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5 驿路梨花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5 驿路梨花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5《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2.解开悬念和误会,体会构思的巧妙。3.理解“梨花”内涵,感悟“梨花”精神。【教学重点】解开悬念和误会,体会构思的巧妙,理解“梨花”的内涵。【教学难点】感悟“梨花”精神。【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认识一个人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学习之前先来认识一个人。彭荆风,江西萍乡人,当代作家。因工作需要,他长期生活在云贵高原,写了许多反映少数民族地区民风的文章,代表作有小说《驿路梨花》等。彭荆风说,1977年初春的一个下午,他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时,想起来过去在滇西南大山深处行走时,遇见许多美丽的梨花林以及有关的人和事。顿时,一种创作激情涌上心头,于是创作了小说《驿路梨花》。二、读懂一篇文 1.理解标题的美妙“驿路梨花”,截取自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前半截,既有诗情,又有画意,驿路在哪儿?梨花开时是怎样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标题使人遐思,能引人人胜。2.略读文章,知内容,体会构思之妙。任务(1):这篇课文是围绕大山深处的小茅屋展开故事情节的,先后出现了一连串的人,他们与小茅屋发生了什么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略读全文,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概述,再按课文记叙的顺序概述。知识积累:略读的阅读方法就是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确定阅读重点:人物和小茅屋发生的故事,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预设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概述:(1)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淋雨后学习雷锋,建造了小茅屋。(2)梨花受到解放军和雷锋精神的感染,常常照料小茅屋。(3)一群哈尼族小姑娘从梨花手中接过照料小茅屋的任务,一直照料小茅屋。(4)“我”和老余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食宿得到帮助,感谢小茅屋主人。(5)瑶族老人在小茅屋中受到帮助后特地为小屋送米表示感谢,然后和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预设从“我”和老余的视角概述:(1)“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花林发现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食宿得到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2)瑶族老人外出打猎,在森林中迷失方向,在小茅屋中受到帮助后特地为小屋送米表示感谢,然后和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3)一群哈尼族小姑娘从梨花手中接过照料小茅屋的任务,一直照料小茅屋。(4)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5)梨花受到解放军精神的感染,照料小茅屋。比较哪种写作顺序更好。明确:①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故事情节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但这样的平铺直叙,不吸引人。②课文从“我”和老余的视角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先后发生的事,其间还通过层层设置悬念,误会来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情节发展、显然更胜一筹。 过渡:“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的故事情节往往韵味更浓,本篇小说就是通过设置悬念和误会,达到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的。任务(2):再次略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的三次悬念和两次美丽的误会,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1)师解析任务。确定阅读重点:情节中的悬念和误会。知识积累:悬念是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如本文中的“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悬念,就抓住了人们急于想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心理。(2)学生快速略读课文,找出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预设: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才有了后来的巧合碰上了瑶族老人,才有了第一个误会-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猜测中的形象与出现的形象很吻合,情节安排巧妙自然)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这才有了后来在劳动时的巧合-遇上了梨花姑娘的妹妹,才有了第二个误会-认为这群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这才揭开了谜底-原来解放军同志淋了一夜的雨,为了方便后来的过路人不再露宿,于是盖了小茅屋,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小结:瑶族老人的出现产生了第一次误会,那么我们就会问:小茅室的主人会是谁?这是第二次悬念。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又产生第二次误会,她告诉我们是解放军修建了小茅屋。谜底揭开后又再生波澜,我们不禁会问,解放军为什么会修小茅屋呢?于是就出现了第三次悬念。 由此可知,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在于:推动情节发展,使之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增强读者阅读兴趣。过渡:随着谜底揭开,误会排除,我们明白了所有参加修建和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主人;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共情力、同理心在传递。小茅屋既是他们的物质依靠,也是一种精神依靠。 3.品读“梨花”,明确主旨任务(1):略读课文,勾画描写“梨花”的语句。出示“梨花句”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第4自然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第6自然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读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第24自然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第25自然段)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选”二字,部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第27自然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第37自然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任务(2):理解“梨花”的不同含义并归类。预设:分别指自然界中的梨花(洁白馨香)、人名(纯洁美丽)、雷锋精神(淳朴的民风,互帮互助)点拨梨花的作用:情景交融、以花喻人、升华主旨小结: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花美、人美、精神更美! 总结:在这个美丽的梨花林中,有这样一群美丽的人,才有了这样一次美丽的奇遇。“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同时它也盛开在人们心中,寓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将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愿同学们做新一代的活雷锋,因为有你,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