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展开分析牧羊人形象,感受其寄托的含义。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想评价一个人,要观察他的什么呢?以他的什么为标准?
生答。
看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法国一位著名作家让·乔诺先生也发表过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1953年,美国一本杂志策划了一个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最难忘的人是谁”,让·乔诺给这个专题投了稿,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植树的牧羊人》。请大家翻开课本第70页。
厘清思路
PPT:(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这是文章的第一句话,让·乔诺觉得要考量一个人,不仅要观察他的行为,还要“长期”观察。根据我们学作文时提到过的首尾呼应,这个“长期”在结尾中有什么词能对应上吗?什么词重复出现了?“毅力”。
我们再对比一下开头和结尾,它们都提到了什么词?“无私。”很好。这三个词为我们了解文章内容提供了方向。那么除了开头和结尾你能快速得到信息,我们还能从哪里一眼获得信息?“题目”。我们从题目中能知道主人公是牧羊人,他做了一件事是植树。
PPT:(牧羊人、植树、长期、毅力、无私)
从这几个词我们仿佛能猜测文章的大致内容了,由此我们也得到一个小经验。
PPT:(小贴士1:阅读前,可以从文章开头、结尾、题目中寻找信息,把握方向)
同学们,你们可以将PPT上我们找出的词串联起来概括文章内容吗?
生答。
似乎还缺少了一些必要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阅读课文正文了。在本单元,我们用默读的方法学习课文。
PPT:(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保证一定的速度,一气读完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老师给大家提出了要求。
目标:能说出主要情节和叙述顺序
方法:圈点勾画,标出重点)
大家猜猜看这个“长期”需要“毅力”的故事会以什么顺序写呢?
对,时间顺序,请同学们用五分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把故事中带有年份的句子划出来。结合作业本73页预学二的课文梳理,一会儿我请几位同学挑战一下按照年份简要地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1913年“我”在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在高原荒地中碰见一位植树的牧羊人,我得知他从1910年就开始种树。1919年我又踏上去高原的路,发现树林已经长大,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植树的牧羊人,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发现荒地已经变成沃土。)
这些带有年份的句子都在段落的哪儿啊?“开头。”很好,我们又得到了一个小经验。
PPT:(小贴士2:快速默读时,可以多关注段落的开头部分,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
大家已经把故事情节整理出来了,老师用一句话帮大家概括一下内容:1910年到1945年,植树的牧羊人通过毅力和无私的奉献,把荒漠变成了绿洲。
对比环境
说到荒漠你眼前会有什么画面?绿洲呢?我们看看作者描述的荒漠和绿洲。请同学们用三分钟把“我”1913年遇见牧羊人之前见到的景象和1945年最后见到的景象划出来。用_____的_______来说说“我”看到的景象。
我先举个例子:
PPT (1913年:稀稀拉拉的薰衣草……)
1913:稀稀拉拉的薰衣草、无边无际的荒野、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毫无遮拦的高地、呼啸的狂风、废弃的村庄、倒塌的房屋、马蜂窝一样的房子、没了屋顶的房子、坍塌的教堂、干涸的泉眼……
1945:鲜嫩的薄荷、飘着香气的微风、干净的农舍、健康的男男女女、热闹的乡村、源源不断的泉水……
这是多么惊人的变化,老师也忍不住写了一段文字,如果将1945年“我”看到的景象换老师写的这样好不好?
PPT:我看见一大片树林,像无尽的绿色的云覆盖着地面。这片“云”如此坚固而顽强,树干粗壮挺拔,树枝极力延伸,交错的枝丫结成神奇的符咒庇佑着这块土地。葱茏的树叶撑起一把把小伞,在大地上打下一片片清凉的阴影。
如果这样写,你会产生什么疑问?(那些前面描写过的泉眼、村庄都变得怎样了?)这样前后对比照应有什么好处呢?(条理清晰,意象丰富,对比鲜明,更衬托出牧羊人的伟大)
以上都是环境描写,由此我们又获得了一个小贴士。
PPT:小贴士3:默读时可以关注环境的前后变化,加深体会。
人物形象
这种惊人的环境变化是我们的主人公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做出的,默读了课文,大家也明白了这开头第一句话的含义了吧?“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艾力泽·布菲具体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看1913年“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对他的观察。请阅读2-12自然段,结合课文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以“他是一个____的人”说说你对他的认识。
示例:
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儿乎看不出来” 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生答。
以上都是人物描写。由此我们得到了第四个小贴士。
PPT:小贴士4:默读时可以关注人物描写,感受精神。
五、拓展思考
请同学们翻开作业本,看到“导学二”。
忽然有一天,官方派了一些人来巡察这个由布菲创造的森林。 他们异口同声地宣称这是一片“天然林”,同时决定对这片天然林采取一点必要的措施,把林地列入省的保护区,不准制炭者砍伐。
这些官员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提起布菲,他大吃一惊,并且表示很想见见这位奇人。 那天,布菲正在距离官员所巡察林地的十公里之外努力种树。我带了鸡蛋当礼物,三人在树下共进午餐。
从我们刚才走过的长满树木的山坡,实在很难回想在1913年,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干旱大地。
或许正因为布菲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天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以他种树的速度,实在无法估算他还能种多少亩的山林!
临走前,我的朋友留下几项种树的建议。他在回去的路上告诉我:“布菲显然懂的比我多。”走了一个小时他又补上一句,“他比大家都懂种树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道。”
实在要感谢这位林务官,森林不但得以保全,也确保了这位种树男人的幸福。
这是原本放在18和19段之间的。教材编写者在编语文书的时候把它删去了,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你会删去吗?为什么?
(会,因为重点在于写林务官对森林的保护,对塑造牧羊人的形象并没有直接作用,与文章主题也不是很密切。不会,因为原文这部分交代了植树是有官方支持才顺利进行的,与前文“天知道这有多难”自然衔接,而且1920到1945年之间跨度大,没有内容安排全文构架就不协调。)
这段文字有一个让老师疑惑的地方,“他已悟出幸福之道”,这篇文章的原题就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有没有同学帮老师解答一下,牧羊人的幸福之道是什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三分钟。
(角度一:种树之前牧羊人的经历——孤独,种树使他平静,填补了他内心的孤独,充实了他的生活。
角度二:种树是一个单纯的目标,做一个纯粹的人,心无杂念,不被欲望驱使控制,为人干干净净简简单单容易满足更能获得幸福。
角度三:种树给别人带来幸福,别人的幸福也是牧羊人的幸福,为别人付出,幸福是翻倍的。)
林务官给了牧羊人很高的评价,“我”又是怎么评价牧羊人的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第一段,找出“我”对他的评价。
(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给世界留下许多)
你能在空格中填上你的话吗?
PPT:牧羊人给世界留下了___________
请阅读最后一段,牧羊人给世界留下了这么多,作者一想起牧羊人,就会感叹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PPT:作者一想起牧羊人,就会感叹 !他做到了 。
上天做的事是什么事?(创造)(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为什么作者会提到“毁灭”二字?
(一战,战后背景)
请大家看到作业本“导学四”的助读材料。这篇文章的故事其实是虚构的,但不久,它迅速风靡了欧洲各国,为什么一篇虚构的故事会风靡各国呢?虚构难道不就是假的吗?假的为什么还如此受欢迎?
生答。
在基督教中,“牧羊人”这个词还有上帝的意思,人还是上帝,创造还是毁灭,有时只在我们一个念头之中。战争的伤痛在人们心里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这篇文章使人们相信我们终究会幸福起来的,面对战后的废墟和荒漠,只要我们像牧羊人一样懂得幸福和种植的含义,生活一定会重新变得美好。
通过对文章时代背景的追溯,我们对植树的意义理解得更深了,由此也获得了最后一个小贴士。
PPT:小贴士4:默读后结合背景,感悟主题,反思生活。
六、小结
今天我们在《植树的牧羊人》中学习了几个默读的小技巧,大家可以运用在以后的默读练习之中。
PPT:小贴士1:阅读长文前,可以从文章开头、结尾、题目中寻找信息,把握方向
PPT:小贴士2:快速默读时,可以多关注段落的开头部分,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
PPT:小贴士3:默读时可以关注环境的前后变化
PPT:小贴士4:默读时可以关注人物形象描写
PPT:小贴士5:默读后结合背景,感悟主题,反思生活。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深入文章 梳理思路,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深入文章 梳理思路,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植树的牧羊人教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