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下列有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初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化 学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1-5题每题1分,5-20题每题2分,共3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中含有很多种物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可得到四氧化三铁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加剧,属于空气污染物
D.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利用了液氮和液氧的密度不同
2.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对该实验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装置1 装置2
A.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读数,否则测定结果偏小
B.该实验中的铜粉换成铁粉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C.将装置1中的气球更换为注射器(见装置2),可使空气与铜粉接触更充分,数据更加准确
D.正确操作情况下,反应消耗氧气的体积应该是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和玻璃管内气体体积总和的1/5
3.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白醋开展四组实验,分别测得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选取CO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下列实验结果的分析(①、③为研磨成粉末状钙片②、④为片状钙片),错误的是
A.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B.对比②③,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C.对比③④,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对比①②③④,④的反应速率最慢
4.碳及含碳物质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只有通过化合反应才能实现 B.X可能是甲烷
C.物质Y可以为稀盐酸 D.反应②条件是高温
4.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b中混有少量的a,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b
B.t2 ℃时,物质a的100 g饱和溶液中含有25 g物质a
C.t3 ℃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t2 ℃时向50 g水中加入15 g物质b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小于65 g
5.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
B.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C.将水通电一段时间,生成气体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
D.向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6.下列有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煮沸可给水杀菌消毒 B.过滤可使海水转化为淡水
C.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D.用活性炭可除去水中异味
7.为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依次减弱,某同学设计了金属与溶液混合的六种方案(如图所示),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组合是
A.①② B.⑤⑥ C.④⑥ D.②③④
8.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取一定质量的锌粒和铜片放入烧杯中,逐渐加入稀硫酸。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有关质量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图像中正确的是
9.对已变质的NaOH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其中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溶液中存在Na2CO3
取样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B
除去溶液中的Na2CO3
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然后过滤
C
证明溶液中存在NaOH
取样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D
测溶液的pH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10.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盐酸中存在的微粒有水分子和氯化氢分子
B.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
C.Na+和Cl-在该反应过程中没有被消耗
D.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
11.某固体粉末由CuSO4、CaCO3、BaCl2、NaOH中的两种物质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取适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溶液呈蓝色,烧杯底部有固体,再向烧杯中加入稀盐酸,烧杯中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体积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固体中可能没有NaOH B.b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可能有两种
C.加入稀盐酸后一定有气泡产生 D.c点对应溶液的pH一定小于7
12.下列实验方案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NaOH和Ca(OH)2的溶液
分别滴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B
除去硝酸钾中少量的硫酸钾
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过滤
C
区分尿素和氯化铵
加入熟石灰研磨
D
除去CO2中混有的CO
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13.在全国各地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工作中,经常用到各种消毒剂,下列对消毒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C2H4O3)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
B.H2O2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6
C.“84”消毒液中的次氯酸钠NaClO属于氧化物
D.乙醇的化学式:CH3COOH
14.化学用语是交流化学知识的通用语言,以下化学符号所表示意义最多的是
A.C B.O C.H+ D.2H2O
15.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可能是CH4
B.B点对应的物质充分燃烧可得到D点对应的物质
C.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CO3,它对应的点是F
D.C点对应的物质与水反应可得到E点对应的物质
16.石油不可再生,其开采和利用的部分信息如下,下列过程主要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7.将一定量的N2、H2和物质M置于密闭容器中,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B.参加反应的N2和H2分子个数比为1∶3
C.M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反应后H2和NH3质量分数之比为1∶1
18.将2.3 g酒精和4.0 g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纯净物)
酒精
氧气
二氧
化碳
水
X
反应前质量/g
2.3
4.0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2.2
2.7
待测
A.酒精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反应后X的质量为1.4 g
C.酒精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19.某白色固体是由NaCl、MgCl2、BaCl2和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实验:取样品放入烧杯,加入足量的水,搅拌、静置,烧杯底部有白色不溶物;取上层清液,滴加足量稀硫酸,出现白色沉淀,滴加稀硝酸后,沉淀未溶解。
下面对白色固体混合物组成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一定同时含有NaCl、MgCl2、BaCl2、NaOH
B.一定含有MgCl2、BaCl2、NaOH,不含有NaCl
C.一定含有MgCl2、BaCl2、NaOH,可能含有NaCl
D.一定含有MgCl2、BaCl2,可能含有NaCl、NaOH
20.利用气体压强的变化是完成实验的重要手段。以下各图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图1 图2 图3 图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红磷燃烧过程中弹簧夹未夹紧,则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B.图2向试管中加入氧化钙后,石灰水中溶质质量减小,玻璃弯管左侧液面降低
C.图3向广口瓶中滴入稀盐酸后,气球变大,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放热
D.图4氢氧化钡溶液变浑浊,说明通入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发生了反应
二、填空题:共8题,每空1分,共41分。
21.小明查阅资料得知:除二氧化锰外,许多水果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了探究苹果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进行以下实验。
甲 乙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称取1克苹果,切成小块放入烧瓶中,量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塞子,当液滴移至A点时开始计时。
③当观察到液滴恰好移至B点时(AB间玻璃管容积为6毫升),记录所需时间。
④依次用不同质量的苹果重复步骤②和③,记录并处理数据,结果如图乙。
(1)小明把烧瓶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进行实验,目的是保持温度不变。温度升高会导致液滴移动变快,原因是 (列举一个)。
(2)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3)若用20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6克苹果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中步骤③记录的时间是 秒。
2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实验,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通入CO2,没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同学们对NaOH与CO2能否反应进行验证,并对实验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1】取①、②两个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分别加入50 mL水和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实验如图甲所示,充分振荡。瓶子变瘪的程度:① (填“>”“=”或“7
②取少量A中溶液,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测其pH,pH>7
③取少量A中溶液,测其pH,pH>7,再向其中加入K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查阅资料可知CaCl2溶液呈中性。
以上三组实验事实中,能说明A中溶液一定含有NaOH的是 (填序号)。
26.牙膏中常用碳酸钙粉末做摩擦剂,利用石灰石(杂质不溶于水和酸)制备纯净碳酸钙的一种方法如图所示。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操作Ⅰ的名称是 。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该方法中,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对制备碳酸钙是否有影响?判断并简述理由: 。
(4)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会导致 。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请提出一条实现“碳中和”的措施: 。
27.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从宏观角度分析,氮气是由 组成的(填“氮元素”或“氮原子”)。
(2)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01的元素被命名为“钔”(元素符号为Md),用来纪念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钔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58,则钔原子的质子数为 。
(3)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图中粒子属于金属元素的有 种(填数字);
②氟和氯两种元素的原子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③由钠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氧化钠的化学式为 。
(4)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图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8.我国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体现大国担当。丁仲礼院士认为“碳中和”是让人为排放的CO2,被人为努力和自然过程所吸收。
图1 碳循环示意图 图2 “碳捕集”流程图
Ⅰ.碳排放
(1)查阅图1,动植物呼吸 (填“能”或“不能”)释放CO2。
Ⅱ.碳中和
(2)自然吸收:查阅图1,CO2的自然吸收途径有 (填图中序号)。
(3)人为努力:工业上一种利用NaOH溶液实现“碳捕集”技术的流程如图2所示。
①反应、分离室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 。
Ⅲ.碳利用
(4)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实现以CO2和H2为原料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若用44 g CO2人工合成淀粉(假设反应过程中无含碳物质的加入和损失),理论上制得淀粉的质量为
g。
三、实验探究题:共2题,每空1分,共14分。
29.市场上销售的某种“自热火锅”中有发热包,该发热包遇水后可迅速升温至150 ℃,保温时间达2~3小时,同学们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对发热包的成分及发热原理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1)“发热包”主要由生石灰、铁粉、镁粉、铝粉、炭粉、氯化钠等组成。
(2)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均为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氢氧化铝可溶于NaOH溶液。
【成分探究】
步骤一:为了探究发热包的成分,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结论】
(1)探究过程发热包样品中有被磁铁吸引的黑色固体A,说明发热包中含有 。
(2)探究过程①,滴加酚酞溶液后溶液变红,说明发热包中含有 ,②的现象证明发热包中一定有 。
步骤二: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镁粉、铝粉、炭粉,对此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只存在镁粉、铝粉、炭粉中的一种; 猜想二:上述三种物质同时存在;
猜想三:存在铝粉和炭粉; 猜想四:存在镁粉和铝粉;
猜想五: 。
【实验验证】同学们又取了步骤一中的滤渣C进行实验,流程如下
向滤液D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他们观察到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最后得到的是无色溶液。
【实验结论】
(1)实验过程中过滤后滤渣E的成分是炭粉。
(2)同学们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后,认为猜想 正确。
【发热原理探究】
同学们利用下图装置证明发热包放出的热量主要来自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向锥形瓶中加水后发现数据采集器温度示数迅速上升。但温度又很快下降,说明该反应很快结束,不能长时间保温。
利用温度传感器探究
生石灰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猜想】大家大胆猜测应该还有其他放热反应存在。
【实验验证】同学们用铁粉、炭粉和食盐水在锥形瓶中模拟铁的锈蚀实验,不久后发现锥形瓶外壁发烫,并持续较长时间。该现象很好地解释了发热包的保温原理。
【拓展活动】从发热包中各物质大多都是粉末状(如铁粉、铝粉)来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是 。
30.人们常说菠菜和豆腐尽量不要一起食用,是因为菠菜中含有较多的草酸(H2C2O4),会与豆腐中溶于水的含钙化合物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草酸钙,既影响钙的吸收,又是形成结石的隐患。
【查阅资料】(1)草酸具有酸性。(2)草酸受热易分解,生成三种物质。
(3)草酸的主要性质见下表。
颜色、状态
溶解度/g
熔点/℃
分解温度/℃
受热易升华
白色晶体
8.6
189
189
125 ℃迅速升华
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从实验室找到一瓶未开封的草酸,对草酸的酸性和受热分解的产物进行了探究。
探究Ⅰ:草酸具有酸性。
【实验1】取少量草酸于试管中并溶于水, (填操作和现象),说明草酸具有酸性。
探究Ⅱ:草酸受热分解后的产物是什么?
【实验2】小明取少量草酸于试管中,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观察到干冷的玻璃片上有水珠。所述现象说明 。继续加热,最终试管中无物质残留。
图1 图2 图3
【猜想】草酸受热分解还生成了气体。
猜想一:CO2 猜想二:O2 猜想三:CO
【实验3】小红设计了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为防止空气中的成分对实验产生干扰,先将气囊中的气体X鼓入试管中,再加热草酸,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小红得出草酸受热分解生成了CO2的结论,小林则认为小红的实验结论不准确。
(1)气体X可以是 。
(2)小林认为小红的实验结论不准确,原因还可能是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4】小林设计了图3所示装置,接在了图2装置的A和B之间。利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得出猜想一正确。
(3)图3中冰水的作用是 。
(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在【实验4】的基础上,同学们将燃着的木条放在装置B的出气管口处,观察到 ,证明猜想三正确,同时否定了猜想二。
【反思】当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的检验产生干扰时,实验中需要先将干扰因素排除。排除干扰法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四、计算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31.孔雀石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另外还含有少量的SiO2等杂质(杂质不与硫酸发生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孔雀石中Cu2(OH)2CO3的含量进行如下实验:取30 g孔雀石样品,粉碎后放入烧杯中,将200 g稀硫酸分成四等份,分四次加入烧杯中,测出每次完全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加稀硫
酸前
1
2
3
4
加入稀硫酸
的质量(g)
0
50
50
50
50
烧杯内物质
的总质量(g)
30
77.8
125.6
174.5
224.5
请完成:
(1)Cu2(OH)2CO3+2H2SO4 2CuSO4+CO2↑+ 。
(2)该反应中生成气体的总质量是 g。
(3)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2.现有Na2SO4和CuSO4的混合物,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除去Na2SO4固体中混有的CuSO4,得到Na2SO4溶液。
可供选择的试剂有:NaOH溶液、KOH溶液、BaCl2溶液。
该小组的同学称取固体样品20 g,向其中加入135.9 g水全部溶解,再加入40 g所选试剂,恰好完全反应,得到Na2SO4溶液和4.9 g沉淀。回答并计算:
(1)该同学选择的试剂为 溶液;
(2)所选试剂中溶质的质量;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022-2023学年初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1-5题每题1分,5-20题每题2分,共3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A
D
B
C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B
A
D
D
D
A
C
B
二、填空题:共8题,每空1分,共41分。
21.(1) 温度升高导致生成的气体膨胀,体积变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 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率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
(3) 100
22.【实验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9,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化学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金子塔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