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展开第1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主要论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①发:兴起,指被任用。 ②畎(quǎn)亩:田地。③举:选拔、任用。④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hānɡ)实。筑,捣土用的杵。⑤士:狱官。
⑥市:集市。⑦将:将要。⑧任:责任,职责。⑨是:指示代词,这。⑩苦:使……痛苦。
⑪劳:使……劳累。⑫饿:使……经受饥饿之苦。⑬空乏:财资缺乏。这里是使动用法。⑭拂:违背。⑮乱:扰乱。
⑯所以:用这些。⑰动:使……受到震撼。⑱忍:使……坚忍。⑲曾(zēnɡ)益:增加。曾,同“增”。⑳能:(具备的)才能。
21.恒过:常常犯错误。恒,常常。过,犯错误。22.困:忧困,困惑。23.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虑,思虑。24.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25.征:征验、表现。26.色:脸色。27.谓:发:显露、流露。
28.喻:了解、明白。 29.入:指在国内。30.则:假如。31.法家:守法度的大臣。32.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33.出:指在国外。34.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35.生:生存。36.于:在。37.忧患:忧愁祸患。38.安乐:安逸快乐。
本文先用六位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磨难可以造就人才;然后从个人发展和国家兴亡两个角度进一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综合运用,具有说服力。②先论证“生于忧患”,再论证“死于安乐”,且由个人到国家,层层推进,论证有力。③巧用排比,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 采分点 是:指示代词,这。拂:违背。乱:扰乱。 特殊用法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痛苦,使……劳累,使……经受饥饿之苦,使……处于贫困之中。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采分点 所以:用这些。曾益:增加。 特殊用法 “动”“忍”均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受到震撼,使……坚忍。
3.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采分点 恒过:常常犯错误。 特殊用法 “过”,名词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4.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才能有所作为。 采分点 困:忧困,困惑。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 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采分点 征:征验、表现。色:脸色。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隐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采分点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易错点 “入”“出”易误译为“进去”“出来”。入:指在国内。出:指在国外。
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这样之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1.(思考探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答案】这句话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事例: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俘后不忘耻辱,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被勾践打败。
2.(思考探究)《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从文中举例做具体分析。
【答案】“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以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构成排比,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3.(积累拓展)《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文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答案】示例:选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句作为座右铭。因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成长,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造就人才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①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②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原因:①这句话之前的内容是从正面论证“生于忧患”,这句话则是从反面论证“死于安乐”。若删去,则不能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②这句话之前的内容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进行论述的,由个人到国家,使得论证更全面、更周密。
3.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孟子的忧患思想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孟子的忧患思想告诉我们:困境、磨难可以造就人才;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往往容易灭亡。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娱乐和舒适安乐的生活,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
4.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内容上:这些人都是在经历了艰苦磨炼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有力论证了“生于忧患”这一观点。②论证上:运用举例论证,具体阐述了“磨难造就人才”的道理,引出下文的论述。③表达效果上:运用排比修辞,用相同的句式连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5.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首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与挫折产生的积极影响;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证国家不经受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最后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文章的两个自然段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案】不能。原因: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生”,后谈“死”。第一段紧扣“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第二段则主要论证了“死于安乐”这一观点。②第一段主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谈,第二段先紧承上文,从个人角度论述磨难与挫折的积极影响,然后从治国的角度来谈,符合由小到大、从个人到国家的认知规律。如果互换位置,行文的逻辑就会混乱。
7.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最大的特点。
【答案】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先列举六位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然后从治国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语段对比拓展一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 (二)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①,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②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
类型一 课内外两个文言语段对比
七十一圣③,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④;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⑤。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悖:谬误,荒谬。②殇子:未成年而死的孩子。③七十一圣:指古代的圣贤君主。④镆铘(mò yé):宝剑名。⑤骥骜(jì à):骥、骜都是千里马名。
1.语段(一)(二)都提到了“法度”,请分析两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 语段(一)强调国家要有守法度的大臣;语段(二)强调不要死守法度,要顺应时代变法。
2.阅读语段(一)(二),简要分析国家强大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 ①朝中大臣守法度、尽心辅佐;②国外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隐患;③治理国家的法度要随时势而变化。
3.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语段(一)(二)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答案】 语段(一)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语段(二)主要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阐述了“法度要随时势而变化”的观点。
【参考译文】 (二)所以,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度就会出现混乱,死守法度不加改变就会发生谬误,出现谬误和混乱,是不能保住国家的。社会变化了,时代发展了,变法是应该的了。这就像高明的医生一样,病万变,药也应该万变。病变了药却不变,原来可以长寿的人,如今就会成为短命的人了。所以凡是做事情一定要依照法度去行动,变法的人要随着时代而变化,如果懂得这个
道理,那就没有错误的事了。那些不敢议论法度的,是一般的百姓;死守法度的,是各种官吏;顺应时代变法的,是贤明的君主。因此,古代享有天下的七十一位圣贤君主,他们的法度都不相同。并不是他们有意要彼此相反,而是因为时代和形势不同。所以说,好剑期求能砍断东西,不一定期求有镆铘那样的美名;好马期求能行千里远,不一定期求有骥、骜那样的美称。成就功名,这正是古代帝王所希望达到的“千里”啊。
语段对比拓展二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 (二)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④,不
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⑤,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⑥。”【注】 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②存:生存。 ③耽:沉溺。 ④敝:通“蔽”,遮住,遮挡。⑤九重:深宫之内。⑥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1.语段(一)(二)都提到了治国之道,请结合语段分别阐述其治国之道的内容。
【答案】 语段(一)强调国家兴盛内要有“法家拂士”,外要有“敌国外患”;语段(二)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存百姓”,其次是“不敢纵逸”,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
2.语段(一)中的“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和语段(二)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
【答案】 语段(一)中的“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舜等人的事例来论证“磨难造就人才”的道理;语段(二)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国君损害百姓利益以满足自己欲望的行为比作割大腿上的肉填饱肚子,论证了“存百姓”的重要意义。
【参考译文】 (二)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的原则,必须以百姓的生存为先。如果用损害百姓利益的办法来奉养自身,那就像从自己大腿上割肉来填饱肚子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其次,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我常常思索,能损伤自身的不是身外之物,都是由于自己的贪欲才酿成灾祸。如果一味沉溺贪恋美味,沉溺于音乐美色,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
大,这样既妨害国家政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朵和眼睛都受到遮蔽,不了解当时的政治得失,也看不见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能看见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安排你们诸位,充当我的耳朵和眼睛。不要以为国家太平,四海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 (二)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节选自《周易·系辞下》)
类型二 课内外文言语段群文对比
(三)孟子曰:“……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语段(一)(二)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答案】语段(一)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语段(二)论证了“居安思危”的观点。
2.语段(三)说“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结合语段(一)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 ①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隐患,国家常常会灭亡(或“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或“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3.结合语段(一)(二),说说一个国家应该怎样避免灭亡。
【答案】①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忧患;②处于安全而不忘记危险,安然生存而不忘记毁亡,治理了祸乱而不忘记还可能有祸乱发生,要始终有忧患意识;③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及时修明政令刑法。(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二)孔子说:“危险的,是因为安于现状;灭亡,是因为只保持其生存;祸乱,是因为进行过治理。因此,君子处于安全而不忘记危险,安然生存而不忘记毁亡,治理了而不忘记还可能有祸乱发生。所以身安而国与家都可以保存。(因而)《易经》说:‘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0.北冥有鱼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0.北冥有鱼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9.小石潭记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9.小石潭记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原文呈现及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6.曹刿论战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6.曹刿论战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