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含答案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作业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作业含答案,共11页。
A.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C.社鼠种群增大过程中,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下降,且雌性死亡率低
D.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
【解析】 与春季相比,夏秋季种群数量下降,说明社鼠在夏秋季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错误;该种群是位于某湖泊中一个岛屿上,迁入和迁出不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B错误;在上半年,社鼠种群增大过程中,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下降,说明雌性死亡率高,C错误;在秋冬两季,雌雄性别比例都大于1.5,但种群数量明显较少,说明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D正确。
2.(2022·山西运城模拟)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A.若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第二及以后营养级的相关生物不一定会减少
B.该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
C.若青蛙突然减少,理论上兔和食草鸟的数量将增加
D.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解析】 若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第二及以后营养级的相关生物都会减少,A错误;该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错误;若青蛙突然减少,理论上鹰的数量将增加,因为鹰的营养级由第三、五营养级变为第三营养级,兔和食草鸟的数量将减少,C错误;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D正确。
3.(2022·黄冈模拟)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D.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解析】 图中Ⅱ、Ⅲ和Ⅳ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由生产者、Ⅱ和Ⅲ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A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①过程固定的能量,B错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①过程,C错误;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①和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⑦⑧均以CO2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②③④⑤⑥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正确。
4.(2022·重庆模拟)将粪便等作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以实现“无废弃物农业”、污水净化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当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没有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某种土壤小动物专以鸡粪为食,则说明鸡同化的能量中至少有10%流入该小动物种群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反复利用,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B错误;“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没有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正确;鸡粪中的能量是鸡的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所以流入该小动物种群的能量不是鸡同化的能量,D错误。
5.(2022·余姚模拟)农田生态系统是指人类在以作物为中心的农田中,利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同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两大组分都受人的支配和干预
C.农田生态系统同样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
D.农田生态系统由于结构简单,不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解析】 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同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A正确;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两大组分都受人的支配和干预,B正确;农田生态系统同样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C正确;农田生态系统虽然结构简单,但仍然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D错误。
6.(2022·舟山模拟)化感作用指植物通过向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周围其他植物产生的影响。科学家通过对化感作用的研究,发现松与赤杨、锦鸡儿与杨树种在一起有良好的作用,而松与接骨木、榆树与栎树都具有相克现象,不能种在一起。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化感作用均表现为相互促进效果
B.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C.可以利用化感作用合理地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
D.化感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解析】 由题意可知,化感作用不仅有相互促进的效果,也有相互抑制和克制的效果,A错误;化感作用有相互促进和克制效果,所以会影响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B正确;可以利用化感作用合理地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植物,如题中松和赤杨种在一起具有良好的效果,C正确;植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D正确。
7.(2022·海口模拟)如图表示不同生态系统中环境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影响,a和b表示两个不同的生物群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a群落代表低多样性生物群落,b群落代表高多样性生物群落
B.a群落遭到生物入侵一定会使生态系统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b群落物种单一,容易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D.a、b群落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
【解析】 由图可知,在相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b群落的变化明显,说明其生物多样性较低,A错误;a群落遭到生物入侵可能会使生态系统结构变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减弱,B错误;图中无法判断b群落物种情况,C错误;群落a、b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只是能力大小不同,D正确。
8.(2022·长春模拟)生物多样性指数是群落结构和功能复杂性的度量指标,地上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内植物地上部分的有机物的总量。如图为河西走廊某沙柳人工样地中沙柳种群地上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沙柳群落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大,该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先增大后减小
C.随着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加,该样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先增强后减小
D.先后种植的沙柳高低错落,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地上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内植物地上部分有机物总量,并不能看出随着种植面积增大,该地的多样性指数先变大后减小,B错误;随着地上生物量不断增加,多样性指数先增大后减小,故该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先增强后减小,C正确;沙柳只是一种生物,而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都是群落的特征,D错误。
9.(2022·聊城一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边缘效应在其性质上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正效应表现出效应区比相邻生态系统具有更为优良的特性,如生产力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加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都可能形成边缘效应
B.引起边缘效应的生态因子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
C.边缘效应往往会增加物种数量,也会降低某物种的种群密度
D.效应区内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相邻生态系统高
【解析】 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都可能形成边缘效应,A正确;引起边缘效应的生态因子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B正确;边缘效应往往会增加物种数量,也会降低某物种的种群密度,C正确;边缘效应在其性质上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效应区内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不一定比相邻生态系统高,D错误。
10.(2022·牡丹江模拟)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识。近期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的目标,并制定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其中包括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利用新能源等形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A.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
B.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D.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大气中的CO2转化为含碳有机物
【解析】 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A错误;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C正确;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大气中的CO2转化为含碳有机物,D正确。
11.(2022·济南二模)为了促进某自然保护区的恢复,人工投入了较多的物质。为了解该自然保护区生物的生存情况,科研机构对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数据如表所示[单位:103kJ/(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该自然保护区的结构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
B.流入该自然保护区的总能量为5.267×106 kJ/(m2·a)
C.表中“甲”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的数值为119,“C”的数值为3
D.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7.97%
【解析】 该自然保护区的结构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其中组成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A错误;流入该自然保护区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输入有机物的能量=1 210+256+2 933+868+192+68+12=5.539×106 kJ/(m2·a),B错误;表中“甲”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的数值为868+192-252-88-564=156,“B”的数值为156+68-63-23-19=119,“C”的数值为19+12-18-10=3,C正确;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三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得到的同化量( A )÷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56÷(868+192)≈14.72%,D错误。
12.下面的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解析】 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时,E点为K值;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图2中的G点对应图1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3.(2021·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对捕食者的意义是__避免自己没有食物,无法生存下去__(答出1点即可)。
(2)青草→羊→狼是一条食物链。根据林德曼对能量流动研究的成果分析,这条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单向流动,逐级递减__。
(3)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是常见的生态系统,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以__(赛达伯格湖)湖泊__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得出的。
【解析】 (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对捕食者而言,不会导致没有猎物可以捕食而饿死,无法生存下去。(2)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3)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动特点。
14.(2021·海南,24)海南坡鹿是海南特有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曾濒临灭绝。经过多年的严格保护,海南坡鹿的种群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恢复。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坡鹿是植食性动物,在食物链中处于第__二__营养级,坡鹿同化的能量主要通过__呼吸作用__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雄鹿常通过吼叫、嗅闻等方式获得繁殖机会,其中嗅闻利用的信息种类属于__化学信息__。
(3)为严格保护海南坡鹿,有效增加种群数量,保护区将300公顷土地加上围栏作为坡鹿驯化区。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426只坡鹿,则最好将围栏内坡鹿数量维持在__213__只左右,超出该数量的坡鹿可进行易地保护。将围栏内的坡鹿维持在该数量的依据是__该数量下有利于海南坡鹿数量的快速增加__。
(4)海南坡鹿的主要食物包括林下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保护区人员通过选择性砍伐林中的一些高大植株可增加坡鹿的食物资源,主要依据是__提高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对光照的利用率,为海南坡鹿提供食物资源__。
【解析】 (1)海南坡鹿是植食性动物,故海南坡鹿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坡鹿同化的能量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2)嗅闻的对象是能产生气味的物质,故该信息种类属于化学信息。(3)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426只坡鹿(K值),则最好将围栏内坡鹿数量维持在213只左右,因213只的数量是该环境的K/2值,在该数量下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海南坡鹿数量的快速增加。(4)影响植物分布和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由于高大植株在光照资源的竞争中占优势,导致林下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获得阳光较少,长势差,海南坡鹿的主要食物来源减少,故保护区人员通过选择性砍伐林中的一些高大植株可增加坡鹿的食物资源。
15.(2021·福建,18)一般情况下,植物开花时间与传粉动物的活跃期会相互重叠和匹配。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植物开花时间或传粉动物活跃期产生影响,导致原本时间上匹配关系发生改变,称为物候错配。物候错配会影响植物的传粉和结实,可引起粮食减产,甚至发生生态安全问题。生产上为了减轻物候错配造成的影响,常通过人工授粉提高产量。回答下列问题:
(1)光和温度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__物理__信息。
(2)延胡索是一种依靠熊蜂传粉的早春短命药用植物。全球气温升高会使延胡索开花起始时间提前,测取延胡索开花起始时间数据并统计结实率(如图),监测数据表明__时间越早,结实率越低__。从物候错配的角度分析延胡索结实率降低的原因是__延胡索提前开花,导致开花时间与熊蜂活跃期重叠时间减少,传粉受影响,结实率降低__。
(3)为进一步验证物候错配会影响延胡索的传粉和结实,科研人员在物候错配的区域设置同等条件的A和B两个样地。其中,A样地中的延胡索保持自然状态生长;B样地中的延胡索则进行__人工授粉__,分别统计两样地延胡索的结实率。支持“物候错配会造成延胡索自然结实率降低”观点的实验结果为__A样地结实率低于B样地__。
【解析】 (1)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光和温度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物理信息。
(2)分析图表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开花起始时间,因变量为结实率,据图可知,开花起始时间越早,结实率越低;结合题干信息“延胡索是一种依靠熊蜂传粉的早春短命药用植物”“全球气温升高会使延胡索提前开花”可知,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延胡索提前开花,导致开花时间与熊蜂活跃期重叠时间减少,传粉受影响,结实率降低。(3)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为验证物候错配会影响延胡索的传粉和结实,则实验的自变量为物候错配是否被打破,可通过人工授粉与否控制,因变量为结实率,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在物候错配的区域设置同等条件的A和B两个样地。其中,A样地中的延胡索保持自然状态生长;B样地中的延胡索则进行人工授粉,分别统计两样地延胡索的结实率。若“物候错配会造成延胡索自然结实率降低”,则自然生长的A样地(物候错配保持组)结实率低于B样地(物候错配被打破组)。
16.(2021·河北高考真题)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 ℃(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群落的物种组成__,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__次生__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__“S”__型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环境容纳量__。
(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__。
(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含碳有机物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__。
【解析】 (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都有保留,所以该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于池塘空间和资源有限,其种群数量会呈“S”形曲线增长。当该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3)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和被下一营养级同化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一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4)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具有全球性。
17.(2022·丹东模拟)如图是某市第一中学修建的一个人工湿地,池塘边有一片芦苇滩,池塘底部种植了大量睡莲,水中放养了大量鱼类。一段时间后,睡莲全部被鱼吃光,后来学校每天用食堂的剩饭、剩菜饲喂鱼苗,“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等问题又出现了。该校生物兴趣小组尝试将池塘水泵入芦苇滩以净化水质。请分析回答:
(1)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__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喂的剩饭、剩菜中有机物内的化学能__。
(2)为监测池塘水质的变化,兴趣小组在每周周六的7:00、12:00、17:00三个时间点测定池塘水的pH,推测pH最高的时间点是__17:00__,原因是__白天水中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pH增大__。
(3)为改善池塘水质,学校每天上午9:00开始将池塘水泵入芦苇滩,再从出水口引回,如此循环处理6 h,6 h循环水量约为池塘总水量的10%。下表是兴趣小组某天从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采集水样测定的相关指标的结果:
①与进水口比较,出水口的总磷、总氮含量均有所下降的原因是芦苇__吸收氮和磷;阻滞、减缓水流,利于物质沉降(意思相近就给分)__;
②除上述因素之外,芦苇滩生物净化水质的途径还有(写出2点)__化学分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__。
(4)结合所学知识,请为该校改善池塘水体富营养化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__适当捕一部分鱼类__、__池塘中栽植沉水植物(或更换清洁的水,或浮床生态工艺法净化污水)__。
【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喂的剩饭、剩菜中有机物内的化学能。(2)影响池塘水pH值改变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由于在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导致池塘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使得池塘水pH值增大,因此推测pH值最高的时间点是17:00。(3)①由于芦苇等水生植物吸收池塘水中的N、P等元素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芦苇根、茎对水流起阻滞、减缓作用,利于一些物质沉降,从而改善了富营养化的池塘的水质。②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一般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三个方面。除上述因素之外,芦苇滩生物净化水质的途径还有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4)根据题意可知,池塘污染是由于池塘中的鱼类将池塘底的睡莲全部吃光,后又因为投入的食堂的剩饭、剩菜饲喂鱼引起了富营养化的问题,因此改善水质可以适当捕获一部分鱼类,维持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次根据通过芦苇塘的循环处理使水质得到改善,可以采取池塘中栽植沉水植物或更换清洁的水或者采用浮床生态工艺法净化污水的做法,改善池塘水质。
能量类型
生物类型
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甲
未被利
用的能量
流入下一
营养级的能量
输入有
机物的能量
生产者
1 210
256
2 933
868
-
初级消
费者
252
88
564
A
192
次级消
费者
63
23
B
19
68
三级消
费者
18
C
10
-
12
时间
位置
指标
11:00
13:00
15:00
进水口
出水口
进水口
出水口
进水口
出水口
总磷含量
0.39
0.36
0.35
0.31
0.39
0.34
总氮含量
2.19
2.06
2.21
2.02
2.16
1.91
化学耗氧
量(COD)
10.08
8.42
10.08
8.56
9.35
7.9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作业含答案2,共19页。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作业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作业(广东专用)含答案,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