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林庚(1910——2006年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林庚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新诗的创作曾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但当代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的。
一:理解课文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二:学习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艺术特征,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并运用这种理论指导诗歌鉴赏实践。
三: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袅袅(niǎ) 照浦(pǔ) 褒(bā) 灼灼(zhuó) 亭皋(gā) 寒砧(zhēn) 涔(cén)阳 万应锭(dìng) 言筌(quán) 窸窣(xī sū) 迢(tiá)远 2.词语理解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 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歧路——岔路。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翩翩——飞舞的样子。 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 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绵密——柔和紧密的样子。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上。 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木叶”与“树叶”一字之差,到了艺术形象领域却差别极大。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有什么作用? (随机点名)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作用:引起下文,为全文定基调。
古典诗歌中多见“木叶”这一意象。
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如何 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这一意象?
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这些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万物萧条,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
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随机点名)
“木叶”就是“树叶”。
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木叶”又进一步发展为“落木”。
既然“木叶”就是“树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 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分组讨论)
树与叶之间的形象并不互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着密密层层林荫的联想,因此出于文字洗练的缘故,树叶可以简化为叶。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思考 :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为什么遇见“木叶”就不考虑文字的洗练?并由“木叶”一用再用,最后发展到“ 落木”,关键之处在哪里呢?(分组讨论)
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一字之差,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说明诗歌语言不能凭简单概念去理解。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与“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给人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注解】筌:捕鱼用的竹制的篓子,有口,内有 逆刺,鱼进入就出不来。
【译文】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 忘了竹笼;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所谓“得意忘言”、“言不尽意”,并不是说语言不能表达意思,而是说文学作品应该追求一种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
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微黄干燥
单纯、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
“木” 与“树”相比较有哪些不同?
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的浓阴褐绿色的树皮
二者在概念上是一致的。在意味上,木一般是秋风落叶中取得的鲜明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木叶的艺术特征是什么?(随机点名)
含有落叶的因素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作者在本文中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的真正目的何在?(分组讨论)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繁盛润泽,绿色饱含水份。
微黄但不干燥, 无飘零之意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空阔,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叶彻底斩断了与树的柔情。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语文9 说“木叶”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9 说“木叶”教学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键点,在“木”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课内容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各段的段意,全文的结构层次,含有落叶的因素,“木”的艺术特征,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现象本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课文配套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