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华一寄宿学校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华一寄宿学校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第1页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华一寄宿学校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第2页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华一寄宿学校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华一寄宿学校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华一寄宿学校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华一寄宿学校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24分。)
    1.(3分)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活性炭净水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水的蒸馏
    2.(3分)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选项中“可能引起的后果”不匹配的是(  )
    A.读数偏大 B.腐蚀胶帽
    C.标签受损 D.炸裂试管
    3.(3分)在俄罗斯发现世界上第一颗嵌套钻石(如图),也就是钻石里面还包着另一颗钻石,其被取名为“俄罗斯套娃钻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金刚石和石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
    C.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相同,所以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D.相同质量的金刚石、石墨和C60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相同
    4.(3分)小明利用12种元素制作了如图所示的钟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钟面上的这些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钟面上共包含了三类元素,分别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C.此刻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秒针分别指向三种不同元素,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OH
    D.钟面上的11:00点时,时针对应的元素形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5.(3分)下列图象不正确的是(  )
    A.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
    B.加热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的固体混合物制氧气
    C.在密闭容器中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在密闭装置内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6.(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Fe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③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④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⑤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属于包含关系;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⑥氯化钠由氯化钠离子构成;氩气由氩分子构成
    ⑦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A.②⑤⑦ B.①②⑥⑦ C.①②⑦ D.①④⑤⑥
    7.(3分)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并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1:室温下,按如图组装装置,装入药品并充满CO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1g。
    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3: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打开止水夹K1和K2,从K1处缓慢通入250mL氧气,再关闭K1和K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g。
    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5: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3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步骤2白磷不燃烧,步骤4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对比步骤3和步骤4可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m1、m2、m3的大小关系是:m1>m2=m3
    D.若白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8.(3分)一定条件下甲和88g乙在一种纳米催化剂表面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丙和丁,甲和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16。反应中所有物质的分子数随反应过程的变化情况及部分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表示氧原子、表示X原子、表示C原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的质量为72g
    B.该反应中甲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C.物质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7.5%
    D.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3:2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共60分。)
    9.(4分)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解水装置来测定水的组成。

    【实验步骤】
    ①按图甲安装好装置,检验装置气密性。
    ②在U型管中装入水(水面略低于支管口),并加适量的硫酸钠。
    ③取下注射器,打开电源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
    ④将注射器活塞推到顶后连接注射器,再次打开电源。当注射器二中活塞停留在10mL刻度时,关闭电源。
    ⑤检验气体。
    【实验结论】水是由    组成的。
    【问题讨论】
    (1)实验结束时注射器一中活塞停留在5mL刻度处。将该注射器带上针头,移向燃着的木条旁,推动活塞,观察到的现象是    。
    (2)水电解的过程可用图乙表示。粒子运动的先后顺序是    (填序号)。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10.(6分)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④仪器的名称:   。
    (2)欲制取少量CO2,可选用上述①~⑨所示仪器中的    (填序号)。
    (3)图A装置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改进后用该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小青同学设计了图B装置来制H2,其优点是:   。
    11.(5分)甲、乙、丙、丁、戊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甲、乙、丙、丁的组成中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已知乙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丙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1)若甲为氧化物,丁为单质,则甲的用途之一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乙→甲的反应吸收热量
    B.丁→丙的反应放出热量
    C.丁→丙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D.丁→丙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E.甲→乙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2)若甲、丁均为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则丁→丙转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若戊为常温下的一种液体,则戊的化学式为:   。

    12.(6分)为了探究CO2和H2反应的产物并测定m1克CO2和H2的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分数,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完成探究,并回答问题。
    【查阅资料】
    ①CO2和H2在合适的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反应转化为CO和H2O;
    ②白色无水硫酸铜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如下装置(夹持装置已省略),装置气密性良好,B、C、E中的试剂均足量,假设每一步生成的气体全部被反应完。实验前先通氮气一段时间,再进行测定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B装置中白色固体变为蓝色,C装置中黑色固体变为红色,E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请写出C置中可能发生的化学方程式(写一个即可):   ,D装置的作用是:   。
    (2)兴趣小组反思后认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不能确定CO2和H2反应生成了CO,理由是    。
    (3)实验测得B、E装置增重的质量分别为m2、m3,则该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分数为:   。
    (4)下列因素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的是    。
    A.先通质量为m1g的CO2和H2的混合气体,再点燃A、C处的酒精灯
    B.先点燃A、C处的酒精灯,再通质量为m1g的CO2和H2的混合气
    C.实验结束后没有继续缓缓通氮气一段时间
    D.混合气体中的CO2没有反应完,有剩余
    E.没有F装置
    13.(5分)欲测定某NaHCO3固体样品(只含Na2CO3杂质且分布均匀)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将5.0g该样品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生成CO2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
    ①NaHCO3固体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
    ②Na2CO3受热不分解。
    (1)标出NaH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
    (2)计算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华一寄宿学校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24分。)
    1.(3分)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活性炭净水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水的蒸馏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活性炭净水,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水的蒸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3分)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选项中“可能引起的后果”不匹配的是(  )
    A.读数偏大 B.腐蚀胶帽
    C.标签受损 D.炸裂试管
    【分析】A、根据量取液体读数,仰小俯大来进行分析;
    B、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不能平放倒放,防止腐蚀胶帽来分析;
    C、根据倾倒液体,标签要向着手心,防止腐蚀标签来分析;
    D、根据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大拇指不能按在短柄上来分析。
    【解答】解:A、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的量大,故A正确;
    B、倒拿胶头滴管,稀盐酸会流到胶帽中,腐蚀胶帽,故B正确;
    C、倾倒液体,标签要向着手心,否则液体沿瓶外壁流下会腐蚀标签,故C正确;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防止液体飞溅出,且大拇指不能按在短柄上,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分析,规范实验操作。
    3.(3分)在俄罗斯发现世界上第一颗嵌套钻石(如图),也就是钻石里面还包着另一颗钻石,其被取名为“俄罗斯套娃钻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金刚石和石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
    C.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相同,所以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D.相同质量的金刚石、石墨和C60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相同
    【分析】根据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进行解答,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
    【解答】解:A.嵌套钻石属于金刚石,是一种单质,故错误;
    B.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是碳元素,构成的粒子是碳原子,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故正确;
    C.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相同,所以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故正确;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单质,而碳原子的质量都是相同的,故相同质量的金刚石、石墨和C60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相同,故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碳的单质组成和性质知识,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题。
    4.(3分)小明利用12种元素制作了如图所示的钟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钟面上的这些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钟面上共包含了三类元素,分别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C.此刻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秒针分别指向三种不同元素,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OH
    D.钟面上的11:00点时,时针对应的元素形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分析】A、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C、此刻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秒针分别指向三种不同元素,分别是氧、镁、氢,进行分析判断。
    D、钟面上的11:00点时,时针对应的元素是钠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钟面上的这些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钟面上共包含了三类元素,分别是:金属元素(如钠、镁元素)、非金属元素(如氢、氧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此刻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秒针分别指向三种不同元素,分别是氧、镁、氢,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OH)2,故选项说法错误。
    D、钟面上的11:00点时,时针对应的元素是钠元素,形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钟表式元素周期表的含义、化学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3分)下列图象不正确的是(  )
    A.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
    B.加热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的固体混合物制氧气
    C.在密闭容器中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在密闭装置内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分析】A、根据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压强逐渐减小,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碳的质量逐渐减少,二氧化碳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碳的质量减少至0,此时二氧化碳的质量增加至最多,故选项图象错误。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中钾元素和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则固体中钾元素和锰元素的质量比不变,故选项图象正确。
    C、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温度恢复至室温,压强逐渐减小,最终压强一定比反应前小,故选项图象正确。
    D、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才能分解,一开始物质的种类是一种;随着反应的进行,密闭装置内中含有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四种物质,至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密闭装置内中含有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三种物质,故选项图象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6.(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Fe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③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④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⑤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属于包含关系;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⑥氯化钠由氯化钠离子构成;氩气由氩分子构成
    ⑦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A.②⑤⑦ B.①②⑥⑦ C.①②⑦ D.①④⑤⑥
    【分析】①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②根据氖原子和水分子质子数都是10分析。
    ③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④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分析。
    ⑤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属于并列关系;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⑥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分析。
    ⑦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分析。
    【解答】解:①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Fe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正确;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氖原子和水分子质子数都是10,故正确;
    ③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还要验证它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故错误;
    ④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但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例如氧气中含有氧元素,但属于单质,碳酸钙中含有氧元素,属于盐,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⑤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属于并列关系;化合反应不一定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它们属于交叉关系,故错误;
    ⑥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氩气由氩原子构成,故错误;
    ⑦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加强化学知识的归纳和学习即可分析解答。
    7.(3分)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并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1:室温下,按如图组装装置,装入药品并充满CO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1g。
    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3: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打开止水夹K1和K2,从K1处缓慢通入250mL氧气,再关闭K1和K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g。
    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5: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3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步骤2白磷不燃烧,步骤4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对比步骤3和步骤4可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m1、m2、m3的大小关系是:m1>m2=m3
    D.若白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分析】A、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分别为:本身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B、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分别为:本身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以及二氧化碳的密度比氧气的密度大进行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白磷的量不足是否对实验有影响。
    【解答】解:A、步骤2中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白磷没有接触氧气,白磷不燃烧,步骤4白磷接触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二者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
    B、步骤3中打开止水夹,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白磷不燃烧,步骤4白磷接触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二者对比可知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故B正确;
    C、分析步骤1、3可知,二者区别在于前者瓶内为二氧化碳,后者瓶内通入250mL氧气,氧气密度小于二氧化碳密度,因此m1>m2,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分析步骤3、4、5可知
    m2=m3,所以m1、m2、m3的大小关系是:m1>m2=m3,故C正确;
    D、此实验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并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推导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所以取用白磷的量不足,对该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探究燃烧的条件并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和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是正确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8.(3分)一定条件下甲和88g乙在一种纳米催化剂表面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丙和丁,甲和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16。反应中所有物质的分子数随反应过程的变化情况及部分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表示氧原子、表示X原子、表示C原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的质量为72g
    B.该反应中甲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C.物质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7.5%
    D.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3:2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解:根据分子结构模型可知,乙是二氧化碳,丙是氧气,由图示信息可知:4甲+2CO23O2+2丁。一定条件下甲和88g乙在一种纳米催化剂表面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丙和丁,甲和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16,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96g。设甲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x,则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x,那么:36x+88=96+32x,x=2,因此,甲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8,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由甲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可知,甲是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4H2O+2CO23O2+2CH4O。
    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水)的质量为72g,故A正确;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甲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4:2=2:1,故B正确;
    C、物质丁是CH4O,则物质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故C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96:64=3:2,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共60分。)
    9.(4分)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解水装置来测定水的组成。

    【实验步骤】
    ①按图甲安装好装置,检验装置气密性。
    ②在U型管中装入水(水面略低于支管口),并加适量的硫酸钠。
    ③取下注射器,打开电源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
    ④将注射器活塞推到顶后连接注射器,再次打开电源。当注射器二中活塞停留在10mL刻度时,关闭电源。
    ⑤检验气体。
    【实验结论】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
    【问题讨论】
    (1)实验结束时注射器一中活塞停留在5mL刻度处。将该注射器带上针头,移向燃着的木条旁,推动活塞,观察到的现象是  木条燃烧得更旺 。
    (2)水电解的过程可用图乙表示。粒子运动的先后顺序是  ①④②③ (填序号)。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生活中常用  煮沸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分析】(1)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来分析;
    (2)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来分析;
    (3)根据水的电解过程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气分子,氧原子结合成氧气分子来分析;
    (4)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受热易分解生成不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来分析。
    【解答】解:(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答案为:氢元素和氧元素。
    (2)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注射器一中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移向燃着的木条旁,推动活塞,观察到的现象是木条燃烧得更旺,故答案为:木条燃烧得更旺。
    (3)水的电解过程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气分子,氧原子结合成氧气分子,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所以粒子运动的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故答案为:①④②③。
    (4)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受热易分解生成不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所以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故答案为:煮沸。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电解水实验“负氢正氧,氢二氧一”,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来解题。
    10.(6分)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④仪器的名称: 长颈漏斗 。
    (2)欲制取少量CO2,可选用上述①~⑨所示仪器中的  ①③④⑤⑦ (填序号)。
    (3)图A装置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试管口向上倾斜 ,改进后用该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
    (4)小青同学设计了图B装置来制H2,其优点是: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进行分析;
    (3)根据固体加热装置操作要点进行分析;
    (4)根据图B装置的特点进行解答。
    【解答】解:(1)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的名称可知,④为长颈漏斗;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2)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发生装置应选择固液常温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因此收集装置应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根据图示可选择的制取二氧化碳的仪器组合为①③④⑤⑦;故答案为:①③④⑤⑦;
    (3)A装置中,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会导致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改进后可用该装置填装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故答案为:试管口向上倾斜;2KMnO4K2MnO4+MnO2+O2↑;
    (4)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B装置中干燥管内可放锌粒,注射器内填装稀硫酸,通过推拉注射器的活塞,能够控制锌粒与稀硫酸的接触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故B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故答案为: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点评】本题主要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进行了考查,另外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题目难度一般,需要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11.(5分)甲、乙、丙、丁、戊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甲、乙、丙、丁的组成中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已知乙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丙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1)若甲为氧化物,丁为单质,则甲的用途之一是  冶炼金属(合理即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 (填字母序号)。
    A.乙→甲的反应吸收热量
    B.丁→丙的反应放出热量
    C.丁→丙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D.丁→丙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E.甲→乙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2)若甲、丁均为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则丁→丙转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2H2O ,若戊为常温下的一种液体,则戊的化学式为: C2H5OH 。

    【分析】根据甲、乙、丙、丁、戊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甲、乙、丙、丁的组成中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乙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丙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所以丙是水,若甲为氧化物,丁为单质,丁会与水相互转化,丁会转化成氧化物甲,所以丁是氧气,甲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乙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乙是二氧化碳,戊会转化成二氧化碳、水,所以戊可以是甲烷或金属氧化物等;若甲、丁均为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丁会与水相互转化,所以丁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会转化成甲,所以甲是碳酸钙,碳酸钙和乙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乙是二氧化碳,戊会转化成二氧化碳、水,所以戊可以是甲烷或金属氧化物等,然后将推出的物质验证即可。
    【解答】解:甲、乙、丙、丁、戊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甲、乙、丙、丁的组成中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乙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丙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所以丙是水,
    (1)若甲为氧化物,丁为单质,丁会与水相互转化,丁会转化成氧化物甲,所以丁是氧气,甲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乙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乙是二氧化碳,戊会转化成二氧化碳、水,所以戊可以是甲烷或金属氧化物等,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甲的用途之一是:冶炼金属(合理即可),
    A、乙→甲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碳高温生成一氧化碳,吸收热量,故正确;
    B、丁→丙的反应是氧气和碳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热量,故正确;
    C、丁→丙的反应中有氧参与,所以一定是氧化反应,故正确;
    D、丁→丙的反应可以是甲烷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故错误;
    E、甲→乙的反应可以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加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故错误;
    故选:ABC;
    (2)若甲、丁均为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丁会与水相互转化,所以丁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会转化成甲,所以甲是碳酸钙,碳酸钙和乙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乙是二氧化碳,戊会转化成二氧化碳、水,所以戊可以是甲烷或金属氧化物等,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丁→丙转化的反应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2H2O,若戊为常温下的一种液体,则戊的化学式为:C2H5OH。
    故答案为:(1)冶炼金属(合理即可);ABC;
    (2)Ca(OH)2+CO2=CaCO3↓+2H2O;C2H5OH。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2.(6分)为了探究CO2和H2反应的产物并测定m1克CO2和H2的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分数,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完成探究,并回答问题。
    【查阅资料】
    ①CO2和H2在合适的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反应转化为CO和H2O;
    ②白色无水硫酸铜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如下装置(夹持装置已省略),装置气密性良好,B、C、E中的试剂均足量,假设每一步生成的气体全部被反应完。实验前先通氮气一段时间,再进行测定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B装置中白色固体变为蓝色,C装置中黑色固体变为红色,E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请写出C置中可能发生的化学方程式(写一个即可): H2+CuOCu+H2O(或CO+CuOCu+CO2) ,D装置的作用是: 防止E中的水倒吸入C中 。
    (2)兴趣小组反思后认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不能确定CO2和H2反应生成了CO,理由是  氢气也能将氧化铜还原生成铜和水,未反应的CO2也能使E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3)实验测得B、E装置增重的质量分别为m2、m3,则该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分数为:  。
    (4)下列因素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的是  C 。
    A.先通质量为m1g的CO2和H2的混合气体,再点燃A、C处的酒精灯
    B.先点燃A、C处的酒精灯,再通质量为m1g的CO2和H2的混合气
    C.实验结束后没有继续缓缓通氮气一段时间
    D.混合气体中的CO2没有反应完,有剩余
    E.没有F装置
    【分析】(1)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原理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4)根据影响测定二氧化碳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解答】解:(1)根据题意可知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水,C装置中的氧化铜可能被一氧化碳或未反应的氢气还原,化学方程式为:H2+CuOCu+H2O或CO+CuOCu+CO2,实验装置中D的作用是防止E中的水倒吸入C中;故答案为:H2+CuOCu+H2O(或CO+CuOCu+CO2);防止E中的水倒吸入C中;
    (2)未反应的氢气也能将氧化铜还原生成铜和水,未反应的CO2也能使E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上述实验现象不能确定CO2和H2反应生成了CO;故答案为:氢气也能将氧化铜还原生成铜和水,未反应的CO2也能使E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CO2和H2的混合气体的质量为m1g,B中增加的质量m2,为A中生成的水的质量,而混合气中的氢气可能未完全参与反应,因此不能通过B中增加的质量计算混合气中氢气的质量,E中增加的质量m3为二氧化碳的质量,是A中未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m3即为原混合气中二氧化碳的质量,故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
    (4)A、根据(3)中CO2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知,先通质量为m1g的CO2和H2的混合气体,再点燃A、C处的酒精灯,不会影响E中m3的测量结果,不影响实验结果;
    B、先点燃A、C处的酒精灯,再通质量为m1g的CO2和H2的混合气,不会影响E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影响实验结果;
    C、实验结束后没有继续缓缓通氮气一段时间,会导致装置中留有部分气体,导致E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D、混合气体中的CO2没有反应完,有剩余,剩余的二氧化碳能够被E吸收,不影响实验结果;
    E、没有F装置,可能会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导致E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故选C。
    【点评】本题对混合气体中的成分进行了实验探究,涉及氢气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知识点,题目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
    13.(5分)欲测定某NaHCO3固体样品(只含Na2CO3杂质且分布均匀)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将5.0g该样品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生成CO2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
    ①NaHCO3固体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
    ②Na2CO3受热不分解。
    (1)标出NaH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
    (2)计算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分析】(1)根据化合价原则分析;
    (2)根据图像分析生成了二氧化碳的质量,由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反应的方程式可计算NaHCO3的质量及质量分数。
    【解答】解:(1)在NaHCO3中钠显+1价,氢显﹣1价,氧显﹣2价,由化合价原则可知,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为:。
    (2)由图像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1g;
    设样品中NaHCO3的质量为x。
    2NaHCO3Na2CO3+CO2↑+H2O
    168 44
    x 1.1g
    解得:x=4.2g
    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84%。
    答: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是84%。
    故答案为:(1);
    (2)8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图像由图像分析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计算的关键。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12/3 9:30:01;用户:轻松国文培训学校;邮箱:qsgwpx@xyh.com;学号:44874092

    相关试卷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寄宿学校九年级(上)元调模拟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寄宿学校九年级(上)元调模拟化学试卷,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寄宿学校九年级(下)月考化学试卷(4月份):

    这是一份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寄宿学校九年级(下)月考化学试卷(4月份),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