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外国语联盟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外国语联盟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外国语联盟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卷共40小题,1—20题每小题2分,21—40每小题2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下表中,否则,不得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
A.咸鸭蛋 B.鱼 C.草履虫
2.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打雷下雨 B.蜜蜂采蜜
C.海浪拍打海岸
3.下列现象中,不能体现生物特征的是( )
A.植物落叶 B.海马能繁殖后代
C.钟乳石慢慢长大
4.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时,转动下列哪个结构,能较大范围地升降镜筒( )
A.转换器 B.遮光器 C.粗准焦螺旋
5.小强用“16×”的目镜和“10×”的物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他看到的细胞被放大了( )
A.16倍 B.26倍 C.160倍
6.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有污点,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标本,都没能移动污点,则此污点在( )
A.目镜上 B.物镜上 C.玻片上
7.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8.小强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b”,则装片上写的是( )
A.b B.q C.p
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了哪种环境因素( )
A.土壤 B.水 C.空气
10.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 )
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1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家,这个家就是( )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12.生物小组探究“水质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应当设计一个什么科学的变量( )
A.生长状况不同的蝌蚪 B.不同的水质
C.不同的饵料
13.干旱往往使粮食减产,说明生物的生存需要什么条件( )
A.水 B.阳光 C.土壤
14.下列各组生物中,都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
A.海葵和水稻 B.海带和小麦 C.蘑菇和水草
15.你不该到下列哪种环境中捕捉鼠妇?( )
A.草坪的石头堆里 B.庭院的菊花盆下
C.学校的篮球场上
16.生态系统的组成是( )
A.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B.动物和植物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7.农田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青蛙 B.昆虫 C.水稻
18.下列各项表示动物与其栖息环境的对应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
A.金丝猴﹣森林 B.华南虎﹣南极冰原
C.丹顶鹤﹣草原
19.海洋中大量的藻类植物都分布在浅海区域,而在海洋深处却无迹可寻,导致这一分布现象的原因是( )
A.温度 B.阳光 C.压力
20.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沙漠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21.(3分)在进行“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时,需要准备的实验器材包括( )
①干湿表 ②显微镜 ③放大镜 ④计时器 ⑤酒精灯。
A.①⑤ B.①③ C.①④ D.④⑤
22.(3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它的范围包括(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B.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上层、岩石圈
C.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
D.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23.(3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 )
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表达交流;④制订计划;⑤实施计划;⑥得出结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③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⑤③⑥
24.(3分)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合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设相符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设相符
C.依据实验结果修改假设
D.得出一定的结论,提出新假设再实验
25.(3分)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A.竹节虫的体形像竹枝
B.北极熊的体色与冰雪相似
C.森林中的避役体色为绿色
D.持续干旱导致植物大量死亡
26.(3分)图甲和图乙所示,是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的两个视野,当他将甲图所示视野转为乙图所示视野时,除转换物镜,转动细准焦螺旋外,还应将装片向( ) 移动。
A.上 B.下 C.左 D.右
27.(3分)下列对生物生存的环境描述较为准确的一项是( )
A.生物的生存地点
B.生物生存的需要条件
C.能够影响该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
D.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28.(3分)以下情形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实例的是( )
A.刺槐的光合作用使大气的氧含量提高
B.仙人掌的叶演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
C.野鸭的趾间长有皮肤构成的蹼
D.睡莲的根和茎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
29.(3分)探究实验中,关于确定变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一次对比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B.在一次对比实验中,所有影响的因素都是变量
C.在一次实验中,可以有一个变量,也可以有多个变量
D.在一次实验中,先要确定多个变量,实验中要不断更换变量
30.(3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一片水稻田中的杂草、青蛙和阳光分别属于(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消费者、非生物的能量
C.消费者、消费者、分解者
D.消费者、消费者、非生物能量
31.(3分)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麦地
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
32.(3分)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 B.没有消费者
C.分解者很少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33.(3分)生物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继续学习,不断探索,理智地运用科技成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你认为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生物圈的资源、空间是有限的,必须控制人口的膨胀
B.西部大开发中,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可改善生态环境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我国地大物博,物种繁多,生物资源丰富,可以任意开采
34.(3分)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是( )
A.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
B.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
C.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D.分解动植物遗体
35.(3分)如图所示的是光学显微镜的四个镜头.若要在视野陬看到体积最大的细胞,则宣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甲和丁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丙
36.(3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表:
组别
水质
水量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A组
河水
500mL
22℃
30个
28只
B组
蒸馏水
500mL
10℃
30个
9只
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A.水量过多 B.水温太高
C.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D.水中没有水草
37.(3分)海带能在海水中生活,却无法生活在淡水中,这说明( )
A.生物能适应一切环境 B.生物不能适应环境
C.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38.(3分)下表是显微镜使用中的目的及对应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目的
操作
A
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转动转换器
B
使物像更清晰
转动细准焦螺旋
C
调节物像大小
转动遮光器
D
将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中央
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A.A B.B C.C D.D
39.(3分)青藏铁路的唐古拉山越岭段,海拔5000多米,风大且频,气温很低,这里的松树都匍匐在地面,称为“爬地松”。影响这种松树形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温度 C.空气 D.风
40.(3分)苏州湿地资源丰富,具有面积庞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有效蓄水、吸污、净化水质
B.能调节区域小气候
C.是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
D.是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卷共40小题,1—20题每小题2分,21—40每小题2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下表中,否则,不得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
A.咸鸭蛋 B.鱼 C.草履虫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A、咸鸭蛋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B、C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故选:A。
【点评】了解生物的特征是关键.
2.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打雷下雨 B.蜜蜂采蜜
C.海浪拍打海岸
【分析】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AC、都属于自然现象,不具有生物的特征,没有生命现象;
B、蜜蜂采蜜,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属于生命现象。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3.下列现象中,不能体现生物特征的是( )
A.植物落叶 B.海马能繁殖后代
C.钟乳石慢慢长大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A、植物落叶说明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故该项不正确;
B、海马能繁殖后代说明生物能繁殖;故该项不正确;
C、钟乳石慢慢长大,但这种长大与生物的生长是不同的,它是一些无机盐慢慢堆积的结果,是自然现象。钟乳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因此钟乳石慢慢长不属于生物现象。故该项正确;
故选:C。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
4.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时,转动下列哪个结构,能较大范围地升降镜筒( )
A.转换器 B.遮光器 C.粗准焦螺旋
【分析】粗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
【解答】解:A、转换器上有放大倍数大小不一的物镜,所以转换器的作用是转换物镜的作用。A错误;
B、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所以遮光器的作用是调节光线的强弱,B错误;
C、粗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C正确;
故选:C。
【点评】显微镜的使用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掌握.
5.小强用“16×”的目镜和“10×”的物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他看到的细胞被放大了( )
A.16倍 B.26倍 C.160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解答】解:显微镜是用来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物体的一种仪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小强用“16×”的目镜和“10×”的物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他看到的细胞被放大了16×10=160倍。
故选:C。
【点评】这类题目比较简单,但却容易做错.原因就是一看简单,没有认真读题.所以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题.
6.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有污点,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标本,都没能移动污点,则此污点在( )
A.目镜上 B.物镜上 C.玻片上
【分析】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解答即可.
【解答】解: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小污点,小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标本。转动目镜小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玻片标本,小污点移动就在玻片标本,不动就不在玻片标本;如果不在目镜和玻片标本,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所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有污点,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标本,都没能移动污点,则此污点在一定在物镜上。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知道小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
7.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解答】解:水影响植物的分布,主要是因为:第一水是构成植物体的主要成分。第二水是植物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
沙漠干旱缺水,植物种类稀少,植株矮小,对此起决定作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8.小强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b”,则装片上写的是( )
A.b B.q C.p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的特点,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解答即可.
【解答】解: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把字母“b”写在纸上,旋转180°后得到的字母是“q”。
故选:B。
【点评】在显微镜的使用中,物像和实物的区别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了哪种环境因素( )
A.土壤 B.水 C.空气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解答】解: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述了水滋润着生物,影响了生物的生活,使植物开始萌发。因此诗句中描写的影响生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水。
故选: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0.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 )
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改变环境.
【解答】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1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家,这个家就是( )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圈的范围。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圈的概念、范围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那就是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C。
【点评】生物圈的内容是中考的热点,要好好理解掌握。明确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2.生物小组探究“水质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应当设计一个什么科学的变量( )
A.生长状况不同的蝌蚪 B.不同的水质
C.不同的饵料
【分析】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解答】解: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水质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
故选:B。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13.干旱往往使粮食减产,说明生物的生存需要什么条件( )
A.水 B.阳光 C.土壤
【分析】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生物所必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都必需在水中才能进行,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说明生物缺水,可见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
【解答】解: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生物所必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都必需在水中才能进行,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说明生物缺水,可见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
故选:A。
【点评】解决本体的关键是要掌握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14.下列各组生物中,都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
A.海葵和水稻 B.海带和小麦 C.蘑菇和水草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因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水稻、海带、小麦和水草,海葵属于消费者;蘑菇属于分解者。
故选:B。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是中(会)考必考内容.
15.你不该到下列哪种环境中捕捉鼠妇?( )
A.草坪的石头堆里 B.庭院的菊花盆下
C.学校的篮球场上
【分析】鼠妇喜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院内,鼠妇在20﹣﹣﹣25度之间生活较为正常.
【解答】解: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鼠妇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阴暗的环境中。因此,在草坪的石头堆里,庭院的菊花盆下,墙角的草丛中,都可能有鼠妇分布;在学校的篮球场上,比较干燥、坚硬,没有鼠妇生活。
故选:C。
【点评】此题属于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熟知鼠妇生活环境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生态系统的组成是( )
A.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B.动物和植物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解答】解:A、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B、动物和植物,只是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只有生物成分,没有非生物成分,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故选:A。
【点评】生态系统的知识是中考的热点,要重点理解和掌握,结合题意答题。
17.农田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青蛙 B.昆虫 C.水稻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因此,农田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水稻,青蛙、昆虫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故选:C。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是中(会)考必考内容.
18.下列各项表示动物与其栖息环境的对应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
A.金丝猴﹣森林 B.华南虎﹣南极冰原
C.丹顶鹤﹣草原
【分析】能为动物提供充足的水分、食物、隐蔽和繁衍场所等基本环境条件,离开那样的地方,就必然威胁到动物的生存,这种环境才可以被叫做“栖息地”.
【解答】解:A、金丝猴是典型的森林树栖动物,常年栖息于海拔1500~3300m的森林中,A正确;
B、华南虎主要生活在华南地区的森林山地,多单独生活,不成群,B错误;
C、丹顶鹤的栖息地主要是沼泽和沼泽化的草甸,食物主要是浅水的鱼虾、软体动物和某些植物根茎。C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不同动物的栖息环境不同.
19.海洋中大量的藻类植物都分布在浅海区域,而在海洋深处却无迹可寻,导致这一分布现象的原因是( )
A.温度 B.阳光 C.压力
【分析】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
【解答】解: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故海洋中大量的藻类植物都分布在浅海区域,而在海洋深处却无迹可寻,导致这一分布现象的原因是阳光。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0.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沙漠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种类及特点,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据此答题.
【解答】解:A、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多是草等低矮的植物,动物的种类也不多。自动调节能力不强,A不符合题意;
B、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缺乏,不适合生物生存,故沙漠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少。自动调节能力较差,B不符合题意;
C、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比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较强,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了解生态系统的特点,注意比较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解决此题不难.
21.(3分)在进行“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时,需要准备的实验器材包括( )
①干湿表 ②显微镜 ③放大镜 ④计时器 ⑤酒精灯。
A.①⑤ B.①③ C.①④ D.④⑤
【分析】在“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空气湿度最大的地点是灌木丛,而湿度最小的是裸地,而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则是:在不同的地点,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裸地最少、灌木丛最多,植物多蒸腾作用大,空气湿度就大。
【解答】解: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测量空气湿度需要用到干湿表,然后在不同时间段内测量裸地、草坪和灌木丛的空气湿度,用到计时器,通过比较三处测量数值的平均值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干湿计测湿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2.(3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它的范围包括(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B.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上层、岩石圈
C.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
D.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物圈的范围,据此答题.
【解答】解: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家园,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其中在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以下150以内的水层中,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以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23.(3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 )
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表达交流;④制订计划;⑤实施计划;⑥得出结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③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⑤③⑥
【分析】此题考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故选:B。
【点评】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24.(3分)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合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设相符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设相符
C.依据实验结果修改假设
D.得出一定的结论,提出新假设再实验
【分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倡导科学的探究精神.
【解答】解: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一个统一的而且是正确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从过程中获取具体经验和方法训练,因此探究性实验必须强调过程训练,具体要求是:观察要仔细、客观;根据观察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假设是经过周密的思考,针对问题得出的一种结论,用来解释观察的现象;实验要设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实验常常要重复多次,结果才可靠;得出结论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基本手段,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但应该指出的是目前生物实验教学往往只注重实验结论和机械的操作训练,学生做实验时,只是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依样画葫芦”,机械地完成实验任务就行了,而对实验步骤为什么要这么做缺乏深入思考,对实验的成败缺少有效的反思,其直接结果是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选项中A、B、C都不符合探究性实验的处理方法,故选项D得出一定的结论,提出新假设再实验的处理方法正确。
故选:D。
【点评】科学的探究精神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
25.(3分)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A.竹节虫的体形像竹枝
B.北极熊的体色与冰雪相似
C.森林中的避役体色为绿色
D.持续干旱导致植物大量死亡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解答】解:A、竹节虫的体形像竹节,不易被敌害发现,是竹节虫对环境的适应。A错误;
B、北极被冰雪覆盖,环境颜色为白色,北极熊体色为白色,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是北极熊对北极环境的一种适应。B错误;
C、森林中的避役体色为绿色,适应森林环境,C错误;
D、持久干旱导致植物大量死亡,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26.(3分)图甲和图乙所示,是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的两个视野,当他将甲图所示视野转为乙图所示视野时,除转换物镜,转动细准焦螺旋外,还应将装片向( ) 移动。
A.上 B.下 C.左 D.右
【分析】此题是一道实验操作题。具体考查的是用显微镜观察时,所观察到的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因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实物放大的倒像,所以所观察到的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
【解答】解:通过分析知道观察到的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因此从视野甲变为视野乙的状态,物像应向右方移动,而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与之相反,所以装片应向左方移动。
故选:C。
【点评】这是一个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所以应特别注意。
27.(3分)下列对生物生存的环境描述较为准确的一项是( )
A.生物的生存地点
B.生物生存的需要条件
C.能够影响该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
D.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分析】学生对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往往理解为生物生存的地带以及生态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比较容易忽略环境中的生物因素。因此考虑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周全,避免片面性。
【解答】解: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地点,同时更重要的是指存在于生物周围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它不仅包括生物生活环境中所需要的许多条件,如阳光、空气、温度、水分、食物等非生物因素。此外,在生物的生活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生物因素也是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
故选:D。
【点评】对于环境概念的理解,考虑要周全,一定不要忽视环境中的生物因素。
28.(3分)以下情形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实例的是( )
A.刺槐的光合作用使大气的氧含量提高
B.仙人掌的叶演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
C.野鸭的趾间长有皮肤构成的蹼
D.睡莲的根和茎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
【解答】解:A、刺槐的光合作用使大气的氧含量提高,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B、仙人掌的叶演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属于生物适应干旱环境
C、野鸭的趾间长有皮肤构成的蹼,属于生物适应水环境
D、睡莲的根和茎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属于生物适应环境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9.(3分)探究实验中,关于确定变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一次对比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B.在一次对比实验中,所有影响的因素都是变量
C.在一次实验中,可以有一个变量,也可以有多个变量
D.在一次实验中,先要确定多个变量,实验中要不断更换变量
【分析】此题考查对照实验和设计原则.在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解答】解: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在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故选:A。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30.(3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一片水稻田中的杂草、青蛙和阳光分别属于(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消费者、非生物的能量
C.消费者、消费者、分解者
D.消费者、消费者、非生物能量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该题要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方面考虑解答。
【解答】解: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生态系统中的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因此一片水稻田中的杂草、青蛙和阳光分别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的能量)。
故选:B。
【点评】该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31.(3分)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麦地
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C、一片麦地,既包括了小麦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符合题意。
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只包括了环境部分的阳光、土壤和空气,也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
32.(3分)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 B.没有消费者
C.分解者很少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大多数的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这些腐生的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解答】解:由于人体的尿液、粪便中含有的有机物必须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简单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南极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较少,尤其是分解者,所以为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缺少分解者。
故选:C。
【点评】关键点:由于南极特殊的环境特点造成分解者很少。
33.(3分)生物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继续学习,不断探索,理智地运用科技成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你认为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生物圈的资源、空间是有限的,必须控制人口的膨胀
B.西部大开发中,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可改善生态环境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我国地大物博,物种繁多,生物资源丰富,可以任意开采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多样性的保护。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措施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地大物博,物种繁多,生物资源丰富,但人口数量居多,人均占有量很低,因此要加强保护,做到合理利用。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34.(3分)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是( )
A.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
B.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
C.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D.分解动植物遗体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认识。动物细胞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如青蛙属于消费者。
【解答】解: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如水草;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在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如青蛙;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供植物重新利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可见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
35.(3分)如图所示的是光学显微镜的四个镜头.若要在视野陬看到体积最大的细胞,则宣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甲和丁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丙
【分析】根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以及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分析解答.
【解答】解: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应选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和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乙和长物镜丙。
A、甲和丁:10×10=100;B、乙和丁:16×10=160;C、甲和丙:10×15=150;D、乙和丙:16×15=240。
故选:D。
【点评】本题利用模式图综合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应仔细阅读题意,逐一击破.如先判断物镜和目镜,再根据题意选用组合.
36.(3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表:
组别
水质
水量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A组
河水
500mL
22℃
30个
28只
B组
蒸馏水
500mL
10℃
30个
9只
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A.水量过多 B.水温太高
C.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D.水中没有水草
【分析】此题考查对对照实验的理解,探究实验的两个原则:对照实验和变量的唯一性.
【解答】解:对照实验要求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了控制的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为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应使对照实验只有一组变量。“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的实验,除水质不同外,温度也不相同,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故选:C。
【点评】掌握对照试验应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
37.(3分)海带能在海水中生活,却无法生活在淡水中,这说明( )
A.生物能适应一切环境 B.生物不能适应环境
C.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分析】海带生活在海水中。它们的细胞,为了长期适应海水的盐度并保持渗透压,细胞里面的液泡中的细胞液含盐的浓度与海水都保持一致,所以可以生存在海中。
【解答】解;一旦将海带放入淡水中,它们体内的细胞为了平衡细胞内外浓度,淡水会渗透到细胞内(水由浓度低的往浓度高的地方渗透),因而造成细胞涨破、生物体死亡。这表明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38.(3分)下表是显微镜使用中的目的及对应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目的
操作
A
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转动转换器
B
使物像更清晰
转动细准焦螺旋
C
调节物像大小
转动遮光器
D
将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中央
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使用,首先明确显微镜的使用注意事项。
【解答】解:A、物镜固定在转换器上,因此转动转换器一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故不符合题意;
B、调节细准焦螺旋能使焦距更精确,因此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故不符合题意;
C、遮光器上的光圈控制通过光线的多少,因此调节光圈只能调节视野的明暗,不能调节物像大小。故符合题意;
D、显微镜下形成的物像是一个倒像,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即要向左移动物像,就要向右移动装片。也就是物像在什么地方,就像那个地方移动装片。所以,欲把显微镜视野中的物像从左上方移到视野的中央,应把装片推向左上方移动装片。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有关显微镜使用方面的题都很重要。要想做好此类题目,一定要多动手,多思考,熟能生巧。
39.(3分)青藏铁路的唐古拉山越岭段,海拔5000多米,风大且频,气温很低,这里的松树都匍匐在地面,称为“爬地松”。影响这种松树形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温度 C.空气 D.风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生物。唐古拉山越岭段,海拔5000多米,风大且频,这里的松树都匍匐在地面,可以减少风的影响,如果松长的高,容易受大风吹而折断。因此“爬地松”是对环境“风大且频”的适应。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40.(3分)苏州湿地资源丰富,具有面积庞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有效蓄水、吸污、净化水质
B.能调节区域小气候
C.是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
D.是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分析】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此题考查的就是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主要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据此答题。
【解答】解: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由于湿地多水、过湿,故不透气,不适合各种植物的生长,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也多是各种水鸟或鹤类,生物的种类相对不够丰富。 因此湿地生态系统不是所有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热带雨林高温、高湿、长夏无冬,年降水量超过2000mm,且分配均匀,无明显旱季,土壤多砖红壤。丰富的热量和季节分配均匀以及充足的水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条件,因此热带雨林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故错误的叙述是C。
故选:C。
【点评】此题适合用排除法,只要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水、不通气,多以沼泽植物占优势,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丰富,就可轻松排除C,做出正确的选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外国语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按要求填涂答题卡,生物圈的范围包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生物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