硫酸的量不足时,生成氢气的量是相等的,两条曲线重合。
故选A。
2.A
【解析】
【分析】
结合反应过程中三种物质质量的变化曲线进行分析,随着反应进行,丙的质量由最大值减少,甲和乙的质量由零开始增加,则丙为反应物,甲和乙为生成物,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详解】
结合题中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图进行分析:
A、随着反应的进行,时间时,体系中三种物质共存,而且质量都不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该反应没有充分进行,反应物没有全部转化为生成物,A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由质量变化曲线可知,丙为反应物,甲和乙为生成物,该反应为分解反应,B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应物总质量等于生成物总质量,那么该图中的质量关系应该是丙的变化质量等于甲和乙的变化质量之和,C选项丙的质量等于甲和乙的质量之和,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由曲线变化趋势可知,甲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丙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D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
3.A
【解析】
【详解】
A、锌比铁活泼,与稀硫酸反应时,锌比铁反应剧烈,产生气体的速率大;稀硫酸中加入锌粉和铁粉时,产物分别为硫酸锌和硫酸亚铁,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锌小,等质量的金属,铁生成的氢气比锌多,故错误;
B、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会继续溶解硝酸钾,因此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会增大,等饱和时不再溶解,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A正确;
C、镁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质量的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氧气过量,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A。
4.B
【解析】
【详解】
A:氢氧化钠滴加到硫酸和硫酸铁混合物中,先和硫酸反应后和硫酸亚铁产生沉淀。硫酸亚铁反应完后不会积蓄产生沉淀。A项正确。
B:锌和硝酸银反应置换出来银b—c段固体为银和铜,加入稀盐酸无变化。B项错误
C: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铝中滴加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铝产生的氢气多。C项正确。
D: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只与溶解度有关:
5.C
【解析】
【详解】
①随着水分的蒸发,质量肯定会增大,但是当溶液达到饱和溶液以后,质量分数就会保持不变,故①错误。
②在金属性活动顺序表中,锌排在铁的前面,所以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铁,所以在图象中锌的图象更靠近纵坐标,故②错误。
③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因此刚开始没有沉淀;等硫酸反应后,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等反应完全后,沉淀的质量就保持不变,故③正确。
④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固体的质量减少,当碳酸钙分解完毕时固体质量不再改变,但钙元素质量不变,所以钙元素质量分数先逐渐变大,当碳酸钙分解完毕时,钙元素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④正确;
⑤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铁中分别滴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至过量,开始时金属过量,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当向等质量的镁和锌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则镁和锌全部参加反应,
通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可以看出,镁生成的氢气大于铁,故⑤错误;
故选C。
6.①其他条件均相同,因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块状CaCO3的表面积比粉末状Na2CO3的表面积小,反应速率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慢;②CaCO3+2HCl===CaCl2+H2O+CO2↑的反应中CaCO3与CO2的质量比为100∶44;Na2CO3+2HCl===2NaCl+H2O+CO2↑的反应中Na2CO3与CO2的质量比为106∶44,所以相同质量的CaCO3比Na2CO3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产生的CO2多,折点高。
【解析】
【详解】
①其他条件均相同,反应物接触面积更大,更利于反应的进行,反应速率更大。因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块状CaCO3的表面积比粉末状Na2CO3的表面积小,反应速率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慢,反应在图像上形成图像直线的斜率更大;②CaCO3+2HCl===CaCl2+H2O+CO2↑的反应中CaCO3与CO2的质量比为100∶44;Na2CO3+2HCl===2NaCl+H2O+CO2↑的反应中Na2CO3与CO2的质量比为106∶44,所以相同质量的CaCO3比Na2CO3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产生的CO2多,表现在图像上即为转折点高。
【点睛】
其他条件均相同,反应物接触面积更大,更利于反应的进行,反应速率更大。
7. 杀死容器内原有的微生物 异养 25℃~42℃ 8 70℃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要将容器洗烫干净,对容器进行消毒,防止杂菌对实验的干扰。
【详解】
(1)[2]将容器放在沸水中煮5分钟,目的是杀死容器内原有的微生物。
(2)[2]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酵母菌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是异养。
(3)[3]酸奶是以新鲜的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有益菌(乳酸菌),根据资料,小敏制作酸奶时应将温度控制在25℃~42℃范围内;
[4]每毫升酸奶中的A乳酸杆菌活菌数越多,酸奶的品质越好,根据每毫升奶中含有的A乳酸杆菌活菌数随发酵时间的关系图可知,发酵7h后每毫升奶中含有的A乳酸杆菌活菌数逐渐减少,所以发酵最长时间不宜超过8小时。
(4)[5]根据公式可得水升高的温度为
又因为水的初温为30℃,此时水的末温为110℃,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说明水吸收J热量后能够沸腾,因此水的温度将升高
=100℃-30℃=70℃。
8. 分液漏斗 铝粉表面有氧化铝,氧化铝先和稀盐酸反应,放热不明显,所以温度基本不变 氧化铝、铝粉、铜粉 由图丙可知,产生的氢气质量为70g-69g=,
设纳米添加剂中金属铝的质量为x
x=9g
所以粉的质量分数=
【解析】
【分析】
【详解】
(1)A装置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铝粉表面有氧化铝,氧化铝先和稀盐酸反应,放热不明显,所以温度基本不变。
(3)根据刚开始反应温度基本不变,反面温度上升明显,说明纳米添加剂中氧化铝先和稀盐酸反应,后铝粉和稀盐酸反应放热明显。实验结束后,广口瓶中仍残留少量固体,说明纳米添加剂中有铜粉。该纳米添加剂的组成是氧化铝、铝粉、铜粉。
(3)见答案。
9. 极易溶于水 二氧化氯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生爆炸 5NaCl B 在0~50_h内,0.5_mg/L二氧化氯比1.0_mg/L氯气产生的三氯甲烷都少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物理性质为: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等。
(2)需要现场制二氧化氯的原因是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生爆炸。
(3)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则为5NaCl
(4)对比图1和图2,40℃时4.0 mg/L的氯气在0~20 h内产生的三氯甲烷明显增多,选B
(5)在0~50 h内,0.5 mg/L二氧化氯比1.0 mg/L氯气产生的三氯甲烷都少
考点:化学与科普。
10. 有 > 硫酸钡在水中会微弱的电离出少量的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增强了水的导电性 不变 减少 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解析】
【分析】
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钠和水。
【详解】
(1)测得水的电导率为0.82us/cm,说明水有微弱的导电性。
(2)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图1可知,烧杯内物质的电导率为44.5us/cm,大于水的电导率;这个现象说明了硫酸钡在水中会微弱的电离出少量的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增强了水的导电性。
(3)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钠和水,0∼100s时间内,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没有改变,但是溶液的体积变大了,造成了离子浓度变小,所以溶液的电导率减小,由此可知,溶液的电导率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
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19 电和磁: 这是一份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19 电和磁,文件包含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19电和磁解析版docx、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19电和磁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17 声和光: 这是一份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17 声和光,文件包含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17声和光解析版docx、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17声和光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15 密度、浮力: 这是一份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15 密度、浮力,文件包含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15密度浮力解析版docx、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15密度浮力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