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2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课件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2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课件练习题,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理差异,地理环境,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水稻土,春小麦,两熟至三熟,综合性,热带沙漠,区域人均占有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________划分出来的。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_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__________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
[易错提醒] 地理区位和地理位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易混淆。区位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绝对区位是指该事物的位置;相对区位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由此可见,区位概念包含位置概念。地理位置可分为下列类型: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分布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温馨提示] 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2019·安徽芜湖模拟)下图是2012 ~2030年芜湖市城市规划示意图,根据规划,芜湖市主要划分为丘陵森林生态区、平原水网生态区和沿江城镇建设区。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丘陵森林生态区、平原水网生态区和沿江城镇建设区分别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C.甲、丙、乙 D.丙、甲、乙2.三个区域中( )A.甲区域工业最集中 B.乙区域地势起伏最小C.乙区域经济最发达 D.丙区域人口密度最大答案 1.B 2.D
(2018·山东烟台二模)乌江大米产于甘肃张掖乌江堡一带,这儿河流密布、水量充足、土壤肥沃,所产稻米品质优良,历史上曾列为贡米供应皇宫御用,又有“贡米”之称。上世纪80年代,乌江镇引进外地高产品种,“乌江贡米”种植面积逐年萎缩。2016年,乌江镇建起“乌江贡米”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恢复“乌江贡米”的生产。据此回答3~5题。3.与我国南方稻米相比,“乌江贡米”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悠久,种植技术较高 B.光照充足,生长期长C.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D.夏季高温,热量丰富
4.上世纪80年代导致“乌江贡米”面积逐渐萎缩的主要因素是( )A.技术 B.市场C.气候 D.政策5.2016年,乌江镇恢复“乌江贡米”生产的主要原因是( )A.品牌效应,提高收益 B.为了增加粮食总产量C.发展绿色农业的需要 D.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答案 3.B 4.D 5.A
6.(2018·江西南昌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这里气候湿润,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地表水缺乏,耕地比重小。吊脚楼是贵州省少数民族独特的民居,吊脚楼多依山而建,选择山坡,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用木柱撑起。吊脚楼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木质结构,尖顶宽檐,支柱架空(注释:檐是指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一定意义上说,吊脚楼是湿润气候条件下的产物。下图为吊脚楼景观图。
(1)简述贵州地形崎岖对种植业的不利影响。(2)结合房屋基本特征,说明贵州吊脚楼与湿润气候的关系。(3)评价贵州吊脚楼依山而建的利与弊。答案 (1)耕作难度大(修筑梯田增加成本);土层较薄(土壤贫瘠,容易水土流失);灌溉困难(水资源不足);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困难)。 (2)湿润气候森林资源丰富,木质结构可以就地取材;尖顶有利于排水;宽檐能够减少雨水对室内的影响(对木质结构的腐蚀);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3)利: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少占耕地);受洪涝威胁较小(便于就地取材)。弊:出入不方便;地质灾害风险较大。
考点一 区域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
1.区域地理特征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整体把握。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2.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原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③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⑤植被差异的形成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
[拓展延伸]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2018·全国卷Ⅱ)澳大利亚(左图)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右图),据此完成 (1)~(3)题。
(1)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左图所示的(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2)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3)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①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士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A.①③ B.②③C. ①④ D.②④
[素养解读]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运用区域认知素养,了解澳大利亚气候类型的分布;运用综合思维,图文材料,分析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地点、通天井的主要作用。[解题流程]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澳大利亚(左图)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说明当地为____________气候。
[自主尝试] (1)B (2)D (3)B
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2)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所示:
(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解析 C对,B错: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下游已经变成人为改造的渠道,无对应的自然标志。A错: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此有划分指标依据。D错:秦岭—淮河线属于自然地理界线,具有过渡性,两侧地理环境无明显差异。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解析 长江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天然地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因此苏南和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C.资金 D.交通
解析 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2018·江苏卷)“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1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2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2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由材料和图1可知,地坑院村落的选址一般是在黄土高原地势平坦的黄土塬,结合图2可判断丁地符合要求。
5.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解析 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对其进行修缮、开发和保护。而地坑院作为一种时代性的产物,今后没必要加速推广建造。
考点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浙江卷)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下表,完成(1)~(2)题。
(1)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2)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素养解读]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思维素养。运用综合思维,结合表中数据,分析人均GDP水平、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对水资源压力的关系以及四省区产业发展条件。[解题流程]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从题干材料中可知,各省的人口对资源的压力指数是全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__________________之比。
2.从表格材料中获取信息
[自主尝试] (1)C (2)D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方法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1)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图所示:
(2)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图所示:
(2019·山东滨州模拟)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1~3题。
1.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再到高科技集约农业转变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环境、科技 B.科技、市场C.市场、环境 D.成本、人才
解析 石油农业对环境负面影响大,为了减轻石油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始发展资源消耗少、废弃物排放少的生态农业。而由生态农业到高科技集约农业,必然要以科技为先导。
2.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 )A.农业产值在减少,工业产值在增加B.农业部门在减少,工业部门在增加C.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D.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解析 图示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以科技提升为前提和基础的,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工农业产值和部门都在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必然越来越高。
3.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未来最可能的是( )A.农业经济消失B.影响演进的因素趋于复杂C.整个社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D.对产业转移影响变小
解析 图示农业经济时代,影响演进的因素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要素;而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除了自然要素外,各种科技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可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经济部门越来越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则影响演进的因素也必然趋于复杂。
(2019·北京海淀区模拟)技术成熟度曲线是通过技术发展阶段和公众期望值等指标来评价新技术的一种工具。下图为某咨询公司发布的2017年中国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 )A.各项新兴技术从萌芽到成熟年限相同B.增强现实AR泡沫破裂,将停止发展C.区块链市场广阔,期望值持续提高D.机器学习期望值高,研发企业增多
解析 根据图例,图中各项新兴技术从萌芽到成熟年限不同,A错;增强现实AR泡沫破裂,但不是停止发展,将进入爬升恢复期,B错;区块链市场广阔,期望值是波动提高,C错;机器学习期望值高,研发企业增多,D对。
5.中国新兴技术产业( )A.研发机构多分布于东部中小城市B.快速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C.产品更新快,仅面向国内市场销售D.生产企业为降低能源消耗而聚集
解析 中国新兴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B对;研发机构多分布于东部大城市,A错;产品更新快,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销售,C错;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而聚集,D错。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答题规范(十一)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角度一 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三 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答题思路为:
(2018·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我国的攀枝花市与俄罗斯的新库兹涅茨克市都是本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两市发展钢铁工业共同的有利条件是靠近煤、铁矿产和水源,不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请各举一例。
[自主尝试] 攀枝花市:附近河流水能丰富(靠近钛矿)。新库兹涅茨克市;地表相对平坦开阔。
(2019·湖南衡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一旅游团春季来内蒙古游玩,某日突遇强沙尘天气,沿主干道路发现M河和N河存在显著的水文差异,同时发现沿路植被也存在明显差别。该日沿途观察不到内蒙古高原美丽的落日景观。下图为内蒙古高原某区域图。
(1)说明沿主干道路植被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2)说出M、N两河的水文差异,并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植被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一般源于区域地形和气候的差异。沿主干道路两侧地形高差较大及对季风阻挡力的差异,导致植被垂直差异和东西差异。第(2)题,M、N两河所处位置不同,区域气候不同,水量不同;M、N两河流经区域的地形地势不同,导致河流流速不同、含沙量不同,两河流的水文差异较大。
答案 (1)地形高差较大,形成植被垂直差异;山地对季风的阻挡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导致降水差异,从而形成植被的东西差异。(2)水文差异:M河含沙量大于N河;M河水流速度慢于N河;M河流量小于N河。原因:强沙尘天气,风力大,风吹沙入河,M河水流含沙量提高,N河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轻,含沙量低;M河流经地区地形平坦,水流缓慢,N河流经地区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M河途经沙漠区,降水少,N河春季积雪融水量大,夏季降水较多。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7章 第1讲 中国地理概况 课件练习题,共60页。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8章 环境保护 课件练习题,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二生态环境问题,考点三资源问题,课时作业三十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43讲 国际合作课件PPT练习题,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课时作业,规模与形式,跨国投资,最优区位,全球生产网络,三元结构,劳动地域分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