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二单元8 *时间的脚印/陶世龙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二单元8 *时间的脚印/陶世龙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趣味导入,识记字词,人物介绍,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探究,思考质疑,思考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的脚印》
教学模式介绍
快速阅读是从文字中间迅速吸收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做到:①注意力要高度集中;②克服出声朗读、逐字阅读和回归倒读的习惯,而采用无声视读法;③运用概念阅读法组读;④运用垂直阅读法作纵向扫描;⑤采取跳读技巧,根据文献结构,抓住概要、掌握中心和重点。
设计思路说明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应以自读为主。教师可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思考、表达。完成任务单之后,再交流、讨论。课文前半部分,详细介绍岩石从破坏到重新生成的过程,岩石记录时间的关键,不在于它的形成过程,而在于它在岩层中的层级位置。学生可以结合地理学、地质学知识,对文本讲述的内容,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阅读。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学生通过快速自读可以知道“岩石有年龄”、“岩石可以保存很多历史痕迹”。能够引起学生对岩石学的兴趣,就达到了基本的阅读目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单,质疑问难,交流讨论。
教学目标
1. 理清本文的具体思路、说明顺序,读懂本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 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独句段、设问句,如何增加了说明的生动性与清晰性。
3. 结合地理学、地质学知识,对文本讲述的内容,提出问题、质疑问难。
教学重难点
1. 理清本文的具体思路、说明顺序,读懂本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 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独句段、设问句,如何增加了说明的生动性与清晰性。
课前准备
观看纪录片《地球的起源(HOW THE EARTH WAS MADE)》(探索频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三、人物介绍
陶世龙,1929年生,地质学家、科普作家。他写了许多普及地质矿物等知识的文章。其科普作品部分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时间的脚印》出版,参与编写《科普创作》《科普创作概论》等。
高士其,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其的科普文章的特点,是熔科学、文学与政论为一体,夹叙夹议,既通俗浅显,又生动形象,并富有见地,别具一格。他的代表作《菌儿自传》以及脍炙人口的《人生七期》《人身三流》《细胞的不死精神》《病的面面观》《霍乱先生访问记》《伤寒先生的傀儡戏》《寄给肺结核病贫苦大众的一封信》《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等被一些出版社集结为《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等科学小品集出版。有《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上、下集)》《高士其全集》。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阅读中进行批注笔记,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
全文的层次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总结说明顺序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五、再读探究
1.课文第6段说,“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划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
分析: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这一普遍规律,那么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呢?这句话中的四个关键词:破坏,搬运,堆积,生成。
2.岩石从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研读8—18段,边读边勾画关键词句,读后小组讨论,形成流程图。
(破坏) (旅行)(沉积)(重压)(胶结)
岩石 小石子、沙砾、泥土 形成新岩石
3. 引导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4.课文22段中有句话:“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根据上下文概括:“上面所说的”指什么?下面要说的“历史痕迹”,又可以分为哪四种?
(过渡段)
上文说了岩石的毁灭与新生。
下文说的是——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5.研读课文第26段到第28段关于“化石”的介绍,回答问题:
什么是“化石”?
化石如何记录历史?
填表:
举 例 | 化石出现的位置或特征 | 生物生存的时代 | 传达的信息 |
三叶虫化石 | 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 | 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 | 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 |
树木的化石 | 树木高大 | 石炭纪 | 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 |
猛犸象化石 | 长着长长的毛 | “第四纪”冰河时期 | 气候很冷 |
6.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六.分析说明方法
课文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请你找出来分析其作用。
明确:
1.举例子
在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了建设兰新铁路时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在讲到许多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时,举了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的例子。举例子可以让道理具体化,易于让读者理解。
2.打比方
在说明风沙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的移动比作“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切石头”使说明生动形象。
3.分类别
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七、思考质疑
读这篇文章时,你有什么疑惑(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这样)或者质疑(作者说的对吗、这样写好吗),至少写出一个。学生写出来之后,再根据他们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例1:课文讲述的岩石,主要是岩石三大类之一的“沉积岩”。课文前半部分,详细介绍岩石从破坏到重生过程(用专业术语说,就是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通过这种方式行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那么,岩石的另外两类——岩浆岩与变质岩,是否也能“记录时间”呢?
例2:课文说,岩石能够记录时间。根据课文介绍的知识,你觉得岩石真是能像钟表那样记录时间吗?
不能,科学家主要是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如碳14)来推算岩石年龄的。
让学生深入思考,意识到:岩石的分层,只能记录新旧岩层的相对时间(谁早谁晚);绝对时间(距今多少年),还是要靠其他的科学手段。
八、思考作业
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吗?
(可保留“偏离主题”与“不离主题”两种不同的看法)
九、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引出——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分析——岩石怎样记录时间。
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2.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结论: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8 *时间的脚印/陶世龙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时间的脚印表格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备查,默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预习反馈,精读细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